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廟裡求籤抓藥卻得到「牛奶糖」?五花八門的「藥籤」大解密

$
0
0

五花八門的藥籤

2015 年臺南仁壽宮正要舉辦王船活動時,突然接獲神明指示,表示要在王船上增加抗疫藥材。由於以前沒有過這種狀況,廟方便請來中藥商協助,「擲筊」請保生大帝選定數種中藥材防疫,像是當歸、黃連、人蔘、柴胡……等等的藥材。出人意外的是,牛奶糖也名列其中,引起鄉里間的熱議。

牛奶糖作為藥籤使用,很早以前就有了。[1]南部藥籤體系裡面有套 120 首的藥籤,臺南仁壽宮及屏東東隆宮等廟宇都在使用,但各家編號稍不同。第 76 首的內容上面寫著「牛乳膏,半飯碗,調熱酒服之」。傳聞信眾吃了這個藥方,病就好了。[2]

類似這樣的奇特藥籤很多,例如在小琉球碧雲寺請求觀音媽,有三聖杯就可以取得藥籤,再到附近的中藥行抓藥,最後還要再問神明,需不需要加「藥頭仔」(藥引)。藥引大多是在小琉球容易取得的東西,最有名的藥引就是龍目井的泉水,又叫龍目水。泉水裡的蝦或蟹,都能做藥方。

曾有人求藥籤,籤中指示說要用五隻鮮蝦做成肉丸,當做藥引。當事人正苦惱蝦子從哪來的時候,在龍目井湧泉口竟看到,五隻蝦子緩緩地從池底浮上來,因此,小琉球碧雲寺的泉水可以治病消厄的傳聞就傳開了,從此泉水受到嚴密的保護,居民不可隨意污染水源。

是福爾摩沙,也是瘴癘之島的臺灣

根據早期記載,對臺灣的描繪:「鳳山以南至下淡水諸處,早夜東風盛發,及晡鬱熱,入夜寒涼,冷熱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自府治直抵諸羅之半線,氣候亦與台邑等。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煙瘴愈厲,人民鮮至.雞籠地方,孤懸海口,地高風冽,冬春之際,時有霜雪.此南北之氣候不同也。」可說是瘴癘之島,居民易生疾病,有的沒錢就醫,而有錢就醫者也不一定能及時找到醫生,那麼古早的民眾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讓我們想像一下:

清朝時期,阿水是漂洋過海來臺灣的福建人,平日住媽祖廟旁邊。某日受同鄉邀請吃午飯,對方漂亮的原住民太太做了一堆阿水沒吃過的食物。裡面有一種以竹葉包裹而成的東西,看起來很像粽子,裡面包芋泥和糯米,阿水很喜歡,多吃了幾個。內心暗暗地想說,將來也要娶這麼漂亮的水某作老婆。閒聊到下午,阿水突然腹痛如絞,上吐下瀉,痛到在地上打滾,夥伴們一時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同鄉認為到廟裡求助媽祖娘娘,把身體的病痛告訴祂,再去擲筊抽籤,媽祖會給藥,聽說很有用。於是大家抬著阿水去廟裡求籤,告訴神明阿水的病症,廟公教他們依照科別(廟宇的藥籤會分大人科、小兒科、眼科等),擲筊確定籤號,籤上面會有處方,記載藥材、份量、服法。擲筊之後,他們照著籤號到廟旁邊的藥房去抓藥,那些草藥很便宜。大家抬著阿水返家後,在正廳煎藥,朝外面焚香祈請神明前來,最後再將香燭插在神明爐或煎藥的烘爐上,這叫做「吃香煙」。果然阿水服用完,迅速地痊癒了。

此後阿水只要身體不適,或是有任何疑難雜症,就到廟裡向媽祖求藥籤。久而久之,阿水覺得這個生意可以做,在媽祖廟旁邊開起小鋪子賣藥,阿水很有生意頭腦,他長期捐助廟方香油錢,讓廟公介紹求藥籤的民眾都來他的舖子抓藥,數年後阿水果真娶順利娶了一個水某。

臺灣寺廟藥籤的來源

目前最早關於藥籤的敘述,來自《紹興醫藥學報》[3], 民國 4 年(西元 1915 年),紹興醫學會調查華佗廟藥籤的使用狀況,民眾如何使用儀式求籤,廟方如何起乩治病,但到了民國 10 年(西元 1921 年),為避免民眾因為民間醫療而耽誤救治,紹興醫學會提出應禁止寺廟售藥籤。[4]

