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喊出「敵人就在本能寺」的光秀,為何不是日本戰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

$
0
0
機會往往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插頭香者,不管是時運不濟,還是本事不夠,只要是失敗了,在歷史上就無足輕重,這是歷史給世人的警惕。

「敵人就在本能寺」,是明智光秀一生中最被記憶的一段話,也是後來人們形容同志叛變的最佳比喻。光秀是改變歷史方向的人,但因為能力不足,他並沒有成為歷史的書寫者。在他不算太長的生命經驗裡,人們對他的印象,大概也只剩下這一句話。

西教寺內的明智光秀辭世詩之碑。 (SourceL \"Saikyoji05\" 由 投稿者が撮影 - ブレイズマン wikimedia)

西教寺內的明智光秀辭世詩之碑。
(Source: \”Saikyoji05\” 由 投稿者が撮影 – ブレイズマン wikimedia)

光秀的生命史告訴大家一件事,就是沒那種咖撐,最好不要吃那種瀉藥。

而事件的另一方織田信長,莫名其妙的因為明智光秀的叛變,而在本能寺力戰不敵後引火自焚。這起日本戰國史上最具決定性的叛亂事件,留給後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自己人經常是最大的敵人,著火的地方總在後院。但是光秀到底為什麼叛變,前無跡象、後無交代,一直是日本史上最受爭議的議題之一。

光秀是信長最信任的重臣,他原本不是信長的家臣,但在「下剋上」習以為常的戰國時期,因為天下大亂,形勢大好,有能力的人自然會比其他的人更有機會出頭。在一堆驍勇善戰的將領之中,被認為足智多謀的明智光秀,還具備了武將所沒有的行政才能與外交能力,因此一直受到信長的重用。

但光秀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和一向不太按牌理出牌的信長,一直處在磨合的狀態。信長曾經為了光秀在擊敗武田軍時一句「努力總算有了成果」的感嘆,而痛打光秀,所以看在一般人眼裡,信長應該算是一個瘋老闆。

織田信長因為明智光秀的叛變,而在本能寺力戰不敵後引火自焚。這起日本戰國史上最具決定性的叛亂事件,留給後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自己人經常是最大的敵人,著火的地方總在後院。(維基共享)

織田信長因為明智光秀的叛變,而在本能寺力戰不敵後引火自焚。這起日本戰國史上最具決定性的叛亂事件,留給後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自己人經常是最大的敵人,著火的地方總在後院。(維基共享)

「忍無可忍,一夕爆發」經常是史家解釋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的說法,但是究竟為了什麼事情忍無可忍,導火線是那一條,則爭議不休。大河劇《軍師官兵衛》當中,是因為信長說要廢掉天皇制度,讓保守的光秀忍無可忍。山岡莊八的歷史小說《德川家康》,則認為導火線是信長突然取消光秀招待當時訪京的家康任務,讓光秀對於自己的位置有了嚴重的危機感。

前者的說法,在正史中的確講得過去。光秀博古通今,與朝廷官員也算交好,當朝廷要封信長為最具權威的「右大臣」,信長卻說他什麼也不想要,而什麼也不想要的人,卻要上京,無疑造成了擁朝廷派的緊張。因此和朝廷交好的光秀這樣做,好像有點道理可循。

但我個人其實比較偏向山岡莊八的解釋,依照他的敘述,當時光秀對家康的招待讓信長不滿意,因此信長情緒性的取消了光秀一向擅長的行政工作,叫他去中國地區幫秀吉打仗,並且決定轉換他封地,這些行動,讓光秀產生了位置不保的危機感。

惠林寺的快川和尚曾教導過光秀,光秀前往說服。但是快川和尚拒絕交出六角,於是信長就放火燒了惠林寺裡的150名僧侶。 (Source: 歌川豊宣 \"Shinsen-Taikōki\" 「新撰太閤記」Wikimedia)

惠林寺的快川和尚曾教導過光秀,光秀前往說服。
但是快川和尚拒絕交出六角,於是信長就放火燒了惠林寺裡的150名僧侶。
(Source: 歌川豊宣 \”Shinsen-Taikōki\” 「新撰太閤記」Wikimedia)

總之,光秀開口一句「敵人就在本能寺」,造成歷史徹底的扭轉,這比較像是一個突發行為。

突發行為的特色,就是沒有充分規劃。

這證明了光秀雖然有當大臣的才能,卻沒有當老大的本事。就是因為意氣用事,光秀把信長除掉後,才開始想自己該怎麼辦。冷靜下來的他,首先聯繫朝廷、接著聯繫正在和信長派出的秀吉部隊作戰的毛利家,希望能夠得到支持,等他出兵兩面夾擊秀吉軍,以爭取時間來安定政治。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你算我也會算。

光秀叛變的消息先一步傳到和毛利家作戰的秀吉耳裡,秀吉連忙匆匆和其實看好他有一統天下實力的毛利家和解。然後用最快速度,兼程趕回京都,用討伐逆賊的名義,要和光秀一戰。秀吉兼程趕回的過程被稱作「中國大返還」,大軍在信長戰死十天之後,就出現在天王山附近的山崎,準備和光秀的軍隊決戰。因為實在太快速了,「中國大返還」就變成用兵神速、迅雷不及掩耳的譬喻。

秀吉的快速打敗了所有的人,不只是光秀還來不及在政治上佈好局,就得被逼上戰場。北邊信長的重臣柴田勝家也趕不回來,打這場擁有大義名份的討逆之戰。這場迅雷不及掩耳的戰役中,秀吉軍輕鬆擊潰了準備不足的明智軍,一下子從一介武將,成為統一天下的熱門人物。所以後來日本人就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作戰,稱為「天王山之戰」。

「敵人就在本能寺」、「中國大返還」與「天王山之戰」這三個典故,隨著時間流逝,都已經有了現代的意義。不過這三個故事連結起來,剛好告訴大家一件事:

第一個發動事變的人,不一定是最後的受益者,無論是因為能耐不足,或者廟算不夠,總之因為他失敗了,所以也就不重要了。反之,最後能夠得到天下的那個人,往往是那個好整以暇,隨時做好準備的人,這就是歷史提醒我們的事。

本文原刊登於自由評論網:《政治的日常》政治的所在:從本能寺到天王山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