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前歌唱
1888年5月24日晚間,淡水牛津學堂的草地上燃放著鞭炮,慶祝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在位時間為1837~1901)六十九歲生日,這是一所長老教會在1882年設立新式學校。
隔天晚上,在滬尾偕醫館服務的禮德醫生(Dr. A.Rennie,在台時間為1886~1892)與朋友們從英國領事的住所回來,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與他們一同在家門口大聲唱著〈天佑女王〉,頌讚心中最愛的大英帝國。〈天佑女王〉應該是馬偕的日記中,除了一般聖詩之外最常出現的歌曲,英國也在這位傑出女王任內獲得的日不落國的稱號。
馬偕在血統上其實是蘇格蘭人,其家族 Clan Mackay 在蘇格蘭歷史上不僅古老,且一度非常強大,甚至成為蘇格蘭王羅伯特一世(Robert the Bruce,1274~1329)不可或缺的力量。馬偕的曾祖父曾參與滑鐵盧戰役,所以廣義來說他的阿祖打敗過法國皇帝拿破崙,他對此非常驕傲。
1830 年馬偕的父親從蘇格蘭移居加拿大,1844 年他出生於此,並在1872 年 3 月 9 日登陸淡水,展開宣教、醫療與教育的傳奇生涯。馬偕行醫拔牙、廣設教堂以及娶台灣老婆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他真的熱愛台灣,但同時他也跟你我一樣認同自己的國家。
慶祝女王誕辰與登基
〈天佑女王〉至今仍是英國的國歌,傳唱約三百年(遇男君主只需要改詞為天佑吾王即可),歌詞充分體現了過去君權神授的傳統,不少馬偕與同鄉的聚會最後都會以高歌〈天佑女王〉來收尾。例如 1889 年 4 年 1 日,馬偕搭船從新店到艋舺,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讓眾人決定在這裡過夜,並且邀請四位鐵路工程師與之同聚。聚會中這幾位工程師拉起了小提琴,馬偕在日記中寫道:「音樂甜美,好像舊時光一樣。」最後,他們歌唱〈天佑女王〉作為聚會的結束。
除了個人歌頌之外,女王的誕辰與登基也進入了馬偕的教學場域。1889 年 5 月 24 日,這一天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七十歲大壽,當天牛津學堂與隔壁的淡水女學堂放假一天,馬偕讓同學們佈置自己的學校;1897 年 4 月 23 日,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一甲子。當天牛津學堂除了佈置之外,現場還有日本樂隊演出,連被稱為「軍神」的乃木總督也來了,看來英女王的面子真的很大。當晚學堂草地有煙火釋放,眾人就這樣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假日。
愛屋及烏星條旗
1884 年清法戰爭爆發,法軍砲轟基隆與淡水,馬偕一度滯留香港而無法歸台。返台後他即刻巡視教區,安撫各地教會的信徒,並向清國官方與法國軍隊尋求協助與保護。當馬偕穿過北台灣法國佔領區時都帶著英國國旗,他發現這面旗子「用處還真大」。馬偕拿英國米字旗不意外,但他也同樣喜愛美國的星條旗。
1885 年 12 月 26 日,馬偕在艋舺與一位中國官員對談,分享了關於英國的消息。當天他的日記中這樣記述著:「對,老英格蘭我喜愛你,讓我在這旗幟下死去。再來是美國的星條旗,我愛你。在同一種族在同一宗教下。」
基於種族與信仰,馬偕是認同美國的儘管日後卻遇到一回不愉快的經驗。1893 年 8 月,馬偕帶著家人與學生柯玖搭船離開台灣,展開為期兩年的返鄉述職之旅。馬偕在 1894 年 1 月 23 日拜訪底特律,參觀監獄及公共圖書館,他感到非常有趣,但也在當天的日記抨擊當時美國的反華政策。
他寫道:「啊!美國法律禁止華人進入。自由地區是如何被由西方產生的高傲民眾所破壞!您們是如何墮落的啊,美國!」最後他說:「英國,我的祖國,我因在英國盛行的自由而愛她。」所以美國你們也不錯啦,但比起來還是大英帝國比較好。
