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曾是日軍醫院的成大力行校區,夜半出現護婦的微笑!?

$
0
0
作者:張哲翰

對於成大的新鮮人來說,「力行校區」總是有莫名的吸引力,「夜遊力行」是許多系所的例行迎新活動。

那裡曾是間醫院,人的生生死死都在這裡發生過,它斑駁的牆面、破碎的玻璃、四散的雜物,當寒風呼呼地吹,傳聞也跟著冷風不脛而走。像是某屆學長在最裡面的空房間看到血衣,或是夜遊時有人被留在裡頭無法走動,帶出來後雙腳都有烏青的指痕等等,令人毛骨悚然。

力行校區整修前樣貌。(手術室東面)圖片來源:蔡侑樺、徐明福,《成功大學光復與力行校區前身》(臺南:成功大學博物館,2016),頁143。

在各種傳聞中,只有以下這個故事讓我們體會到這裡真的曾經是醫院。

半夜裡,一位騎腳踏車回家的成大學生,看到的力行校區裡站了一排長髮前披的白衣女子,不停地招手,隱約中從頭髮縫隙間看到她們露出一絲的微笑,正是對著自己笑,笑到發寒……

其實,這裡曾經是「臺南衛戍病院」。

所謂「衛戍」即是指日本陸軍於某地長期屯駐。根據〈衛戍條例〉規定,衛戍地必須要有足夠的附屬設施包括病院、武器庫、監獄等,尤其面對令人聞風喪膽的臺灣「傳染病」時,「衛戍病院」更是不可或缺。1895 年,「守備第三混成旅團」駐守臺南後,臺南衛戍病院即選在赤崁樓旁的「蓬壺書院」與「盧家故址」設立。

光緒元年(1875)福州船政學堂所繪《臺灣府城街道圖》。 圖片: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日治初期所繪《臺灣城圖》,已改為衛戍病院。 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的確,臺南衛戍病院一開始並不在現今的力行校區,而是隨步兵第二聯隊的駐守之後,才遷移到現址。當時,衛戍病院的所在地「蓬壺書院」與「盧家故址」已殘破不堪,但國內經費不足,始終無法修繕,搬遷的議論不曾停歇。1907 年,步兵第二聯隊以小東門內的空地為兵營地後,衛戍病院的新房舍也在兵營北面興建,直到 1918 年完成搬遷,大致就是今天力行校區的範圍。

大正七年(1918)所繪《臺南市全圖》。 來源: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 (2017/04/05瀏覽)。
與衛戍病院緊密相連的步兵第二聯隊。 來源:臺灣步二會編,《あ、在りし日の臺灣步兵第二聯隊》(臺南:臺灣步二會,1999),頁43。

遷到現址的臺南衛戍病院,採用 19 世紀流行的醫院「分館式」(pavilion type)建築模式,透過建築的分棟設置,將手術室、消毒室、傳染病室、一般病室以及進行病毒研究的實驗室分開,達到病患隔離、病毒控制的作用。在每棟建築間,以木造簷廊相連,串聯起整個病院「院區」。

位於簷廊末端的手術室,傳染病室則被設置於更後面。 來源:筆者自攝,攝於2017.04.16。
1921年〈臺南衛戍病院配置圖〉 來源: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藏,1921年〈台南衛戍病院手術室增築工程の件〉書類,頁15-18。轉引自蔡侑樺、徐明福,《成功大學光復與力行校區前身》(臺南:成功大學博物館,2016),頁69。

天使一般的白衣勇士

日治初期,駐臺軍人面對戰爭與傳染病交錯的摧殘,亟需專業照護,除臺南衛戍病院的設置外,醫官與「看護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謂「看護婦」就類似早期所稱的「護士」,如今我們對於受過專業訓練致力於醫護工作者,稱之為「護理師」。

起初,隨軍隊來臺的只有日本看護婦,他們面對著疾病的威脅而力不從心。因此 1897 年後,總督府不只加強培育醫療人才,也教授臺灣婦女護理觀念,本土看護婦開始加入照護的行列。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傷患照護的需求量大增,不論本土或日本的看護婦或被分配前線,或被指派前往陸軍病院。隨著戰況逐漸激烈,看護婦人手吃緊,不少臺灣女子在高校畢業後便志願受徵召,經過短期的基礎培訓,甚至只會簡單的包紮,即分派到各需求單位做為看護助手。

