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中興(台大社會系教授) 所以,我該怎麼辦? 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模式,社會上也沒有可以遵循的規範,戀愛新手只好還是問:大家都怎麼做? 你如果問別人,別人一定告訴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但是,這是你想做的嗎? 「大家」怎麼做,關「你」什麼事呢?你心儀的對象,是和「大家」談戀愛嗎? 很多人因為無所適從,所以會想照著別人的意見走,不然就是上網找那種太過度的論點,或是去買一本把妹聖經之類的書……但是那有ISO認證嗎?照步驟來?照步驟來就能夠把到一堆妹?萬一到時候被騙錢還是小事,騙你的智慧比較嚴重。 如果你喜歡書、喜歡閱讀,幻想在書店遇上陳意涵,為什麼不能相約在書店,而要跟大家一樣喝咖啡?如果是聽別人說,總會覺得彷彿有一個「模式」,照著做看起來自己好像比較見過世面……但沒見過世面就沒見過世面,為什麼要裝成一個不是自己的樣子?到時候人家一交往,欸,發現你不是那個樣子,不是自找麻煩嗎?你是什麼樣子,就讓對方看見,如果他真心喜歡你的樣子,不是沒什麼負擔?如果你是裝出來的,就算贏了第一次,第二次以後也會垮掉。 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一個,可以有自己的做法。喝下午茶、逛書店、散步、聊天…… 都是互相認識的辦法,如果你有宗教信仰,那就約去逛逛廟;如果你很重視「善良」這個特質,可以約他去參加志工活動,到沙灘撿垃圾、淨灘也是辦法。如果大家志趣相投,至少知道這個人是值得交往的;如果對方不喜歡你的安排,那也是早點知道彼此沒有交集,節省時間。 人就像一顆鑽石,具有很多切面,重點是你要先了解自己,在這階段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切面是什麼?再去找一個能夠跟你互相輝映的人,無論那個人未來會是你的好朋友,還是成為你的另一半,才會是一個好的開始。千萬不要因為別人怎麼樣,就跟著別人走,你是你,別人是別人,你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模樣,將來就有機會再共造一個你們共同的模樣。 怕的只是你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沒有好好正視過自己對愛情的嚮往,更不知道自己要找到怎樣的人,而這樣的人生,不管有沒有愛情都是一場混亂。 我為什麼喜歡你? 在一段感情開始之前,總會有一段朦朦朧朧的曖昧期,感覺到對方對自己的「吸引力」,彼此試探、摸索。如果統計戀人之間的「愛情大哉問」,這句話一定勇奪前三名:「你最喜歡我哪裡?」 其實,愛情開始時的關鍵,當然是兩人之間存在的莫名吸引力。問題是,這些吸引力是只能感覺、永遠捉摸不著的嗎?如何分辨什麼是一時意亂情迷、什麼是真心喜歡的某些特質? 愛是感覺還是錯覺? 我們會就哪些方面界定所謂的「吸引力」呢?歸納學術研究和一般的經驗,會影響吸引力的因素有六種, 分別是「 身體的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 誘發」(Arousal)、「 鄰近」(Proximity)、「 互惠」(Reciprocal)、「 相似」(Similarity)和「阻礙」(Barrier)。 帥哥美女人人愛:身體的吸引力 外貌絕對是我們第一個會感受到的部分。 長得好看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時間都是比較有利的,就像在哆啦A夢裡,宜靜永遠比胖虎妹吃香,這根本不需要研究就知道——雖然研究也證實了。 不過,我們應該要問:只要長得漂亮,人生的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嗎? 沒有這回事。真實人生才不像電視演得那麼簡單。 一個人長得漂亮,在戀愛中可能比一般人容易拿到入場券,但你不知道你是坐在搖滾區還是四樓的最上面?除了給人的第一印象之外,人還具有其他的東西,外貌不是永遠都有好處,因為別人看到的你只有外貌。如果是女的漂亮,會得到美女多半沒有大腦、類似「金髮美女」的印象;男的帥氣、身材好,就說他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不管別人是講得酸一點,還是真實狀況確實如此,至少常常容易落入這種刻板之中。 有人會堅持:「至少我看得順眼!」