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毋須為自己躺著而辯護,躺得多采多姿!

$
0
0
作者:貝恩德・布倫納(Bernd Brunner)

躺下的藝術—完整書衣

讓躺姿更多變的設計

十九世紀時,人類的生活方式歷經了重大變革,它影響廣泛,連帶改變了我們躺臥的方式。躺臥一方面成為了工人生活的一部分,將工人侷限在規定的空間與時間中加以管制;另一方面人們又孜孜不倦地運用如今可用的新技術,使躺臥達到盡善盡美,並且將躺臥者準確的位置控制得更加合宜。

最核心的問題在於:怎樣才能不必完全躺平,便能減輕背部的負擔?

在坐與臥之間取得折衷,重要的動機之一在於預防經常背痛,並協助臥病在床的人及傷患不會因持續躺著以致背部受傷。此外,為了治癒背部疾患,醫師們也樂於採用機械器材。1828 年時,紐約有位詹姆士.K.凱西(James  K.  Casey)為一種框架申請專利,利用這種框架,人們可以什麼都不必做,就順暢地將姿勢從垂直調整為水平。凱西稱這種框架為「休眠平衡」(Dormant Balance)。據說患者如果每日使用這種器械二至三次,就能改善駝背。假使患者希望保持水平姿態更久一點,則建議加上柔軟的墊子或床墊。根據申請專利時附上的圖片,「休眠平衡」據說能使患者完全放鬆,甚至同時閱讀。

初步發展出來、可機動調整的臥具叫做「床機」(Bettmaschinen),床機的床墊分為背、大腿、小腿與腳三部分。一開始,這些部分是以笨重的木鉸鍊連結,十九世紀技術較進步時才改為金屬鉸鍊;而可調整位置的火車座椅、美髮店座椅、牙醫診療椅與手術床,也運用了相同的構造原理。對設計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從坐到躺這過程要盡可能順暢無阻,反之亦然。比如外科診療椅必須能調整從坐到躺的所有位置。

1889 年問世的「床機」款式分為七大部分:一處頭、腳支撐、兩處可動式的手臂支撐,以及四部分供躺臥的平面。另有一種金屬躺椅則宣稱可調整出七十種姿勢。1893 年於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中,美國「馬克氏可調式折疊椅公司」(Marks  Adjustable  Folding  Chair  Co.)展示了一把有著扶手與靠背的機械化沙發,這家製造商熱烈頌揚這項產品是「全世界最棒的沙發,結合了沙龍椅、閱讀椅、吸菸椅、扶手靠背椅、躺椅與標準規格的床,可任意調整位置,至今已熱銷八萬多把」。

Marks_Adjustable_Folding_Chair_Co.,_Ltd._(3093602768)

拜這類設計充滿創意的產品之賜,椅子不再只能墊在臀部下坐著,還能身軀呈半水平地漂浮在上面。有史以來,人們首次對各種稀奇古怪的坐、躺,以及介於兩者間的種種姿勢,接受程度這麼高,而促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在於當時的解剖學的知識,使人們對坐臥時人體動用的上百塊肌肉更加了解。

而迄今已經在美國屹立好幾代的La-Z-boy是一種外觀老派的休閒躺椅,可輕鬆調整為仰躺姿勢,也可旋轉,可說是從先前所提到機械化的奇特椅子衍生而來的產品。當時各種躺臥設備百花齊放,堪稱史無前例,而這種現象清楚顯示鑽研「坐」的理論家哈教.艾克霍夫(Hajo Eickhoff)所闡述的,家具「如同我們的皮膚」屬於我們,「它們塑造了我們的界線,接管了我們延長的手臂與雙腿之功能,使我們的本質盡善盡美,並且發展出人類特有的質性,而我們認為這些質性是家具本就該具備的。」

除了新科技與新素材,十九世紀人類觀看事物的目光也啟迪了新形式與新家具的創造。學者們努力探討「運動」這個主題,對象涵蓋了人類、鳥類或其他動物。對運動的探討可追溯到古典時期,但在十九世紀之前,對運動法則的研究,並沒有出現和當時相當的瘋狂程度。英國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理奇(Eadweard  J.  Muybridge,1830-1904 年)每隔半公尺就設置一架相機,拍攝運動員練習時和馬匹的影像,並且在1887 年於加州運用這種方法來拍攝穿著衣物或裸身,正要躺到床上或正在起床的人物。就當時的科技標準而言,邁布理奇的逐格動畫照片是一種「觀看」方式的革命:人類首次得以借助攝影,將平時看不到的日常動作分解成一連串的步驟。

在美國,則有人為多功能家具申請專利。當時公寓的空間普遍不大,這類家具讓中產階級家中不必堆放過多沉重的單件家具。只要一件多功能家具就能具備椅子、沙發、床,甚至櫃子等功能,比如同一張床可以放平、可以豎直、可以翻起來,也可折疊。這種種變化,目的在於配合情況讓人能最舒適地躺著,並且充分利用空間。直到今日依然相當普遍,以鋼管製造,只需幾個步驟便能變身成床的沙發,便是由多功能家具演變而來。

在運用創意使臥鋪變身的對策中,臥鋪車堪稱是成果豐碩的實驗場。設計這類產品時,工程師與設計師取法的對象則是船艙中的臥鋪。至於舒適程度,臥鋪車(尤其是早期的)說來往往極不舒適。有一款設計是,睡在最上層的旅客和車頂距離小到身體無法坐直,而最下層和地面的距離又近到有人經過時,他們的鞋子就直接從你面前晃過去。

ep.nov.foy.pa.02

喬治.莫蒂默.普爾曼

十九世紀美國知名的發明家暨工程師喬治.莫蒂默.普爾曼(George  Mortimer Pullman),則為供男士搭乘的吸菸臥鋪車廂與供女性搭乘的非吸菸臥鋪車廂申請專利。一開始,火車包廂中的床是用繩子從車頂垂放下來的,但這種方法很快就被淘汰了。普爾曼的競爭對手西奧多.T.伍德拉夫(Theodore T. Woodruff)設計出可將椅背放平,變成兩個臥榻的長板凳。原本在美國設計出來的臥鋪車廂,後來在1875 年左右又出口到了火車的發源地歐洲,於是出現了往返於維也納與慕尼黑之間的「閨房火車」。另有一位富有創意的人士設計了一種便於攜帶的小箱子,這種箱子很容易就能改裝成臥榻,讓頭部與上身採用較舒服的睡姿,不過這種設計似乎並未廣獲採納。

本文摘自行路出版之《躺下的藝術》 躺下的藝術—正封立體72dpi-01

偷閒躺臥,僅是浪擲時間?
是怠惰與無能的表現?
實際上「躺」不只事涉藝術觀點、生理學與心理學,它的樣貌亦與各文化各時代的時間經濟學有關。

怎麼描述「躺」這件事,實會影響我們怎麼理解與實踐它。
讀完這本旁徵博引的書,從此你會換個角度看「躺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