馬偕在日記中並沒有明載,是否因為柯玖入境被拒而有如此感想,也不確定柯玖當天有無隨行,但以他對台灣或中國的情感,其批評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最讓馬偕最生氣的國家其實是法國,儘管他曾經帶著他的台灣妻子張聰明在 1880 年 5 月漫步巴黎街頭。馬偕會這麼不爽是因為清法戰爭時基隆被法軍打爛了,他之前蓋的教堂也被民眾趁亂洗劫到「只剩一推垃圾外什麼也沒剩」。他不客氣地在日記中寫下:「基隆垮得真慘哪!法國小心!給我小心點!」
英軍清軍比一比
1888年5月14日下午,馬偕與他的學生葉順騎著馬四處繞繞,途中見到了中國士兵正在依照西方的方式操練。他看這些士兵不僅打著赤腳,站也沒有站相,與Red coats(泛指英國陸軍與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差異非常大。基本上,馬偕對駐台清軍普遍沒什麼好印象,曾經表示他們在台灣的居住環境差、伙食不好、生活放蕩,死亡率甚至高的像「虛構小說的情節」。
1889 年 6 月 15 日早上 11 點,英國皇家海軍中將 Nowell Salmon(1847~1905)與他的夫人、女兒一同拜訪馬偕,並且參觀他在淡水的博物館。當這位將軍的 8,400 噸大船入港時,清國砲台對之鳴砲行禮,展現良好的外交禮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是發生膛炸(日記並沒有說明確切的原因),這禮砲竟然當場造成四人嚴重燒傷,並且立刻送到馬偕的醫館,其中「一個可憐的傢伙」在兩小時內傷重不治。簡單禮砲竟然鬧出了一條人命,真的是莫名奇妙。
另一回是當馬偕前往偕醫館時,他看到一個清國士兵披著濕毛毯坐在路邊,從膝蓋到腳踝都有蛆在啃食,蒼蠅當然也沒有閒著。這位悲慘的阿兵哥好像知道馬偕是誰,他懇求馬偕為他截肢。馬偕在日記這樣寫道:「這就是中國的『勇士』。你們這些穿著紅外套、離家到外國土地上的英國軍人真幸福啊。」但馬偕不愧是一位牧師,他也期許英軍「記得福音會使你們不同」。雖然馬偕的觀察並不能代表全體清國士兵,但任何人看了打赤腳沒站相、禮砲燒死人、長蛆路邊等截肢的軍隊,評價應該也不會太高。當然,大英帝國又贏了。
大不列顛,統治!
1888 年 7 月 19 日一大早,牛津學堂升起了英國國旗與英國龍旗。待八點的鐘聲響起,馬偕登上講台,敘述三百年前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往事。現場除了學生、傳道人之外,英國領事、司令、艦長等重要人士也一同出席,紀念這場過昔日的光榮戰役。當天晚上牛津學堂與女學堂都掛上的漂亮的中國燈籠,眾人非常愉快。
馬偕在日記中寫著:「如在歷史中的真實,我確定,這將會被外國人在有生之年記住很久的時間。真的毫無疑問,許多人在他們的人生旅程中會想起這個夜晚,如同想起一些淡水有關的事。」馬偕並沒有明說這裡所指的「外國人」是相對於那一個國家,而究竟要他們記住些什麼。如果「外國人」是指台灣人,馬偕傳遞著1588年的歷史記憶,也是大英帝國攀上高峰的起點;假設是指的是旅居異鄉的英國臣民,馬偕向他們展示了他長久耕耘的宣教成果,有燈籠、煙火,兩間學堂的學生,以及為數不少的本地宣教士。
除了輝煌戰役外,馬偕也曾在課堂上向學生詳細說明了英格蘭的歷代國王。馬偕曾在日記上表示他非常希望英國所據有的地方可以聯合成一個偉大光榮的帝國,「大不列顛統治,統治!」。因此當 1900 年 6 月,馬偕收到英軍在南非的捷報時(Second Boer War,1899~1902),馬偕的反應是「感謝上帝,上帝護佑女王」。英軍的勝利讓馬偕滿心感謝,大英帝國又多了幾個殖民地。
不牴觸的兩種情感
1901年1月22日,維多利亞女王逝世,馬偕也在同年 6 月 2 日走完他的人生,兩個人似乎有同樣的默契。1901 年 6 月 4 日,馬偕安葬於今日淡江中學內的墓園,結束在台灣傳奇的宣教生涯。馬偕在台灣設立了六十間教會、兩所學校與一間醫院,替超過三千名信徒施洗,並且組了自己的跨國小家庭。
我們可以用幾個角度來理解馬偕的認同,他在血統屬於蘇格蘭,加拿大是生活的故鄉,不僅驕傲於輝煌的大英帝國,並且在上帝帶領下來到台灣服事。相信對大部分遠赴異鄉的宣教士來說,對故國的認同並不牴觸在異鄉服事的熱忱。因此當馬偕歌唱〈天佑女王〉的時候,他同樣深愛福爾摩沙,這裡也確實是他人生的最後住家。
本文改寫自作者在《宇宙光》第504期發表之文章(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