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發明「復興鍋」的黃埔將軍──《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中的小故事

$
0
0

劉安祺先生(1903-1995),山東人,黃埔三期畢業,歷經東征、北伐、剿共、抗日與國共內戰等戰事。劉先生於 1958-1961 年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並在任內晉升為二級上將。有趣的是,這位戰功彪炳的將軍在駐防金門期間,發明了五菜一湯的「梅花菜」,以及軍中佳餚「復興鍋」,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大受好評,成為許多官兵難忘的部隊美食,劉先生說:

我在金門幾年,有歐、美、亞各洲一百一十多個國家的元首、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男女老少將近一百二十五萬人去做戰地訪問。像越南的阮文紹和韓國的朴正熙、全斗煥都去過,當年他們的地位都還不高,有的只是准將,後來都成了國家元首。

1959 年劉安祺先生陪同蔣中正總統巡視金門戰地(來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因為金門當時還不是很安全,訪問者多半都在早晨或中午抵達,人數由十七、八個到三、四十個不等,我們必須招待他們吃飯,但是戰地時間不足,戰場又忙,而且餐具不夠,菜式也配不好,針對這些困難,我遂有一些小小的創作。

首先我發明了一種大桌子,傳統的桌子只能坐十二個人,頂多十四人,我發明的桌子可以坐二十個人。盤子可以大,筷子可以長,一下子就可以開一桌,大大地避免浪費。現在全臺灣的大型公共場所都有這種桌子,就是從金門學來的。

第二個發明是國花式的菜,叫「梅花菜」,五菜一湯,湯是花蕊,菜是花瓣,菜式除了金門的黃魚、當地的蔬菜、牛肉、炒飯之外,再燒一個豆腐,人人吃得滿意,外交部到現在都還懷念當年金門的梅花菜。

另外我還發明了「復興鍋」,也是梅花式的,但是更簡單,就是鄉下的大鍋菜,裡面牛肉、蔬菜、豆腐、蘿蔔都有,外加五小盤小菜,因為簡單,所以既省人工,又省器具,當然也省錢。這兩項發明,經國先生帶到國防部,後來又帶到中央黨部,現在三軍都學我這一套,但是都沒有我的好吃。

我對做菜有一套研究,復興鍋的主要材料無非是雞、魚、肉,先把材料弄好,不容易爛的東西先下鍋,粉絲、白菜等後下鍋。

麻婆豆腐有三個特性:要熱、要辣、要麻,我的大鍋菜也有三個特性:要爛、要混和(味道都混和在一起)、要熱。現在各個館子做的大拼盤也有軟的,也有硬的;也有涼的,也有熱的,都不好吃。黨部這幾年在陽明山開會的菜比起以前也都差得遠了。

關於做菜還有一個插曲:我在金門四年,一來是為了部隊安全,二來是為了表率官兵,幾乎沒有回過臺灣。唯一的一次是開軍事會議,老先生親自主持,要我報告金門防衛狀況,因此我秘密回來了一趟。

有一年,我太太跟勞軍團去看我,剛好碰到協防臺灣的美軍第七艦隊司令柯維德(我在澎湖的時候就和他交朋友了)也去金門。他去的那天,我的廚子老李生病,為了招待他,只好叫我太太做菜。

巧的是差不多吃飯前,老先生也來了,他一向很神秘的,我事先也不知道。我向他報告今天第七艦隊司令柯維德來看我,我留他吃飯。他說:「那麼我當主人,你當副主人好了。」我說:「好啊!」

我太太主廚,老先生和柯維德吃得非常高興,一再誇獎,柯維德說:「你這廚子實在好,了不得,我現在正在找廚子,你這個廚子給我好不好?」我說:「我要考慮,因為我一輩子也只找到這一個。」老先生說:「給他!給他!」我啼笑皆非,說:「等我找到第二個再給他。」真好玩![1]

1971 年劉安祺先生伉儷攝於臺北住所(來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以上這個小故事,源自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記錄,1991 年出版)。好的訪問紀錄,能讓讀者透過文字感受到受訪者講話的語氣,甚至是受訪者的個性;本書無疑是一部好的訪問紀錄,能看出受訪者身為軍人的直爽個性,甚至是幽默的一面。

《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封面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早年的口述歷史工作,訪問對象包括多位重要的軍事將領,如本文介紹的劉安祺先生,便是出身黃埔軍校。此外,也有出身地方軍系者,如桂系的白崇禧先生、東北軍的王鐵漢先生、滇軍的龍繩武先生等。透過這些不同背景將領的訪問紀錄,有助於讀者,對我國近代政治軍事史有進一步的認識。


[1] 原文出自:《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頁171-17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