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台陽
滿清末年,有類墨異軍突起,為有千年傳統的製墨業注入新血。從此,墨的主題不再限於傳統的歌功頌德唱和、文人自我標榜、祈求福祿壽喜、懷古博物山水等,而是跨出與時勢大局相結合,或為昭告世人、響應人心,或為推廣新觀念、鼓吹造勢。這就是所謂的「紀念墨」。
民國時期的紀念墨
同一主題,出現最多的,應該是跟辛亥革命及民國成立有關。在李正平的《明清古墨研賞》書裡,列出四錠墨,都是這主題,製墨者是徽州的胡開文。
其中三錠長方形的墨(類似圖一)上有四句題詞:「胡越一家/開我民國/文德武功/造此幸福」。以藏頭詩的手法,把「胡開文造」四個字嵌入每句的之首。
圖一辛亥革命紀念墨正面上方有交叉之五族共和旗幟,背面鏤閱兵圖。
另外有錠圓形墨,正面上端有「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墨」九個大字,下面畫上革命軍和臨時政府旗幟交叉的圖案;背面則有「大總統誓詞」全文共九十個小字,及國父的簽名「孫文」和印章,非常莊嚴,深具紀念意義。此外在國父逝世時, 也有墨肆製墨來紀念他。
曾見過一錠墨, 正面以稻穗拱寫「中山墨」, 下方則是交叉的國旗和國民黨黨旗; 反面刻寫「 孫總理遺囑」 和遺囑全文共一百四十五字。由此可見當時老百姓對他的追思愛戴。
再看一錠較小的「抗戰勝利」 紀念墨, 兩面有相同的邊框紋飾,是紀念於一九四五年九月三日在南京所舉行的,接受日本投降日。只是它既沒有像樣的設計也欠缺美感,不免讓它的紀念性大打折扣。
圖二抗戰勝利墨,墨名下方寫「徽州文光堂監製」,背面寫「一九四五九三紀念」,側邊和頂端分題「徽州文光堂監製」及「文新氏」。
然而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在滿清積弱後的首件大事,為什麼這錠墨會如此低調寒酸?
一個可能原因是,製墨的徽州文光堂規模不大,這種小墨肆沒能力製作精心設計富麗堂皇的墨。另外,也可能在那時,整個製墨業受到戰亂、以及墨汁和鋼筆日漸普遍的影響,已經飽受折磨。大墨肆如曹素功、胡開文和他們的分店,不是收攤就是縮小或暫停營業,沒有心力開模製作好的紀念墨。
很難說最早的紀念墨在何時出現。如明朝製墨大師程君房的「甲午解元墨」和「乙未會元墨」,標記了年代和科舉考試,算不算紀念墨?
但有錠墨,大家都公認它紀念性十足,並且幾乎在所有談墨的書裡都提到的,就是下面要談的「銅柱墨」,我們還要探討製造出它的隱身推手─胡傳。
銅柱墨
圖三一面寫「銅柱」,左下寫「徽州屯鎮老胡開文造」;另面寫「光緒十二年四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吳大澂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奉 命會勘中俄邊界既竣事立此銅柱銘曰 疆域有共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
銅柱墨,顧名思義是因銅柱而來。這根銅柱怎麼來的?有什麼特別意義?先來看上圖這個墨。
這錠墨的兩面都是篆書,一面寫「銅柱」兩個大字,另一面五十八字的大意是說:在清朝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當時擔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類似監察院副院長)的吳大澂,和擔任琿春副都統(今吉林省琿春市一帶的軍政副首長)的依克唐阿,奉光緒皇帝之命,與帝俄會商勘定兩國邊界。
事後在邊界豎立這銅柱,上面刻有銘文:疆域有共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即:在國土的交界,立此銅柱,不可以移開)。
據說帝俄之前曾把兩國的界碑,馱在馬背上移入中國境內上百里,意圖蠶食。因此吳大澂和依克唐阿這次畫定邊界後,除立界碑外,特別增設銅柱,深深插進土裡,以防日後輕易又被移走。
