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三百年前改變歐洲的英法革命,只要這一本就懂!

$
0
0
作者:李偉

十七世紀時,英王詹姆士二世即位後想實行專制政治,遭到各方反對,英國國會為避免內戰再起,決定請荷蘭的瑪麗和她的夫婿奧倫治公爵威廉入主英國。這場不流血的政變,被稱為「光榮革命」。

王室與議會的關係

《大憲章》形成的背景

英國在十三世紀出現了一個著名的國王—「無地王」約翰,據說約翰是英國史上最驍勇善戰,武功高強的國王,連年對外發動戰爭,可惜的是每次對手都剛好比他強一點點,所以約翰戰無不敗,喪失了英國全部的海外領地。

英國的王朝是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在一○六六年征服了英國後建立的, 本來在歐洲大陸有很多領地,結果全讓約翰這傢伙給敗光了。約翰為了討回面子,還要打仗,於是向貴族們徵稅,結果四十多個貴族代表衝進皇宮, 把寶劍架在約翰脖子上,於一二一五年強迫約翰簽屬了《大憲章》。

《大憲章》規定,不經過貴族同意, 國王不能像貴族徵兵、徵稅,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限制王權的成文律法。

一二一五年有了這麼一部法律,便形成英國的一項傳統,就是「王在議會中,王在法律下,王權是受法律限制的。」但是國王有權解散議會,不召開議會。

來自蘇格蘭的鄉下國王

伊莉莎白一世駕崩以後沒有後代, 就由她堂姐的兒子—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到英格蘭來做國王,在蘇格蘭是詹姆士六世,在英格蘭就是詹姆士一世,英國由此開啟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

(Source:wikipedia)

在蘇格蘭是詹姆士六世,在英格蘭就是詹姆士一世(Source:wikipedia)

他來到英格蘭做國王之後, 把君權神授的觀念帶到了英格蘭,厲行君主專制,又實行宗教專制,於是跟當時的英國的政治風氣,顯得格格不入。

《權利請願書》的制定

十七世紀初,英國王室因主張專制政治,而與國會的關係惡劣,彼此爭奪國家的統治權。

一六二五年詹姆士一世之子查理一世因對外作戰,需款應急,要求增加稅收,但屢遭國會拒絕,於是解散國會。

一六二八年,查理一世被迫再度召開國會。國會要求國王簽署《權利請願書》,藉以保障人民的私有財產,其中最重要的三項是:不可任意逮捕人民、加稅必須獲得國會同意、軍隊不得駐紮在民宅。

查理簽署請願書並獲得款項後,卻將請願書的要求置之不理。一六二九年,查理再次解散國會長達十一年之久,期間為獲得金錢,使盡各種手段向民間徵收各種規費和罰款。

清教徒革命

查理一世意圖將天主教信仰推展至信仰喀爾文教派的蘇格蘭,而引起蘇格蘭人反抗。為平定亂事,查理一世不得不於一六四一年召開國會以籌措軍費。

十一年沒開過會了,議員們滿心喜悅,想讓國王聽聽人民的聲音,沒想到國王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各位紳士們,今天召集大家的目的是跟各位要錢(徵稅)。」

議員們一聽就怒了,當場拒絕國王的徵稅案,並要求限制王權,還絞死國王的幾個寵臣,其中包括了斯特拉福伯爵溫特沃思。

國王跟國會兩派人馬大打出手。國王的支持者多屬貴族,而國會的支持者多屬清教徒,雙方衝突愈演愈烈,終於在一六四二年爆發內戰。

一六四六年和一六四九年,清教徒領袖克倫威爾先後統率兩萬兩千名「鐵騎軍」和「新模範軍」,戰勝了國王的軍隊,並俘虜了國王。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

一六四九年,國會審判國王,「查理.斯圖亞特作為暴君、叛徒、殺人犯及國家的敵人,應該被斬首」,將他公開斬首,使專制政體受到嚴重打擊,歐洲專制君主無不震驚。而此次內戰以清教徒出力最多,故稱「清教徒革命」。

王政復辟與光榮革命

查理一世死後,克倫威爾廢除君主制和上議院,建立一個由國會和軍隊領導的「共和國」。一六五三年,克倫威爾成為共和國的「護國主」,實行軍事獨裁統治,並積極向外擴張,使英國國力一時頗盛。

但克倫威爾死後,誰來接班?他的兒子小克倫威爾,第一個跳出來喊父死子繼,但是其高級將領可不幹,江山是我們跟你老爸打下來的,現在你爹死了還有我們,你這小鬼憑什麼接班?於是內戰又起,英國人民厭倦了軍事獨裁統治,於是選舉新國會。

