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漢奸?還是暗中抗日?──抗戰之外,從《通敵》所見日軍占領區的歷史面貌

$
0
0
作者:路向南(政大歷史碩士,現在是老台北、台灣史與民國史的探索者) 當外敵入侵,烽煙四起,戰火燎原。無辜生靈,危在旦夕,無一能倖免於暴力威脅。你若是地方上的頭臉人物,或是有志做出一番事業,或有心服務鄉里,值此危難,選擇挑起領導的責任。武裝抵抗,只聞其聲,游擊隊伏於鄉間,且與盜匪強梁無異。日寇的文職人員出現在你家門前,請你提供合作。那麼,你會怎麼辦? 以上這個難以回答的問題,出自卜正民(Timothy Brook)《通敵:二戰中國的日本特務與地方菁英》中文版封底。 抵抗日本侵略,是華人世界對於這場戰爭的主流歷史敘事,國民黨與共產黨甚至為了「是誰領導抗戰」的問題,長期爭論不休,而在民族大義的旗幟下,「漢奸」成為與日軍合作者最沉重的罪名。 然而留在日軍占領區,難道就錯了嗎? 隨著日本侵略戰事擴大,許多中國官員、商人、知識份子、甚至於平民,陸續遷往租界或內陸,可是不願意或沒有能力遷走的人們,究竟如何面對日軍占領後的宣撫,他們的行動,只能以「抵抗」或「合作」──這樣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來解釋嗎? 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而本書的好看之處,在於作者撇開華人世界常見的民族主義與道德判斷,引領讀者回到抗戰初期的大時代,透過長江三角洲五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研究(分別為嘉定、鎮江、南京、上海與崇明),呈現日軍占領區複雜的歷史面貌。 根據作者的研究,日軍占領長江三角洲後,有某種扶植親日地方政府的「公式」:第一步是由願意出面的地方人士組成「治安維持會」,恢復基本秩序,並建立日軍與當地的溝通管道;第二步是經由招募、挑選與淘汰合作者的程序,升級成立「自治委員會」;一旦達到區域穩定的狀態,第三步就準備以常態的行政機關,也就是「縣政府」來取代(頁60-69)。 在這個扶植地方政府的過程中,於日軍與本地居民之間,有個我們過去經常忽略的幕後黑手--宣撫人員。 就先來談談宣撫人員的角色吧! 首先,日本在派遣在中國的軍隊裡設置「特務部」,專門從事一些非作戰活動。有意思的是,「特務部」這個名稱看似惡名昭彰,然而依據作者的說法,上海特務部在日軍內部其實是溫和派,後來化身「興亞院」,其中好幾位成員被指控對中國太過軟弱,而被調查或逮捕(頁48-49)。 但是,「特務部」畢竟是軍職身分,不適合直接在占領區從事行政機關與當地社會的重建工作,因此華中方面軍委託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派遣職員擔任宣撫人員。他們是文職身分,不穿軍服,只著白襯衫,在前胸口袋繡了代表宣撫工作的「宣」字,讓中國人感覺他們與日軍保持距離的印象(頁48)。 透過作者爬梳史料,我們發現這些在長江三角洲的宣撫人員,面對在占領區推展工作的各種困難,感到相當苦惱,甚至無法即時掌握當地情勢。 例如在崇明附近的太倉縣,宣撫人員某次接獲發生騷亂的訊息,於是協同士兵包圍及搜索一個靠近縣界的村子,不過在工作日誌坦承「很難分辨良民與歹徒」,由於無法抓到「盜匪」,於是當天借宿在本地人家中。夜裡,聽到「武裝盜匪」與「地方民兵」的交火聲大作,然而天一亮,「盜匪」隨即散去。 往後兩個月,這個地區持續受到攻擊與搶劫之苦。宣撫人員花了很長一段時間調查,才瞭解這是因為過去幾十年間,一些內地省分的難民為了逃避飢荒來到此地,造成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械鬥。