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正恒(艾默理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長久以來,困擾著歷史研究者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何從某個特定時期開始,西方世界的整體發展,包括經濟、文明、軍事等,會將東方世界(主要是指中國)遠遠甩在後頭?歐陽泰(Tonio Andrade)的著作《決戰熱蘭遮:歐洲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嘗試從軍事史的角度,以一項個案來回答這個問題。
Tonio Andrade,漢語姓名為「歐陽泰」,目前任教於位於美國亞特蘭大的艾默理大學 (Emory University)歷史系。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時,師從史景遷。相較於史景遷是主張將文學、歷史結合的敘事性史學家,歐陽泰則是希望在說故事之餘,也能兼顧提出新理論的理論學家。除了優異文筆的優勢外,他自認為有一點語言天分,因而能夠較快地上手各種語言。相較於漢學家或是中國史學家,歐陽泰或許更喜歡全球史學家這一個稱呼。
歐陽泰至少能夠熟練地聽、說、讀、寫英、西、葡、荷、德、中等六種語言。博士論文聚焦於荷蘭殖民時期的台灣史,他的第一本著作《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一書不僅僅是台灣史的重要著作,更提出了荷蘭與漢人共構殖民台灣的新論點,完美地表達了他希望將說故事和發展理論結合的企圖。 誠如上一本著作的精神,精通多國語言的歐陽泰在本書中援引東、西方史料,重新探索這一場發生在台灣的戰爭細節。
約莫在二十世紀九〇年代以前,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歐洲擁有各種優異條件,註定成為世界經濟、軍事等方面的主宰者。這樣的想法逐漸形成所謂的歐洲中心論(Eurcentrism)。此理論縱然存在著諸多明顯的問題,但真正的挑戰直到 2000 年才掀起波瀾。
加州學派的漢學家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提出了「大分流 」(The Great Divergence)的概念,歐陽泰稱這類學者為修正主義者。修正主義者,包括彭慕蘭,嘗試用非單一中心,而是多元中心論(Multicentrism)來解釋歷史的發展。通過地理、人口、環境、經濟等層面,合理地「比較」中國與歐洲之間的差異。彭慕蘭的主要論點之一即是:西方在殖民新大陸後,成功地解決了人口、糧食、土壤等環境的困境,這個巧合(contingent),讓西方得以脫穎而出。
在「大分流」理論被提出後,產生了二個重要的影響。其一是包括加州學派學者在內,許多修正主義的學者開始嘗試,從各種不同的觀點如經濟、社會甚至思想等層面,分析或是解釋為何東、西方會產生此種差異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則是,愈來愈多的學者試圖從全球史的架構研究中國史。在這個概念下,學者不再把中國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希望進一步在世界史研究的架構下,重新認識中國史在世界史中的定位。
然而,修正主義逐漸受到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既然「大分流」發生在 1800 年左右,那麼十六、十七世紀歐洲在亞洲的殖民發展該如何解釋?軍事革命論家在這個問題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還是有極為激烈的「大爭論」(The Grand Debate)。究竟是西方在軍事上優於東方,還是東、西方軍事勢均力敵?歐陽泰指出,此一爭論的產生完全來自學界沒有關於 1800 年以前,發生在東西方之間的戰爭作為案例研究。他在書中得到了一個結論,他認為修正主義或是舊有的歐洲中心論都有合理之處,而他則是走在鋼索上,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
