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五〇年代的中美合作,其實政大也是受惠者?

$
0
0

美援與政大

如果走進政大校園,在噴水池後方的四維堂正面入口處的右側,可以在牆角看見「中美合作體育館兼活動中心落成鐫石誌念」的字樣。究竟,中美合作跟政大之間有什麼淵源呢?

圖 1:中美合作體育館兼活動中心落成鐫石誌念(來源:林韋聿提供)

故事要從 1950 年韓戰爆發說起,為了避免臺灣落入共產黨手中,美國恢復了對中華民國的援助。1951 年到 1965 年間,美國每年提供同樣是反共陣營一員的中華民國大約一億美元的援助。一說到美援,大家應該很容易聯想到印有「中美合作」的麵粉袋,或是利用美援經費而完成的工程,例如:西螺大橋、麥帥公路等等,以及有許多技術合作或是共同開發的計劃。

除此之外,在一些我們比較想像不到的領域,例如教育界也有接受美國的援助,而身為第一間在臺復校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便是受惠者之一。

華僑教育

1953 年,美國總統艾森豪為了讓蔣介石對於確保臺澎安全的承諾放心,安排時任美國副總統的尼克森在結束東南亞的訪問後,到臺灣進行訪問。

尼克森注意到東南亞華僑在當地社會、經濟具有影響力,如果他們接受了共產思想,將會帶來許多難以預測的危害,因此建議中華民國政府擴大辦理僑生教育,讓東南亞各地華僑到臺灣,接受自由民主的思想教育和生活技能的訓練後,再回到僑居地從事文化教育和經濟開發的工作、傳播自由民主意識,以遏阻共產思想滲透東南亞,進而赤化東南亞的陰謀。

中華民國及美國都接受了尼克森的想法,從翌年的  1954 年開始,美援的部分經費開始用於華僑教育,這個計畫一直持續至 1965 年,隨美援結束告終。華僑教育中的美援經費主要用途分別是增添學校建築、增置學校設備以及提供僑生的旅費、生活費以及課程活動等相關經費。

美援的撥款對象有兩個,一個是教育部,另一個則是僑務委員會。教育部統籌學校的教育設施費,諸如建築、設備等,核撥予收受僑生的學校;僑務委員會則提供津貼給在臺就學的僑生。

1954 年教育部長張其昀上簽呈請恢復國立政治大學,蔣介石總統核定後,選定臺北縣木柵鄉的指南山麓復校。在復校之初,政大首先恢復研究部,分設行政、公民教育和新聞研究所。1955 年,恢復大學部設立教育、政治、新聞、外交、邊政五個學系,剛好美援中有一筆大學僑生增班建築經費,因此政大招收了 160 名僑生,並爭取興建教室、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各一棟,包含家具、道路以及建物相關工程的費用,以及圖書費用 32,030.20 元,一共高達 1,544,500 元新臺幣的經費。

這筆來自美援的經費,對在臺復校還算是草創期的政大,無異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時的經費相當拮据;不僅帳目上曾出現赤字,還曾經向中央信託局洽商周轉經費。政大利用美援援助華僑教育的經費,擴充僑生宿舍、教室、實驗室、教職員宿舍等校舍,同時為當時的圖書室添購了許多藏書。

圖 2: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台盛況(來源:維基百科)

四維堂落成

政大自從 1954 年復校,三年以來都是以國家的款項和美援僑生增班經費來籌建校舍,所有的房屋建築及各項設備,基本上是以各年度學生人數班級作為興建參考標準,大致上還算堪用。然而,只有體育設備(尤其是活動場地)受限於經費,無法滿足實際的需求,加上木柵地區時常陰雨綿綿,各種活動都受到天候的影響。

因此,1957 年時政大申請增建學生活動中心,美國安全分署對於收容海外華僑的政大體育設備不足一事相當重視,承諾在 1958 年度的美援經費下撥款興建。

政大希望教育部能夠在招收僑生應獲款項之外,再額外撥款補助建案款項的三分之二,而剩下的三分之一,政大則以校內建築設備費支應。1959 年 5 月,花費 263 萬元新臺幣新建的體育館兼學生活動中心落成,5 月 20 日,便在其中舉行 32 週年的校慶典禮。

新建的體育館兼學生活動中心由在臺復校的首任校長陳大齊命名為四維堂,典故出自《管子》,「禮義廉恥」也是政大榮譽校長蔣介石努力推廣到各級學校的共同校訓。四維堂可說是當時政大規模最堂皇的建築物,內部空間可以容納多達 1500 人,功能十分多元,可做為學校集會的場地、各類考場、體育館、禮堂等,四圍隔出了若干房間讓學生社團使用。

隨著同期興建的校舍逐一拆遷改建(如游泳館原址即包含部分僑生宿舍),政大也曾經在校園規劃時考慮將四維堂改掉重建,不過,消息一出隨即引起許多校友的關心。四維堂向來是政大各單位舉辦集會、系所活動、典禮、考試、舞會的場所,也一直是學生們重要的休閒活動空間。

對這些校友來說,四維堂就是政大的代表,也是青春記憶的象徵,為了避免抹煞校友們的回憶,因此政大並沒有拆除四維堂,僅分別在 1988 年、2000 年和 2001 年進行整修,讓四維堂成為政大校園中少數尚存的美援建築。

圖 3:四維堂(來源:政大校史室)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教育計畫

美援為政大帶來的不光是華僑教育計畫下的經費。1960 年代,臺灣經濟開始起飛,美國提出了改善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和企業管理人才培育的計畫,這項計畫由密西根大學負責提供顧問以及諮詢的工作,政大為執行單位。

1960 年 7 月,密西根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前主任黎德爾先到臺灣考察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現況;1961 年 7 月,密西根大學再派公共行政教授葛偉廉和企業管理教授毛詹姆來臺進行細部考察,決定在美援經費贊助下執行計畫。

這項教育合作計畫為期五年,第一年為籌備期,第二、三年為施行初級教育期,第四、五年則是高級教育及實習時期。細部的計畫則有:成立直隸於校長的公共行政及工商管理中心,並開設訓練班向各方推行公共行政及工商管理教育、在法學院下設公共行政系、在商學院下設工商管理系,直至公共行政系及工商管理系建立初步的基礎後設立研究所、選派年輕教師赴美進修。

1962 年初,中華民國政府以教育部為代表,美國政府以國際開發總署為代表,與密西根大學簽訂三方合約,正式展開辦理公共行政教育和企業管理教育的合作計畫。1962 年 1 月 4 日,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正式成立。

圖 4:公企中心(來源:政大校史室)

同一年秋天,政治大學正式在商學院增設企業管理學系大學部,而後也在法學院設立公共行政學系,顯現出政治大學與密西根大學跨越國際的合作迅速得到了相當的成果。

不論是僑生教育抑或是政大與密西根大學的合作,都大量仰賴美援經費的資助,而兩個計劃都隨著 1965 年 6 月 30 日,美國停止美援而結束。

數十年過去了,雖然現在政大校園中,放眼望去,已經越來越難察覺美援曾經存在的痕跡;不過,這些故事並不會消逝,只要有人願意訴說與聆聽,這些青史終究不會成灰,而那些美援時代的往事也不會如煙。

參考資料

  1. 〈政大永遠的精神象徵 四維堂〉,《政大校史網》,http://archive.nccu.edu.tw/building2/building40_3.htm
  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美援華僑教育計畫(僑教計畫)總卷〉。
  3. 郁漢良,《華僑教育發展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
  4. 梁樹聲,〈僑生教育政策及其實施〉,《教育與文化》,326(臺北,1965.01),22-2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