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人文現場】一座島嶼的身世:臺灣史的書寫與閱讀

$
0
0
作者:蔡竣宇(臺大歷史學系研究生) 在過去的一年多裡,臺灣史領域出版了許多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不僅種類多樣,而且有不錯的銷售成績,例如臺大出版中心的「臺灣研究叢書」、玉山社出版的《少年臺灣史》及衛城出版的《百年追求》。為了探討此一出版現象,吳密察、周婉窈、陳翠蓮三位教授在二月十二日,於臺北國際書展主題廣場展開座談,對近年來臺灣史的研究、書寫與出版,提出他們的觀察與見解。 座談主持人吳密察教授在開場時首先說明,這一場活動邀請周婉窈教授、陳翠蓮教授和他一同對談,並不是因為他們三人都在臺大歷史系任教,而是因為他們三人在過去一年多來的臺灣史出版領域都交出了作品。陳翠蓮與吳乃德教授以及胡慧玲女士合寫的《百年追求》對於一百多年來臺灣史中的民主運動做了很好的敘述,並獲得了很大的迴響。周婉窈教授繼前幾年的《臺灣歷史圖說》之後,在去年出版了《少年臺灣史》,這不僅是一本暢銷書,而且可以預期也會是一本長銷書,而吳密察教授在臺大出版中心主編的「臺灣研究叢書」也出版了《戰後臺灣政治史》、《總力戰與臺灣》兩部極具分量的學術著作。 周婉窈教授說,過去的一年確實是臺灣史出版領域豐收的一年,這一年的豐收必然來自先前的播種、耕耘。一本書的出版也需要很長時間的醞釀與努力,不論是著作或是翻譯都是如此,2014年就是許多努力在這裡開花結果的一年。如果再把時間往前追溯,2012年的7月出版的《青島東路三號:我的百年之憶及台灣的荒謬年代》、同年12月出版的《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秋蟬的悲鳴》兩書,以及2013年出版的《史明口述史》,這些書籍甚至是要用一生一世的生命去完成的。 談到《少年臺灣史》的寫作過程,周婉窈老師說,這本書她花了四年多才寫完,大致在2013年的10月完成初稿。她寫《少年臺灣史》的出發點是不滿於「九八課綱」的修改,既然她無法擋下這件事,那就寫一本書,把她對臺灣歷史的掌握和理解寫下來吧。周老師自陳很高興這本書能夠回應年輕讀者想要瞭解臺灣歷史的需求,雖然原本是設定寫給年輕讀者的書,不過後來也跨越到了其他年齡層的讀者,能夠受到讀者的青睞就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 陳翠蓮教授點出,這場座談的題目「一座島嶼的身世」某種程度上回應了曹永和先生在1990年代所提出的「臺灣島史」的概念。陳翠蓮老師認為臺灣史的書寫在最近的二十年來確實成為愈來愈重要的趨勢,而且與臺灣的民主化有很密切的關係;在民主化以前,臺灣的民眾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被告知的是另一種身世,「但在民主化之後,我們愈來愈能夠去探尋我們的過去,追尋自己的身世」,這可以解釋1990年代以來臺灣史研究與書寫湧現的原因。 畢業於臺大政治學研究所,以臺灣史為主題寫博士論文的陳翠蓮老師,將過去二十餘年來的臺灣史研究整理出兩個大的趨向。第一個趨向是在1990年代初期,大家關心的是政治史,例如國家認同、族群、民族主義是當時最重要的課題。但經歷二十幾年的發展之後,臺灣史研究和書寫的方向開始從國族的歷史轉向人民的歷史,很多的學界研究和出版品,逐漸以人民的生活、社會史、文化史甚至環境史為焦點。 第二個趨向是過去二十幾年來累積最多的是對日治時期臺灣史的研究,不論是在教育、文化、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面,都有很豐厚的成果,唯獨比較缺少的是在戰爭時期也就是日治末期的臺灣史,而臺大出版中心去年中譯出版、由吳密察老師主編,近藤正己教授的《總力戰與臺灣》這本書正好可以補上這塊空白。 但相較於日治時期臺灣史研究的成熟,史學界在戰後臺灣史領域則偏重在二二八事件的研究,由於戰後臺灣史時間與現在距離較近,與當代的政治結構、社會價值甚至在世人物緊密相關,反而有較多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學者投入研究。戰後臺灣史的史料目前仍在大量湧現中,但缺乏一個提供學術研究整體架構的、宏觀的著作。若林正丈教授在消化了臺灣重要學者的研究成果之後,寫成的《戰後臺灣政治史》,可以為我們瞭解戰後臺灣政治的發展提供一個基本的架構。 然而陳翠蓮老師也指出,學院內的研究如何轉化為面對大眾的歷史書寫,提供一般讀者對臺灣這座島嶼的歷史的認識,中間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更多有意識的書寫。