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傳教士、冒險家、文史學者──四百年來,這些人如何書寫臺南?

$
0
0
作者:陳怡宏

如果提到臺南,各位讀者會想起什麼呢?古蹟?美食?廟宇?鄭成功?

「臺南像」並非一開始就形成,而是許多人,以自身的觀察角度和經驗,用不同方式「書寫」而成的臺南觀察。因此臺南像本身就是流動的。不同時期、不同的人,隨著觀察時空不斷流動的臺南,宛如共筆般,形成不同世代的臺南風土描繪。以下依照時間序列,簡述幾個關於書寫臺南的故事。

初見臺南第一眼

如果一個旅客到訪距今 400 年前的臺南,映入眼簾的會是什麼景象呢?

1624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南部建立統治據點,1627年長老教會的日耳曼牧師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來臺灣傳教,與新港社等西拉雅人同住,於 1628 年撰寫了一篇《福爾摩沙島的對話與簡短的故事》(Discours ende Cort verhael van’t Eylant Formosa),或譯《臺灣略記》,詳細記載西拉雅人的社會生活與風俗習慣,為我們留下重要的歷史紀錄。

其中宗教信仰特別值得介紹。根據干治士所言,西拉雅神職人員稱為伊紐布斯(Inibs),擔任者都是女性,其職責獻祭和祈求神明,都在公廨舉行。西方人也曾繪製當時的公廨場景,可能是來過臺灣的西方人回到歐洲後,告知畫師而繪成,因此該公廨外觀看似教堂,實際上應為西拉雅人的公廨。公廨上的鹿頭、豬頭裝飾,以及女祭司赤裸身體站在屋頂角落等特徵,都與干治士的描述相同。

出自《被遺誤的福爾摩沙》。此圖為西拉雅人的公廨,因其畫風過去曾被誤以為是荷蘭人所建教堂。(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3.031.0010)

荷蘭人於 1662 年敗給鄭成功,鄭氏統治臺灣二十餘年,於 1683 年敗給清帝國。清帝國統治後,最有名的臺南旅遊書寫,當屬郁永河。由於 1695 年一場福州火藥庫爆炸,開啟了郁永河的臺灣奇幻旅程——他自動請命到北投採硫磺,並在 1697 年採取先抵達臺南安平,再由陸路一路往上的行程。他將在臺灣數個月的見聞,集結成《裨海紀遊》一書。

書中描述到抵達臺南將要上岸時,接近岸邊的地方因水淺,小舟無法進入,須換搭牛車,從淺水中牽引至岸。上岸後抵達府城,他稱「街市以一折三,中通車行,傍列市肆,佛仿京師大街,低隘陋耳。」還說女子纏足很少,交易獨尚洋人的銀元;馬也很少,市中挽運百物、民間男婦出遠門,都使用牛車。在稍晚一些 18 世紀的《番社采風圖》中,可看到原住民搭乘牛車的情景,而當時府城的漢人也是搭乘牛車的。

他對於當時的西拉雅村落,也留下深刻的印象,經過新港社、嘉溜灣社、麻豆社,「雖皆番居,然嘉木陰森,屋宇完潔,不減內地村落」。他說:「孰謂番人陋?人言甯足信乎?」

綜觀 17 世紀的臺南描繪,17 世紀初仍是以西拉雅原住民為主體,而牧師干治士觀察的則是尚未被荷蘭人政治與宗教大肆介入的西拉雅人生活面貌。隨著外來統治及移居者的介入,17 世紀末的郁永河發現,原住民的生活似乎受到漢人影響,但仍能夠看到彼此的差異,此類描述在清代方志成為傳統。清代時,漢人逐漸移入臺南,臺南作為統治中心,也因此積累相當豐富的漢人文化傳統。

此為 18 世紀《番社采風圖》中原住民乘坐牛車情景,當時漢人同樣也搭乘牛車為代步工具。(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8.011.0049.0016)

在臺日人的臺南研究

關於臺南的描述,19 世紀末西洋人來臺留下許多探險或傳教的紀錄。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則有許多記者來到臺南留下相關記載;而日人為了統治需要,也要求臺南人書寫或繪製許多關於在地的知識與風俗習慣,以備統治參考。

1920 年代後,日人統治穩固,交通便利,官方開始以「古都」意象行銷臺南觀光。此外,許多日本老師也在臺南任教,尤其以中學校的老師們為主,他們受過大學教育,從考古、歷史及地理等專長進行臺南研究,形成社群。在此,以當時臺南一中(今南二中)的地理老師內田勣(1906-1947)為例。

內田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史學科,專攻地理,1934 至 1940 年間到臺南任教,留下大量以臺南為中心的各地踏查足跡,也因喜好攝影,留下許多攝影照片。這些攝影照片多從地理學者的觀察角度出發,別具意義。他也撰寫了幾篇關於臺南的地理學研究,諸如亭仔腳、曾文溪流域變遷、青鯤鯓(今臺南市將軍區)等研究,此外也有許多關於臺南的風俗習慣的調查照片。

