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到漫畫
《 CCC 創作集》這本以臺灣文化為題材的漫畫人文誌,累計銷量高達上萬本,更孕育出《異人茶跡》、《北城百畫帖》等人氣單行本,堪稱臺灣漫畫家的練功坊。在粉絲引頸期盼、文化部支持下,將於 2017 年底強勢回歸!
你是否感到疑惑,《 CCC 創作集》團隊專訪為何出現在中研院的「研之有物」網站?
答案揭曉,因為「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正是《 CCC 創作集》的幕後推手,製作團隊與中研院各領域研究員合作,巧手發掘臺灣歷史、民俗文化等題材,將人文向的科普知識,轉譯成輕鬆有趣的漫畫作品,製作成一本又一本的《 CCC 創作集》。
本文於「漫筆虛實 CCC 創作集數位體驗展」中,專訪《 CCC 創作集》專案負責人──黃冠華。在拿到熱騰騰的新漫畫雜誌前,一探製作團隊的幕後秘辛!
《 CCC 創作集》的運作模式?
我們除了不用自己鋪貨銷售,運作上如同一間小型漫畫出版社。對漫畫家來說我們是責任編輯,漫畫創作過程中的資料收集、劇情企畫到台詞校對,我們都會參與其中。
專案開始後,我們會像漏斗一般,從中研院各院所的研究領域中,篩選出適合轉譯的創作題材,再與漫畫家開會討論,由漫畫家自己選出感興趣的繪製主題,並向我們提案。
漫畫內容談到較專業的部分,會請中研院研究人員或相關領域的老師監修,像是臺灣史領域的翁佳音老師、東亞史領域的張哲嘉老師。目前合作的老師都還蠻開放的,只會對一些「毀滅性的錯誤」提出修正,像是邏輯謬誤、或歷史時程完全顛倒。
中研院的研究,如何融入《 CCC 創作集》的漫畫?
以〈邢大與狐仙〉為例,我們先收集中研院明清檔案工作室提供的研究摘要,故事原型資料來自〈明清內閣大庫檔案〉的刑部移會檔案,它有點像法院判決書的總匯集,民間的離奇怪案非常多,比現今的蘋果日報還精彩。
漫畫家艾姆兔看了王一樵老師彙整的研究內容後,發現邢大的故事精彩程度不輸八點檔,再加上艾姆兔的個人風格詮釋,最終產出這部創作,而我們在中間扮演媒合的編輯角色。
復刊後的《 CCC 創作集》,內容跟停刊前有何區別?
除了臺灣史三部曲的大航海時代、清代題材將延續新的篇章外,還會推出以日本時代為主題的短篇漫畫,呈現當時的飲食文化。另外,還會首度挑戰近代劇,就像英國 BBC 影劇《新世紀福爾摩斯》,用現代角度重新詮釋歷史。
新的嘗試讓異業合作有更多可能性,之前漫畫的時代都是歷史場景,如果想翻拍成影集,製作人一想到要重建當時的場景,全都眉頭深鎖…
《 CCC 創作集》復刊主因是「文化內容科技應用創新產業領航旗艦計畫」的支持,因為文化部認為《 CCC 創作集》是一種將文化資產轉化為經濟應用的軟實力,同時中研院與數位文化中心也想結合數位科技推廣普及研究成果。未來我們將從「季刊」變成「月刊」,漫畫家與作品量都將大幅提升,希望能擴大臺灣本土漫畫的影響力。
改為月刊後,團隊營運會做調整嗎?
月刊的「長篇連載」會變多,好處是能讓一個故事的世界觀更完整,劇情架構更穩固,角色塑造更立體,能更深入地介紹臺灣文化,也可以訓練漫畫家用長篇的思維來說故事。
像《異人茶跡》中的陶德跟李春生兩人的故事,明明是一個大河劇,短篇怎麼可能演得完!
以前「季刊」時期每做一個新的短篇,前置作業就得全部重來,變成「月刊」亦是希望能優化流程,讓前一次的作業、經驗可以延續,團隊只要多出 50% 的力氣就能創造更大效益,還能降低成本。
此外,人力跟製作方式也有所調整,以往團隊人力都是兼任,之後會有專任人員負責周邊宣傳,例如帶大家去朝聖漫畫中的景點,讓你知道這些場景都是在臺灣親身走得到、看得到的,更鉅細靡遺地欣賞臺灣文化。
將二次元漫畫轉換成 AR ,遇到那些困難?
Tango 是一種次世代 AR(Augmented Reality)技術,具備環境感知與區域學習能力,它能認得並記憶空間,將虛擬圖像放在正確位置上,很適合作室內展覽使用,我們希望這個 prototype 未來能運用在博物館導覽上。
這技術執行的困難點在於,臺灣沒有其他人做過,而且在專案開發時,連能運行 Tango 技術的手機都尚未上市,還好合作廠商「絕體絕命」地趕製,展覽才能如期展出。過往展覽佈展僅需一兩天,這次佈展時間卻高達兩個禮拜,製作團隊需不斷地校正內容,讓 AR 符合實際場景。
漫畫家參與《 CCC 創作集》能學到什麼?
由於新人漫畫家大多是一人作業,團隊合作經驗少,和我們合作過程中也能學習到該如何與團隊協作。
新人作品通常偏向較為出世的奇幻風格,《 CCC 創作集》的內容則需根據臺灣史實基礎改編,他們也能學到如何收集資料、消化資料,如何將文化轉變成漫畫。
以前新人漫畫家畫的主角大多在天上飛,這裡需要讓主角在地上走。
《 CCC 創作集》就像一個平台,讓臺灣漫畫家在上面從做中學,我們跟出版商會透過讀者問卷、或靠市場經驗來判斷、調整作品方向,檢視標準也較市場導向,讓漫畫家呈現角度更入世一些。
《 CCC 創作集》對臺灣動漫圈帶來什麼影響?
由於政治因素,臺灣過往的漫畫劇情鮮少談論自家空間、地方和文化,我們成功開闢一條新的路線,讓臺灣漫畫題材更多元,也因此吸引到漫畫圈以外的讀者,在文史圈也有粉絲。
《 CCC 創作集》曾進軍日本,也曾將漫畫輸出到法國,這些成功授權海外的經驗,代表著外國人對臺灣文化的好奇,而臺灣漫畫家創作的漫畫、濃厚的臺灣色彩,是讓作品脫穎而出的關鍵。
我們做《 CCC 創作集》,像經營媒體一樣,會關注外界反應,有沒有人看、賣得好不好都是一種指標。無論是爆紅的內容、或叫好不叫座的作品,能獲得這麼多人關注,都是長期累積的結果,不是一時之間能創造出來的。
不敢說帶來革命性的影響,應該說我們讓臺灣漫畫圈多了一種面向。
延伸閱讀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活動報導】中研院與文化部攜手 吹響《CCC創作集》復刊號角! 檔案中的庶民故事:邢大與狐仙。
執行編輯|王怡蓁
美術編輯|張語辰
本著作由研之有物製作,以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 國際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