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清明節開始掃墓94「宋」!宋代的清明連假怎麼玩?

$
0
0

連假,真是塞車的好時節。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好日子,除了奠祭先人之外,難得的連續假期,當然要好好的跟親友們出外春遊。於是乎從旅遊景點到百貨公司,處處是人潮。但是你知道嗎?以前的清明連假不是從兒童節開始的,甚至清明節的重頭戲──掃墓也不是清明節去,而是在「寒食節」。

這事有點複雜,讓我們先介紹寒食節的由來,才能知道為什麼古人是寒食節去掃墓。

民間傳說,春秋時期的晉文公的爸爸惠公娶了新繼母驪姬,就跟所有故事裡被黑化的繼母一樣,驪姬開始陷害晉文公。晉文公只好流亡在外,躲避追殺。他在路上沒有食物可吃,他的大臣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割了自己的大腿肉給晉文公吃,救了他一命。等到晉文公登上王位之後,介子推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辭官帶著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登上王位一忙也忘了介子推,後來才想起來介子推的恩情,但是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異想天開,打算放火燒山逼出介子推,認為這樣介子推就會自己下山了(並沒有),結果卻害得介子推與其母活活被燒死。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在他的祭日不許生火,只能吃冷食,於是這天就被稱做「寒食節」。

……這腦殘吧,乖孩子不要學,實際上火跑得比人還要快,會變森林大火喔。

這個故事其實只是民間傳說。實際上的介之推隱居山林度過了平靜的後半生,並沒有被燒死。不許生火的真實原因是,古人在換季時要改用不同的樹種生火,如果過季還用同類的木頭生火,會產生毒性,人比較容易生病。季節交替時則嚴禁生火,所以寒食禁火,清明重新鑽木取火,同時間也有除舊佈新的意思。

但是這跟寒食節要去掃墓似乎沒有多大的關係啊?有學者認為,掃墓的由來還是跟介之推的傳說有關,為了在寒食節紀念他,而衍生有寒食節奠祭的習俗。

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的複雜關係

在唐代,一般都是寒食節祭祀,寒食節在冬至後的第一百零四、五、六日,也叫「百五節」、「禁煙節」、「冷煙節」。清明節則是被視作二十四節氣,並不是獨立存在的節日,所以才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說,這是用節氣來理解清明的描述。

麻煩的是,古人從唐代開始使用紙錢奠祭,但是寒食禁火,所以只能祭祀時將紙錢掛在墓旁樹上,而不能燒。客居外地者,登山望墓而祭,撕裂紙錢,飄向空中,稱「擘錢」。但是這樣也造成了一些不便,所以為了方便祭祀,掃墓的日子逐漸移動到清明時節,因為清明能用火燭,可燒紙錢。

現今臺北故宮典藏的蘇軾〈寒食帖〉,就有提及當蘇軾在黃州,此時他父親蘇洵跟愛妻王弗皆已去世,蘇軾無法前去掃墓,吃著冷食,回想自己的一生,倍感淒涼。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從寒食帖中,我們可以知道北宋時期掃墓是在寒食節,而不是清明節。

北宋時期,新墳都是在清明祭拜,這天賣紙錢、紙馬的店鋪生意都非常興旺,〈清明上河圖〉裡面有間王家紙馬舖,還用成堆的紙錢疊成樓閣的形狀,當街販售。首都裏的居民買好東西,就紛紛出城掃墓。

〈清明上河圖〉裡的王家紙馬舖

寒食禁火,祭祀各種不便,只能吃冷食,無法焚香,無法燒紙錢。清明節因為是節氣之一,有氣候跟曆法作為依據,加上清明節之後可以用火,於是掃墓習俗就此移轉到清明,成為清明節的特有習俗。而清明節也因吸納祭祀祖先的習俗,在民俗節日中的地位上升,寒食節反而只剩禁火習俗,而地位下降。清明節從二十四節氣變成了民間娛樂活動興盛的日子,寒食節則是逐漸被清明節取代了。

