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一年又過去了,不知道各位讀者還記不記得小邦周曾經跟大家聊過古文字裡的「雞」。如今雞年就要飛走,緊接著的狗年馬上就要來了,不免俗地,小邦周這次要來和讀者們聊聊古文字中的「狗」——然而,甲骨文裡其實沒有「狗」這個字,只有「犬」,因此我們就直接從「犬」字切入。
甲骨文的「犬」寫作或,其實不管有沒有畫出身體,這個字的重點都是小狗翹著尾巴的模樣,是不是很萌呢!
「犬」的寫法從此到西周都沒有太大改變,一直要到戰國的楚文字「」和秦文字「」才開始有些變形,不過這時我們還是能在文字中勉強看出犬隻的形體。「犬」字發展至小篆時,為了書寫的流暢度,演變成了「」形,至此文字逐漸脫離了狗的外貌形體,後來才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寫的「犬」。
那麼,「狗」字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其實,「狗」在西周就已經出現了,不過西周的「狗」是作為人名使用的,寫作「」。戰國時期出土的「狗」字大多也都作為人名使用,或是通假成「苟」,目前還很少看到意思為犬隻的「狗」字。
那麼,「犬」和「狗」又有什麼差別呢?
文字學大家段玉裁在注《說文解字》中認為「狗」專指幼犬,清代學者郝懿行也認為「狗、犬通名。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這些古人的看法或許可以讓我們參考。
最後再談一點「犬」在上古時代的故事。
從殷墟卜辭中我們可以發現,商代人祭祀時很常使用「犬」當牲禮,像是「今日尞(燎)三羊、二豖、三犬」就是表示要在卜問時用三隻羊、兩隻豖、三隻犬進行燎祭。有時候「犬」也可以指商王朝附近的方國-犬方,或者是人名。
最有趣的是,「犬」也可以表示負責商王畋獵相關事務的官職。例如在青銅器《員方鼎》的銘文中有記載「王令員執犬」——銘文中的員就是作器者,他被王命令負責管理犬隻,很有可能就是所謂的犬官。無獨有偶,《周禮.犬人》中也有記載「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瘞亦如之。」描述的就是古代負責管理犬隻的犬官。凡是祭祀用的犬牲,或是埋祭時的犬隻都歸犬官管理。
在上述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到,狗和人類從遠古時代就關係密切。雖然對古代的人來說,狗狗並不只是人類的好朋友,也是祭祀時的好祭品(!),不過隨著時代的演進,人狗關係可以說是越來越好~
以上就是小邦周的解說,希望大家會喜歡,最後不忘祝福各位故事讀者,狗年行大運,新春好狗運!
貓狗史系列講座:03/15(四) 福爾摩沙汪星人──關於狗狗,一些你不知道的臺灣歷史故事 講者:陳韋聿 (Emery/「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 編輯委員) 時間:3/15(四) 7:30-9:00PM 地點:Duck Lab (台北市萬華區昆明街316號) 票價:200 元 購票:https://goo.gl/CHcX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