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建瑜
談及兩岸關係,大概脫離不了「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甚至是大陸外交部長王毅的「憲法說」類似一詞,各式解讀相繼出爐,或許你已感到厭煩,是否代表兩岸關係就此被框住?作者范疇嘗試在《與習近平聊聊台灣與中國》一書中,用說服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角度,提醒兩岸關係絕對不僅台灣與中國,而是從區域及全球著眼,提出台灣「中性化」的角度,有利於美國、日本、東南亞各方發展。
范疇提出台灣「中性化」而非「中立化」,就是要區隔「主權問題」的糾結。不管是「九二共識」、「一中憲法」,乃至於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維持現狀」,都在主權問題上打轉,兩岸之間的癥結就是:中國要求台灣承認「一中」,而新民意的台灣卻堅持「台灣主體」。
其實,兩者都將問題訴諸於「民族主義」;習近平所提出「中國夢」政治層面,或是實行的「去產能化」經濟層面,還有「新型大國關係」的國際層面,均建築於「主權完整性」,如同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日前所言:對大陸而言,缺乏台灣這塊拼圖,就是大陸內部永遠的痛。
相對而言,台灣在處理兩岸問題上,出現「天然獨」、「台灣意識」,也是另一種堅持的「主權神聖性」,不容被中國侵犯。范疇點出這項問題,因此提出「後主權時代」。此項觀念與歐盟成立有相當關係,歐盟初期形成關鍵在於彼此割讓「經濟主權」,保有各自的「政治主權」,當然最近英國等歐洲國家,右派崛起無不與過度割讓主權給布魯塞爾有關。
范疇希望,若習近平能夠用「後主權」看待台灣問題,或許可以降低動不動就將問題訴諸於民族主義的高風險情況。
前述避談主權後,那何謂「中性化」?范疇提出購買知名日用品牌「無印良品」的概念,即無任何標籤或品牌字眼,台灣若能將身上的各式各樣的標籤品牌去除,不再以「國家」這塊大標籤看待台灣,等於避談爭議。
其實范疇所提的現象,就是當今全球化之下,侷限的政府不足以處理跨國企業,換言之,Google若哪天當機,可能影響所及比美國政府關閉來得更嚴重。范疇也藉此提醒,「主權」這個建構概念或許過時,該是向前邁進之時。
范疇想像與習近平聊完後,接著又與台灣人聊聊中國的今天與台灣的明天。他認為,台灣如今提不出一套「中國論述」,同樣地,中國當今也提不出新的「台灣論述」,兩者都停留在「以統獨為座標」的狹隘論述困境,缺乏「破壞性創新」。
范疇再談台灣的地緣宿命,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觀察,三種座標;分別是以台灣為座標,就是去中國化,卻成為美日的戰略旗子;以中國為座標,進入被中國左右的經濟勢力圈;以世界為座標,被台灣人嚴重忽略的選項。
范疇就是要提醒新政府,不管是美國「重返亞太」也好,中國將台灣「經濟內政化」也罷,台灣該是找出全民的最大公約數。不過,從王毅的「憲法說」到兩會期間,習近平與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斷重申「九二共識」,卻得到民進黨的非正面回應,顯然「不討論」或者「冷凍」兩岸問題,對蔡而言,是目前最安全的做法;但球不在我方,甘比亞與大陸復交,顯然釋放「軟性警訊」。
或許您會笑,作者提出的「後主權」、「中性化」的第三條路,怎麼可能實現?就如同歐盟提出實行「歐元」時,當時的人也無法想像,原來歐元真的實現,但誰又會知道結果呢?
接續,范疇談經濟問題,有一項結論值得探討,即「產業」已是落後概念,當下應該是「產品」掛帥的時代。台灣有一派的經濟學家或號稱的財經閣員(例如:立法委員曾銘宗等)時常告訴我們,中國經濟深切影響台灣經濟,像是大陸遊客若不來台,觀光業將大受影醒。更有一批企業家喜歡用「紅色供應鏈」來說明,台灣產業將被「空洞化」的問題。
范疇其實要講的是,中國就是計畫「上中下游通吃」,如此競爭之下,台灣是無法匹敵的,唯有拋棄舊思維,擺脫以「產業」為想像的發展形態,發展以「產品」為型態的經濟模式,以Uber為例,此該歸類在「交通業」還是「物聯網業」?現今經濟發展模式,已經打破過往型態,採取跨產業合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智慧型手機跨足汽車業、玻璃材質等各種相關的生活型態。
未來的新政府經濟政策,打造「五大創新產業」發展,或許該是改變思維的時刻,轉換為用「產品」想像發展型態,才足以對抗全球產業鏈的結構性轉變。
這本書的另一項特色是,范疇對中國的觀察有其特殊見解,談論習近平或共產黨政權的鞏固性問題,也提及中共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的打貪腐,可能只介於「權力改造」與「法西斯」的一線之隔。
若先暫且擱置范疇對兩岸事務的建議與想像,他對大陸的觀察會比台灣很多學者鞭辟入裡,台灣長期接受西方思維,時常用西方論點套入中國問題,卻忽略中國發展的特殊性與無參考性,並出現許多令人驚為天人的論點。
但觀察兩岸問題,必須探究大陸本身問題,及中共如何支撐其合法性,「打貪」、「台灣問題」、「中國夢」都是中共現階段用來建築其政權持續長久的基礎,而范疇點出一個關鍵因素:「若習近平想要打造百年中國,勢必需要一個連續執政二十年的領導班子」。
習近平會不會是前大陸領導人鄧小平第二?即便下台,依舊掌握大權?或許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前可以觀察一些變動。
若各位讀者仔細觀察近期中共領導班子動態,不難發現習近平身邊的親信,像是栗戰書、王滬寧等逐漸站在第一線,與過往慣例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大陸官員也不斷出現「擁護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讓外界很難不認為習近平試圖形塑個人風格,進一步集中權力。
不過,范疇認為,若中共想延續政權,對習近平個人的最大困境就是「時間」,因為他的任期僅至2022年,而習若想繼續改革,他主張,可以採用名義上「黨國分立」,並且利用「間接民主」,選出「國家最高領導人」,一來習可延續位置、繼續改革,二來藉此成為第一位由公開透明程序選出的領導人。不過,習到底是「真改革」,還是「假改革、真鬥爭」,只待時間證明一切。
這本書把很多醜話說在前面,也談論許多台灣社會不願討論的議題。對我而言,這本書更突顯台灣社會對兩岸事務「一廂情願」的心態。
本文為洞見國際新聞評論網和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合作的書評計畫
本文原刊:洞見X說書:與習近平聊聊台灣與中國
class='rpl rpl_slick'>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