宋代清明連假攻略懶人包

自宋朝以來,寒食節、清明節、上巳節[1],這三個節日時間相近,各類活動(掃墓、踏青、盪鞦韆)經常聯合進行,節日開始融合,寒食及前後各三日共放七天假,是年中的三大連假之一。但是相關活動也不是只有七天,通常從寒食節開始,民間修墳、祭祀整月不斷,似乎一個月之內都有人在過寒食節。

為什麼呢?難道是跟現在一樣,就是怕掃墓塞車人多,所以提前去掃墓?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宋朝的人是怎麼過這個掃墓連假的。

《東京夢華錄》裡面是這樣記載北宋汴京的清明飲食的。因為寒食節完全不能用火,所以民眾會在寒食前一天,就先把未來幾天的食物先煮好存放。至於吃哪些食物呢?總不可能是生魚片吧?其實有很多冷食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去店鋪買:

1.粽子類:事先時即以蒻葉包糯米,裡面加上魚、肉或鵝、鴨蛋,蒸好,隨時可吃,便於攜帶。

2.餅類:除了一般的麥糕、乳餅之外,當時還有一種作法就是把豬肉做成肉凍,叫做「薑鼓」,吃的時候把肉凍夾在餅中。

3.粥類:在家裡的話,先準備粳米或大麥做的冷粥。據說有家叫張手美家的舖子(一說為唐朝),專門賣各種節慶相關的食物,在寒食這幾天則是賣「冬凌粥」,作為應景的食物。[2]

當然,跟現在一樣,總有人堅持只吃現煮熱食,那該怎麼辦?可以用日曬讓食物回溫,或是在家中的密室偷偷煮東西,只要不要被人發現就好。比較誇張的是,據說有些人把食物包好,埋在溫熱的羊馬糞當中取暖(這真的可以吃嗎?)

因為寒食節期間,人們會先囤積食物,每天吃東西,從早吃到晚,也產生了「寒食十八頓」、「饞婦思寒食」等說法。

至於節慶裝飾,民眾會用麵粉做成燕子形狀的餅,或是蒸棗糕,用柳條串起來,插在門楣上,叫做「子堆燕」、「子推」[3],是一種應時擺設,不是拿來吃的。

寒食節過三天之後,就是清明節,這天開始終於可以生火不用吃冷食了,萬歲!這天,宮中賜新火給近臣宗親,同時派宮人宗親乘坐豪華車馬去祭陵。馬車是金銀裝飾與錦額珠簾,還有用綉扇雙遮與紗籠作為前導,宗親官員都穿着官方提供的紫杉與白絹三角子青行纏,大概就是現代人穿著制服搭遊覽車去祭祀的概念。

清代的《清明上河圖》裡北宋汴京城的熱鬧景象

春遊好日子,不約嗎?

寒食後的三天都是出城掃墓的人潮,最盛的景況仍是寒食那天。在寒食節這天,古人除了紀念介子推(有嗎?)兼祭掃祖先墳墓之外。首都各城門擠滿了人潮,有些人不想用走的,可以租車、馬、驢。

野外也到處都是掃墓的男男女女,帶著家人親友一起踏青、插柳,在樹下草邊或庭園之中,擺滿杯盤,開始野餐了。乘這個機會賞花賞月賞秋香!咳,台詞錯了,是春遊!吃零食!跟妹子一起賞花、跟妹子一起放風箏、跟妹子一起盪鞦韆等等。

為什麼一定要提到妹子呢?因為這是上巳節留下來的傳統啊!《詩經》就提到古代春天士人跟女性共遊,且「贈之以芍藥」。到了後世,就有男女於三月花開,到水邊遊玩,互贈香草的習俗。北宋時期對於女性限制還沒有那麼多,當然要好好把握。南宋時受理學影響,是有較嚴格的男女之別,女性留在閨閣之中,要男女一起春遊再也沒有那麼容易了。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政府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開放皇家御苑,像城西金明池、瓊林苑與金水河等地,讓大家遊玩聚會,到時候不分男女老幼,都會到金明池。

