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冷知識週刊】第三十八號:為何喪禮上要放罐頭塔?

$
0
0

最近身邊有不少朋友的至親離開了人世。在傾聽他們訴說各自的心聲之餘,我也不禁回想起自己這幾年來所遭遇的生離死別,要好好跟亡者告別,真的是件不容易、但卻又相當重要的事情。尤其在漢人傳統習俗文化的影響下,從小時候開始便感覺我們很避諱談論死亡,更不太清楚自己該怎麼處理與即將過世的、已經逝世的人之間的關係。


今天冷知識週刊並不是要跟大家談什麼生命大道理,而是要講一個漢人殯葬禮俗中的重要奠物——罐頭塔。講到罐頭塔,大家的腦海中可能都立刻浮現自己參加過的喪禮場景,或是電影《父後七日》的畫面。你可能從來都沒有想過為什麼喪禮要用罐頭塔,甚至可能不知道,作為喪禮中奠物的罐頭塔,其實是臺灣獨有的現象。



早期辦喪事的時候都是鄰里共事,親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而在禮俗上亡者的嫁出女兒、兄弟、姊妹連襟、宗侄、內侄、外甥、姨甥、誼子女、姻親都會在這段期間提供奠品,因為治喪期間喪家處理後事十分地忙碌,送這些東西表示幫他們在這段時間裡「顧厝」。該禮俗的淵源,目前可以追溯至閩粵沿海一帶的海口禮儀,他們多半以竹為架封上鹽米、魷魚乾、糕餅類的食物,奠於靈堂,供喪家使用,而喪家回贈(壽金炮燭、糖)以示感謝。


開始把罐頭塔當作奠,品是直到人們移民至臺灣之後,隨著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再加上食物種類與樣式越來越多,奠物才漸漸有罐頭塔的選擇出現,甚至最後你可以在幾乎所有的臺灣漢人傳統喪禮上見到它。這也是為什麼早期大家會稱罐頭塔為「糕仔桶或糕仔盒」,但是現在,大家只會知道罐頭塔,而不清楚它本來的名稱跟禮俗背景了。

M06165088_big


上述的說法比較是民間常聽到的說詞。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罐頭塔之所以作為奠物,是和臺灣早年在商場上叱詫風雲的鳳梨王葉金塗有關。從日治時代到國民政府來臺之後,有一段時間,臺灣鳳梨罐頭的出口銷量全世界第一,今天你到葉金塗家族的舊居,還可以見到外牆的鳳梨裝飾。根據口述資料,有人認為第一個拿罐頭塔當作奠物的,就是葉金塗逝世時的喪禮,整個大稻埕滿是奠字的花牌、鳳梨罐頭塔與白布吊旗。


a3cea1396c9d49e83f669a05c080cfe0


咦咦咦?喪禮上用鳳梨塔適合嗎?人家不是說鳳梨是「旺來」嗎?根據持本觀點者的說法,以前鳳梨的臺語發音不是旺來,而是鳳來。這名稱的典故來源是因為鳳梨葉子像鳳尾,以「有鳳來儀」這句成語為名。臺語的鳳發音為「鬨」,不是像現在發「甕」的音。有老人家會說鳳梨的臺語發音改變和鳳梨王有關係,因為臺語的「甕」和「王」發音相近,所以發音從「鳳來」變成「王來,再轉變成「旺來」。


姑且不論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至少現在我們知道,罐頭塔其實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發展出來的喪葬文化,其他地方可是見不到的呢!不知道各位讀者就各自的經驗,還有觀察到什麼喪葬文化是自己還不夠理解的呢?



class='rpl rpl_slick'>



更多故事: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urrent'>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