歐陽泰經過此研究之後,本身從堅定支持東西方科技並無差異的修正主義者,開始偏向認為西方軍事革命實際上對大分流產生影響。透過一場 1661 年發生在台灣的戰爭,在全球史的架構下,從軍事史的角度提出修正「大分流」理論的新概念。這本書可以說是歐陽泰在台灣史、東西交流史研究的架構下的巔峰代表作,同時也是轉向軍事革命研究的里程碑。
本書英文書名為「Lost Colony」,此書名蘊含著頗為深刻的意涵。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個在十七世紀稱雄東亞世界的海上霸權,卻在這場戰役中敗給中國士兵,喪失了他們這段時期在東亞地區的最大殖民地。
這本書的寫作動機除了前述的「大分流」概念之外,其次則是作者身為台灣史、荷蘭東印度公司歷史、鄭氏家族研究的頂尖西方學者之一,實際上問了一個非學術卻值得令人深省的問題:荷蘭人以及末代荷蘭台灣總督揆一,是否真的注定無法打贏 1661 年與鄭成功之間的戰爭(Sino-Dutch War)?歐陽泰給了一個答案,他認為揆一和荷蘭人,其實大有機會運用當時歐洲先進的防禦工事和軍事科技打贏這場戰爭。但是,荷蘭人輸在幾個原因。其一是氣候因素,其二是鄭成功的精良戰略,最後一點則是鄭成功軍隊高度適應新科技的能力。
翻開此書,就會發現一個不同於一般歷史書籍之處,就是有一串簡單的角色介紹。其中,鄭成功(在書中歐陽泰更喜歡使用國姓爺 Koxinga 這一個在西方較廣為人知的名詞)是本書中的主角。作者將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一步步地刻劃鄭成功的成長背景,包括其父親鄭芝龍早期在澳門、日本及台灣的發展,如何在明末建立起控制東亞海域的海上霸權。相較於現今的相關研究,總是聚焦於鄭成功的儒學素養和中國傳統思想,歐陽泰書中提供了一個觀點令人驚喜:他認為國姓爺的人格特質,與其幼時的武士訓練有極高的關係。透過中西方史料的配合,歐陽泰深刻地刻畫了他的個性和人生發展。明清鼎革的過程讓儒生鄭成功開始在戰爭中學習如何組織軍隊、成為一名傑出指揮官。但他並不是一個完全成功的軍事指揮官,1661 年在南京錯失先機的他,只好帶著軍隊退回福建,並進一步籌劃進軍台灣。
在第二部分,歐陽泰鉅細彌遺地描述國姓爺如何在奸詐狡猾的何斌引導下進入台灣,如何運用在與滿清對戰時學到的高超戰術擊潰荷蘭軍隊。鄭成功在作戰初期憑藉著優異的下屬、軍力優勢和荷蘭軍隊的輕敵,完全掌握了局勢。進而透過談判與戰爭幾乎控制了荷蘭的台灣殖民地。然而,一切看似順利的戰爭卻在歐洲新式城堡科技下(這個科技同樣來自歐洲內部長年的爭戰經驗)受到阻擋,熱蘭遮城的軍隊擋住了國姓爺的大軍,雙方在這個建築在沙洲上的城堡僵持不下。與此同時,鄭成功發現台灣無法供給他的大軍足夠的糧食,而荷蘭人也亟需巴達維亞援軍的幫忙,因此雙方同時需要外來的援助,只是看哪一方能夠得到及時幫忙。
第三部分,歐陽泰聚焦於鄭成功軍隊在這場轉趨殘酷和不人道的僵持戰中開始獲得優勢。荷蘭人的援軍雖然抵達,但敗在氣候與人和,使固守熱蘭遮城的荷軍開始陷入下風。同時國姓爺軍隊開始適應歐洲城堡科技,成功了解歐洲城堡的缺點,並進一步包圍了這一個城堡。透過新式科技的幫助,末代總督揆一終於在談判後,妥協,並投降。
歐陽泰實際上犯了一個錯誤,他指出這場發生 1661 到 1668 的中荷戰爭是中國和歐洲的第一場戰爭。但這真的是在大航海時代後的第一場交戰嗎?
不。早在 1521 年時葡萄牙人在廣州外海的屯門,明朝水師就曾靠著傳統的中國火砲將當時從伊比利半島一路連勝的葡萄牙軍隊擊潰在廣州外海。
這是第一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敗嗎?
不。因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早在崇禎年間就用超乎想像的火船戰術,一舉擊潰縱橫全世界的荷蘭艦隊,讓荷蘭東印度公司表示他們將無力在中國沿海有所作為。這是第一次荷蘭殖民地被外來艦隊入侵嗎?
