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從「低階」到「高階」──英語演化千年史

$
0
0

作者:比爾‧路卡斯(Bill Lucas)、克里斯多福‧莫威(Christopher Mulvey)

為英語訂下標準(西元一七○九年)


西元一七○九年九月十八日,在史丹佛郡的利奇菲爾德,強森夫婦麥克和莎拉(Michael and Sarah Johnson)喜獲麟兒。這男孩名叫山謬,他在群書環繞下長大,因為他父親是書商。


在利奇菲爾德文法學校和牛津大學潘布魯克學院接受教育之後,他在餘生仍延續孩提時期狼吞虎嚥大量閱讀的習慣。他搬到倫敦,並在英格蘭的評論盛世成為一位權威的文學評論家,但如今他最廣為人知的身分是一部字典的作者。這部字典為四萬個左右的單字訂下現代拼法,並為良好的英文寫作提供了一套規則。


Samuel Johnson (Source: Wikipedia)

山謬強森(Samuel Johnson)
(Source: Wikipedia)


史丹佛郡在倫敦的西北方,距離倫敦一百二十五英里,而來自利奇菲爾德的人有著倫敦人認為很重的口音。山謬.強森來到倫敦居住時,他已經大大改掉那種口音了,但他在晚年指出「當人們很仔細注意,而我自己不注意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我來自特定的某個郡」。


他接著又說,一個人一旦已經掌握了九成的倫敦腔,他就不會再費事改變剩下的那一成。強森對他自己的口音所下的注腳,顯示出有一種時髦的腔調抬頭了。那是倫敦西區有錢人的腔調。


恰當書寫方式的觀念要比恰當說話方式的觀念更早發展起來。


這個過程始於十五世紀晚期,法院的書記將英語書寫的方式標準化。


此前的紀錄皆以拉丁文寫成,若非拉丁文,便是法文。西敏的書記需要一套單一的系統,而這套系統便以他們多數人所操的英格蘭中東部英語為本。西元一四七六年,印刷機傳入西敏。如同書記一般,印刷商對於標準形式也有著專業上的興趣。但法院書記在西敏所寫的東西都留在西敏,印刷商卻將他們的成品賣往全英格蘭。


到了十七世紀,西敏英語已經奠定它的地位,成為所有印刷品所用的英語。


儘管印刷商是讓印刷英語廣為流傳的使者,他們卻不是它的裁判。學者才是裁判,而且他們相當擔憂印刷商所散布的英語。


第一批文法書於十六世紀末開始出現,它們以拉丁文文法為典範。這讓英語在許多方面都相形見絀。即使英語逐漸取代拉丁文,它依舊持續被認為是次等的。懷舊的拉丁文文法規則被強加在英語上,從此之後英語人士就苦惱個沒完。大多數的口語方言中都沒有那些規則,而且只要作家首肯,這些規則常常也被打破。


最後是一部字典為英語的新規則拍板定案。這部字典在西元一七五五年翩然駕到,那就是山謬.強森的《英語字典:其中的單字溯及它們的源頭,並以出自最佳作家筆下的實例展示它們不同的含意,前面附有該語言的歷史以及英文文法》(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which the words are deduced from their originals, and illustrated in their different significations by examples from the best writers. To which are prefixed, a history of the language, and an English grammar)。


這部字典大獲成功──內容既全面又權威──強森顯然訂下了標準,並成為判別的依據。牛津大學本來沒有頒給他學士學位,這下子卻尊他為法學博士。字典編纂者和文法學家皆視強森為他們的大師。


1755年 Johnson's Dictionary Vol. 2封面 (Source: Wikipedia)

1755年 強森字典第二部的封面
(Source: Wikipedia)


強森字典裡面有一節叫做〈英語的文法〉(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Tongue),開頭寫道:「文法乃恰當使用文字的藝術,由四個部分所組成──正字、語源、句法、聲韻。」所謂的「句法」,和它現今的意思一樣;「正字」是指單字的拼法;「語源」是指詞性;「聲韻」則指發音。強森的文法強化了它的拉丁文規則。


時代廣場──紐約時報(西元一八五一年)


西元一八五一年九月十八日,第一版的《紐約每日時報》(The New York Daily Times)在紐約拿索街(Nassau Street)一一三號印製出來了。西元一八五七年,編輯亨利.賈維斯.雷蒙德(Henry Jarvis Raymond)將該報的名稱改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並將印製場地改到公園大道四十一號。接著,在一九○四年,它搬到了以它為名的知名廣場這裡。


New-York Daily Times (Source: Wikipedia)

New-York Daily Times (Source: Wikipedia)


透過為自己重新定名,《紐約時報》既是呼應也是挑戰英語世界最強大、最權威的報紙──倫敦的《時報》(The Times)。


由於它是首開先例者,這份報紙並未冠上發行地的城市名,但自那之後,世界各地的報紙都依此命名。


Times成為一個專指報紙的字眼。更有甚者,報紙名稱採用這個字眼無異於宣稱自己的地位、正當性和權威性──這不只是指它所報導的內容,也是指它用來書寫這些內容的語言。瀏覽一下它們的網站即可發現,雖然有越來越多的街頭英語出現,但各地的《時報》英語都遵循標準的文法。


