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真相是時間之女,但歷史則否──讀《時間的女兒》

$
0
0
作者:霞月(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台灣推理作家協會成員) 推理小說自艾倫坡〈莫格街凶殺案〉(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1841)伊始,至今已將近兩百個年頭。無數的作家紛紛投入這個文學領域,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名作與名偵探。即使沒有讀過推理小說,也該聽過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的大名;即使對推理小說家沒有研究,也總會耳聞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Ignatius Conan Doyle)的名號。 推理作家們一方面創造各種天馬行空又合情合理的詭計,一方面又不滿足於此,而將觸角伸及社會、生活及其他領域。本次評寫的這本書,正是將推理領域伸向歷史範疇的大作──約瑟芬‧鐵伊(Josephine Tey)的《時間的女兒》(The Daughter of Time,1951)。約瑟芬‧鐵伊本名為伊莉莎白‧麥金塔許(Elizabeth Mackintosh),在推理小說史上,與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與桃樂絲‧榭爾絲(Dorothy L. Sayers)並稱「英國推理三女傑」。 不同於克莉絲蒂的多產,也不同於榭爾絲另在翻譯上有所成就。若只論推理小說,鐵伊一生只創作了八部作品,然而部部佳作,對一名作家而言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而其中最為人所知者,即是本文所要引介的《時間的女兒》。 《時間的女兒》一詞來自英語古諺,故事由鐵伊作品中的系列主角,蘇格蘭場警探艾倫‧葛蘭特(Alan Grant)因公住院而百般無聊開始。他的朋友為了排解他的無聊,於是送上多位歷史人物的畫像,讓善於判讀面像的艾倫稍解無聊,然而,艾倫的目光最後卻停在一張本應是無心插柳放入的畫像──英王理查三世。英王理查三世是位在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劊子手,所有英國人都知道他為了奪取王位,殺了他的兩個姪兒,但艾倫看了畫像後卻覺不然,因此他開始展開研究,想了解真相為何。 從推理小說的角度來看,本書自然是相當出色。推理小說不外提出謎團與解謎,傳統的推理小說模式大多是將劇中角色與讀者,丟入作者設計的犯罪現場,再一點一點的將線索透露給讀者,最後角色與讀者皆能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圖像。 但本書卻不循這樣的模式,這部作品中有謎團,但這謎團並非鐵伊憑空杜撰,它一直都存在,但始終無人相信它是個謎團。鐵伊也巧妙的循序漸進,從艾倫察覺畫像面孔與自身印象的落差開始,一步一步引領讀者們重新認識理查三世,進而碰觸到這個謎團的核心──究竟是誰殺了塔中王子? 對熟悉英國歷史的讀者而言,這是令人感到震撼的歷程,對於不了解英國歷史的讀者,則是一段撥雲見日的過程。在這本書中,鐵伊利用大量的史料與推理小說必備,嚴謹的推理架構,重新刻畫出一個眾所周知的殺人犯真實的面貌,也就是「翻案」。 在史料的應用上,鐵伊也有妥善的安排,她並未一開始就讓讀者面對令人望而生畏的大量史料,而是從大家都曾有過的東西──也就是歷史課本──開始。隨之而來,則是坊間對這段時期的一般著作,最終進展到研究理查三世的權威史料:湯瑪士‧摩爾(Thomas More)的《理查三世史》。但鐵伊並沒有就此停下,為了翻案,她解構了湯瑪士‧摩爾的大作,從最根本的時代背景開始質疑,最後指出這本「鉅作」根本只是道聽塗說的結合體。直到此時,鐵伊才開始拋出第一手的史料,為本書的觀點進行立證。 至此我們稍作歇息,重新審視鐵伊於作品中提出的論點,關於湯瑪士‧摩爾與其著作對後世的影響。 湯瑪士‧摩爾,天主教會的聖人,英國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大法官,更是寫出《烏托邦》,影響後世社會主義思潮的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英國人民對摩爾可說是絕對信任,即使他最後被亨利八世處死,但他正直的形象卻留在英國人民心中。因此,對於這樣一個人所撰寫的《理查三世史》,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能欣然接受,而事實也是如此。 然而大多數的人卻忘了問,同時也是鐵伊在書中提到的關鍵:摩爾是從哪裡得到這些資料? 