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大時代下的身世飄零與歸屬──重訪陳舜臣

$
0
0

作者:陳思宇(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內容力營運企劃長)

二○一三年初,我因為得到國外經費的支援,有機會到日本進行約兩年的博士後研究。以往雖有多次出國經驗,但多是短期停留,因此,這算是我第一次以「外國人」的身分,學習如何在不同文化習慣的社會環境中生活。


在日本期間,或許是身處「國際化」較高的大學校園,如我一般的「外國人」並不少見,除了有些語言障礙,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遭遇到自己被視為是「少數人」的「差別待遇」。然而,當地朋友卻對我這個「新參者」如何看待日本社會感到好奇,時不時會拋出一些問題考考我。有些疑問或許是曾經預想,因此比較容易回答,例如:到日本的生活感想?從台灣人的角度如何看待台灣與日本的歷史關係?等等。但有些卻是我以往在台灣不曾面臨也未曾思考過的議題,其中之一就是「從『外國人』的立場,如何看待日本社會中的『外國人問題』?」坦白說,當我初次被詢問到這個問題時,內心除了感到困惑,也有些尷尬與不悅,因為「我就是個『外國人』啊,要如何將『自己』當做個『問題』來分析呢?」


後來我逐漸理解,日本朋友在問題中所指的「外國人」,並不包括我在內,而指涉的是一群「於日本出生、成長,但始終以『外國人』身分在當地生活的少數群體」;「外國人問題」可說是存在於日本社會的一種「少數族群問題」。另方面,在日本,「外國人問題」確實相當複雜,主因在於「在日外國人」的身分及概念,並沒有相當明確的定義與界線,實際上包含來自不同地方、歷史淵源的群體,例如在日朝鮮人、在日台灣人、在日中國人、華僑等等。狹義而言,「在日外國人」是指戰前由舊殖民地朝鮮、台灣移居日本「內地」,並且在戰後仍持續居留日本的少數群體。戰後,日本政府將這群人排除在「日本國民」的範圍之外,導致他們喪失了日本國籍,一夕間成為「外國人」,因此形成了「在日朝鮮人」、「在日台灣人」等身分團體。廣義而言,許多戰前、戰後移居日本,但始終未取得日本國籍的外來移民,也被包含於「在日外國人」的範圍內。我來自台灣,最常被詢問也最關切的自然是「在日台灣人」問題,但卻必須承認自己對於「他們」的處境了解甚淺!當有次被問及:「你認為『他們』是『台灣人』嗎?」我既困惑也不安,始終無法給個答案,因為「他們的歷史」並未被寫入我以往熟知的「台灣史」當中啊!


因此,我在既有的工作之餘,也開始閱讀關於「在日外國人」、「在日台灣人」等議題的研究及報導,並且試著與當地朋友討論,希望藉此替自己補課!沒想到卻誤打誤撞進而開啟了一連串特殊的「機遇」!而這段故事始於課堂上的幾次無心閒談!


故事的開始:與陳舜臣的邂逅


我的日語會話老師便是個深富好奇心,又喜歡用各種問題考我的日本人,由於彼此有相同的嗜好,因此常有聊天的話題。或許是因為那年WBC台日經典一戰的影響,有段時間,日本老師特別熱衷討論「野球」。有次,老師說:「我跟很多日本人一樣,原本以為『王桑(指王貞治先生)』是日本人,後來才知道他是『台灣人』,而且是台灣的『國民英雄』?!」我當下回答:「是啊!『王桑』對台灣的『野球』影響很大!而且各方面都受到大眾的尊敬,是我小時崇拜的英雄!(說著說著胸中還莫名湧現一股驕傲的民族情緒)。」沒料到,老師突然問:「這次WBC很厲害的投手王建民跟『王桑』有什麼關係嗎?是不是同鄉呢?戰前,『王桑』跟他的父親是出身在台灣的哪個地方呢?」我突然一愣,有點尷尬地回答:「『王桑』的父親並不是台灣出身,而是戰前從中國的浙江省移民到日本!」老師驚訝且滿懷疑惑地追問:「『王桑』不是出身台灣,又怎麼會變成台灣的『國民英雄』?」當下,我只得使出渾身解數,臨時為老師上一堂歷史課,說明戰前、戰後台灣、日本、中國大陸間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並且不斷強調:「『王桑』一直沒有放棄『中華民國國籍』,不能算是『在日中國人』!」就情感上,「『我們』也認同他是『台灣人』!」但儘管我努力解釋,老師也僅是似懂非懂勉強接受了我的回答。