近代高國欽考證發現,藥籤的藥方多出自 1078 年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另外還有出現 1798 年《溫病條辨》的方劑,甚至出現了 1882 年臺灣安平益生堂研發的宋陳這味藥物。也就是說藥籤的出現,至少在北宋之後,然後在清朝時期有修訂或是經由彙整做成藥籤。[5]

藥籤櫃(Source: 作者自攝)

在臺灣,藥籤被認為是清領時期移民從原鄉帶過來的,當時瘟疫跟各種疾患無處不在,移民來臺時將藥籤也跟著承傳下來。現今藥籤常見於供奉保生大帝的保安宮、神農大帝、呂洞賓為主的「醫藥神」藥籤,另外還有媽祖籤,為臺灣最大的兩個寺廟藥籤系統。據統計「藥籤」分布以台灣南部最多,香港、新加坡等地亦可見。

關於藥籤有幾種型態,一是地方寺廟的宮跟壇的乩童開出的廟籤。在早期臺灣,地方廟宇不僅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居民看病的「醫院」,因為農業社會醫藥不發達,就醫不便。人們就向乩童問病,由乩童開藥。也有用輦轎的方式,直接到藥店使出要配什麼藥。或由桌頭主導,帶人去野外找草藥。

讀者們想必會以為藥籤和一般籤詩一樣,其系統是和廟宇所祭拜的神明有關係。但是根據以前衛生署(現今衛福部)的調查,個別寺廟所用的藥籤版本與所祀的主神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反而是跟廟宇本身的歷史以及地區因素有關,比如說:東隆宮的藥籤流傳區域很廣,廟方人員表示從很久前就有這套廟籤,屏東地區幾大廟宇的藥籤都是從東隆宮流傳過去的,包括小琉球那邊也用原先東隆宮的藥籤。也就是說在廟方選用藥籤版本的過程中,是考慮在地現況,且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

藥籤籤筒(作者自攝)

藥籤到底是藥膳還是毒藥?

一般藥籤分大人科、小兒科與眼科,大人科的藥籤最多。當中的藥方並不是憑空而來,大多根據古醫書而來,如《傷寒論》、《金匱要略》、《小兒藥證直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也包含民間的驗方,甚至是食療的菜單。[6]

二是我們看到最常用的紙本藥籤,起源於道教符籙派,但也有學者如李豐楙駁斥藥籤源自符籙的說法,認為兩者不同。實際上從《正統道藏》裡面搜尋,最初紀錄裡面只有一般占卜用的靈籤,並沒有藥籤,我們只能得知藥籤出現時間比一般籤詩晚。

根據中醫藥委員會的研究,藥籤的藥方,大多是屬於安神、鎮靜、順氣及增進食慾等成分。部分藥籤因為從中國大陸傳入,氣候習慣與臺灣不同,不少廟宇都有做過修改跟添加,有些還會拿民間驗方加入藥籤。

藥籤籤筒

藥籤的內容,很多是日常飲食採用的食譜。比如興濟宮保生大帝籤(眼科)第 79 首:「冬瓜七條,冰糖一兩,六味丸四錢,不拘煎茶服」,這裡的冬瓜指的不是真的七條大冬瓜,三條大冬瓜煮一大鍋,就算分幾餐吃完,吃到都撐死了。這裡冬瓜指的應該是冬瓜糖,本方整個來說就是冬瓜茶。根據中醫師的說法,這藥方滋陰補腎,但是甜度很高,糖尿病患者請小心。

還有東隆宮藥籤(大人科):「海參四兩、生肉四兩、韭菜白一撮,為羹服。」這看起來就是普通的羹,只是加韭菜白,不過卻有壯陽補腎的功效,兼治身體虛弱,看得我都想吃了。還有保生大帝藥籤第 32 首:「蕃薯葉搥,烏糖塗之。」是說把蕃薯葉擣成泥,用紅糖混合,既可以內服,也能外用,這些藥方大多很便宜,方便民眾取得

其實看藥籤,部分藥膳或是食譜都在裡面,但是也有很多奇特的東西,諸如鐵釘(專治狂顛!)、童子尿、牽牛花、 刺蝟、牛背蒼蠅、膽星、水蛭,保育類動物的熊膽、穿山甲、虎骨膠、虎骨頭等等,藥單有點驚人,這些藥材現在看起來很貴,不知當時的藥到底要多少錢?但想必也不會太貴吧?

