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鑽研道教精髓,他親自入行拜師成為台灣少數的「道士教授」
「從博士到道士」的領悟 攝影大師羅伯.卡帕說:「如果你照片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靠的不夠近。」此話套用在研究上也能成立!中研院文哲所李豐楙兼任研究員,為深入道教文化,他拜師成為台灣少數的「道士教授」,更在收藏民俗文物過程中,逐步擴展道教研究的邊疆,讓理論與實踐同軌並行。 從批評文學轉進道教文學,李豐楙不滿足於圖書館資料,勤跑田野調查,從理論到實踐一手包辦。 攝影│張語辰 為什麼會想成為道士?...
View Article獨立不獨立:1776 年 7 月 4 日這一天,新聞報紙上都寫了些什麼?
作者:馮卓健(聖路易大學博士候選人) 每年的 7 月 4 日,美國各地都會舉行慶祝獨立紀念日的活動。筆者 2015 年在蒙特切羅(Monticello)擔任訪問學者時,被邀請去傑佛遜的莊園,參觀一場特別的公民宣誓典禮。典禮的特別之處在於時間和地點,時間是獨立紀念日,地點則是獨立宣言主筆傑佛遜的家。2016 年 7...
View Article「cost down」能夠拯救日治臺灣的樟腦產業嗎?
臺北華山文創園區的紅磚六合院,是一系列披著簇新黑瓦的磚紅色廠房。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建築物上鮮明的顏色與大片綠地相互輝映,模樣煞是好看。周末假日到這裡逛逛展覽,躺在華山草原上仰望一大片藍天,總能令人感覺到心曠神怡。 不過,當赤司初太郎在 1934...
View Article【故事電子報】06:《故事 ● 吃貨列傳》
「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 時序進入五月底,節氣上的「小滿」即是等待莊稼未來豐收、結實纍纍之時,腦中不禁浮現歡慶豐收,還有熱騰騰的白米飯、一道一道的料理,觥籌交錯,酒足飯飽的歡愉景象,也讓我想起《深夜食堂》的電視劇:...
View Article中華民國為什麼被迫退出聯合國? —蔣介石對聯合國代表權的政策底線
1971 年 10 月 25 日,中華民國被迫退出它參與創立的聯合國。40 多年來,許多臺灣學者和民眾認為這是蔣介石實行「漢賊不兩立」政策所造成的,其實,歷史真相並非如此。 1945年8月24日,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委員長於重慶簽署《聯合國憲章》批准書;26年後,中華民國黯然退出聯合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70-1971...
View Article歐洲今日的困境不是極左或極右,而是她的老敵人—疑歐思潮
作者:喬瞧 去年英國那場脫歐,令人驚心動魄,雖然並非史無前例,但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撼動全球的力道之強,至今仍餘波盪漾。主流輿論在美國川普當選、法國勒龐崛起之際,為我們身處的年代下了註解,認為這是一波保守民粹的反撲。 然而追根究柢,歐洲今日所面對的,並不只是極右保守思想的崛起,或是反建制的極左革命,而是「疑歐」(Euroscepticism)這位古老的敵人。...
View Article古典學家不屑一顧的日常風俗畫,在18世紀崛起成為繪畫主流的原因是?
英文「genre painting」中文常譯為「風俗畫」,大概對很多人來說有沒有翻譯都一樣霧煞煞。肖像畫是為人物肖像,風景畫再現風景,靜物畫呈現靜置的物品,那風俗畫到底是什麼? 聽起來就俗俗的難登大雅之堂。 其實,代表庶民文化的風俗畫,在藝術史中逐漸受到重視,與民權提倡與階級崩潰的歷史發展是不謀而合的。讓我們從認識風俗畫開始,進一步討論在不同時代為什麼對風俗畫會有不同的評價吧! 風俗畫・先生您哪位?...
View Article波斯迎戰的最終王牌,也是居魯士賭上一切的秘密武器是?
廣闊的平原,通常都是騎兵發光的地方。 呂底亞首都薩爾迪斯(Sardis)北部就是一塊這樣的平原。 呂底亞首都薩爾迪斯俯瞰圖,只有南邊的懸崖沒有城牆圍繞 呂底亞在文化、血統上都與希臘相似,但玩過《全軍破敵》的人都知道,希臘步兵方陣雖然強大,但騎兵大致上就是個昂貴的廢物軍種。這種擺設連從背後偷襲別人都可以讓自己死一大片,如果玩家選擇用希臘騎兵正面衝鋒那就等於是找死。...
View Article第九十七號:屬於台北的《城南舊事》—「紀州庵」
知名作家林海音的成名作《城南舊事》以兒童的視角,描寫了 1920 年代居住於北京城南的英子一家的生活。《城南舊事》的城是物理距離和我們差了十萬八千里的北京城;不過其實在相近的年代,日本統治下的臺北城,也有屬於臺北城的城南舊事默默開展。 於 1884 年完工的臺北城,也是最後一座按照中國傳統風水理論興築的中國式城池。...
View Article新臺客前傳─海外「僑胞」站出來!