過兩天日語老師又突然問我:「那『王桑』的身分是『在日台灣人』嗎?」我回答:「應該不是!」老師這次似乎做了功課,又繼續追問:「那他算是在台灣的所謂『外省人』嗎?」我不太有信心地回答:「嚴格說,應該不是。在台灣,『外省人』一般指一九四九年後從中國大陸到台灣的移民」,並且試著以其他例子做解釋:「例如圍棋名人林海峰是戰後才從中國移民到台灣,算是『外省人』。後來,林先生從台灣到日本定居發展,並且一直持『中華民國護照』,因此,在廣義上,也可視為是『在日台灣人』」,「至於『王桑』的身分,應該算是持『中華民國護照』的『華僑』!」我嘗試利用從書本上得到的資訊,對這些複雜身分概念做出區分。


DSC06085 copy

陳舜臣。圖片來源:內容力有限公司提供


日語老師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歷史小說迷,常向我介紹吉川英治、海音寺潮五郎、司馬遼太郎等歷史小說家的作品及特色,有次突然聊起:「可以跟司馬遼太郎比較的該算是陳舜臣,他們倆人是同窗也是好友,但作品特色不太相同,司馬遼太郎是寫日本戰國時代及幕末最佳,但陳舜臣是中國歷史小說第一人!我曾經是透過他的作品了解中國歷史」「比起來,司馬先生強在塑造人物,但陳舜臣先生的文筆更佳,簡潔明白!」他接著問我有沒有讀過陳舜臣的作品?而且建議我可以讀讀陳舜臣的隨筆來練習日文。「陳舜臣?」對我而言,這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因為二十多年前台灣本地的出版社曾經翻譯、出版了一系列陳舜臣的推理小說與歷史小說,《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諸葛孔明》、《耶律楚材》、《枯草之根》、《三色之家》、《青玉獅子香爐》……,我從記憶中翻出一本一本曾經閱讀過的陳舜臣作品,心想:「原來司馬遼太郎跟陳舜臣是好朋友!但為什麼好久沒聽到這位大作家的消息?!」當時不知為何靈光一現回答:「當然讀過喔!因為,陳舜臣雖然是戰前出生在神戶,但他老家在台灣,算是『在日台灣人』,而且戰後曾經回到台灣,不久才又返回日本。」老師相當驚訝:「我只知道陳舜臣是出生在神戶的『華僑』,並不知道他是台灣人!記得他曾經是『中國國籍』,後來才入了日本籍!」「『中國國籍』?」我有點困惑,回答:「那指的應該是『中華民國國籍』吧?戰前出生在日本的台灣人,通常會持『中華民國護照』……。」但老師斬釘截鐵回答:「不!他應該是拿『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這答案令我大驚失色,暗想:「陳舜臣怎麼可能從『在日台灣人』、『華僑』,突然變成有對岸國籍的『在日中國人』呢?」接著幾天,我開始找尋資料,希望能釐清困惑,沒想到卻遭遇一個又一個難解的疑問,「陳舜臣」這個名字背後似乎隱藏一個巨大的歷史謎團!