一六六○年,新國會迎立查理一世的長子,查理二世為英國新君主,是為王政復辟。查理二世記取父親的教訓,不敢建立君主專制政體。但其弟天主教徒詹姆士二世即位後卻想實行專制政治,受到各方反對。

一六八八年,國會為避免內戰再起,決定請詹姆士二世遠嫁荷蘭的新教徒女兒瑪麗和她的夫婿奧倫治公爵威廉入主英國,一六八九年初,奧倫治威廉成為英國國王威廉三世,與女王瑪麗二世行雙王統治。

這場不流血的政變,被稱為「光榮革命」。一六八九年,國會通過《權利法案》。從此確認國會是英國最高權力機構,並用立法來限制國王。這種政治形式,稱為「二元君主立憲制」。

權利法案

權利法案

內閣制與兩黨制的形成

內閣制的形成

為什麼光榮革命之後的英國政體會稱為「二元君主立憲制」呢?原因是王室並不是一點權力都沒有。只是議會和國王互相牽制彼此權利。那什麼時候英國國王才成為虛位元首呢?

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去世後,因為兩人沒有子嗣,於是由瑪麗的妹妹即位,就是安妮女王。

安妮在位的十二年,英國在文學和藝術方面達到了繁榮時期。但她一生卻很悲慘,孩子不是流產就是夭折。安妮女王一死,斯圖亞特王朝絕嗣。後來找了德意志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來到英國開啟了漢諾威王朝。

喬治一世來到英國時五十七歲,不會說英語,所以他從來沒參加過國會。本來英國的內閣就是國王召集大臣,在一個小房間裡秘密開會,所以叫內閣。

但喬治一世幹不了這事,於是國會就自己組織起來了,由第一財務大臣當召集人,後來第一財務大臣有了一個專有的頭銜,叫做首相。英國的內閣制於是就形成了。

喬治一世的兒子喬治二世酷愛打仗,當時正是英法第二次百年戰爭,英國與法王路易十四搶歐洲大陸霸權。

喬治二世在歐洲大陸上待的時間遠遠多於在倫敦待的時間,所以他也沒參加過國會。到他們的第三代喬治三世,飽受癲癇、精神病困擾,接見大臣時吐白沫,咬手指頭,所以他也沒參加過國會。這三個喬治在位時間特長,一直到一八二○年,有一百多年。

久而久之,英王不出席內閣會議,成為一種政治慣例。這標誌著英國責任內閣制逐漸形成,此時國王也成為名符其實的虛位元首了。

英國內閣制特徵

英國內閣制特徵

兩黨制的建立

英國國會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上議院議員多為神職人員和貴族,下議院議員則由選舉產生。一八三二年前,無論選區人口多少,都可以選舉兩名代表進入下議院。

英國的兩黨制,起源於十七世紀後期。兩黨是輝格黨和托利黨,前者反對詹姆士二世繼承王位,後者則支持。在威廉三世時代,輝格黨成為強大的政黨,執政約半個多世紀。

※※※※※※※※※※

因拿破崙將法國大革命的思想—「自由」與「民主」帶入歐洲各地,因此當維也納會議保守勢力抬頭之後,自由民主與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不斷衝突,以至於各國自由革命不斷。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新政局

一八一四年拿破崙退位後,歐洲各國在奧國首相梅特涅主導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目的是為了解決拿破崙戰爭之後,歐洲領土重新分配和重建歐洲秩序兩大問題。雖然當時會議中幾乎是冠蓋雲集,但實際上,會議由四大戰勝國奧、俄、普、英操縱,四強更不斷為了各自的領土劃分與利益而爭吵不休。

一八一五年拿破崙於滑鐵盧戰敗之後,列強重新召開會議,此時保守主義和歐洲均勢成為會議中熱議的話題,於是列強訂出「正統、補償」兩大原則做為解決戰後歐洲局勢發展的方針。

維也納會議的影響

一八一五年由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發起「神聖同盟」,俄、普、奧共同發表了宣言,呼籲歐洲各國國王,共同遵守基督訓示,彼此團結。

隨後在神聖同盟的基礎上又建立了四國同盟;過去長期與拿破崙作戰的四個國家英、俄、普、奧共同簽訂同盟條約,規定保障彼此共同利益,必要時用武力來維持歐洲和平。

這兩個同盟控制了十九世紀前半葉的國際社會。並且以「正統」和「補償」原則,來防止破壞穩定局勢的動亂出現,是為「歐洲協調」。歐洲各國的勢力均衡得以暫時維持,會後四十年間,沒有大規模的國際戰爭。