不。在崇禎末年,中國海盜劉香就曾率大軍包圍並試圖攻打熱蘭遮城,可惜最終被荷蘭軍隊擊敗。歐陽泰不知道這些嗎?他當然知道,那為什麼他會如此強調這是「第一場戰役」,為什麼鄭成功的這場戰役如此重要?
因為,這是一場能夠透過軍事革命論,來解釋修正主義和歐洲中心論的重要戰役。
這本書無疑產生許多的討論,而幾篇學術書評闡述專業的觀點。倫敦大學的Niki Alsford教授指出歐陽泰這本書是架構在幾個學術脈絡中,包括全球史、微觀史學、海洋史和台灣史。加州大學Fullerton分校的孫來臣教授稱歐陽泰試圖解答上述的大爭論,借用Geoffrey Parker提出的軍事革命論(Military Revolution School)來解答。孫來臣認為藉由這一個軍事史研究,本書能夠進一步從更細緻地經濟、社會等觀點來釐清並回答本文開頭所指出的大爭論。
作為史景遷的學生,歐陽泰充分發揮了敘事寫作的能力。誠如倫敦大學的Bernhard Fuehrer教授和許多其他學者指出,這本書不僅是一個歷史個案研究,更是一本精彩地歷史小說。歐陽泰透過細緻的筆法,讓歷史研究不再枯燥,而是一個充滿故事性的小說。除了鄭成功、揆一等早已廣為人知的主角外, 其他參與這場戰爭的所有人,諸如幫助鄭軍建設新式防禦工事的酒鬼瑞典軍官、幫荷蘭人傳遞訊息的漢人漁夫、往來雙方擔任交涉工作的荷蘭測量師、中國水師將領、甚至是荷蘭自大的艦隊長官,都在中西多種語言史料的支持與歐陽泰維妙維肖的文筆下,活靈活現地躍然於紙上。
從史料而言,歐陽泰幾乎囊括了目前中、西方對於這場戰爭的所有紀錄。歐陽泰在援引史料上,無庸置疑恰當地運用資料。然而,書中還有部分問題牽涉到史料認知,例如關於鄭彩與鄭成功的關係,歐陽泰提到鄭彩是鄭成功的叔父,但學者何丙仲指出,二人實際上並無親屬關係 。但是這些小缺憾並不影響書中的歷史敘述。另一個可惜之處在於歐陽泰並未提供任何的西文原文檔案,因此我們僅能相信他的翻譯與對史料的認識和詮釋。
歐陽泰從全球史的角度提供另一個重要觀點。長久以來,正如新一代鄭氏家族的研究者杭行(Xing Hang)所說,鄭氏家族在中國與臺灣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也因此相關研究往往帶有較為偏頗的研究意識。歐陽泰著重鄭成功在世界史中的地位,恰當地描述他如何在這次戰爭中雖使用較為落後的軍事科技,卻在自然氣候的幫助下,透過高度優異的戰術策略擊敗荷蘭人。
無庸置疑,軍事革命是本書中最重要的觀念,也刺激了他 2016 年最新出版的著作The Gunpowder Empire的寫作和研究。在新書中,歐陽泰重申中國如何在經歷清朝大和平時期(The Great Qing Peace)的同時,歐洲因為持續不間斷的軍事衝突,致使中國的軍事科技被西方遠遠甩在後頭。此外,歐陽泰富含著人文關懷,這場戰爭所隱含的氣候決定因素,讓他開始思考地球環境變遷的問題,他再三強調當時氣候跟天氣的變化,如何深深地影響這場戰爭—與現代人類社會。
這場戰役的重要性,一如歐陽泰所闡述,1800 年以前東、西方之間的戰爭並不多,能夠有這麼多史料支撐的戰役更是少之又少。或許,這是唯一一場能夠寫成小說形式的戰爭。具有人文關懷、歷史意義、小說筆法,主題又與台灣這塊島嶼如此密切相關,本書絕對值得一再品味。透過「微觀史學」(Micro-history),從一場戰役來重新認識世界史的發展軌跡,《決戰熱蘭遮》可說是一本成功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