大約一星期後,日文老師與我又在課堂談到有關陳舜臣的話題,老師說他查了些資料:「陳舜臣先生確實是戰前出生在日本的『在日台灣人』,但在七十年代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我則憑藉掌握到的資訊,向老師拼湊出一個簡單卻不完整的「陳舜臣圖像」:「一九二四年,陳舜臣出生於日本神戶,原籍是台灣新莊。父親一代從台灣到日本後,在神戶從事進出口貿易,活躍於當地華僑商界,所以戰前陳家人似乎同時擁有日本國民、台灣人、華僑多種身分!陳舜臣與司馬遼太郎同樣就讀大阪外國語學校,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手,專攻印度語,不料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所有殖民地出身的「外地人」都喪失日本國籍,使他一夕間成為『外國人』,同時也失去原本在國立大學的職位!一九四六年,陳舜臣連同弟弟一起回台,任職於新莊當地的中學,教授英文。或許因為二二八事件的影響,他僅在『故鄉』短暫停留了三年,一九四九年就離開台灣,再次回到神戶,很長一段時間都未曾再前往台灣。回到神戶後,在家中從事貿易工作,十多年後,突然動筆從事小說創作,從此進入文壇!日台斷交、日中建交後,一九七三年陳舜臣申請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經常前往中國,在身分上成為在日本的中國國民!然而,一九八九年由於北京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他深受衝擊,同年宣布放棄中國國籍,加入日本籍。因此,相隔了半個多世紀,陳舜臣又再次成為『日本人』,並且在一九九○年再次回到台灣。」我跟老師都驚嘆這真是個曲折的過程,同時也因得知陳先生近年來長期臥病的訊息而感到惋惜。


然而,這個不完整的圖像,非但未能解答我們的疑惑,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日文老師不斷問道:「陳舜臣當初是基於什麼原因,而決定到台灣呢?雖然他的本籍是台灣,但是在日本出生、成長,接受完整的日語教育,全家事業也都在神戶,有什麼必要到台灣?」「他回台灣時,會講中文或台語嗎?否則如何在中學教書?」「戰後,他選擇回台灣,應該是對台灣有深厚的情感,但回到神戶後,為什麼相隔幾十年才再到台灣呢?而且,為什麼他寫了那麼多的作品,主題都是以華僑社會為背景的推理小說,或是中國歷史題材的歷史小說,但卻沒有寫過以台灣為背景或主題的作品?台灣人或中國人又怎麼看待陳舜臣跟他的文學成就呢?」我則反問:「『王桑』沒有日本國籍,卻常被日本社會視為『國民英雄』;陳舜臣現在是日本籍,他的作品那麼豐富,得了所有的文學獎,日本人會怎麼看待他?陳舜臣也能跟司馬遼太郎一般,被看做是日本的『國民作家』?」當時,我對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但日文老師的那個問題:「陳舜臣為什麼沒有寫過以台灣為背景或主題的作品?他的作品都是以日文創作,算是『台灣文學』嗎?」卻始終在我的心中及腦海裡盤旋。


此後,我開始重新閱讀手邊能夠取得的陳舜臣作品,並且希望以他為窗口,進一步了解「在日台灣人」的歷史處境。如今回想起來,這是一次相當特別的閱讀經驗。我有時會感到困惑甚至焦慮,因為遲遲未能從這些小說及隨筆作品中,辨識出「台灣人」陳舜臣的具體形象!陳舜臣的書寫題材廣泛由神戶、中國,擴及至草原,海洋,但卻很少在作品中談論自己的內心世界。相較於其他殖民地出身的「在日外國人作家」,他似乎未曾以自己在日本的邊緣處境作為創作主題,向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社會差別做出嚴厲批判。或許因為日文書寫特有的淡然筆調,陳舜臣在書寫中,並不強調濃重的感情與情緒。面對歷史上出現的戰爭、動亂,主角人物的艱難選擇,乃至他所深愛的家鄉神戶遭到毀滅性破壞,他也僅是客觀描述,偶爾表露對世事曲折的感嘆。另方面,再次閱讀陳舜臣,卻也讓人發現他有異於同期作家的廣闊視野!陳舜臣筆下的的華僑偵探、口岸商賈、乃至落魄天涯的革命家等故事主角,多半是現實社會中的邊緣人物,卻不拘於一隅,反而遊走於既有的界線,甚至開拓出未曾有的想像空間。因此,在他筆下,海洋、草原、沙漠都不是限制人們活動的邊境,而是傳遞物質和文化的通道,更是自由的象徵。我猜想,或許陳舜臣正是以此挑戰始終束縛他的國籍問題。