臺灣看護婦養成所的開課。 來源:〈看護婦養成所の開講式〉,《臺灣日日新報》,1936.05.02,第七版。

臺南衛戍病院從 1936 年起改名為「臺南陸軍病院」,病院的性質從此轉變為收容來自戰場的傷患為主。對於孤苦無依、承受著痛楚的傷患來說,臺南陸軍病院內不時響起呻吟使他們更不好受。唯有看護婦與看護助手是他們既溫柔又堅強的依靠,只消一抹微笑、溫柔安慰、堅定動作,都讓這些脆弱的戰士重新找回活下去的希望。

來自日本長野縣的荒川八代枝小姐,高中時期就聽聞中國戰區慘烈的情況,因此畢業後立志成為前線的看護婦,也在三年的護理訓練後坐上醫療船隨軍前往中國戰區從事照護工作。一年半後任務結束,雖然回到日本的陸軍醫院,卻仍關心著同樣成為防禦前線「臺灣」的情況,為了身處臺灣的傷患們,她又志願來到臺南陸軍病院,不分日夜地投入照護工作。

面對記者的訪問,她輕描淡寫,卻又堅定的口吻回答:「我只是完成看護婦應盡的任務而已。」就是這樣的義無反顧,總是能喚起傷患們的求生意志。

在另一角落,兩個瘦小的身影是來自臺灣其他縣市的蔡杏仁與陳錦香小姐,她們在 1943 年 月 29 日才從中國戰場上回來,一聽到臺南陸軍病院正在募集看護助手,便立刻於7月前來。她們說,當回到家鄉後仍然放心不下戰場上受傷的戰士,夜夜的祈禱不如實際付出些什麼。她們只是看護助手,只接受過包紮的訓練,或許幫不上太多忙,但她們很清楚,笑容就是最好的特效藥。

位於臺南陸軍病院看護婦照顧的情況。 來源:〈見てください もうこんなに元気です―南方のある陸軍病院風景〉,《臺灣日日新報》,1943.09.18,第二版。

這些受傷的戰士們總稱她們是「白衣の勇士と天使」(白衣勇士與天使),其實不是因為她們醫好什麼傷口、帶來任何奇蹟,而是她們不只撫慰了心靈,還象徵勇敢不懼的精神。

吉野正明所繪臺灣的看護婦將人們對看護婦的形象生動描寫。 來源:吉野正明,〈特志看護婦(臺湾)―聖戦美術展〉,《臺灣日日新報》,1941.09.18,第四版。

1945 年戰爭結束,臺南陸軍病院由國軍接手管理,來自日本的看護婦回到日本,國軍的醫護人員進駐病院,它依然維持著為南臺灣人健康把關的責任,並於 1960 年改名為「陸軍 804 醫院」。

根據老一輩的回憶,804 雖然設備不佳,醫院裡的醫師與護士仍然盡力照顧病患,台南人的生老病死,也與這所醫院息息相關,不論它改什麼名字,換了主人,卻未曾失去它的目標。

1972 年,緊鄰 804 醫院的成功大學成立了醫學院,並藉重804醫院的環境做為實習場所,為南臺灣培育醫護人才。可惜 1988 年因為陸軍改換駐防地,804 醫院也跟著搬遷到桃園,這裡便荒廢了。

這裡曾經充滿淚水、笑容與生離死別,但這些故事並未因為人煙的離去而消失,只是隨著灰塵的覆蓋,一點一滴蒙上神祕的面紗,轉變成各種怪誕的傳說在校園間流傳。2013 年 月 29 日,它整修完畢,與原屬日軍的步兵第二聯隊營舍一樣不再為戰爭服務,同時成了台灣文學系的系館。

從此,它不再承擔人們的生死病痛,卻依然承載了人們的勇氣與成就感。在這裡活動的年輕人,不會再被送上戰場,而將帶著這裡的美好回憶走向未來。

本文經由國立成功大學贊助發表。
希望從校園角落出發,一窺這所南國學府的古老故事,與它和在地之間剪不斷的關係。
想知道更多成大的生活點滴,請點:國立成功大學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