他二人這次與帝俄談判,在國勢積弱、列強橫行的情況下,本來難為。所幸事前準備充分,又能不畏強權據理力爭,因此達成使命。不但收回了被蘇俄霸占的黑河子地方百餘里土地,並且爭得中國船隻在圖們江口的航行權,使得琿春成為中國唯一可出入日本海的港口,意義重大。
主角之一的依克唐阿出身滿清鑲黃旗,驍勇善戰且有智慧,因此在漢人吳大澂奉派來與俄國談判時,能多方配合,達成使命。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依克唐阿雖勇猛接戰,但因整體戰力懸殊,慘敗後一度丟官。好在戰後檢討他的責任不大,於是復職並升任盛京將軍,可說是當時在東北最高的軍事首長。盛京就是現在的瀋陽,是滿清進入山海關前的首都。
另一主角吳大澂是江蘇吳縣(現蘇州)人,他的書法和文字學頗受稱讚,尤其是他的篆書。
他當官也有政績,不是個只會空談的書生。他在同治七年(西元一八六八年)進士及第後,曾被派到陝西甘肅任職,參與左宗棠在新疆對蘇俄用兵,因此當清廷面對東北被蘇俄進逼時,就順理成章派他前往。
吳大澂第一次到東北,是西元一八八○到一八八三年間,他會同當地官員整頓加強對俄邊防,募兵訓練創建了靖邊軍和圖們江、松花江的水師營,又修築砲臺和各地對外聯絡道路、移民墾荒、設吉林機器局以製造軍械等,績效顯著,後因中法戰爭爆發而被調離。
一八八五年他第二次奉派到吉林,身分轉為「吉林邊防幫辦暨中俄東界重勘全權勘界大臣」,在與俄國對手反覆折衝後,簽下《中俄琿春東界約》,豎立許多界碑和上面提到的銅柱。
甲午戰爭爆發後,他從湖南巡撫任上主動請命率湘軍赴戰場,壯志可嘉。但他卻完全不知,日本軍力已經提升到列強水準。慘敗之餘自殺不成,被清廷革職。由於是漢人,沒能像依克唐阿一樣隨後復出,老年好像還得靠賣字畫來掙點錢用。
從他一八九一年治理黃河時,所監製的以古磚文書寫墨名的墨,連同前面銅柱墨上的篆字,可看出他在文字學上的不凡功力。
圖四一面寫「富貴長宜干戈吉祥」,另面是「光緒辛卯夏午吳大澂監製」。
吳大澂與帝俄簽的條約,在滿清末年,是少數沒有喪權辱國的。成功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向被忽略的,是他有位很好的幕僚,事前能不畏艱險,親自勘定中俄疆界,為他準備詳盡的資料。使他在談判過程中,能一一駁斥俄方的無理主張,爭回應有的國土。
這位可敬的幕僚,就是本文其次要談的第二位主角─胡傳。他是名人胡適的父親,與臺灣也有淵源。
奇男子胡傳
胡傳(西元一八四一至一八九五年)是徽州府績溪縣上庄村人,與著名的胡開文墨肆的創始人胡天注同村,甚至可能同族。
他二十歲剛結婚,就遭遇太平天國之亂。有五年之久,徽州人民生活極端困苦,他的原配夫人也遇難而死。亂事平定後,他順利考取秀才。
沒想到之後接連五次都沒考上舉人,這時他年近四十,很多同年後輩都超過他,實在沒面子。好在男兒志在四方,於是打定主意,要到天外沒人認識他的地方去開創前途。
西元一八八一年,族人幫助他二百銀元。在留下一半安家後,他孤身上路,目的地是當時被視為邊疆、在蘇俄和日本環伺下正值多事之秋的東北。
經過北京時透過同鄉介紹,請到和吳大澂同屬清流、當時在翰林院當官的張佩綸,幫他寫封推薦函給當時在東北的吳大澂,隨即毅然跨出山海關。他徒步四十二天,共二千八百七十八里路,披風冒雨,飢寒交加,初冬到達黑龍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市,當時是流放罪犯之處)後,吳大澂接見他,慧眼將他納為師爺。
當時的師爺,是個很奇特的職務。它不是公務員,而是主官的私人特助,幫主官在幕後參謀政務。最主要的刑名師爺和錢穀師爺,分別幫忙辦理刑事案件和徵稅納糧等。
胡傳主辦的不是這些肥缺,而是得出生入死的苦差事,包括到荒野測量繪製地形、招募流民墾荒、編組保甲禦寇、折衝邊界談判。從他留下來的二則記載,就知道他日子有多驚險:
其一是他奉令勘查邊界時,迷路在原始森林中三天沒糧食吃,幸好想起獵人採蔘人的經驗,找到山澗順流而下,才得脫險。
其二是他在五常縣(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下的五常市)當代理縣長,遇到馬賊來攻,城裡人都逃了,但他臨危不亂,集結了十三個人對抗,竟然打贏而僥倖逃過一劫。