20150526_00238

圖片來源:內容力有限公司提供


二○一四年夏天,我正好有個機會前往神戶參加一個研究活動,由於這是在日本生活的最後一個夏天,所以也趁機安排一次周遊西日本的畢業旅行。行前規劃旅途時,無意間發現神戶當地將設立一座「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表彰這位作家的文學成就及對神戶的貢獻。因此,「尋訪陳舜臣」成了此行的重點。


相逢:小說家從未遠去的身影


記得那是個炎熱的夏日,當我拉著行李走出神戶三宮車站時,隨即湧現一種異樣的情緒,事實上這才是我第二次到神戶,非但無法說出眼前的街景與建築物名稱,如果不依賴手中的地圖與當地指標,也難以前往元町、南京町、海岸、神戶港等地,但經過大半年閱讀陳舜臣的作品,卻似乎是來到一座熟悉的城市。


20150526_00688

圖片來源:內容力有限公司提供


午後,往海邊走去,先參觀了位於南京町中華街附近的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陳舜臣筆下的華僑偵探陶展文,正是活躍於這個充滿各色人等的海岸地帶,而他家族的舊居「三色之家」也在附近。根據博物館人員的介紹,陳舜臣與司馬遼太郎常在博物館碰面閒談,館內還掛著一幅兩位文豪會面時的珍貴寫真。館方人員也告訴我,正在試營運階段的「陳舜臣亞細亞文藝館」離此地不遠,因此問明地址及方向後,便獨自前往位於神戶港埠頭附近的文藝館一探究竟!不料,我走著走著卻在神戶港附近迷了路,歷經波折方抵達目的地。進入館內,發現內部規模不大而且相當安靜,直到幾位長者用日語向我發聲,才知道來對地方!老人家都是館內志工,我是當天唯一的參訪者。起初他們相當困惑為何有個年輕人大熱天跑到此地,但當知道我是來自台灣時,便熱情地開始介紹各種典藏。無奈,我的日語會話能力實在沒什麼長進,更不熟悉當地口音,僅片面了解他們所提到的幾個人名,「何既明、李登輝……」都是我熟悉的名字,但「他們跟陳舜臣有什麼關係?」我暗自感到疑惑。


20150526_00239

圖片來源:內容力有限公司提供


正當我在參觀陳舜臣寫作使用的工具與手寫原稿之際,不經意發現一份印刷資料,原來陳舜臣曾在神戶新聞及一份名為《陳舜臣中國圖書館(月報)》的刊物上,連載他的半生傳記。因此,我開始一篇篇細讀這份資料,而在那個下午,曾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疑惑,居然都有了初步的答案!


陳舜臣在系列連載中,不但記錄家族從台灣移居神戶的發展,敘述自己在神戶的成長過程,也提及他跟台灣的文化與血脈因緣。原來陳舜臣的左腳背上,有個淡淡的痕跡,那是他年幼時回台灣,在新莊田邊行走時,被孟宗竹削過留下的傷疤,就像是台灣在他身上烙下的印記。另外,回到家鄉的陳舜臣也曾爬上正廳的神明桌,拉著關公的鬍子說:「台灣人是這款的(台灣人是這個樣子的)」,使在地人留下深刻印象;戰後,當他再次回到新莊,人們總問:「你就是那個說『台灣人是這款』的舜臣嗎?」因此,陳舜臣寫道:「我常說的『台灣人云云』,恐怕是因為我對於自己是台灣人的身分很在意的緣故吧。自己應該是台灣人沒錯,不過周遭都是日本人,讓還是小孩的自己產生了錯亂。」


