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邪惡成功學:史達林、希特勒與毛澤東崛起的非典型法門

$
0
0
作者:中川右介 史達林、希特勒、毛澤東──回顧二十世紀的歷史,就不得不提起這三位領袖。 毛澤東雖有「前半生還不錯,後半生卻很糟」之類公評未定的部分,但史達林和希特勒兩人就完全遭到否定。如果有人敢說:「雖然他們做過壞事,但也有些功績。」像這樣的言論,就可能會遭受眾人撻伐。 本書依解讀的方式不同,或許稍有鼓勵仿效此三人之嫌,但身為作者的我,絕無宣揚「以此三人為榜樣」的意圖,這一點我必須先說明。獨裁國家至今仍然存在。而在企業或團體中,也不乏由一人掌權的經營者或理事長。許多中小企業也多是創辦人或他的子孫單獨經營。 組織愈大,獨裁度就愈低。現今大企業中,如果職員升遷順利,也有機會當上企業領導人,這種所謂的「上班族經營」者愈來愈多。獨裁度低這一點雖然民主,但也有不敢果斷決策的弊病。 很多人表示最近的政治界,已經沒有像吉田茂或田中角榮這種大器的政治家。財經界也有類似的處境,現在的財經團體高層和過去相比,格局高下立判。其他產業在二十世紀結束之前,還有像日本醫師會的武見太郎會長、建築界的丹下健三那樣的「領袖」。 在古典音樂界,有被尊為「帝王」的海伯特.馮.卡拉揚 (1908-1989) 藝文界亦然,我曾經寫過有關古典音樂或歌舞伎的著作,在古典音樂界,有被尊為「帝王」的海伯特.馮.卡拉揚這樣的絕對權威,稱霸樂壇直到一九八九年。日本的歌舞伎界也有第六代中村歌右衛門。他們退場之後,古典音樂界和歌舞伎界便不再有絕對權力者,說好聽一點是邁向民主,講難聽點,接下來的古典音樂界和歌舞伎界,就是一段懶散又欲振乏力的時代。 這麼一來,人們不免懷念起獨裁者、權力者或重量級人物,社會醞釀著期盼這種人物存在的氣氛。IT業受到矚目,以及創業者受到推崇的背後,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期盼現代強人的氣氛。 成為組織高層的途徑大致可分為三類。 其一是創業。因為草創階段幾乎都是小組織,高層必須獨裁。而在組織擴大的過程中,獨裁也是被容許的。許多企業的創辦人都有獨裁者的氣質。另一種是世襲。包含日本,世界上現在仍有許多世襲的國王,日本雖然稱為「天皇」,但也是君主制。世襲的王基本上沒有任期,即位後就一直到去世。但是,現今幾乎不存在擁有國家實權的世襲國王,王雖有權威,但幾乎沒有參與國政的實權。同時身兼世襲權力者又掌握國家政治實權的,大概就只有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吧。 雖說經營者世襲的企業也頗多,不過小企業多半是由孩子繼承父母的工作,這時,通常會有能幹的總經理負責掌管實務以利營運。 成為高層的第三個方法,則是從組織的末端,歷經重重競爭,一步步登上領導階層。也就是現今「上班族經營者」的模式。 史達林、希特勒、毛澤東都不是世襲的王。希特勒獲得政權時雖是納粹黨的黨魁,卻不是納粹黨的創始者。毛澤東雖是中國共產黨的創黨元老之一,最初也不是領導。史達林自蘇聯共產黨的前身──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活動起家,卻也花了一段時間才爬上頂端。 他們三人都是從黨內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才掌握權力。既非生長在帝王家,也不是具領袖地位的創始者。他們從組織的一員崛起,經過層層鬥爭爬到最高,掌握權力之後,徹底肅清異己。 本書所要描述的,是他們在組織裡崛起的過程,以及在掌握權力,成為獨裁者後,如何剷除政敵,確立自己的絕對權力。 我們該從這三人崛起的過程中讀取什麼?是要當作成功學的教科書、揭露內幕的爆料書、當成歷史祕聞、看作警世通言或是純粹描述壞人的小說,全憑讀者自由。身為作者,我只是傳達歷史上曾經有這般人,做了那般事而已。 這三個人的竄起雖有共通點,但他們在組織裡的位置卻不盡相同。毛澤東雖是創黨元老之一,但經歷過失勢、左遷,後來又重新掌權。希特勒並非創始成員,在組織規模尚小時加入,慢慢嶄露頭角。史達林則是從巨大組織的末端崛起。 他們是二十世紀著名的革命家與政治家,以現代來講,三人就像是企業草創期的成員。現在的新創企業幾乎都是建立在IT革命的技術革新背景下。他們三人出生於皇帝支配的國家,經歷打倒帝制,推崇民主主義,甚至是推行社會主義的政治革命時代。以極少人數創始的組織,在這革命時期逐漸壯大。 因此,本書雖是三位權力者的成功故事,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史的剖面中,三個新創企業的成長故事。 我既非歷史學家,也不是政治學者。為什麼要寫這樣的書呢? 過去我寫過幾本書,內容是有關於二十世紀的著名古典音樂家,也曾擔任編輯,撰寫許多二十世紀藝術家的評傳,在這些評傳中,希特勒和史達林都有一席之地。這兩位獨裁者對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人們有著深遠的影響力。 因此基於興趣,我從過去閱讀許多關於這兩人的書。