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日本的地圖史學者川村博忠前往首爾大學的奎章閣開會,期間注意到一幅正在展示的〈海東三國圖〉。這幅圖繪製於十八世紀末期,約距今 200 年前,長 248 公分、寬 264 公分,筆觸細膩,極為精美。川村著迷於這張圖透露的各種線索,此後費時 11 年,渴望解開謎團。
〈海東三國圖〉可以理解為古代朝鮮人的世界地圖,呈現朝鮮、日本、琉球,以及中國沿海的地理形勢。與大部分被視為「失真」的輿圖不同,〈海東三國圖〉沒有放大朝鮮半島的尺寸,也沒有縮小日本列嶼的形狀,它體現的開闊視野與客觀配置,在在提醒讀者朝鮮與世界的緊密聯繫。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並沒有在這幅圖中缺席。
製圖者不僅準確地繪出臺灣西岸的形狀,諸如「雞籠」、「淡水」、「大甲溪」等耳熟能詳的地名也躍然紙上。該圖甚至標明澎湖群島、福建沿岸行政區的名稱,以及臺灣東方的八重山群島。但是,臺灣準確無誤地現身朝鮮古地圖,遺留下的謎團卻遠比可以解答的多。
首先,300 年前的臺灣隸屬福建省,朝鮮則是清朝的藩屬國,但兩者並無交集。其次,朝鮮國的首都漢城距離雞籠約 1500 公里,且雙方欠缺直接的交流管道。既然如此,朝鮮人究竟是如何獲知精確的「臺灣資訊」?
意外的訪客
朝鮮國原本在政治上效忠明朝,後來在 1637 年迫於無奈,成為清國的藩屬國。1644 年,明朝在北京的行政中心瓦解,這在當時是眾所矚目的國際新聞。夾雜著對清朝的敵視心態,以及對鼎革變局的關心,促使朝鮮方面極力蒐羅各種資訊。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朝將領鄭成功、其子鄭經都成為朝鮮知識人的重要話題。
在中國大陸各地的反抗勢力破滅後,唯有鄭成功仍自稱「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高舉抗清大旗,以推翻滿洲政權為己任。眾所周知,他後來橫渡黑水溝,決意經營臺灣為復明基地。奉明朝為正統的政治宣言,以及實際的抗清行動,無不吸引朝鮮人的注意。
然而兩地相隔甚遠,且缺乏通信管道,朝鮮對鄭成功、臺灣所知有限。在未知的迷霧瀰漫 24 年後,海洋帶來新的消息。1667 年一艘商船遭遇風難,擱淺濟州島。船上共 95 人,年紀大多 2、30 上下,甚是年輕。令人驚訝的是,以林寅觀、曾勝、陳得為首的 3 人自稱是「大明福建省官商」,奉鄭經的命令,帶著 16000 張鹿皮、10 萬斤的白糖前往「籠仔沙箕」(即「長崎」的閩南語發音)貿易,並商議請兵事宜。
海難在古代極其平常,畢竟天候難測,加上相關技術不若今日完備,稍不注意就可能遭風漂流。奇特的是在已經進入清康熙的時代,漂來的居然是大明國子民。林寅觀等人留著長髮,穿著明式衣冠、寬袍大袖,渾不見清朝人薙髮留辮、緊身窄袖的打扮。他們還展示永曆 21 年的官方日曆,證明在千里之外的海島上,大明藩王鄭經仍未放棄。
透過漂流難民,朝鮮讀書人得知鄭經的勢力涵蓋福建沿海、東寧(臺灣)全境,這是臺灣第一次成為朝鮮輿論圈的熱門話題。遺憾的是,經過激烈地爭論,朝鮮官方仍決定將眼前的「大明國人」遣送「大清朝廷」,結束這次的漂流人事件。
丁未漂流人事件後 6 年,鄭經乘著「三藩之亂」(1673 -1681),發兵登陸。吳三桂討伐清廷的檄文先是流傳日本,又從日本遞送至朝鮮半島。這場在當時未知勝負的戰爭,考驗朝鮮君臣的判斷,他們應該響應「義舉」,或是觀望為佳?與此同時,臺灣再次因為這一起國際政治事件,頻頻出沒於朝鮮人筆下。