刺蝟入藥藥籤
可入藥的刺蝟,本刺蝟並未被做成藥材,請勿擔心。模特兒鳩吉,感謝鳩特老師提供。
虎骨入藥藥籤

求助藥籤的儀式及病人心理狀態

我們目前所看到的藥籤,絕大多數都只有藥方,而沒有描述藥方可以適用於哪些症狀,這樣讓人疑惑,到底吃這些藥籤,沒有對上症狀的話,療效究竟如何?但是會到廟裡跟神明求醫的人,多數是罹患痼疾或重病的患者,經過各種中西醫治療後,想要依靠信仰之力來解決病痛。

這裡要提到第三種藥籤,就是擁有符籙功能的藥籤。這類型的籤未必一定要服用藥物,像是香港的黃大仙祠的藥籤,有些病患索取之後,並沒有去藥店取藥,而是把藥籤當作護符使用。而藥籤內容有些竟然是神明對於病患的建議,甚至是建議的祈福或是符錄儀式,像是黃大仙婦科的第六十四方:

家內不和妖魅侵 偏多危病苦沉沉
虔誠祀祭先靈位 免使前人血淚深
祀祭家先 明日再求

此籤毫無藥方,僅指示病患病因來自邪魅作祟,需要從除祟著手,才能斬除病因。類似的藥方還有貼城隍符、使用桃木劍、艾草等物,除去邪氣。

另外也有從陰德功過來討論的藥籤:如男科的第九十二方

自思己過 平生事多 將錯就錯 醒猛回頭 莫招凶禍 無方

這是由道德方向讓病人省思病痛的由來,在於自身陰德。

還有第九十三方

不信我 何須求我 既信我 何以怨我 未悔心 則爾還爾 我還我

則是對於不信的信眾當頭棒喝。這些內容充滿術數符錄的藥籤,等於是將疾病歸因於不可知的力量,因此必須靠神明指示信眾如何選擇道教儀式來解決疾病的問題,或是藉由當事人祭祀的力量來消災解厄。

重點在相信神明的神力,有研究指出寺廟的「藥籤」與祭祀、驅邪的含意相似,藥方是否能真正解決疾病,其實病人並不在乎,而是期望以藥籤跟禱告等宗教儀式的操作,使神明庇佑病人。在神力運作之下,能讓病人治癒。

即使最後吃藥籤無效,也能安定病人的信心,感覺神明與我同在。

求神求醫缺金錢

除了相信神力之外,對民眾來說,或許更關鍵的是金錢問題。日治時期總督府重視醫學教育,使得醫師地位崇高。跟漢醫比起來,民眾當然更傾向西醫,但問題是醫療費用導致的一些情況。

昭和年間,東港吳先生,身為一位漁夫的他,在物價高漲之下,一直存不了錢。吳先生身體有各種小病痛,也沒錢去西藥販賣店買藥,更不用說去醫院了。看醫生要花很多錢,最多買買成藥,但是藥店裡面龍角散就要一圓,就算是太田胃散也要個20 錢,吳先生連這錢都出不起,便去王爺廟裡求藥籤。

之前有傳聞說,最近吃草藥有吃出問題的,他總有些不安,廟公告訴他不用擔心,在寺廟求到藥籤之後,只要去廟公介紹的漢藥店配藥,比西藥便宜的多,而且漢藥店老闆也會把脈,還可以根據吳先生的狀況更改藥籤的配方及用量,不用怕,很可靠的。

吳先生抽到的藥籤拿去漢藥店,老闆一看,請他重抽,說這張籤是治月事不調的。老闆表示可能是吳先生暫時跟王爺沒有緣份,讓吳先生再去求問一次神明,說不定王爺這次准了。果然吳先生這次求到第二張藥籤,吃了之後,病況好轉。吳先生覺得老闆會幫忙看診,又不用謝儀,以後都在廟裡跟神明求藥就好。

幾天之後,吳先生在報紙上看到,嘉義有對夫婦,因為其妻子患婦人症,久治不癒。醫院說要長期住院,每個月要 50 元以上,丈夫負擔不起,向父母借錢,結果這公公反而要求兒子離婚,再娶個健康的太太。最後這對夫妻絕望之下,竟自殺身亡。