更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陳舜臣以相當多的篇幅,敘述戰後三年他的「台灣經驗」,包括他在台北及新莊當地的所見所聞、學校中的人事關係,在家鄉遭遇的另一種語言衝突等等。原來,陳舜臣是受好友何既明的鼓吹而決定回台,因為「台灣雖說是我的故鄉,可是我只有在那裡短暫停留兩三次。這回我終於有機會能夠親眼親耳去體驗從何既明那裡聽來的故鄉台灣。」何既明是日後台灣醫界著名的醫師。戰前,陳舜臣與何既明便因兩家是世交而成為好友,並且深受這位朋友的影響。同一時間,何既明也在從日本到台灣的運補船上,結識了留日學生李登輝,成為終身摯友。陳舜臣、何既明、李登輝這幾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名字,竟因戰爭造成的動亂結下了因緣,但最終卻因為二二八事件走上不同的方向。


陳舜臣以罕見的情緒寫下他生命中的二二八:「當時我所聽到的槍聲,究竟殺死了多少台灣人?只有在遠處聽到槍響,這件事讓我感到非常內疚。隨著那些槍聲,自己同胞的性命一個隨著一個隕落,而自己當時卻無法實際感同身受,讓我至今仍懷抱著罪惡感。如果被問及,當時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聽那些槍響,我只能回答:懷著滿心的祈禱聽著。如果問我祈禱些什麼,那就是祈求實際聽到的那些槍響,不是恐怖的殺人槍彈聲,而只是威嚇用的空包彈。」當時,他在一水之隔的新莊,聽見槍聲,因此選擇離開台灣。


由於時間已近閉館,而我尚未能消化手邊的閱讀資料,雖然無理但也只能碰碰運氣向志工們詢問是否能影印這份連載?有位志工伯伯突然拿出一本書,告訴我這系列連載日後已集結修改出版,成為他手上那本名為《半路上》的傳記著作!當我翻開書,內心實在百味交陳,因為這本書出版於二○○三年,算起來已有十年之久,但包括我在內的中文世界讀者、出版界、研究學者卻不曾聽聞或討論這本傳記,似乎代表陳舜臣確實已被眾人遺忘了!我試著想像,當時年近八十且因腦溢血而行動不便的作家,是以什麼心情寫下這份生涯紀錄?他將這本書定名為《半路上》,是因為胸懷未竟之志,而有繼續寫作的計畫?或是對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仍有未解的困惑?「自己到底是誰?或許長久以來,心中總是沒有拋開這個疑惑吧。年幼時期的自言自語,其實就是我成為作家的出發點,每次只要回頭展望,就能看到當初自己的起點,也能重新找到自己現在身處的定位。」我反覆琢磨陳舜臣寫下的這段話。


記下手邊《半路上》一書的出版資料,匆匆謝過志工們的幫忙後,我便離開文藝館,但望著神戶海邊的朗朗青空,思緒及心情卻有些混亂,因此隨手在路邊的自動販賣機按了罐冰可樂喝,順便整理一下腦中混亂的想法。思慮略為沉澱後,我在腦海中逐漸形成兩個構想:一方面,陳舜臣先生的生涯與他寫下的紀錄,確實有助中文世界讀者了解「在日台灣人」的歷史經驗,或許有機會能在台灣翻譯出版《半路上》;另方面,《半路上》實際上是一部「半生記」,陳舜臣雖在書中細數了他自出生到出道成為作家的點滴,但對後半生的記敘相對較少,讀者無法了解他為何在寫作黃金期,突然選擇加入中國籍,放棄了回台灣的機會?我想或許能透過拍攝紀錄片或傳記書寫的方式,補上一些空白,更清楚呈現陳舜臣先生走過的生命軌跡。