而攤販們總是在人們最需要他們時適時地出現。當你走在金明池的「仙橋」上,而又剛好想起自己還沒吃早餐。「梅子、香藥脆梅!」小販清亮的叫賣聲總會適時地在你耳邊響起。走到宮殿迴廊之間時,又會遇到他們高聲喊著:「客倌,要不要來點旋切魚膾、清魚、鹽鴨卵、辣菜!」走到瓊林苑中的亭榭,又會突然從陰影中冒出來一聲巨吼:「水泛、涼水菉豆、螺獅肉、饒梅花酒、查片、杏片!」讓你不買都不行!下午如果走得累了,想到池苑中的亭子裡休息,走過去一看,已經有商人佔了位置在那裡賣酒,此時的攤販真是無處不在!

寒食是大節,所以政府會開放平日禁止的娛樂活動,就像臺灣平常不能放煙火,但新年期間可以。宋朝會開放關撲三天[4],這是一種賭博遊戲,有點類似我們現在夜市看到的套圈圈,或者是抽頭獎箱打折。關撲的形式很多種,有的是擲銅錢抽獎,也可以讓顧客抽籤、甩飛鏢、猜燈謎……。店家會在街上搭棚子給遊客關撲,獎品可以是生活小物、衣服、錢財、珍玉、奇玩。富貴人家也有用車馬、房地、歌姬、舞女作為獎品。撲到的話,獎品可以帶回家。所以這意思是,如果我穿越到宋朝,立刻參加關撲遊戲,撲到獎品就發了?才怪,店家精明的勒,因為這時節夏天快要到了,所以獎品大多是扇子為主。

有些遊客想要以小搏大,一擲千金,最後輸到脫褲。身無分文之下,也還是有免費節目可以看的,金明池南邊有龍船競渡,池東岸有騎射、百戲等節目,附近也有類似今天的街頭藝人賣藝,大都演一些傀儡戲、雜伎,故事大多是戲曲跟寓言故事。

《骷髏幻戲圖》 南宋 李嵩(本圖是南宋時期,不是北宋,不過骷髏戲大致是這樣子)

最後夕陽西下,大家各自歸家。嗯,又塞車了。

好了,這就是清明連假的故事,雖然現在寒食節已經沒有跟著一起放假了,反而是放兒童節。但是清明連假還是可以跟家人朋友小孩一起出來玩,在這裡祝大家連假愉快。


[1] 上巳節是三月三日,上巳本是每月皆有,也不一定在初三,但在魏以後訂於三月三日。人們在水邊遊玩採蘭,有驅除不祥的意義,總之就是春天在水邊沐浴祈福兼春遊活動。

[2] 《清異錄》卷四提到張手美家:「閶闔門外,通衢有食肆,人呼為『張手美家』。水産陸販,隨需而供,每節則専賣一物,徧京輻湊,號曰『「澆店』。偶記其名,播告四方事口腹者。」依照四季節慶會做各類飲食,例如:上元節油飯、端午如意圓、伏日緑荷包子、中秋玩月羹、中元盂蘭餅、法寶節(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粥,不一而足。

[3] 菜絛:《鐵圍山叢談》卷2;《歲時廣記》卷15《寒食上》;《雞肋編》卷上;金盈之:《醉翁談錄》卷3。

[4] 宋初原本只在元旦、寒食、冬至三節開放關撲三天。到北宋中期,這個限制逐漸開放;宋末徽宗時已經沒有三節的限制。南宋時期,到處都可以玩關撲。《雲麓漫鈔》卷五云:「〈敫上牛下〉撲食物,法有禁。惟元正、冬至、寒食三節,開封府出榜放三日,或以數十笏銀,或以樂藝女人,為一擲;其他百物,無不然,非如今常得撲也。」

參考書目

  1. 朱瑞熙等著,《遼宋西夏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2. 傅秀華著,《清明節探源——兼論其發展》,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2015年。
  3. 伊永文,《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 宋代城市風情圖紀》,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4.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