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洞見書評】穿越 600 年的帝國之旅──讀《鄂圖曼帝國三部曲:奧斯曼的黃粱夢》

$
0
0
作者:張育軒

帝國史是近年來的熱門主題。

從旭日東昇的中國、稱霸許久的美帝到昨日的大英帝國,人們好奇:全球強權過去與未來回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然而只有 《鄂圖曼帝國三部曲:奧斯曼的黃粱夢》 這本書,為讀者開拓一個新的世界,探討這個橫跨三大洲並存世 600 年的最後一個伊斯蘭帝國。

12052639_943387022398430_7026536928792475746_o

卡羅琳. 芬寇爾(Caroline Finkel)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歷史學家,長住於土耳其,精通土耳其文、阿拉伯文、匈牙利文與波斯文。

在她這本鉅著當中(三冊超過一千頁),她鉅細靡遺地從14 世紀初,鄂圖曼帝國開國君主奧斯曼大勝拜占庭大軍,開始說起。數個世代的外交合縱連橫與軍事征服,終於成就這個舉世帝國的霸業,並一直要等到 1922 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推翻蘇丹才告終結,國命出乎意料地長久。

然而,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當中,鄂圖曼並非一帆風順,帝國充斥著戰亂、宮廷內鬥、骨肉相殘、軍閥割據、政策錯誤等戲碼。

誠然,歷史並非直線也非必然,鄂圖曼的成就與問題乃是複雜的集合體,廣大的疆域以及涵蓋時間之久乃是書寫最大的挑戰。作者卡羅琳收集資料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詳細地記載這六百年間大小戰役以及內政變遷,提到的人名數量繁多複雜。對於鄂圖曼歷史不熟悉的讀者不妨這樣閱讀:記住幾個鄂圖曼歷史上的關鍵歷史橋段,以此當閱讀座標。

鄂圖曼帝國在1529 年的維也納之圍(Source: wikipedia)

鄂圖曼帝國在1529 年的維也納之圍
(Source: wikipedia)

1453 年攻克君士坦丁堡乃是鄂圖曼帝國史的大事,這座拜占庭的首都象徵著世俗權力的高峰,自此鄂圖曼以此為都,指揮著諾大的帝國直到結束。當時的攻城故事之精采,甚至讓前幾年土耳其斥資拍下名為《1453》的戰爭片,來歌頌這段偉大的戰役。

蘇萊曼大帝於 1520 到 1566 年間統治鄂圖曼帝國,也是鄂圖曼帝國史上最著名的蘇丹。他擁有廣大的領土,也曾帶兵圍攻維也納,讓西方世界震懾於鄂圖曼的軍力以及領土範圍,同時代的著名歐洲君主未能望其項背。

在 1683 年,鄂圖曼最後一次攻打維也納慘敗之後,國內逐漸陷入長時間的內亂,皇宮內同室操戈,以及不時地向周邊國家征戰(特別是威尼斯與伊朗),勢力逐漸衰退的鄂圖曼帝國,也漸漸被捲入 1648 年之後形成的現代主權國家體系中。

18 世紀開始,不只北邊莫斯科公國崛起,造成帝國北方龐大的壓力以外,拮据的帝國財政也讓鄂圖曼不似以往可隨意發動大型戰爭,漸漸以外交斡旋為主,勝於軍事行動。

EmperorSuleiman

蘇萊曼一世 (Emperor Suleiman, 1494-1566)
(Source: wikipedia)

1793 年開始,受到一連串軍事失敗的刺激,鄂圖曼蘇丹開始力求改革軍隊體制,師法歐洲體制。然而,改革極度不順利,不僅造成財政吃緊,還侵害到既有利益者,也因此造成國內動亂,改革一度中斷。1830 年代蘇丹再度重起爐灶,而這次改革更擴及行政法律,甚至意識形態等方面,改革一直持續到 1876 年,稱為「秩序重整 」(Tanzimât),可說是鄂圖曼版本的明治維新或自強運動。

為了避免社會無法接受,秩序重整、改革期間不斷賦予伊斯蘭的意義,蘇丹甚至啟用哈里發的職稱並重視對伊斯蘭聖地的建設。與此同時,國際環境持續不利於鄂圖曼帝國,在國內,當局控制力持續減弱,造成地方總督的權力坐大,穆罕默德阿里甚至在 1838 年宣布埃及獨立。1856 年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儘管鄂圖曼的完整領土獲得國際承認,但列強對鄂圖曼的內政事務干預加劇。1878 年柏林條約之後,鄂圖曼丟失大量東歐的領土,使得帝國穆斯林人口比重大幅攀升,也失去大量繳稅的非穆斯林臣民。

19、20 世紀交替期間,鄂圖曼帝國內的一些知識分子開始組織起來,推動政治改革,其後合法地進入立憲後的國會,統治權逐漸從蘇丹和大家族手上,轉移到新崛起的菁英份子。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鄂圖曼四面受敵,戰爭期間因為強制遷徙安納托利亞東部的亞美尼亞人,而造成亞美尼亞的種族大屠殺,至今仍存在著爭議。1918 年一戰結束後,鄂圖曼本身就積弱不振,加上戰爭期間選錯邊,站到戰敗國的德國那邊,戰勝的英法趁機瓜分鄂圖曼的阿拉伯領土,將首都伊斯坦堡分治管理。