正統、補償兩大原則

正統、補償兩大原則

雖然歐洲各國希望能削弱法國,但也不希望法國完全軟弱無力。因此維也納會議以後,歐洲政治舞臺上形成各國相互抗衡的局面。而奧國首相梅特涅則扮演「歐洲消防隊長」的角色,專門撲滅各國反抗保守主義的自由火焰。

十九世紀前期的歐洲革命

因拿破崙將法國大革命的思想—「自由」與「民主」帶入歐洲各地,因此當維也納會議保守勢力抬頭之後,自由民主與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不斷衝突,以至於各國自由革命不斷。

西班牙革命

一八一四年,拿破崙失敗後,其兄長約瑟夫.波拿巴退位,西班牙舊王室斐迪南七世即位。繼位後即刻廢除了一八一二年制定的民主憲法。引起民眾反彈。斐迪南七世在革命發生後,表面答應了恢復憲法,實際上卻向神聖同盟求援。神聖同盟認為維也納體制受到動搖,於是派兵鎮壓,西班牙革命以失敗告終。

希臘獨立運動

希臘地區的基督徒為爭取脫離伊斯蘭信仰的鄂圖曼土耳其統治而發起獨立運動。

希臘的信仰因為與神聖同盟等國家相同,所以得到俄國及法國等歐洲強權的支持,因此希臘成為在東歐、南歐地區唯一革命成功之國家。

法國七月革命與二月革命

七月革命

一八一四年,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路易十八登上王位,為爭取民心,馬上頒布憲法,並承認大革命和拿破崙時代所完成的一些社會改革。

一八二四年,路易十八的弟弟查理十世繼位。轉向保守,並企圖恢復之前貴族、教士被沒收之財產,引起人民不滿,終引發一八三○年自由主義者的革命,史稱「七月革命」。七月革命使波旁王朝覆滅,與巴黎新興中產階級關係良好的路易腓力被推舉為國王,建立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

路易腓力的政策

路易腓力的政策

可惜路易腓力的施政只有滿足中產階級的需求,再加上經濟策略上採取放任自由經濟政策,使得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加深;此外當時法國民眾企盼能夠恢復法國過去的光榮地位,但路易腓力採取和平外交政策,使法國人民大失所望。

二月革命

一八三六年以後,七月王朝的路易腓力又企圖專制獨裁,採專斷、高壓手段以控制局面,他以賄賂國會議員的方式,來維持國會多數的支持;並以限制出版與集會的自由,來壓制批評政府的聲浪;下層人民得不到政府進一步開放選舉權的回應,進而要求改革選舉制度,路易.腓力卻告訴人民要有選舉權就要「使你自己富有」,而不願意修改憲法。

至一八四○年代中期,法國發生嚴重的工農危機,下層人民生活困苦,又得不到政府進一步開放選舉權,他們的憤怒逐漸累積,終於在一八四八年二月推翻七月王朝,史稱「二月革命」。

法蘭西第二共和與第二帝國

自由主義的革命者宣布廢棄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是為法蘭西第二共和。在一八四八年十二月的總統選舉中,路易拿破崙當選為總統。

第二共和時期主要通過了成年男子普選權、取消財產限制,增進人民參政的機會。

一八五一年底,路易拿破崙先藉由公民投票修改憲法,延長總統任期。一八五二年十二月,更進一步恢復帝制,自稱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時代,拿破崙三世在內政方面,致力於鞏固國內秩序;在經濟方面,促進工商業的發展,不僅維護中上階級的利益,也積極保障下層勞工的保險措施。在外交部分,拿破崙三世極力爭取帝國的擴張與利益,也因此引發普法戰爭,導致第二帝國結束,政權由共和派人士成立的「第三共和」(一八七○年到一九四○年)繼之。

法國十九世紀政體演變

法國十九世紀政體演變

全歐打噴嚏

法國連續兩次革命,不但使法國從專制逐步走向共和,再由共和走回專制。更引爆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浪潮。

在奧地利爆發自由主義者的示威遊行,迫使保守主義的代表人物梅特涅去職並逃亡國外;日耳曼和義大利等地也發起一波革命,要求制定自由主義的憲法及成立政府,結果雖告失敗,卻也使革命氛圍廣為傳播。

所以各國君主為了適應日益增強的民主潮流,大都頒布憲法,設立國會等。近代歐洲專制與民主的關鍵指標,當推法國為不二人選,因此俗話說得好:「法國一著涼,全歐打噴嚏」。

本文摘自好讀出版之《一本就懂世界史
2017110028808b
有了這本,可以丟掉歷史課本!
歷史補教人氣名師—李偉
寫給最適合台灣人的世界史
用故事、圖解、表格掌握世界歷史,
從古代文明的起源到現代社會的多元文化,
帶你一本就懂世界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