我覺得你眼睛閉起來比較重要。眼睛閉起來你就會用心看,眼睛會蒙蔽你,心不會。至於其他長得不怎麼樣的也不用難過,長得不怎樣也是有辨識度,有辨識度至少也是一個特色嘛! 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誘發 另一個影響吸引力的因素,我們稱為「誘發」(Arousal)。 電影「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裡,男主角說過一句經典的電影台詞:「妳讓我想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就是「誘發」成為改變、進步的動力。不愛念書的男生,為了看喜歡的女生綁個馬尾,發奮圖強拚命讀書;討厭運動的女生為了讓校隊隊長注意自己,天天去跑操場運動兼減肥……愛情具有這樣的魔力,誘發一個人身心或行為的變化,給戀愛中的人一種特殊的動力,改變自己,甚至犧牲自己成就另一個更大的目標。 愛情會誘發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讓人想成為更好的人,這是愛情偉大之處,也是用來衡量吸引力的因素之一。 近水樓台先得月:鄰近性 談到「鄰近性」(Proximity)呢,不是說你跟他近水樓台就有所謂的「先得月」,照這個標準,大學裡的班對應該多到不行,一起上課四年還不能在一起,那誰跟誰能夠在一起呢?要是這樣,你應該跟你家對面的人結婚,如果是老鄰居那更應該結婚了! 但事實並非如此,「鄰近性」比較正確的解釋是你一旦喜歡上一個人,就會希望經常黏在一起,一起去上班、一起吃飯、一起下班回家……想要時時刻刻在一起。所以下了班之後一起罵老闆,一起加班、吃宵夜再上演一段溫馨接送情的人,就是具有明顯的「鄰近性」。 魚幫水、水幫魚:互惠 愛情故事有一種經典老梗:瀟灑帥氣的戀愛高手(多半抱持只性不愛或遊戲花叢的態度),同情一個沒有什麼戀愛經驗、長相平凡又笨拙的女生,決定進行人生大改造計畫、幫她追到暗戀的男人……電影「熟男型不型」(Crazy, stupid, love)的前半段也是類似橋段,只是換成兩個男人上演而已。 所謂的互惠(Reciprocity),指的就是這種「願意向對方付出、也期待對方有類似回應」的心情。但是這個交換是不等價的,或者很難等價的。有些男生幫女生上課、幫她抄筆記,女生應該回饋他什麼?陪他看電影、吃飯,這樣是等價嗎?那麼,抄筆記要怎麼算?累積幾個點數?看電影又算幾個點數……有人認為這是可以算出來的,尤其是念經濟學的,好像什麼東西都可以化成數值;但是對於念社會學的人來說,就算化成數字,也不一定就是等價,那只是「你認為」的等價。 不過,人的付出雖然不一定在物質上相等,對於感情增溫的價值卻是不言可喻。 相看兩順眼:相似 有關相似性(Similarity)的論調,是很有趣的「二分之一理論」。 有人說,差別愈大的人愈容易在一起;也有人說,相似度愈高的人愈容易在一起,反正就跟丟銅板一樣,是五十五十的機率,怎麼講都不會錯,這就是二分之一理論。不過實際上,兩種論述各說中了一半,有人發現了更精確的說法——兩人的關係,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轉變。剛開始認識的時候,相似性很重要,就是前面講的鑽石切面相互輝映,但是交往以後呢,因為時間長,互補性就取而代之變得很重要。家裡的保險絲壞了,要有人會換保險絲;怕蟑螂的負責尖叫,另一個就得拿起拖鞋一「啪」了事;比較不善交際的,需要另一半在聚會或人際上負責交際應酬;沒有人想洗碗也得洗,就會發展成一個人做飯、一個人洗碗這種相互合作的情況,也是造成相互吸引或開始戀愛的原因。 所以,人要找的是一個跟自己大處相同、小處相異的人,而不是完全相同的人,因為連雙胞胎都不是完全一樣的,也不要想著會有跟自己完全相同的人。剛開始,彼此接觸的範圍小、面積小,可能會覺得:「欸,我跟他真的好合喔!」喜歡同一首歌、喜歡同樣一種電影、喜歡同一個明星、喜歡同樣某些菜色……看你們能同樣幾個?到後來總會出現「不一樣」。所以,要把「同」跟「異」在價值觀裡面放到什麼位置,就看你覺得什麼東西是最重要。 但是別忘了,人是會成長的,年輕時你覺得重要的東西,可能過了一陣子就不重要;剛開始交往的時候,你覺得重要的東西,可能以後你也覺得不重要了,這就是一起成長、共同奮鬥。 有些人說:「我希望跟他一起牽手、一起變老……。」變老不重要,變得有智慧比較重要,變老然後兩人呆呆的,要幹嘛?人還是要有智慧啦! 先解決,再談情:阻礙 最後,我們來聊聊對吸引力產生影響的最後一個因素,也就是阻礙(Barri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