1920 年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在安卡拉宣誓成為會議主席,在土耳其有著民族英雄般的領袖地位。兩年後,土耳其軍隊擊潰進犯的希臘軍隊,隨後便簽訂洛桑條約,奠定了今日土耳其大致的領土輪廓。而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在凱末爾的帶領下進行了近乎是伊斯蘭世界中最劇烈的變革和世俗化,至今仍深深影響土耳其普通人的生活。

凱末爾在教授轉化為拉丁字母的土耳其文。 (Source: wikipedia)

凱末爾在教授轉化為拉丁字母的土耳其文。
(Source: wikipedia)

在三冊約一千頁的鉅著當中,作者卡羅琳如歷史偵探般,將每個大小戰役和掌權者在鄂圖曼歷史長河裡的位置歸位,細數他們所遭遇的困境以及理想藍圖。

從奧斯曼即將統治千萬山川的夢境開始,直到凱末爾重新賦予土耳其人一個現代和進步的目標,鄂圖曼的歷史如同其他帝國般,有輝煌也有挫折,有數不盡的起起落落,而在閱讀本書最大的思考即是:鄂圖曼如何經營統治這麼大一個帝國並歷經六百年而不墜?

我們可以看到優秀的官僚、開放的態度、以及強盛的軍力,乃是鄂圖曼叱吒風雲數百年的關鍵基礎。而宮廷鬥爭,軍隊與蘇丹的關係,以及日益腐敗的行政系統,則導致了後期的衰敗。

閱讀本書還可以讓人對當下世界做出省思。

18 世紀民族國家崛起之後,民族主義與主權國家的概念,導致了大量的國際間的衝突與戰爭,不禁令人反思民族國家的合理性。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當中,將民族國家定義為一個要求語言、歷史、文化相近的想像共同體,具有排他性。但在民族國家出現以前,帝國乃是更為普遍的政治形式,鄂圖曼便為其一。

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

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

帝國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好比鄂圖曼在巴爾幹的臣民只要求繳稅及上繳男丁,而北非的屬地只要求效忠。另外,對待不同宗教,儘管也存在著壓迫的例子,但鄂圖曼大致採用「只要繳稅,就給你自由」的管理方式。相較於今日一國所有人使用同一套課本跟同一套醫療體系,鄂圖曼帝國內部的多元性以及複雜性,與我們現今生活的現代國家體系差異甚大。

帝國史一直是一門長青的學問,從霍布斯邦的帝國、保羅甘迺迪的霸權興衰史,或者近年來米什拉的從帝國廢墟中崛起、尼爾佛格森的帝國、波本克的世界帝國兩千年和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皆可看出學者們對它歷久不衰的熱忱。

探討帝國的書籍數不勝數,而主流通常圍繞在西方歷史上的帝國和新崛起的中華帝國,多數關於鄂圖曼的書籍也集中在帝國崩潰的那幾年,相比之下,卡羅琳對鄂圖曼完整敘述的作品,實屬難能,為讀者開拓了走入帝國內部的蹊徑。

本書對於今日另外一項實際的意義是,幫助我們了解今天中東衝突的歷史背景。

近來,發生在中東的許多問題與衝突,禍源可以追溯到鄂圖曼帝國解體的後遺症,其中最鮮明的乃是英法帝國在賽克斯──皮科協定所畫出來的人為疆界,導致伊拉克與敘利亞的衝突糾纏在一塊。

巴勒斯坦的問題儘管書中未多加敘述,但也可從書中一窺這塊敏感地區,在當年是如何被列強介入。另外,鄂圖曼長年與伊朗的戰爭以及政治鬥爭,也折射出歷史上遜尼派和什葉派在帝國衝中扮演的角色。

儘管本書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以及宏大的歷史敘述,卻有一些美中不足之處。

由於本書為翻譯之作,也難免有些翻譯的小缺漏,其中一個影響較大的是1916年的 Arab Revolt,中文世界通譯為「阿拉伯(大)起義」,書中卻誤用為「阿拉伯革命」。

在內容部份,書中大量的人物、地理與戰爭,讓人在閱讀時很容易迷失,各個事件和戰爭也往往缺乏更多的細節解釋,對其產生的影響和所代表的意義,不甚清楚,有時候會給人一種看著歷史幻燈片的感覺,抓不到脈絡。也許是受限於資料的緣故,作者也缺乏對人物想法更精細的描寫,特別是歷史上每個大權在握的蘇丹或是大維琪爾。

與此同時,憑著作者本身優越的多語言能力,若能加入各時代中,與鄂圖曼帝國往來的不同國家的觀點戰略思維,將能使本書更完善豐富,更能幫助讀者們理解鄂圖曼帝國,在不同時期所面對的複雜國際情勢。

總體而言,本書瑕不掩瑜,仍然是一套令人享受的歷史巨著,任何對伊斯蘭文明或者帝國歷史有興趣的人,都不應該錯過。

本文為說書Speaking of Books與洞見國際新聞評論網合作之書評。本文轉載自:洞見國際新聞評論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