聽說此事,臺灣很多醫師開始設義診。聽說臺北新莊有醫師開大人兩天份的藥只需要 3 角錢,外用藥一劑 10 錢。貧困的人只要有保正開證明,一概無料(免費)。後來,東港的李醫師決定實費診療,大人一日份水藥或是藥粉各十錢,如果家裡窮困的人,找公職的人來證明家境清寒,可以免錢。大家都說李醫師好,人很親切,吳先生想說這麼便宜,決定也去看李醫師。

臺灣當時民眾之所以會依賴藥籤或是其他醫療方式,甚至是偏方、秘方,主要是當時醫療市場缺乏管制,醫生與民眾照護比例不均,醫師心態不一。病人家屬著急,又不瞭解醫學常識,難以完全相信醫師。透過藥籤,至少讓病人有信心服用,而非束手無策。

昭和 5 年(西元 1930 年)臺灣報紙上出現了一系列的爭論,即藥價降價事件。當時因為藥價過高,報紙上討論藥價問題十分熱烈,這情況造成民眾私下找密醫,或是自行吞服草藥導致中毒或死亡事件,於是後來臺灣各地出現醫師自願降價給與貧苦民眾醫療的情況。

到 60 年代台灣,雖然醫療進步,但經濟仍然是就醫考量的條件。

南投草山劉先生,48 歲,曾經在太平洋戰爭中徵召入伍。回臺後,某年突然全身發黃,右下腹疼痛。親戚建議去臺中看西醫,說是東京帝大畢業的醫師,很可靠。黃先生看過後,聽醫師說要注射特價的外國針,一針要 160 元,當時米一斗才 43 元,打一針要四斗米。劉先生不願意,醫師只好給他打一針 40 元的藥,但療效差,劉先生開始意興闌珊,到後來連臺中都不想去,態度異常消極,他不顧家人勸阻,認為吃廟裡的藥籤還比較有用,藥籤有神明加持。最後病況加重,家屬只好仍將他送往臺中急救。

民國 84 年,全民健保開始實施,這時候的民眾,就醫未必是因為經濟關係,而是因為信仰或是習慣。

宜蘭黃先生年事已高,感冒一直未癒,自行去廟宇求藥籤服藥後,突然肌肉無力癱瘓,家人趕緊將他送醫急救。黃君不幸死亡,醫師事後告訴黃君家人,藥籤裡面含有劇毒藥物八角蓮,導致中毒。

為什麼藥籤會有八角連呢?因為數年前曾盛傳「八角蓮」具有抗癌功效,所以被神壇宮廟大量使用。醫師十分生氣,表示最近跟黃先生一樣的案例很多。為何中藥行的老闆看到民眾拿藥籤配藥時,都沒有問過病人是否看過醫師,也沒留意藥籤有使用劇毒藥材,導致患者中毒。

80 年代的臺灣有頗多藥籤中毒事件,主要是新聞報章媒體的發達,使得這類新聞容易被看見。再來就是,健保的出現,導致民眾一旦有問題,便會迅速就醫,查出是藥籤中毒,因此案例就多起來了。

當時也有婦女依藥籤,服用杏仁,連同杏仁渣都吃得一乾二淨,據說可治療久咳不癒。沒想到生杏仁含有劇毒氰酸,導致食用者口吐白沫,視力模糊,送醫急救。當然,看過電視劇《後宮甄嬛傳》的讀者應該知道,病患是吃到了所謂的苦杏仁(北杏),才會如劇中的安陵容一樣中毒,生吃苦杏仁確實很危險。

因為種種藥籤中毒案例增多,衛生署(現今的衛福部)便行文給各大寺廟,要求藥籤上加註「僅供參考」或「需經中醫師確認」等警語。

但是衛生署因管理不當的問題,在民國 88 年(西元 1999 年)遭監察院糾正。於是衛生署便委託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開始普查全國寺廟設藥籤的情況及藥籤內容。

結果發現藥籤當中,有些含有雄黃之類的有毒藥物,也有犀牛角、虎骨及熊膽等保育類動物,還有會導致成癮的罌粟殼,[7]及危險物舊鐵釘與紋銀等內容之藥籤。於是民國88 年(西元 1999 年),衛生署明文禁止使用藥籤。

不用尋藥籤,臺灣處處有醫院

或許現在的案例可能是這樣的:

年輕人楊某,因異位性皮膚炎,中西醫都無法根治,每到換季總搔癢難耐,又不想一直擦類固醇藥膏。他在網路上看到網友提過,關於藥籤的神奇故事,遂特地到廟裡求藥籤。哪裡知道北部知名廟宇都不再提供藥籤,只好跑到南部的寺廟求籤。看著陳舊的藥籤櫃,他好奇地拿起籤詩,上面滿是灰塵,感覺已經許久沒人動過了。

楊某跟廟公閒聊,廟公說自從健保實施後,幾乎已沒什麼人抽藥籤了。以前每天至少都有十個人來抽,現在一天不到一張。而且廟方也怕出事,所以廟方都把藥籤收起來,再不然就是要加註警示標語:信眾如有問題,直接求神明就好了。楊某想想也是,拿出手機,直接查醫生名單,請問神明要找那個醫師好。當然藥籤還是照吃,雙管齊下,說不定會好的比較快。

自從全民健保實施,加上廣設大學,現代知識的權威取代了神明的權威。且交通發達,就醫方便,對疾病有疑惑時,大家可以在居家附近的醫院診所求診,甚至是網路能先查資料,報章雜誌也提供各種資訊,不需求問神明了。

現代的藥籤反而成為保存歷史文化的一環。不少廟宇和中醫合作,聯合修訂藥籤,像是臺南市興濟宮有 330 首藥籤,中醫師高國欽藉此整理《保生大帝藥籤詮解》,解籤增至 360 首,提供給全臺各家保生大帝廟宇收藏。

即使是這樣,醫療再進步也有極限,仍有待努力之處,當人們無法處理身體的痛楚之時,也許最後還是要尋求心靈上的支柱,依舊尋求與神明之間的某種連結。


[1]據高國欽醫師考證,牛奶治反胃便秘,牛奶糖拿來作為藥籤是有根據的。

[2]早期的森永牛奶糖廣告也強調,常吃牛奶糖,可調和腸胃,咽喉舒暢,治療身心疲勞。大抵牛奶糖功能很多吧。陳柔縉,《舊日時光》(台北:大塊文化,2012),頁40。

[3]《紹興醫藥學報》是中國近代最早的中醫藥期刊,由何廉臣創辦於清光緒、宣統年間,1908 年6 月創刊,1923 年1月停刊。

[4]段逸山主編,《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彙編:紹興醫學雜誌》(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11),第18 期,頁224。

[5]高國欽,〈保生大帝藥籤沿革圖〉,《祭典興濟宮保生大帝藥籤詮解》(台南:大觀音亭暨祀興濟宮出版,2017),無頁碼。

[6]保安宮曾經聘請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查詢《保生大帝藥籤》查明每首藥籤的出處,查證後如內文所述。

[7]罌栗殼早在60年代已被列為管制藥品,它被當做麻醉藥劑使用,服用不當有可能會成癮。

本文摘自聯合文學出版之《籤詩密碼:神明誠徵專屬解籤人》
籤詩不僅是宗教命理之物,
更是古人流傳下來的生命智慧。
作者走訪台灣眾多廟宇,
蒐集研究各類版本的籤詩,
從中發現籤詩內容解釋不一、
流變多元的複雜狀況,
進一步探究有關求籤、
解籤背後的運行機制。

參考書目

  1. 蔡銘雄,《消失中的民俗醫療-「藥籤」在臺灣民間社會發展初探》。臺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2. 謝貴文,〈從神醫到醫神-保生大帝信仰道教化之考察〉。《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3,2009,頁 37-58。
  3. 陳鈺淑,《屏東縣琉球鄉碧雲寺的籤詩信仰文化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4. 溫文權,《花蓮縣寺廟藥籤之社會網絡》。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學系碩士論文,2008。
  5. 吉元昭治著,《臺灣寺廟藥籤研究》,臺北:武陵,1990。
  6. 宋錦秀,〈臺灣寺廟藥籤彙編:宜蘭「醫藥神」的系統〉。《宜蘭文獻》,37,1999,頁 3-46。
  7. 李俊雄,〈彰化南瑤宮的藥籤〉,《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5,1991,頁 39-65。
  8. 陳泰昇、林美容,〈臺灣藥籤的成籤時間及其影響因素〉,收於《「醫療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
  9. 張永勳等,〈臺灣地區寺廟藥籤現況之調查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學報》,18(3),2000,頁 411-602。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