《時報》標準文法是一套正統的英語書寫規則,它是透過上流階層和教育菁英的認可而奠定下來的,內容涵蓋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和慣用法。倫敦的《時報》有《時報寫作格式與用法指南》(The Times Style and Usage Guide),《紐約時報》則有《紐約時報手冊》(The New York Times Manual),諸如此類的參考用書有上百種。它們都以自己的那一套自豪,但說到英文文法,大家沒什麼差異。


是科技賦予報紙不同凡響的力量。


《時報》率先採用蒸汽動力印刷機,使得每一版的報紙都能印個數千份。《紐約時報》在科技發展的每一方面都不輸倫敦的《時報》,它的發行量和普及率擴大了,它的報導也增加了深度與廣度。


西元一八九八年,它的刊頭誇下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所有適於印刷的新聞)這樣的豪語,酸民們把它改寫成:All the news that fits the print(所有版面擠得下的新聞) (註1)。沒有一份報紙能像《時報》主宰英格蘭般主宰有一個洲那麼大的國家。儘管如此,以美國的規模來講,今日的《紐約時報》可謂是全國性的報紙,唯有《洛杉磯時報》和《華盛頓郵報》能與之分庭抗禮。


世界各地的報紙都依循紐約或倫敦《時報》的體例,但英語有時會冒出一些難以收拾的問題。從玉米蒸餾來的酒精飲料就丟出了一個難題。蘇格蘭和加拿大的生產者將他們的產品拼成whisky(威士忌),但愛爾蘭和美國的產品往往被拼成whiskey,多了一個e。力求統一用字的《紐約時報手冊》叫寫稿人一律採用有e的拼法,避免在同一篇文章中用字的不一致。蘇格蘭的釀酒廠持續表達不滿,但報紙還是堅持維持它令人尊敬但頗為獨斷的一致性。


《紐約時報手冊》說:「本書按照字母順序編寫,受到舉世最具公信力的報紙上千位的記者使用。現在,每個人都能從這本簡便的指南中找到解答。」倫敦的《時報》恐怕會對「最具公信力的報紙」這一點有意見。(註2)


波莒──英語和無線電(西元一九○一年)


西元一九○一年,在英國康瓦爾郡最遠端的波莒,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成功發送了史上第一則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訊息(圖三十五)。訊息傳到了加拿大紐芬蘭的聖約翰斯(St John’s),內容是S。它是以摩斯電碼發送的,三個點以簡短敲擊三下的聲音在一千八百英里之外被聽到。訊息的內容很少,但前景不可限量。


馬可尼說:「現在我第一次百分之百確定,人類不靠電線就能將訊息傳遍全球的一天終將到來,不只是橫跨大西洋,還能貫穿地球相距最遠的兩端。」


馬可尼在康瓦爾郡波莒村的無線電話公司基地台,第一則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訊息是從這裡發送的。 (Getty Images/麥田出版提供)

馬可尼在康瓦爾郡波莒村的無線電話公司基地台,
第一則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訊息是從這裡發送的。
(Source: Getty Images/麥田出版提供)


到了一九二二年,英國設有無線裝置的家戶數已足以支撐六家無線電公司開辦廣播服務,於是有了英國廣播電台(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英國廣播公司之成功讓它在一九二七年獲頒皇家特許狀,而成為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一般普遍以BBC稱之。在美國,第一家廣播電台是KDKA。到了一九二三年,全美已有超過五百家電台。


就休閒活動而言,大眾在看書之外突然有了別的選擇。如果十九世紀是小說的時代,二十世紀前半就是收音機的時代以及大眾傳播革命之始。


二次大戰結束時,美國九成五的人家都有收音機。開發中國家也有相應的數據。焦點從書面文字轉移到口語文字。收音機為之前由小說和散文作家所占據的舞台,帶來了喜劇演員、劇作家、音樂家和歌手。它也賦予一般人力量,所以政治史學家承認收音機(接著還有電視機)在美國民權運動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無論你是在美國的鄉下或英國的城市聽收音機,它的潛力都不容否認。無論你是否認為它像神一般,很少有人會否認它大大發揮了口語文字的威力,並藉此一舉開拓了一般大眾的文化視野,賦予他們之前和書面文字綁在一起的機會。


弗利特街──小報英語(西元一九○三年)


西元一九○三年十一月二日,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Alfred Harmsworth)發行了《每日鏡報》(The Daily Mirror),一般普遍認為它是第一份大量銷售的英國小報。一開始以女性讀者為目標,它意圖作為「女性生活的一面鏡子,既映照出灰暗的一面,也映照出光明的一面」。它的觀點保守,直到一九三○年代,銷售成績也還算可以。


一九三○年代末期,它所擁抱的方向大轉彎,改以左翼男性讀者群為目標,集中火力刊登骯髒的醜聞、無聊的瑣事和腥羶的八卦。它採用了一種簡化、淺白而煽情的英文寫作風格。


Alfred Harmsworth和 (Source: Wikipedia)