鑑於胡傳的盡心盡力和傑出表現,吳大澂兩度保舉他當官,先後出任候補知縣和上面提到的五常縣代縣長。
他在東北極北待了快五年,直到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五月,才因母親過世而返徽州老家。這時間正是簽定邊界條約之後的一個月。
因此我們相信他返鄉時還帶有使命,就是為吳大澂訂製銅柱墨。而實際的製作,當然就交給當時最負盛名,也是他老鄉的徽州老胡開文墨肆。有胡傳就近關照,這銅柱墨絕對做得又快又好,氣派加上品質,充分彰顯吳大澂想藉此留名的心意。
無法得知胡傳製作了多少錠銅柱墨?花了多少銀子?根據各家記載,有不同款式的銅柱墨出現。
如大陸國家博物館所藏的,體積較小且頂上有「老胡開文廣戶氏五石頂煙」,顯示了另一位製作者:老胡開文廣戶氏;而藏墨家周紹良在他《蓄墨小言》書裡談到的銅柱墨,雖也是「徽州屯鎮胡開文造」,但細察背面整篇篆書銘文,卻與圖三裡的有些字形上的差異。這顯示出胡傳的細心,委託製作的墨肆和墨模都不只一個,避免出錯。
胡傳的冒險犯難生涯,並不因離開東北而終止。在家鄉才一年多,又接獲已轉任廣東巡撫的吳大澂的請託,前往海南島調查土著黎族的互鬥。他不改在東北時的艱苦精神,以一個月時間,恐怕是前無古人的橫越海南島的中心蠻荒地帶,也因此染患瘴毒差點病死。
之後吳大澂調任山東河南河道總督去整治氾濫的黃河,這種頭痛差事依然忘不了胡傳,他也欣然前往。事後以「異常出力」得到朝廷褒獎,讓他取得比縣長更高的省級任用資格(奉旨免補知縣,以直隸州知州分省補用)。
這下子總算可以衣錦還鄉,告慰父老,時年四十九歲。只是以他的胸懷,年齡那能限制他?
果然,在前兩任妻子都過世的情況下,他梅開三度,而且還討個年僅十七歲的新娘。以現代的眼光看,有點不近情理,所幸新娘是自願的。而且幸虧有這位幼齒新娘,否則兩年後就沒有胡適的誕生。中國的新文化運動、白話文運動還不知會推遲多久呢!
西元一八九二年三月,小兒子胡適出生還不到半年,胡傳又踏上旅途。
五十二歲的他,豪情依然不減,離開上海稅務機關的肥缺,渡過黑水溝來臺灣。那時臺灣算是邊陲,前任巡撫劉銘傳才離任一年,所推行的新政如修鐵路、開煤礦石油礦、興學堂等,大多已被繼任巡撫邵友濂廢除。
這位來擔任全臺灣軍隊總督察長的胡傳,一到臺灣就馬不停蹄,半年時間全臺走透透,把島內含離島的駐軍和防禦工事考察一遍。詳細分析缺點,寫成《全臺兵備志》報請上級參考改善,只是上級沒當回事,存檔結案。之後他被派到臺南,擔任「鹽務總局提調」,這等於局長的安定工作,總算可以把少妻幼子接到臺灣來相聚。
意外的是胡適母子到臺南相聚才九個月,胡傳又被調動,而且是調到當時仍待開發的後山臺東去做「臺東直隸州知州」,也就是臺東縣長,先代理後真除。這可是明升暗降,很可能跟他在臺南鹽務總局內大肆整頓、革除積弊有關。他雖增加政府稅收,但卻擋人財路,得罪有力人士!
在臺東做縣長的胡傳,還兼當地的駐軍指揮官,威風得很。只是所管轄的二千多個兵,八、九成都抽鴉片,毫無戰力。胡傳又拿出他實幹的精神,要大家戒煙,否則就退伍。一陣雞飛狗跳後,還真讓不少兵卒把鴉片給戒了。
然而時不他予,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割讓臺灣給日本,並要所有在臺官員內渡離臺。胡傳不甘心認輸,一八九五年五月一日把老婆小孩送走後,一個人抗旨留下來想募兵保臺,他從臺東徒步回臺南,衣衫襤褸的去見黑旗軍劉永福,要以書生之身參戰。但很快因病被送到廈門,同年八月二十二日病死在那兒,結束他五十五歲傳奇的一生。
本文摘自時報文化之《墨的故事‧輯一:墨客列傳》 筆墨紙硯,乃文房四寶。 墨做為中國書畫中顏色的來源, 帶著深厚的文化意涵, 更有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 你知道墨除了用來磨成墨汁寫字外, 還有什麼功能嗎? 它可以賞玩、饋贈、記事、宣教,甚至可以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