如果講到「外籍配偶」、「外籍勞工」,大家映入腦海的會是什麼呢? 一般的刻板印象,大概是會直接反應東南亞籍的勞工和嫁來臺灣的女性吧? 1990 年左右,政府獎勵東南亞籍的勞工來臺工作,以及民間流行跨國婚姻,因此大量的東南亞籍移工和移民開始移入臺灣,也在這樣的契機下,「外籍勞工」和「外籍配偶」,逐漸成為臺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View Article他走入「借地養命」的泰北金三角聚落,見證當地歸屬不定的民族認同
透過人類學,了解歸屬不定的農村 「泰北金三角」地區的雲南人,家人過世時是燒紙作的「假護照」,讓逝者可以拿著護照到處移動。為什麼會有這個文化現象?中研院黃樹民院士,分享過往田野調查看見的故事。 「田野調查時沒有自來水、不太方便,但隨和就好。只是若帶去的書看完了,休息時間比較難耐,有次我只好找了一本錄放唱機的說明手冊來讀」黃樹民說。 攝影│蔡世豪...
View Article那段不准與學校起衝突的過去,將威權的種子就此埋入每個學生的心底
作者:陳之昱,曲潔茹 作為一個學法律的人,以前在大學讀書時,以為戒嚴和解嚴之間有一條明顯的界線。 臺灣在 1987 年 7 月 14 日這天之後,才真正走向法治國家。這串神秘的日期劃分了白晝與幽冥、法治與人治、自由和威權,有一段好長的時間,我都一直以為,在解嚴之前的法院是完全不運作的。 《解嚴令》...
View Article中華民國為什麼被迫退出聯合國? —臺灣與美國在聯合國方案上反覆溝通
前文:中華民國為什麼被迫退出聯合國? —蔣介石對聯合國代表權的政策底線 7 月 19 日,尼克森公佈訪問北京計劃之後,羅吉斯告訴沈劍虹,如果安理會席位不給中共,雙重代表權案即無通過希望,故美方不願空試,「美方深知此在貴國為一項艱難之決定但實因各國支持之票數不夠,故不得不如此,方能保持貴國之會籍。」沈劍虹抗議:「我為代表權案等候兩個月而所得為尼總統之如是宣佈。」...
View Article這名日本男大生因病退出校外教學,卻反而幸運躲過霧社事件的死劫!
來源:榕畔會校史編集委員會,《榕畔會史:臺灣における高等農林教育のあゆみ》(東京:編者,1978),頁244。 這是一張攝於 1930 年 10 月 25 日霧社櫻旅館前的照片,照片裡的人物除了幾位原住民之外,還有一些旅館的女侍,至於其他穿制服的是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的學生。但大家有注意到嗎?這照片裡有個奇怪的地方,這群人之中,最右邊出現一位穿著和服的大哥,為何只有他穿著和服呢?...
View Article第九十八 號:4月7日—臺灣第一個言論自由日
本月 13 日,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因為肝癌逝世於中國瀋陽,就在他因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入獄的第九年。 隨著他的逝世,中國更加緊了言論審查的腳步,像是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形象相似的「維尼熊」,或是表達哀悼之意的「蠟燭」也都被設為敏感關鍵字直接被隱藏或刪文。相較之下,解嚴甫三十年的臺灣,我們享有的言論自由相較之下也就十分可貴且得來不易。 去年的 12 月 22 日,行政院核定 4 月 7...
View Article被火紋身的城市:倫敦的百年火災史
將近一個月前的 6 月 14 日,倫敦市最有錢的區域肯辛頓區驚傳惡火,一棟名為格蘭菲塔(Grenfell Tower )的國宅起火,火勢在短短 15 分鐘內從 2 樓竄升 20 幾層至頂樓,延燒超過 12 小時後才被撲滅。大火後的整棟建築物被燒得焦黑,不忍卒睹。 但誰也沒想到才不過短短幾週後,就在 7 月 10 日,位於北倫敦的水門市集 (Camden Canal...
View Article率先把考古工作搬到海底!他成為臺灣「水下考古學」的先峰
為什麼要研究「水下考古」 因為地殼變動、海水面變化或飛機船舶的沉沒,讓許多人類遺址和文物,被深深藏在廣闊的海底。水下考古就是透過專業的潛水與水中探測技術,結合歷史研究和文物保存的觀點,對這些海底的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如同陸上考古一樣,是人類鑑古知今的重要工作。...
View Article中華民國為什麼被迫退出聯合國?—季辛吉再訪北京後聯合國風雲突變
前文提要:中華民國為什麼被迫退出聯合國? —臺灣與美國在聯合國方案上反覆溝通 10 月 4 日下午,羅吉斯正式在聯大發言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入聯合國取得安理會席位,同時反對排除中華民國,「此舉為惟一切合廿年來所存在現實情況之公平辦法,使全體中國人都在本組織有代表。」羅吉斯發言後,白宮隨後宣佈,季辛吉將於 10 月 20 日飛抵北京,安排尼克森的訪問,明白向全世界宣告美國的意向何在。 其實,早在 9 月...
View Article馬雅的 Nohmul 神廟被偷拆了!—談 Nohmul 神廟的意義
今天馬雅國史館要先討論一則四年前(2013)的新聞。 2013 年 5 月 13 日,在中美洲的貝里斯(Belize)北部,鄰近墨西哥邊境的諾穆爾遺址(Nohmul)的古馬雅神廟遭受到無法挽回的傷害,但摧毀它的不是強烈颶風,也不是大地震,而是無情的當地建商。根據報導指出,當地有間承包政府公路工程公司,工程中缺乏石塊鋪路,居然就將歪腦筋動到超過 2000 年歷史的古馬雅神廟上!...
View Article【故事電子報】07:《○○音樂史》之外的音樂史
所謂「經典」或「古典」(classic)音樂,在音樂史上來說,不外乎是「大師」或某些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在「被」成為典範、與「被」後人模仿與學習前,音樂的創作內涵,倒不是只憑作者個人的靈光乍現,也有很大一部份,是來自當時社會、思想與文化面的各種影響。...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