前年在陳忠信先生和吳乃德教授的籌畫之下,陳翠蓮老師參與了《百年追求》的撰寫,書籍出版之後得到很大的迴響。陳翠蓮老師認為,「這說明了我們的社會很需要這樣的書」,在去年的318學運現場,她看到很多學生在立法院議場內外看這本書,讓她覺得很感動,由此也可以看出知識對於社會的影響力。透過面對一般讀者的歷史書寫,歷史研究可以藉此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與社會間的連結,找到繼續努力的方向。 對此周婉窈老師也回應,學術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如果無法傳遞到社會,無法與大眾分享是很可惜的事,但學者所習慣使用的往往是學術語言,學者所寫的文字不一定能讓一般讀者能夠讀懂,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有一群強大的文化工作者來作為學者和讀者間的媒介,日本在這個部分做得比臺灣好,相對上臺灣還是比較欠缺這樣的人才。如果有這樣的人才,就可以由他們來寫知識普及類型的書籍,否則臺灣的學術環境還是得在制度面多鼓勵學者寫書,包括寫給一般讀者看的書。 為臺大出版中心主編「臺灣研究叢書」的吳密察教授說,學術出版是一條艱困的路,讀者群確實比較小眾,製作成本也比一般書來得高,但學術書是將知識向前推進的重要基礎,有其重要性。因此所謂的「學術」就不可能只是國內學者的研究,而必須同時關注國外學者的研究是否有新的進展。因此臺大出版中心的「臺灣研究叢書」特別揀選國外學者優秀的臺灣史研究著作中譯出版,其中包括任教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在臺灣有很高知名度的若林正丈的《戰後臺灣政治史》。 吳密察老師指出,目前臺灣的學術體制鼓勵學者寫期刊論文,因此臺灣的學者較少將研究的成果寫成通論性的著作,在這個情況下若林教授這本原本寫給日本讀者看的、有著通史性質的臺灣政治史專著引介至臺灣來就有其意義。若林教授的《戰後臺灣政治史》以「中華民國的臺灣化」為主軸,對戰後至今七十年間臺灣政治的發展與變化作了很好的梳理。 臺大出版中心在去年中譯出版日本近畿大學近藤正己教授的《總力戰與臺灣》,吳密察老師解釋這本書的副題「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並不是指1945年8月日本戰敗宣布投降,失去了臺灣這個殖民地,而是1944年日本為了要在臺灣徵兵,賦予臺灣人國政參政權,在體制上臺灣就不再是日本的殖民地。在二戰末期日本要將臺灣人推向戰場,然而日本不是臺灣人的國家,臺灣人不會為了這個國家而「捐軀」,因此日本人為了將臺灣人的人命動員至戰場,就必須將臺灣內地化,這才是近藤教授所說的「殖民地的崩潰」的意義。 吳密察老師也期許讀者們讀了一般的、通俗的臺灣史著作之後,要給予自己更大的挑戰,進而閱讀臺灣史相關的學術著作。吳老師特別強調,學術研究的果實要被寫入教科書通常要過很長的時間,因此如果對知識有很大的渴望,只讀教科書是無法滿足的,要跟上最新的學術研究,就必須找學術書來讀。也期待在未來關於臺灣史的書寫與出版能繼續蓬勃發展,不論在學術著作或知識入門的出版品都有更多質量俱佳的作品問世。 本場講座於2014年2月12日(四)臺北國際書展舉辦。 更多故事: 一杯紅茶的代價(3):落荒而逃的英國竊賊 2015-07-12 18:17:04 1 「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年快樂與明治神宮的歷史 2015-01-06 15:30:40 1 【大人的世界史】安保抗爭──日本戰後最大的一場社會運動 2015-03-15 18:41:27 1 歷史上的今天: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開通 2014-08-17 00:42:21 1 【臺灣吧EP6】火燒島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2015-04-09 12:09:59 1 【台語原來是這樣】打納涼、話虎膦、練痟話 2015-11-04 13:58:19 1 遇見「皇民」──藏在墳墓中的臺灣史 2015-08-07 18:58:26 1 公主、太后與婚外情──北魏皇室的家暴案 2015-04-09 19:32:15 1 1964年9月20日,台灣人民自救宣言 2015-09-19 01:58:17 1 香港人千年史(一):海洋華南社會與香港意識的發軔 2015-08-15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