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合摺、開摺、再合摺──時尚中的現代性

$
0
0

作者:張小虹

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中,鴉片戰爭慘敗的相關史料,總是讓人如此不忍卒睹,而後《南京條約》的簽訂,更是牽動一連串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的悲憤。但就在這一片淒風苦雨、哀戚沉重的歷史創痛中,卻有一則令人匪夷所思、不禁莞爾的記載,串連起「褲子」與「戰爭」非比尋常的關係。


一八三九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上奏主戰,其所表列的眾多理由中包括了下面這一項:「且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36)。


林則徐在此大膽自信地向道光皇帝表示,「英夷」的擊刺能力差,惟靠槍砲而已,若能順利引誘其上岸,就有把握將其一舉擊潰,而其中的關鍵正在於「英夷」雖人高腿長,但腿足皆「纏束緊密」、屈伸不便,為其弊也。


林則徐像

林則徐(c. 1785—1851) (Source: wikipedia)


而一年後林則徐又再度上奏,就同樣觀點加強深入說明:「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該夷則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足以致其死命。況夷人異言異服,眼鼻毛髮皆與華人迥殊,吾民齊心協力,殲除非種,斷不至於誤殺」(《林則徐集:奏稿》36)。


此處林則徐所精心謀劃的致勝戰略,依舊放在「英夷」的軍服弱點之上,謂其一但被誘離上岸,則將被我方兵勇輕易殲滅,而其中的關鍵依舊是在「渾身裹纏,腰腿僵硬」的弱點,英軍一擊便倒,而倒地便無法復起,只能任人宰割。


但會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服設計如此笨拙不便,膝蓋不能隨意彎曲,一仆便不能復起嗎?


彼時被視為船堅砲利、所向無敵的英軍,會在軍事武力與軍服設計上出現如此重大的落差嗎?


若中國女人纏足被西洋人譏為野蠻,那被清朝大臣視為夷狄仇讎的英軍,怎麼更是野蠻落伍到將男人的腿足全部「纏束緊密」呢?


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並非純屬道聽塗說,雖然彼時許多的文獻資料皆顯示同樣的「文化誤識」(cultural misrecognition)。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乃是依據其親身與英國商人接觸的第一印象與第一手經驗,正如其在一八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日記中就早已記載,「惜夷服太覺不類,其男渾身包裹緊密,短褐長腿,如演劇扮作狐、兔等獸之形」(《林則徐集:日記》351)。


在林則徐眼中,不倫不類的英國男性服飾,全身上下包裹緊密,若服飾之「文明」在於「蔽形」,那如此暴露全身線條的緊窄夷服,就只能以獸形相類比。


而林則徐作為號稱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日記中的觀察記載確有其「穿文化」(trans-cultural)的洞見與不見。他精準地指出包裹緊密的英國男性服飾,其外型特徵乃「短褐長腿」。


「短褐」一詞同時包含了「面料誤識」與階級歧視。


「短」指短上衣,「褐」指粗布,而「短褐」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語境中,乃是以粗布短衣「提喻」勞動或貧賤階級的穿著打扮與生活方式。十九世紀英國男性外衣作為「短褐」之「短」,相對於晚清中國男性「長袍」之「長」,自是粗野不文、等而下賤之。而「短褐」之「褐」,則是以「褐」作為粗布、作為葛、麻、獸毛粗加工品,去理解並且想像英國商人身上所穿著的服飾面料。


鴉片戰爭時的英軍軍服與清朝軍服。 ( Source: Flickr/ Chrysaora on)

鴉片戰爭時的英軍軍服與清朝軍服。
( Source: Flickr/ Chrysaora on)


林則徐用「褐」來作面料與階級指稱,有可能是故意曲解或順用成語,硬將毛呢說成粗葛,也有可能是對西洋面料基本知識的缺乏,而誤判毛呢為粗葛,但就算是誤判,亦不無展現其對服飾面料「視觸感」(haptic)上的敏銳性。


