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行旅者的世界史】博物館中的亞洲意象:荷蘭黃金時代的異國風華(下)

$
0
0
前情提要:「行旅者的世界史」上回講到荷蘭商人如何藉由國際貿易網絡,將亞洲的瓷器、漆器、絲綢與寶石帶進歐洲人的家庭。這些由亞洲遠渡重洋而來的新奇物件,如何影響荷蘭的藝術家、作家、出版商、科學家及收藏者的眼光,進而形塑出觀看圍繞著這些物品世界的新方式。這集下篇將從阿姆斯特丹的舶來品商店講起,環繞著荷蘭東印度商店的物質性設施、利潤、物品知識和東家的背景。 上篇由此去→博物館中的亞洲意象:荷蘭黃金時代的異國風華(上) ※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商店 〈阿姆斯特丹的東印度商店〉這章的前言寫得相當精采,Jaap van der Veen從社會史的角度介紹阿姆斯特丹的舶來品商店,這種店主要販賣來自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物品(圖九)。1662年時,有位住在海牙的Adriaen van der Goes接獲住在維也納的兄長來信,要求幫忙替當時奧地利的著名將領兼收藏家的Archduke Leopold Wilhelm(圖十)購買一些珍貴商品。這封信透露出當時的這些買賣不是在海牙,而是在阿姆斯特丹。其中購買的物品清單包含有瓷器、漆器、瑪瑙、餐具、熱帶樹木、異國貝殼、活的紅鸚鵡、天堂鳥、名貴織布、藤手杖,甚至還有茶以及可可。 他所購買的這些物品都透過荷蘭東印度公司由亞洲運來。例如來自印尼帝汶島的檀香木可以做成各種香製品;瓷器及漆器來自中國及日本;而稀有美麗的天堂鳥則捕獲自新幾內亞。Adriaen van der Goes所進行的生意都是透過阿姆斯特丹的商人Pieter Ruttens。但我們不確定Ruttens在阿姆斯特丹是否擁有一間販賣舶來品的商店。但當時在阿姆斯特丹,上述許多物品已經可以在專門店裡買到。 ※商店的經營內容 然而,歷來有關這些物品的分布卻少有學者提到,更不用說販售這些舶來品有舉足輕重的東印度商店。就連詳細討論亞洲文化對歐洲影響,於1965年就出版的權威著作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也幾乎沒有提到這些物品。Jaap van der Veen還提到,當時有許多資料記載在阿姆斯特丹出現的東印度商店,談論的內容包括商店的特色、經營者及經營方式。有些資料則透露出是哪些商人在買賣這些貨物,或者是特別談瓷器的販售者是哪些人。其中目前可考的瓷器銷售者至少有二十五人,他們早從1625年之前就已經在經營這項買賣。東印度公司的舶來品商店在阿姆斯特丹的出現,這在十七世紀初期的荷蘭或許是種新現象。但在其他地區,卻早有先例,像是葡萄牙的里斯本,在十六世紀中葉時就有一條街集中販售亞洲奢侈品的情形。同樣的,阿姆斯特丹也有這種類似情形,在Pijlsteeg的商貿大街Warmoesstraat約有十四間這種亞洲舶來品的商舖。 十七世紀初期,Barend Jansz. van Kippen是當時最重要的東印度商品貿易專家。他有個 “Porceleyn”的外號,這來自於他所經手的商品多為亞洲瓷器。有一回,Van Kippen被一位知名收藏家的遺孀找去鑑定屋內私人財產的價值。這些物品包括有來自亞洲的瓷器、漆器及各種珍奇物品,像是由黑檀木製成的小木桌,鑲有珍珠母的紅漆器,以及各種武器如土耳其軍刀、東印度的盾牌、爪哇的匕首;或者是東印度的繪畫、陽傘、鍍銀的模型中國船,以及大自然的物種如天堂鳥、異國貝殼等。此外,他也曾被某將領委託代為物色瓷器,以作為贈送給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的大禮。從這點來看,Van Kippen可視為是擅長辨識上述珍貴亞洲物品的專家。然而,對於許多與東印度密切聯繫,直接進行鑽石貿易的猶太商人而言,這種交易類型充其量是二手的活動(圖十一)。 ※店主的背景 Van Kippen在文獻中,常被描繪為一位磁器銷售者或者東印度物品的貿易商人,但卻不曾被稱呼為「店主」(shopkeeper)。一直要到十七世紀中葉,「店主」這個名稱才被視為是專業的稱號。當時資料顯示,最早這名稱的出現要到1652年時,文獻中提到與Andries Marcuze買的一棟房子有關。他與其妻經營一間商舖座落在Pijlsteeg商貿大街(圖十二)。雖然有資料顯示買賣磁器是他們的主要活動,但由於沒有遺產清單,我們現在很難知道是否店內的物品僅限於磁器。可知的是,他曾經有過一筆4800個茶杯的大訂單。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在十七世紀前期,已經有東印度的商店出現。例如,1638年時,法國國王的母后Marie de Medici(圖十三)曾經拜訪這些商店,並詢問過店內櫥櫃中磁器的價格。在此之後,有些旅遊資料也透露出這些商店特色,例如英國著名作家及日記作者John Evelyn曾在日記描寫他的海外之旅時,說到他曾逛過阿姆斯特丹的商店,裡頭擺滿東印度商品及異國珍稀動植物,最後他買到的是一些貝殼及東印度的珍貴物品。 ※經驗的傳承 究竟這些東印度商店的店主是如何擁有這些珍奇物品的知識呢? 本章作者認為上述這種零售業一旦出現於十七世紀初期,就有可能透過東印度商店的店主或貿易商習得相關知識。有些人可能是在亞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任職期間,或是在那裡經商期間取得經驗。文中舉出Aernout Steen的例子,他於1657年時曾在巴達維亞待過,接受打算前往安汶的人委託,要求帶張東印度的櫥櫃回荷蘭。這種在巴達維亞所累積的經驗,必定有助於他日後在阿姆斯特丹的商業活動。有些東印度商店的老闆則透過紡織業樹立他們的專業。像是Jan Buijs,原本賣棉花為生,之後成為一位專門經手東印度商品的商人;到他1665年過世時,都一直待在阿姆斯特丹Pijlsteeg的東印度商店 一旦當阿姆斯特丹的這些物品零售業成長到一定階段時,店主就能夠傳授他們的經驗給其他人。這種和想要學習經商之道的學徒簽訂契約的習慣,源起於十七世紀後半葉。像Bartelt Jansz. Bruilnvis,是一位經營印度貨物的商人。他在1664年時雇用一名十六歲男孩,答應會傳授所有關於經商的大小經驗,這時間前後長達六年。有許多店主在當時則有女性助手在店後頭打理一切,偶而也會幫忙記帳。 至於哪些人是上述商店的顧客?這一章也有所探討。事實上,由於這些商店的帳簿上並未註記顧客的身份資料,所以要很明確地知道這些人的背景並非易事。作者認為從交易的內容都是奢侈物品,可以合理推測這些人多屬於有錢的中產階級。然而,顯而易見的是,東印度物品的買賣不再只侷限於這一小搓人,而是有日漸普及的現象。這情形或許就像巫仁恕教授在《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中所說的,晚明的消費行為有從上而下擴散的現象。 ※舶來品的利潤 這些從亞洲傳入阿姆斯特丹的舶來品的利潤有多少?Jaap van der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