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鄉民世代的進化史:新興力量「婉君」是如何出現的?

$
0
0
主編黃厚銘、作者:黃上銓、林意仁、蕭煒馨、李紹良

剪不斷理還亂:婉君 vs.傳統媒體

鄉民有「隨各種主題起鬨」的慾望,這驅使八卦板拓寬討論範圍、減低討論門檻。而就在此時,傳統媒體正巧成了八卦板「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大眾媒體能提供眾人源源不絕的交流「話梗」,如果沒有新聞訊息每天注入,批踢踢不只八卦板、還有很多看板都會降低不少討論溫度,文章數量恐怕也會銳減好幾成。

然而,雖然網路對傳統媒體有依賴,但隨著鄉民及酸民文化的發展,大型論壇漸漸形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自主運作邏輯。媒體呈現的意見鄉民不會照單全收,有時鄉民會戳破媒體/受訪者言論背後隱藏的意圖,有時鄉民會惡搞或幽默解讀大眾媒體報導的觀點,有時他們甚至能在自己的園地裡補充另類觀察。

無論如何,網路鄉民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消化這些資訊,也因為如此,鄉民意見才具備「新聞價值」,才會有報導的必要。

這種片面的依賴關係,不知不覺轉化成互賴共生的連結。鄉民的想法與意見氣候常和主流媒體不盡相同,針對同一件政治或社會事件,眾家總要競逐著詮釋權。

究竟一度身埋「地下」的鄉民,如何長成了思考和發言的巨人?他們真的能和主流民意、權貴階級或傳統媒體抗衡嗎?網路媒介如何賦予這群人一把發聲的麥克風?

婉君插圖1

隨著鄉民及酸民文化的發展,大型論壇漸漸形構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自主運作邏輯。

在酸民文化逐漸抬頭的情勢下,僅有極少數的名人能在網路世界全身而退。大部分公眾人物多難逃嘲諷,政治人物尤甚:當時的執政黨、也就是國民黨,在批踢踢上聲望跌停,屢遭圍剿。而除了政治圈,演藝圈也有許多「被噓爆的常客」,像是黑人陳建州(最早因為愛裝熟的形象惹議)夫婦、承襲父母光環的星二代歐陽妮妮、娜娜姊妹。

這些藝人遭到鄉民怨恨的共同原因,往往是他們的新聞瑣碎無聊、卻又頻登重要版面。傳統媒體一直以來寡佔著傳播管道,菁英──無論來自政治圈、娛樂圈或其他地方──握著在傳統媒體發言的特權,民眾只能默默扮演被動的接受者。即便偶爾傳統媒體開放了諸如call-in 的逆向管道,但這種逆向的意見很難被組織起來,更無法輕易激起社會的漣漪。

然而就像前一章提過的,網路媒介增強了使用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橫向連結,讓「大眾對大眾」的溝通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因此,網路輿論才有成形的機會。輿論是由個別意見累積而成,網路輿論則是網友平常對公眾人物的評價一點一滴共同疊加而成。

當網路媒介能夠保有屬於網路大眾自己的輿論,大型論壇又能高度集中鄉民的注意力,在網路界自己設定議題(agenda-setting)變得有可能──正因為如此,批踢踢才形塑出不同於(甚至對立於)主流民意的輿論。

不只如此,批踢踢的技術界面也幫助網友形成自己的「風向」。

2004年,有鑑於某些使用者濫用推文,創站站長杜奕瑾設置了噓文制度。由於推噓文相抵後,將以數字形式呈現在文章外,眾人意見一覽無遺,因此推噓文數字可以讓板眾快速判定議題風向,而人們也往往會依據板上的「風向」來決定自己的發言和態度。推噓文制度很有潛力讓人們快速選邊站,加強群體極化的效應。

某些時候,陌生議題出現在看板上,批踢踢鄉民當下可能不知所措,此時眾人慣常的作法,是觀察「前幾樓」(率先推噓文者)的回應,由前幾樓的意見決定整篇文章的輿論。只不過在沒有其他資訊或常備知識的背景下,人們很容易受到旁