但「短褐長腿」的觀察中,真正弔詭的乃是「長腿」二字。林則徐對英國人第一印象的「長腿」,可以有三種相互層疊的可能解釋。第一種當然是生理結構的考量,人高腿就長。第二種是視覺的對比效果,上衣「短」自能顯得腿更「長」。


而第三種則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所在,會不會正是因為英國男人「渾身裹纏」,尤其腿足「纏束緊密」,因而拉長了身體線條,尤其是腿部線條。而此緊窄「修長」的身體─服飾線條,對比於中國鬆垂「寬廣」的身體─服飾線條,當然就更強化英人「長腿」的異常顯著。


那我們是否有可能循此「長腿」的視覺線索,重新回到林則徐奏摺中匪夷所思的「文化誤識」,看一看林則徐眼中讓英軍「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的褲子,究竟是哪一種褲子?


維多莉亞時期的英軍軍服。 (Source: wikiwand.com)

維多莉亞時期的英軍軍服。
(Source: wikiwand.com)


就鴉片戰爭的圖繪資料與世界軍服服飾史資料觀之,彼時英軍所穿的軍褲,乃剪裁合身的高腰直管長褲,英挺威武,運動自如,尤其特顯腿部線條之修長。反觀滿清王朝八旗和綠營部隊的軍服,則是笨重的盔甲、鬆垮的號衣、布袋式的中長寬口褲,一如服飾學者所言,「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根本不能順應十九世紀飛速發展的軍事科技與戰術」(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2)。


但我們此處並非意欲以戰爭的成敗論英雄,而判定英軍修長的「窄褲」,就一定比清朝鬆垮的「寬褲」要好,雖然此衣飾寬窄的優勝劣敗,難逃後續定論,尤其是在清末依「線性進步史觀」所推動的服飾改革聲浪中,「寬衣博帶,長裙雅步」早已被製碼為跟不上時代的落伍失敗。


此處所要嘗試的,乃是針對「文化誤識」所可能展開的一種「推理」行動:為什麼英挺威武、運動自如的英軍軍褲,會被林則徐等有「智」之士,看成「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呢?


是否肇因林則徐反求諸己,用自己身上所穿與八旗綠營將官兵卒身上所穿的「中式褲」,去想像英軍將官士兵身上所穿的「西式褲」呢?而以「中式褲」去想像「西式褲」,究竟會鬧出什麼樣的大笑話或捅出什麼樣的大婁子呢?


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式褲」與「西式褲」的結構差異。


傳統的「中式褲」乃寬邊大褲腰、大褲襠、無側縫分割,穿著時多為前後無分,而十九世紀穿在英國商人或英國士兵身上的「西式褲」,則是採分片、分體的服裝縫製法,褲腰、褲襠、褲腿(褲管)的合身設計,讓腿部線條清楚可辨。


而中式褲的寬鬆肥大,對比於西式褲的合身適體,不僅只是視覺效果與面料多寡的問題,更是剪裁縫紉技術上的大不同。傳統「中式褲」乃平面剪裁(直線剪裁),褲身與腿部之間所留空間寬大,而需在褲頭繫帶、褲腳縛帶,而「西式褲」則是立體剪裁(曲線剪裁)、褲身貼合腿部,壓擠出褲身與腿部間可能的多餘空間,褲頭用釦、褲腳垂立。


所以問題便出在若以「中式褲」的「平面剪裁」,來想像「西式褲」作為修長合身的直管長褲,那不僅只是視覺形式上的「纏束緊密」,更絕對是身體動作上的「屈伸皆所不便」。「平面剪裁」的「中式褲」必須寬大,讓褲身與腰腿之間留有足夠空間,才得以運動自如,而英軍身上不預留內部空間而緊貼著腰腿的直管長褲,一定雙膝緊繃難以行動。


故若就「平面剪裁」的身體─服飾邏輯而言,林則徐的「合理推斷」乃是一點都沒有錯。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之《時尚現代性時尚現代性 - ISBN9789570846669

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
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
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
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
以凸顯「陽性現代」與「陰性摩登」之間的感性差異。

class='rpl rpl_slick'>



更多故事: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urrent'>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