此外,我當時已得知有日本及台灣的紀錄片團隊,正在拍攝以殖民時期台灣「日本語世代」及「在台出生日本人(灣生)」為主題的歷史紀錄片,但似乎都忽略了「在日台灣人」的歷史處境。但我認為,由於日本帝國力量在短期間由擴張到崩潰,導致大量人口必須在快速變化的界線中移動,各種身分及文化認同都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但冷戰各方卻迅速建立意識型態的僵硬壁壘,瞬間阻擋了人群的移動,並且劃分出政治、語言、文化等各種界線,因此同時形成了如「日本語世代」、「灣生」或「在日台灣人」等身分群體。記得曾聽一位學者這麼形容:「日本語世代、灣生、在日台灣人,都算是習慣以日語溝通的『台灣人』!承載了複雜多變的東亞近代史。」無論此種說法是否適切,但我想,拍攝一部以陳舜臣生涯為主題的影像紀錄,應該能使台灣人或台灣史的圖像更為完整。


那天下午,我雖然已形成初步構想,但也深知這是個困難的工程,必須從長計議。然而,啟動任何事業也像「滾雪球」,只要動心起念,再找到一片濕漉漉的雪,或發現一座坡度剛好的斜坡,「雪球」就會開始滾動!只是我從未料到,居然這麼快就找到那片「濕雪」!當天晚上,同行的研究團體有個晚餐聚會,參加者中有神戶當地研究華僑貿易的著名學者陳來幸教授,我突然動念「陳教授世居神戶,或許認識陳舜臣先生的家人」,因此託人代為詢問,未料陳老師的回覆竟是「陳舜臣是我的二伯」,得知這個訊息,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我因一些關係,很早就得知陳教授的大名及業績,但並不熟識,居然誤打誤撞得到她的協助,如今回顧,整個計畫構想能如「滾雪球」一般啟動,終能成形,大多時候,都是仰賴來幸老師出手相助。


結束在關西的畢業旅行後,我回到東京,繼續完成手上的工作,再不久,便離開日本返回台灣,結束了在日本的「外國人生活」。在這段期間,我持續與幾個朋友討論如何完成整個計畫,最終,大家決定創立一間公司、一個團隊,跨出學界,到未曾涉足的市場上尋找完成計畫的各種資源。


故事不曾結束:我們的路仍在繼續……


經由許多人的合作與努力,我們的計畫逐漸得到關鍵性的發展資源,並且逐漸發展出不同於其他內容製作計畫的特色。整個計畫的核心精神與執行方向同時包含兩個內容:「大時代下的陳舜臣」與「陳舜臣筆下的時代故事」,即陳舜臣本人的故事與他筆下的創作作品。具體的內容呈現方式最初包含兩部分:影像紀錄與作品出版。然而,我們希望這是個具有生命力的企劃,而且深信故事內容所具有的潛力,必能不斷創造出足以展現內容的最佳形式。最初,我們也曾苦惱於如何定義、定位整個計畫,就如同我們難以辨識陳舜臣是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他的文學是台灣文學?日本文學或中國文學?如今則期待這個立體、具備延伸性、穿透性的內容創作及出版計畫,能夠不斷跨出既有的界線,開拓出更寬廣的想像空間。


最早進入執行階段的是紀錄片的田野調查活動,而推動調查工作持續進行的關鍵性資源則是「人」。最初,我們依賴《半路上》一書為重要文本,做為尋訪陳舜臣在台灣活動足跡的線索,但是也清楚紀錄片的製作絕非僅是單純將文字影像化,必須具備獨自的內容與觀點。幸運的是,我們在田調過程中,也很快找到所需要的那片未曾預料的「濕雪」,一路上不斷滾動,讓我們尋找到陳舜臣在台灣的親人,以及在新莊任教時的同事與學生,甚至遠在北京的親友。此外,在過程中也有不少個人與團隊陸續加入,游擊文化、杯杯文創及偵探書屋,都分別與我們建立合作關係與計畫項目。