雖不敢以專家自居,但我想在非專家的圈子裡,我算是所知甚詳了。因此,我才會發起從「成功」的角度切入撰寫兩位獨裁者的念頭。毛澤東雖然和古典音樂幾乎無關,但我還是將他與史達林、希特勒列在一起。 因為是以歷史為題材,我當然會根據歷史資料撰寫,不過他們過去掌握極大的權力,當權時期都主導編撰對自己有利的歷史,其中包含他們的經歷。在他們死後,因為各種研究,有關他們的歷史又再度調整。 在世時受人讚譽,去世後反遭酷評,評價的起伏之大,依撰寫傳記的作者立場不同,一件事實經常呈現完全迥異的表述。對這些差異如果一一記述將會沒完沒了,因此針對「時間、地點、人物、事實」我會參考多方資料,幾經確認後才撰寫,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可能招致異論,這一點需預先聲明。 案例:史達林如何處理繼承人之爭 一九二三年。列寧寫了攻擊史達林的信,但是這封信並沒有公開,托洛斯基無法和列寧取得聯繫。 二月一日,史達林在黨中央委員會的正式會議上,主動要求辭去列寧的監護人一職。這是他的策略。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出面挽留,要求他繼續擔任列寧的監護人,會議上也表決通過。史達林便根據黨的決定,續任列寧監護人一職。 三月十日,列寧中風,失去語言能力。 列寧在這之後,還活了將近一年,隔年一九二四年一月他才去世。 列寧不可能再回到政務。史達林最大的對手只剩下托洛斯基。但是,目前關係比較好的加米涅夫、季諾維耶夫,還有布哈林,都是繼承列寧的有力人選。 這裡先簡單回顧一下他們的經歷。托洛斯基口才好又有學識。只是,一直到革命前夕都還是孟什維克,換句話說,就是外人。與列寧之間也不見得關係良好。托洛斯基是革命英雄,這雖是事實,但列寧覺得他的個性有缺陷,因此一直避免委派重要的職位。 加米涅夫一直是布爾什維克。他雖然娶托洛斯基的妹妹為妻,卻反對托洛斯基。革命時,他是最初反對列寧武裝起義主張的人,因此留下汙點。提議讓史達林擔任總書記的,其實是加米涅夫,因為除了托洛斯基,他也討厭季諾維耶夫,與其讓他們兩個當總書記,不如派給無能的史達林。 季諾維耶夫也是布爾什維克的元老成員,列寧的親信。但他與加米涅夫一樣反對武裝起義,一度被列寧辱罵成背叛者。布哈林生於一八八八年,比史達林年輕十歲。是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的知識分子,滿腹學識,他的論文甚至曾經影響列寧。他也曾經與列寧意見相左,還曾與托洛斯基過從甚密。列寧在世的時候他還沒成為政治局委員。 由於比史達林等人年輕,他從未想過自己的能夠成為繼承人,不過,局勢會因他接近誰而有所改變,他握有決定性的一票。 列寧病倒後,一九二三年四月的黨大會上,托洛斯基燃起反擊的狼煙。大會前夕,一名和托洛斯基認識的記者黨員,在共產黨機關報《真理報》上發表一篇題為︿托洛斯基—勝利的組織幹部﹀的文章,稱頌托洛斯基。各家報紙也刊出過去不曾公開的列寧病況。大會一開始,托洛斯基的支持者竊竊私語:「好像有列寧的信……」接著托洛斯基結束演說,黨員群起鼓掌,歡聲雷動。 但是,這些大動作只是托洛斯基派的自我滿足而已,史達林沒有做出任何反應。不過,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看到托洛斯基的支持者聲勢而心生不安,打定主意非讓托洛斯基失勢不可,布哈林也傾向史達林。布哈林和季諾維耶夫關係漸密,步調也趨近一致。 托洛斯基的行為,只是讓反托洛斯基陣營更加團結。 列寧的信當然沒有公開。看過信件的內容卻不公開,史達林、加米涅夫、季諾維耶夫三人都脫不了關係,只能團結一致。這表示加米涅夫和季諾維耶夫必須幫史達林努力維持總書記體制。他們兩人如果不想被史達林揭穿「私藏列寧信件」,就只能承認史達林的權力。 他們與托洛斯基同為知識分子,又懂理論,根本不把沒有學歷的史達林放在眼裡。他們想要權威和權力,卻不想做事。所以才把事務繁雜的總書記一職推給史達林。 史達林早就看透這一點。等到這些人發現自己失策,是後來的事了。又或者早就發現,但歷史已無法重來。 在最後掌握權力之前,可以先擔任幕後不起眼的工作,盡可能蒐集及管理情報資訊。掌握資訊實務兼備的組織,才能獲得勝利。 本文摘自大牌出版社之《惡的出世學: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的手腕與謀略》 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萬物皆相互競爭, 同類競爭尤其激烈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人類之間的鬥爭史 ★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崛起掌權的非典型法門★ 更多故事: 【考古大菩薩】義大利教堂中的謎樣少女骨骸 2015-05-21 11:21:45 1 來自西方的君主:馬雅歷史上的提卡爾與提奧帝華甘 2014-11-10 00:59:29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