艾爾弗雷德.哈姆斯沃思(Alfred Harmsworth)和《每日鏡報》(The Daily Mirror)
(Source: Wikipedia)


在英國,就在《每日鏡報》推出之前,《郵報》(The Mail)於西元一八九六年問世。以「大忙人的報紙」為號召,《郵報》大受歡迎,而且無疑比大活頁報還易讀,但還不像《每日鏡報》般是一份鮮明的煽情小報。


以近來所有的英國小報而言,體現了英國小報傳統的或許是於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七日首度發行的《太陽報》(The Sun)。以標新立異、玩弄文字遊戲和低俗的品味而言,《太陽報》的標題無人能出其右:


SUPER CALEY GO BALLISTIC, CELTIC ARE ATROCIOUS


(阿卡大顯神威,阿凱輸到脫褲)(註3)


FREDDIE STARR ATE MY HAMSTER


(佛萊迪.斯塔吃了我的天竺鼠)(註4)


ZIP ME UP BEFORE YOU GO-GO


(你走之前拉起我的拉鍊)(註5)


小報讓我們見識到簡潔、誇大以及狀聲詞的力量。它們偏好用row(吵架)取代controversy(爭論),用scrap(扔掉)取代cancel(取消),用slam(打臉)或blast(幹譙)取代criticize(批評)、用spilt(鬧翻)取代division(分裂)、用snub(放鳥)來指沒有出席、用riddle(疑雲)取代mystery(疑團)、用quit(不幹了)取代resign(辭職)、用soar(飆升)取代rise(提升),而大家最愛的莫過於用sex romp(劈腿)取代sexual infidelity(不忠)。


儘管常被批評說是在製造低齡讀物,它們的記者還是堅持用很少的字來寫很短的句子,三個字母的單字最受愛用,像是axe(砍掉)、ban(禁止)、bid(吩咐)、hit(打)、row(吵架)。


小報原意是指縮小的版面,它的尺寸只有大活頁報紙的一半。大活頁是報紙原本的形式,它是很寬而只印單面的大福紙張。雙面印刷的技術是倫敦的《時報》在一八二○年代用高速印刷機發展出來的。像《時報》這樣的報紙後來就被稱為大報,而這個名稱指的不只是它的尺寸,也是它的內容品質,意味著它講究的風格及報導的正確性。這種高尚的報紙後來就被稱之為菁英報(high-brow)。


把大活頁折成一半,用蒸汽動力印刷機來加快速度,以低俗大眾市場為目標,小報就這麼誕生,並且準備攻占二十世紀。折成一半、變成小報是許多大報的宿命。


馬克思主義者的分析告訴我們,大眾流行文化擁抱「壞品味、對官僚威權的挑釁、嘻笑怒罵的寫作方式、粗俗的用語、儀式性的貶低與諧謔、著重於引人發噱、各種形式的過分誇大,但尤其針對肉體」。這完全說中小報。在小報中,英語以嘉年華的模式呈現。


英國與美國以它們的小報聞名,澳洲亦然。生於澳洲的報業鉅子魯柏.梅鐸(Rupert Murdoch)既是英國報紙《太陽報》的業主,也是倫敦《時報》的老闆。


據說是來自「低俗」小報的獲益支撐「菁英」大報的存續。技術上而言,倫敦的《時報》本身現在是個小報,因為它的大活頁從二○○四年十月三十日開始折成了一半──大報《衛報》(The Guardian)欣然報導道。小報的外形會不會有一天也引領小報英語的寫法呢?




註1:此乃諷刺報紙版面被廣告占據,新聞內容僅在廣告的夾縫間生存。


註2:本文所指的倫敦《時報》,一般譯作《泰唔士報》,但依據本文所述相關典故,特此譯作《時報》。


註3:此一標題的原文中,Super Caley指的是卡萊多尼安隊(Inverness Caledonian Thistle),Celtic則是指凱爾特人隊(Glasgow Celtic),前者在某場足球賽中大勝後者。這整句標題的原文則是拿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的歌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來玩文字遊戲。


註4:這完全是一則炒新聞的不實報導,而且無疑提升了佛萊迪.斯塔的名氣。


註5:這裡呼應了一首歌,暗諷歌手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在洛杉磯的一間廁所裡不檢點的行為。


本文摘自麥田出版之《世界第1語言的100個祕密起源:英語,全球製造,20億人共同擁有
從一座小島出發,「英語」接收至少一百個地區的資源,RG8014
成為全世界的共享文化。
一種語言,全球製造。

英語就是擁有讓人上癮的奇特魅力。
它能讓你向全世界發聲,
你也會影響它,會成為它的力量之一!

重度英語愛好者、欲深究政治資源的角力、
了解全球文化地圖的演進視野者必讀!

class='rpl rpl_slick'>



更多故事: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urrent'>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我的狼人父親




2014-04-16 00:35:55

1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