根據鐵伊於作品中的辨證,摩爾對於理查三世的認知,完全來自於約翰‧莫爾頓(John Morton)──理查三世的眾多敵人之一,都鐸家族的支持者。同時,鐵伊也提到,摩爾是在都鐸王朝成長的人,因此他的作品自然是都鐸王朝的觀點。 這樣的說法是否有讓人熟悉的感覺?彷彿我們所熟之的歷史都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因此聖人摩爾的著作中,出現這樣的現象不令人意外。貝內德托‧克羅齊(Benedetto Croce)曾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這句話準確的說明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 歷史的撰寫者畢竟是人,人的成長過程必定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其行事風格、思考模式乃至於史觀,都是反映當代的一面鏡子。因此,當人們在寫歷史時,自然而然利用自身成長的經驗,與當代的價值觀對歷史事實進行解釋與評價。 最好的例子即為同是英國國王的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這位中世紀的英國國王前前後後在英格蘭只待了六個月,其餘時間全投入了十字軍東征。在中世紀的尚武風潮下,他是一位好國王。但若以文藝復興以後,國家統治者的政治才能逐漸受到重視的觀點來看,獅心王可就是個差勁的國王了。 回過頭來看聖人摩爾的作品。摩爾成長於都鐸王朝,關於理查三世的相關事蹟,他大多從約翰‧莫爾頓處得來,而莫爾頓是理查三世的敵人。此外,摩爾並非是專職的歷史學家,他或許不懂如何去尋找證據佐證或反駁摩爾頓的論點。 當然,或許他其實懂,只是不想。他是聰明人,知道做這件事情會有多累,也知道可能會有什麼下場。湯瑪士‧摩爾的失誤雖可能是非戰之罪,但卻深深影響了未來數百年的歷史研究。 書中不時提到一個名詞:「東尼潘帝」(Tonypandy),這個詞本是地名,卻被鐵伊藉由艾倫的口,引申為所有與事實不相符的歷史記載。東尼潘帝的出現,有時是記載者的無心缺失,有些是穿鑿附會,有些則是刻意為之。 我們必須再一次認識到,歷史的撰寫者是人,而並所有的歷史撰寫者都能秉持良知良能進行忠實的紀錄;因此,刻意的抹黑、造謠出現了,無根據的吹捧、造神運動也出現了。或許撰寫者自身並未意識到這個狀況,但這一點點的誤差,就如水的漣漪,如蝴蝶效應般,造成東尼潘帝的出現。 相信沒有台灣人不認識鄭成功,大多數台灣人對鄭成功的印象,大抵是英姿煥發、雄才大略、忠肝義膽,是位優秀的軍事將領,也是位擁有高尚節操的創格完人。其在台政權,延續明朝正統,企圖反清復明。這樣的形象,除了在台灣,相信在中國和日本也不會相差太遠。畢竟鄭成功與這三個地方都有相當的淵源,而這三個地方的人民也都崇敬鄭成功。 我們不能說這樣的形象是錯的,但事實上,我們可以從一些旁支記載,得知鄭成功此人其實個性衝動,而且暴躁易怒,距離高尚節操尚有一段距離。忠肝義膽也不盡然,鄭成功一生,皆遙奉敕封他為延平郡王的永曆帝,但永曆帝早在鄭成功過世前一個月,便被吳三桂下令絞殺,鄭成功得到消息後,卻未擁立當時在他軍中的明宗室成員朱術桂,反而續用永曆年號,其弟與其子亦沿用之。 由此來看,鄭成功和其政權,或許也是東尼潘帝,然而就如鐵伊於書中所述:「告訴他們事實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生你的氣,而不是怪造謠的人。」鄭成功的形象,完美且深刻的烙印在人們心中,而這完美的形象,不僅是人們刻意挑選出來,甚至有可能是刻意灌輸的結果。 在離我們更近的時代,也存在著東尼潘帝,那便是孫文。不過礙於篇幅,此處便不再多談,留待有心人加以整理吧! 最後,讓我們繞回來鐵伊的作品。作為推理小說和翻案小說,本作可說是可圈可點,只要讀過一次,便可以知道他受眾人一致推薦的理由。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鐵伊並未將她所利用的史料出處悉數標出,以學術的觀點上甚是可惜,畢竟讀者們無法判別這些資料究竟是真是假。但若以小說看,則瑕不掩瑜。約瑟芬‧鐵伊在這部作品中,不僅以大量的資料為基礎,為英王理查三世翻案,更考慮到這是一部通俗讀物,而未將過硬的資訊一股腦全倒給讀者(題外話,日本作家森博嗣在這一點顯然不太合格),讓讀者可以輕鬆閱讀,跟著主角艾倫在那小小的病房中探索真相。 英國有句古諺是這麼說的:「真相是時間的女兒」(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鐵伊為本書所取的書名明顯著眼於此,透過時間的流轉,真相總是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但歷史呢?歷史會是時間的女兒嗎?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