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故事電子報】07:《○○音樂史》之外的音樂史

$
0
0

所謂「經典」或「古典」(classic)音樂,在音樂史上來說,不外乎是「大師」或某些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在「被」成為典範、與「被」後人模仿與學習前,音樂的創作內涵,倒不是只憑作者個人的靈光乍現,也有很大一部份,是來自當時社會、思想與文化面的各種影響。

而在重複演奏與播放的過程中,演奏者與聽眾透過不斷重新理解與詮釋,也為這些作品注入了新的意義。是故,當我們在認識音樂的歷史時,如果只聽那些被篩選過的「經典」,或者只以樂理、藝術性來定義其價值的話,恐怕會錯失許多精采的音樂故事。

本期電子報要推薦給讀者的,是音樂課本上、樂譜與樂理外的弦外之音。

歷史上的音樂,不只是交響樂或奏鳴曲形式上差異,更不只是音樂圈子裡的風花雪月,仔細聆聽這些音樂的故事,還能告訴我們不同時代的社會心態。

1993年賽拉耶佛音樂節(sarajevska zima)海報

不要小看音樂的力量,每逢時代變革時,音樂與歌曲的傳唱,不僅能撫慰人心,還是推動革命的無影手!在戰火中演奏的大提琴家,不是電影場景,而是1992年發生在賽拉耶佛的真實事件。大提琴家演奏的 Albinoni〈G小調慢版〉,同樣也有一段戰火餘生的故事。

法國大革命前夕,不只有新聞媒體會為大眾傳播貴族八卦,知識分子與市井小民,也透過打油詩來口耳相傳,甚至配上旋律,讓八卦好唱又好記。他們究竟唱了什麼,唱到最後推翻了王室?

音樂家不見得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創作者,他們同時也在現實社會裡打滾。且看他們如何用音樂與行動,為自己的生活和理念發聲。

「不錄了不錄了!」
這可不是音樂家耍大牌,他們真要是「不錄了」,可會讓整個娛樂產業崩潰的。看看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小號手,為了什麼罷工;而其領導的罷工,如何癱瘓當時的唱片工業與廣播業,甚至影響當時的音樂創作。

「死前留言 (Dying Message)」在推理故事中,是指死者在生前留下的最後暗號。生活在蘇聯統治下的蕭士塔高維奇,究竟想用譜中暗號,告訴聽眾什麼令人厭世的遭遇?

流行音樂,似乎總有人批評它不入流、缺乏藝術價值。但流行歌之所以使人傳唱,總有它觸動人心的魔力。在以臺北為名的流行歌中,不同世代的人們,如何寫下生活的心情?而這些描寫又如何體現臺灣社會的變化?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美麗島〉作為經歷過時代歷練的「經典」流行歌,在不同時代、不同族群與政治團體的挪用下竟有著完全不同的詮釋!?

有沒有人小時候想當音樂家,最後卻搞了學術、當了學者呢?也許您會有興趣看看,卡爾‧休斯克 (Carl E. Schorske)這位從小受音樂及藝術薰陶的歷史學者,如何思考自己的研究興趣;而他對文化、哲學及政治的詮釋,如何受到其家庭與成長環境的影響?

德國作曲家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卡爾‧休斯克曾在歐洲智識史的課堂上討論華格納這位藝術家兼思想家,認為他先是一位基進的社會主義者,而後致力於北歐神話,最後以亞瑟王式的英雄「帕西法爾」(Parsifal)成就了一種帶宗教色彩的藝術。(圖片來源:wikimedia)

音樂在生活中俯拾即是,音樂的歷史,也該是如此。從藝術與經典詮釋解放出來的音樂,既是一種行動、亦是一種穿越時空流轉的力量。即使要談經典,若對經典的產生過程沒有反省,何來創作「未來的」經典?關於音樂中的歷史、歷史中的音樂,本期電子報,是否有引起您的好奇心呢?

(本期編輯:fiofe)

本文原刊於《故事電子報》第 7 期/ 2017 年 6月 5日芒種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