他的研究習慣相當嚴謹。拍照後,洗出的照片會張貼在一張紙板上,於下方並撰寫相關說明,如名稱、拍攝地點、內容描述,甚會附上素描,詳細說明照片上的細節。

青鯤鯓的井。內田為撰寫青鯤鯓的文章,進行田野踏查。他於照片下方加註「此為當地之井,當地水質條件惡劣。」(Source: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藏)

臺南人的臺南研究

1930 年代,除了在臺日人的研究外,臺南人自己也開始研究臺南的歷史。前述為了古蹟觀光,日人在 1930 年代起舉辦記念會、博覽會之後,成立史料館及臺南市歷史館,收藏會中蒐集的文獻文物,臺南在地出身的石暘睢扮演重要的角色。

1930 年代,都市計畫導致許多石碑面臨拆除,石暘睢透過任職相關館所的身份,設法將之集中、成立大南門碑林,同時他也收集於皇民化時期的「正廳改善」運動被丟棄的家中神像等宗教物品。

石暘睢並與幾位關心臺南文史的同好如莊松林,分別進行文物蒐集、調查,例如石暘睢在 1942 年撰寫〈臺南古額聯調查報告〉,詳細調查當時臺南市區的古額聯,而莊松林則蒐集神禡或相關刻印資料。此外,在臺日本學者金關丈夫等人創辦《民俗臺灣》時,石、莊也撰寫臺南相關文章於其上。

戰後初期,充滿政治肅殺之氣時,臺南文史前輩仍孜孜不倦地用各種方式書寫臺南。官方成立臺南市、縣文獻委員會,許多臺南文史研究者被聘為委員。1958 年起,石、莊等人在內的臺南文史同好又成立「臺南市文史協會」。至此,單打獨鬥的臺南人的臺南研究,匯聚成團體力量從事各種田野踏查,又用各種方式如文章、攝影、雕塑、繪畫等形式書寫臺南。

石暘睢著〈臺南古額聯調查報告〉(Source:黃隆正收藏)

百花齊放的時代

1990 年代後,臺灣政治解嚴,民間的社會力大爆發,對於在地知識的渴求與認同也與日遽增。臺南許多在地的文史團體紛紛成立,除了傳統的文史研究外,也擴及文化資產、古蹟保存、影像、藝術、文學等等層面,臺南研究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代。

文史協會成員邱火松作延平郡王塑像。邱火松製作許多臺南有關名人塑像,其為日本平戶創作之鄭成功塑像曾獲得票選第一,此處為臺史博館藏塑像。(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4.010.0227)

臺南的時間

時間軸:編輯部

1624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南建立統治據點,是全臺灣最早建城的城市!

1627 干治士抵臺,是第一位來到臺灣的新教牧師。當時他對臺南的原住民留下這麼一段描述:「福爾摩沙人都很友善、忠實和善良。他們對外來人也很好客,以十分的誠意按照他們的方式拿出食物和飲料。⋯⋯他們有很好的理解力,記憶力特別強,很容易明白和記住任何事情。」

1662 鄭成功擊敗荷蘭人,開始統治臺灣。

1683 鄭氏政權被清帝國取代

1697 郁永河抵達臺南安平,隔年完成《裨海紀遊》。

1871 英國攝影師湯姆生(John Thomson),開始他的南臺灣之旅。自臺南府城出發,拍攝府城及平埔族群影像。

1895 日本統治時期開始

1920 臺南市合併周圍地區,並升格為州轄市。

1930 臺南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記念會」,有史料展覽、講座、音樂會、棒球賽,甚至是「發現變裝者」活動。

1931-1932 熱蘭遮城上的關稅俱樂部被改為史料館,持續展示記念會中的史料。

1934 內田勣到臺南任教

1942 因對臺南府城文史如數家珍,被尊稱為「活字典」的石暘睢完成〈臺南古額聯調查報告〉。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58 石暘睢、莊松林等臺南文史同好成立「臺南市文史協會」。

2009《觀・臺灣》誕生

2011 臺史博在臺南正式開館

2018《觀・臺灣》出版特刊「臺南印象:我的臺南時代」


第 40 期《觀‧臺灣》「臺南印象」,除了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並可至以下網路書店購買。

五南:https://goo.gl/73RLBx(120元)
博客來:https://goo.gl/8aZjyg(95折114元)
讀冊:https://goo.gl/sF72Xy(95折114元)
臺灣吧:https://goo.gl/6AuSGi(100元)
國家書局:https://goo.gl/GArvQZ(85折102元)
三民書局:https://goo.gl/3gjmTF(79折95元)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