換言之,這些武裝衝突並非針對日軍的抵抗行動,總算讓宣撫人員鬆了一口氣(頁267-268)。 另外,日軍占領區還出現一種荒謬現象:一個縣可能出現最多三個有組織卻互不隸屬的行政機關,包括縣城內的親日政府縣長,山區裡的國民政府縣長與共產黨幹部(285-286),而且這還不包括其他地方武裝團體或盜匪。 因此,占領區是不穩定的地方政治結構,宣撫人員雖然有日軍作為後盾,面對占領區的抵抗行為,可動用強大武力加以鎮壓與摧毀,但其社會控制能力依然有限。 隨著在長江三角洲各地,陸續實行扶植親日地方政府的「公式」後,新的問題出現了! 日軍在上海扶植蘇錫文領導的所謂「大道政府」,名義上成為整個區域的上位政府,將統合各地自行成立的治安維持會與自治委員會,然而上海是工商發達、有眾多油水可撈的大城市,各地方組織可不會乖乖就範。 作者說,大道政府在稅收方面最強悍的對手,是南市自治委員會。因為南市是上海華界的核心,也是日軍占領區最有經濟活力的地方。 南市自治委員會強硬抗拒大道政府的施壓,於是大道政府派出警察,監視南市自治委員會的活動,發現這個組織做了不少促進南市經濟復甦的事情,並控制當地的糧食販售與市場課稅,雙方都想爭奪這些令人眼紅的收入。然而,大道政府無法廢除這個地方組織,換上自己人,作者猜想,南市自治委員會背後有宣撫人員的支持(頁227-229)。 作者在本書以五個不同的個案研究告訴我們,扶植親日地方政府的過程中產生的互動關係,不只有中國人與日本人的「合作」(collaboration),還有基於不同動機互相配合的「共謀」(complicity),以及各股勢力之間的「競爭」(rivalry)等複雜的歷史面貌,而上文談到的上海,正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綜觀全書,讓讀者印象最深的「合作者」,恐怕是南京的王承典。他原本是二手貨拍賣商,沒有管理城市事務的經驗,也稱不上第一流的人才,卻因為他擅長跟三教九流打交道的高明手腕(頁174-176),讓這個比泥鰍還圓滑的地方人物,從日軍扶植南京自治會的過程中崛起,把握了這個「發財致富的大好機會」(頁193)。 透過以上的敘述,我們很容易認為王承典是個十足的「漢奸」,但他替日軍物色妓女的同時,還想辦法提供食物給難民,他甚至為了弄到物資,敢跟日本人說:「如果你反對我,最好是此時此刻在這兒就把我斃了!」(頁184) 作者從這些看似矛盾的行為,提出值得我們省思的問題(頁300): 讓難民有飯吃是抗日行為、還是協助占領者建立控制呢?招募妓女是漢奸行為、還是讓日軍可以不必用暴力去發洩性欲而保護大多數女性的作法呢? 如果王承典個人動機不是要協助或阻礙日軍,而是要在這些突如其來的機會中致富,會讓我們改變對他的評價嗎? 更多故事: 大歷史中的小人物:一位朝鮮愛國者眼中的壬辰之戰 2015-09-20 18:50:13 1 法蘭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一) 2015-11-19 09:00:52 1 【說書】寫實、詭譎與美感的交織──《病玫瑰:354幀影響現代醫療的疾病繪畫》 2015-09-15 11:53:01 1 【歷史知識考掘學】汪星人的起源:對美洲古家狗遺址的最新研究 2015-04-28 12:13:18 1 【美的歷史】十八世紀的好母親是什麼模樣? 2015-06-30 16:14:26 1 福爾摩沙大旅行:一名英國生物學家的基隆河之旅 2015-11-21 09:00:34 1 人牲逃走中:商代的逃亡者 2015-11-04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