按照清朝的外交規矩,朝鮮官方必須連年組織使節團前往北京。他們除了是履行朝貢儀式的使節,同時也肩負收集中國情報的任務。例如在三藩之亂結束後,朝鮮使者在北京透過琉球貢使,探聽戰事的經過。他們得知鄭經大敗,帶著殘兵遁入海島,「島名即臺灣,一名東寧,在福建東南 5000 餘里,……土地瘠薄,物產不敷,且居民甚少」。
臺灣自然沒有距「福建東南 5000 餘里」之遙,閱讀此類經過多手傳遞、間雜錯誤訊息的文字,重要的是辨識出朝鮮對臺灣的關心。三藩之亂後,絡繹不絕的使者仍舊不停地收集、研究各種中國文書,這些回傳到朝鮮宮廷的地圖、書籍、奏摺、報告書,都將決定他們的中國政策。
朝鮮使者與原住民的另類接觸
1787 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林爽文自稱「盟主大元帥」,建號「順天」,起兵反清。清廷費時 1 年 4 個月,最終殲滅林爽文等人,宣告平定。1788 年,為慶祝乾隆皇帝大壽,清軍將領福康安安排協助平亂的臺灣原住民進京朝見。
源於這樣的機緣,朝鮮使者在北京巧遇臺灣原住民,並輾轉透過清朝知識人,了解原住民的概況,還留下了文獻記載。不過當時所留下的紀錄,對於臺灣原住民的描述大多摻雜了想像與偏見,偏離了事實。1790 年,乾隆帝 80 大壽,臺灣原住民與朝鮮使者再次相會北京,但是這次朝鮮使者沒有搞錯臺灣的位置,清楚的指出臺灣設有鳳山縣、彰化縣,往東有「番界」,往西是澎湖。
登陸臺灣
這些片段、二手的資訊不是朝鮮唯一的情報來源,他們也曾親身走在臺灣的土地上,為兩國建立更多聯繫。1729 年,朝鮮民人宋完、尹道成一行共 30 人,從濟州島航向朝鮮本土,遭遇突如其來的風雨,在漫無目的漂流 1 個月後,奇蹟生還。他們上岸後,無法與眼前的異國人言語溝通,於是撿起樹枝,以土為紙,才得知身處「大清國臺灣府連界彰化縣」的番社通事館。他們是目前文獻可考,第一批「造訪」臺灣的朝鮮人。
他們從彰化縣南行,直抵臺灣府(今臺南),並留下許多珍貴的紀錄,像是尹道成注意到臺灣氣候溫暖,舉目皆是甘蔗;宋完則盛讚「平原膏沃」,遍地良田,顯然對於臺灣的印象很好。此後在 1796 年,又有濟州島官員李邦翼漂流到澎湖,這些朝鮮人都在官方的護持下,乘船過海,再沿著大運河北上至京師,交由朝鮮使節帶回母國。
這些因為漂流而意外來到臺灣的朝鮮人,不僅成為鄉里間的趣談,更成為朝鮮重要的海外知識來源。
朝鮮讀書人的「臺灣」 視界
回到本文伊始提到的〈海東三國圖〉,一張準確描繪臺灣的朝鮮地圖,背後是多位「小人物」的偶然與機運,以及那細瑣微小、歷時百年才拼湊而成的知識。意外擱淺濟州島的商船,來往北京、漢城的使者,以及漂流臺灣的朝鮮人,他們一同為〈海東三國圖〉提供各種必備的原料。例如朝鮮燕行使在北京購買的《皇輿全覽圖》,就成為〈海東三國圖〉描繪臺灣的底圖。
朝鮮讀書人成海應曾說「臺灣形似彎弓」,並提及北邊是淡水、雞籠,且該島在明朝末年為「鄭成功所雄據也」。時在 200 年前,即便遠在朝鮮也能圖繪臺灣,或像成海應般寫出明鄭歷史〈臺灣群雄傳〉。朝鮮古地圖中的臺灣看似遙不可及,其實未曾離開朝鮮的世界。
本文收錄於第37期《觀‧臺灣》「地圖力」,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並可至以下網路書店購買。 三民 ☞ http://ez2o.co/7gG5E(79 折 95 元) 博客來☞ http://ez2o.co/4cuAx(85折102元) 臺灣吧☞ https://ez2o.co/67ZT8(折扣價 100 元) 國家書店☞ https://ez2o.co/4gd7J(85 折 102 元) 讀冊 ☞ https://ez2o.co/876T3(95 折1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