IF

圖片來源:內容力有限公司提供


二○一五年初,由於傳來陳舜臣先生去世的消息,促使我們加速推動計畫的腳步,由游擊文化主導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出版專案成為第一個企劃完成並上市的項目。此一項目是以《半路上》一書的出版構想為原型,結合紀錄片田調活動,進一步發展出的「陳舜臣作品出版計畫」。在企劃紀錄片內容的研究階段,內容力企劃團隊與游擊文化的編輯團隊,便定期在獨立書店偵探書屋研讀陳舜臣的其他作品,希望進一步發掘企劃與編輯靈感,因此在《半路上》之外,又陸續挖掘了《青雲之軸》與《憤怒的菩薩》這兩部類型迥異的陳舜臣小說作品,並且與《半路上》一書組成三部曲。


我至今仍清楚記得第一次翻閱《青雲之軸》與《憤怒的菩薩》這兩本作品時的心情,因為這兩本不同類型的小說,完全顛覆我對陳舜臣小說創作的既有印象,而且回答了日文老師當初的問題:「陳舜臣不但書寫了一部以『在日台灣人』為主角的成長小說,甚至在創作生涯早期,便已寫下一本以台灣人為主角、故鄉新莊為背景的推理小說!」


12924491_846924598749211_358960442409647673_n


青雲之軸》是部自傳性小說,主角陳俊仁是以陳舜臣本人塑造的人物。故事始於主角幼時經歷的內外不同語言文化世界,觸及戰前台灣人在殖民母國遭受的歧視與戰爭經驗,最終結束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也正是陳舜臣失去「日本人」身分而成為「在日台灣人」的那天,以往並未見過其他作家曾嘗試類似的創作形式與主題。《憤怒的菩薩》是陳舜臣唯一以戰後台灣為背景創作的推理小說,小說背景設定在一九四六年的台北新莊,也正是陳舜臣自日本回台的同一年。小說以「漢奸」問題引發的殺人事件為主題,勾勒出戰後初期台灣的社會樣態,以及台灣人面臨舊殖民者離去、新政權到來時的複雜情緒。


當初,企劃與編輯團隊是以「憂喜參半」的心情,看待手上挖掘出的這三本著作:一方面,眾人對於挖掘出以往少見的陳舜臣作品感到興奮;另方面,由於這三本作品的寫作體例、類型與故事主題差異甚大,編輯們擔心無法整合出一個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鮮明主題。但隨著編輯團隊也參與了紀錄片製作過程,逐漸能把握陳舜臣的生命經驗與創作特性,便一掃原有的憂心,我們將由《青雲之軸》、《憤怒的菩薩》、《半路上》組成的「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陳舜臣筆下虛實交錯的「陳舜臣生命經驗」為核心內容,提供讀者一種可隨機運用閱讀方法與視角進入陳舜臣筆下時代故事的全新體驗。


當我開始著手撰寫這篇出版緣起,記憶難免回到在神戶港邊那個下午,而我的眼前也浮現起陳舜臣當年望著的那片海。在被國籍、身分及意識型態禁錮的時代,陳舜臣似乎知道那片海會帶著他到達想像力所能延伸最遠的地方,並且能連結他與各色各樣的人與故事。或許,我也是在海邊的那天成了陳舜臣手中拾起的那片「濕雪」,重新滾動起屬於他與我們及所有愛讀「故事」的人們的那顆「雪球」。如今這個「雪球」從我當初在神戶港邊的空想,已經越滾越大,不但一步步滾出一個包括「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出版項目在內,結合出版、影像紀錄、文學活動、策展等等的跨界合作計畫,也滾出了一個難以定位的合作團隊,連結的網路由神戶、東京,擴及到台北、北京,而「大時代下的陳舜臣三部曲」的正式出版,將能讓這個繼續滾動的「雪球」留下一道最深刻的軌跡。


class='rpl rpl_slick'>



更多故事: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urrent'>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海洋之子鄭成功(二)




2014-08-29 20:56:06

1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