人意見左右,因此八卦板政治新聞轉載經常出現了經典的網路輿論操縱手法,也就是刻意在前幾樓推文「帶風向」──火眼金睛的鄉民們,多以「黨工」、「下去領500」等用語,來諷刺這類操縱輿論的粗糙手段。

寡不敵眾,黨工們的努力多數是徒勞的。狂熱且渴望改變的鄉民們讓政治版圖終於變天。有些人用「網路的共識化」、「網路力量的實體化」來形容從2013年洪案到2014年六都大選之間台灣社會整體的發展。這股浪潮中,「婉君」一詞標示的也不過就是「網路輿論開始向現實世界擴散」的過程。

儘管在部分媒體或政治人物操弄下,「婉君」時常遭到誤解,時常遭到等同「網軍」的污衊。然而,相較於有組織且受僱傭的網軍,婉君是自發並且獨立的,當眾多鄉民站穩對特定

議題的立場,用嘲諷、噓爆等手法打擊敵人,甚至自主思考後決定採取足以影響現實世界的行動,「婉君」──一個新興的政治群體就真正誕生了。

打臉主流民意:婉君都來了

媒介讓網路群眾有機會煉造自己的輿論,但是為什麼在部分議題上,這樣的輿論會正好與主流民意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相左呢?

所謂的「主流民意」通常反映在傳統大眾媒體上。傳統大眾媒體一般由社會中的少數集團獨佔,這些媒體企業在商業或政治上的利益──如收視率或黨政關係的考量──可能透過組織的守門機制,影響個別報導的產製。

因此,媒體的意識形態偏向保守,多半反映著社會當中較「主流」的意見。藉由採訪專家或權威,以表面上客觀的消息來源、平衡的報導原則,偷渡某種價值偏好、強化特定的刻板印象,正是媒體「帶風向」或者「操作」輿論的技巧。

一旦記者預先篩選採訪對象,刻意排除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操弄民意同時符合支配者集團的利益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除了街訪、民調或晚近的「網友新聞」,「大眾」在媒體上的形象向來是沉默無聲的。

但在鄉民逐漸獲得獨立力量的網路時代,傳統媒體要做足這一點已經不如以往容易了。

「慣老闆」事件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1990年代,資方使用「草莓族」; 一詞形容當時的社會新鮮人不耐操,當時網路不普及、鄉民也還沒誕生,勞方甚或年輕人沒有團結回嘴的空間,甚至可能連反擊的意識都沒有。

然而到了批踢踢演變成大型論壇的時代,2010年5月,資方如法炮製「慣寶寶」一詞,新鮮人不耐操,因為網路不普及、鄉民也還沒誕生,傳統媒體紛紛轉載,豈料鄉民群體早就培育起形成獨立觀點的能力,有人馬上以諷刺口吻詼諧回嘴,「慣老闆」這網路用語即刻引發鄉民熱情迴響、瘋狂嘲笑。

在這場歷時悠久的「年輕勞工 vs. 財團──媒體聯盟」戰爭中,年輕世代的勞工大眾在轉生為網路鄉民後,總算多了一項抗衡敵人的利器。透過群體協作凝聚意見,一般網路使用者漸漸有了對抗主流媒體的能耐,開始以另類的觀點看待世界。

婉君插圖2

本文摘自群學出版之《婉君妳好嗎?:給覺醒鄉民的PTT進化史
13183122_10209491389872119_474626536_n
如果你是批踢踢老鄉民,
請來看看這本屬於我們的青春紀事。
如果你不認識批踢踢,
請讓我們告訴你批踢踢20年的大小事!

20年歲月中不斷演進的PTT(批踢踢實業坊),
在臉書、LINE等數位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下,
儘管科技老舊,
整個社群平台卻依舊屹立不搖,
堪稱台灣網路史上最大的謎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