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跟高利貸一樣惡的惡性補習

$
0
0
作者:洪俊彥 戰後鄉土小說家洪醒夫(一九四九-一九八二)在他的短篇小說〈父親大人〉中,回憶小學身受這種惡性補習的荼毒,實在苦不堪言。他說,那個時候,每天放學後,還要留下來補習,上課時間超過十個小時。對於一個成人來說,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還太吃重,更何況發育中的孩子。由於沉重的課業壓力,他的身體很差;六年級了,身高卻只有一三三公分,體重二二.五公斤,瘦弱不堪。洪醒夫自傳式的小說,揭露了五、六○年代小學教育的病態現象。翻開當時的報紙,當時輿論的焦點之一便是惡性補習,也是教育界最頭痛的問題。雖然一九六一年教育當局已勒令各校取消補習制度,並嚴禁體罰。但升學主義掛帥的思維底下,仍有不少學校、老師,不惜違反規定,放學後開課,要求學生補習。因此被查獲處分的案例層出不窮,然而短時間內也難以遏止這股歪風,苦了國家未來的主人翁。 一九六七年,省立台北兒童醫院院長于秉溪提出了一項研究數據,顯示與美國、日本的孩童相比,台灣的孩子在惡性補習的壓迫底下,無論是身高、體重及體能,都輸人一大截。身體的發育大受限制,智識的成長也完全被局限。洪醒夫說,小學的課程除了國語,就是算術。其他科目,一概不教。督學來了,才把美術、音樂課本拿出來做做樣子。此外,他們還要「背」作文,每天都要背一篇「模範作文」,背不出來,就是挨揍。作文,本來是表情達意,一騁想像的舞台,孩童卻被逼著死背別人的文章,用套公式的方法寫作,那有創作的樂趣可言? 針對惡性補習的亂象,林語堂正式向這股歪風宣戰,在專欄中屢次撰文批判。他把惡性補習與霍亂、瘧疾相提並論,比喻它的傳染力令教育界淪陷、侵蝕性令孩童憔悴。他畫了一副「填鴨」圖,諷刺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圖中間的孩子腦袋上堆滿了書,一旁的師長還不斷把書本放上去。孩子的表情木然呆滯,了無生氣。他憤憤不平的譏諷台灣教育是「國家有計劃的摧殘青年的健康最美滿的制度。」並且質問:「那些小孩,不是我們的小孩嗎?」 教育制度這樣戕害台灣的孩子,語堂實在於心不忍。但即使教育當局早已明令禁止,校園中惡性補習風氣相當盛行。還有人戲稱,禁惡性補習的難度,好比禁私娼。 林語堂分析其中原因,指陳惡性補習最惡劣的,乃是師生之間以金錢交易。家長求好心切,為了孩子考試能多得幾分,每月補貼老師幾百元;老師見生意上門,那有不收的道理?既收人錢財,當然無所不用其極的榨取學生的精力與腦力,以求提高考試分數,好向「買家」交待。學生的身心健康,就置之度外了。這樣的行徑,跟討債集團幾乎沒什麼兩樣,難怪林語堂要將惡性補習拿來跟高利貸混為一談了。 林語堂呼籲:「學校教育,應該是為啟發兒童對學問的興趣及求知欲而設的」,而不是填塞知識到兒童腦袋中。求知欲是來自於主動發現問題,而引起的學習興趣,就是所謂的「養趣」。語堂說:「學問在求知,不知故必問,這是學問的精義。」所以,「學問」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那樣艱澀,說穿了就只是「學習發問」而已。至於今日的教育制度教的不是「學問」,而是「學答」;專教學生應付考試,背誦答案的能力。也就是這樣扭曲的風氣,才滋生出惡性補習這種毒瘤;在觀察了台灣的教育現況後,語堂語重心長的指出。 林語堂的這一套「學問」的教育理論,並不是紙上談兵,一方面也是從親身教學的經驗中體會而來的。他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曾任教於北京清華學校、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以及上海東吳大學……等名校。已故美國聖若望大學教授薛光前先生(一九一○-一九七八),在上海東吳大學攻讀時,曾上過林語堂的英文課。他記得,林先生從不舉行任何考試,完全透過課堂上與學生互動交流來評分,更鼓勵他們自由發問。這樣開明的學風,即使他從未實施點名,學生也極少缺課,學習興致高昂,還吸引許多學生前來旁聽。 教育的宗旨是「學習發問」。四十年後的今天,再來看林語堂的教育觀,似乎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旅居芬蘭多年的作家陳之華,二○○九年在《親子天下》發表了一篇文章──〈教育貴在「養趣」〉。她發現,芬蘭的教育現場,相當注重個別孩子的差異性,老師會認真的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盲點,尋求適合的方式引導,從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發掘、解決問題的能力。反觀台灣,多數的學生終日被考試與課業追著跑。在齊頭式的標準之下,不論學生的資質、興趣、志向,只能竭盡所能的趕上統一的進度;逼不得已,考試時只好靠作弊應付,作業只好揀重要的來做。久而久之,遂養成取巧投機的心態。陳之華的女兒從芬蘭返國就讀,必須一改原先單純踏實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沾染上功利的學習態度,做母親的看了也非常不捨。 陳之華的文章最末,引述了林語堂「養趣」的教育見解。對於他在四十年前──亦即芬蘭進行教改的前十年──就提出這樣前衛的觀點感到由衷佩服。「學問起於好尚,而終於驚奇。」林語堂用這簡潔的十一個字總結他的教育理念。陳之華加以引伸,說道:「那種因為發現、領悟之後而產生的衷心喜悅,才是驅使孩子樂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兩位相隔四十年的教育家所面對的國內教育問題,居然毫無二致。雖然惡性補習的惡形惡狀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不過教育的終極目的,究竟是要培養「學問」的學生,抑或是「學答」的學生,仍舊是現在要嚴肅面對的課題。         作者簡介:洪俊彥,1982年生於台北。大學時期開始在林語堂故居擔任導覽員。就讀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時,以林語堂作為研究主題,探討他晚年來台灣之後的發展,完成論文《近鄉與近情:論林語堂在台灣的啟蒙之道》。曾任「東張西望:林語堂生活展」的撰稿者、故居常態播放記錄片「語堂走過人間」的協力策劃,並著有《林語堂生平小傳》(與岑丞丕合著)。 本文摘錄自蔚藍文化出版之《近鄉情悅: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台灣歲月》。 更多故事: 梅花與日本平安時代四大怨靈之首 2015-12-29 09:00:56 1 【說書】電影裡的戰爭影像:日本人如何記憶當年的那場大戰? 2015-12-31 09:00:08 1 歷史學家應該成為警方線人嗎? 2014-05-04 00:25:49 1 【閱讀的島】張鐵志:關於民主與公民的二十本書 2015-10-19 09:00:00 1 【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爭奪戰】(三)父子相殘、好友反目:選舉掀起的腥風血雨 2015-07-29 10:51:39 1 【說書】歡天喜地過「宋」年:李開周帶你看古人如何過新年 2016-02-14 13:31:34 1 八卦殺死了法國王后──瑪麗‧安托內特與《杜謝內老爸》 2015-01-12 18:05:06 1 【台語原來是這樣】七夕除了過情人節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2015-08-19 11:49:11 1 逃出與世隔絕的爭論:小熊英二談慰安婦問題 2014-08-08 12:00:42 1 法依娜:反共抗俄的年代,一位來自俄羅斯的第一夫人 2015-05-21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