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代層出不窮的環保與食安問題、核電安全、基改作物爭議,沒有一樣不需要科學精神的思維支撐我們參與政策的討論與思考。這是個最需要科學精神思維的時代,培養科學精神有助於個人的決策,參與公民、文化事務,並提升經濟效益。天下文化從1991年起,開始出版科學議題的書籍,今年(2016)是天下文化「科學人文」系列出版屆滿25周年,「說書 Speaking of Books」與天下文化合作,刊登十本蘊含科學及人文精神的經典,邀請讀者一同走進探索和創新的美麗境界。
二百年前,浪漫時期與工業革命交會之際
詩人拜倫之女愛達(Ada Byron)
同時熱愛著數學與詩
成為最早提出電腦程式概念的人
二百年後,在追求技術領先的矽谷
融合人文、美學與科技的賈伯斯(Steve Jobs)
成為改變世界的人
二十一世紀的創新
來自於連結美學與工程、科技與人文、詩歌與處理器
這十種經典,獻給志在探索與創新的你
《混沌》
一只在亞馬遜雨林震動翅膀的蝴蝶 兩週後在美國德州引起一場颶風
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蝴蝶效應」正是源自於「混沌」
這是改變你知識生涯的一只蝴蝶
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羅倫茲(E.N.Lorenz)首次提出了「混沌」理論──萬物都會顯現超乎想像的繁複多樣,只要有些微的條件差異,就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混沌與量子力學、相對論並列三大物理發現,深刻地影響了物理學界、數學界及人文領域的研究。葛雷易克以科技記者的專業素養,深入淺出的記錄了混沌理論的發展歷程,寫就了一部情文並茂的報導文學。參與其中的科學家以超乎常人的敏銳、執著和創造力,以及追尋真理過程的沮喪和歡欣,都透過作者鮮活的文筆一一呈現。
《週期表》
有史以來最動人的科學作品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 一致推崇
幻化成21個化學元素的生命頌歌
科學與文學,從來就不是互斥的領域。許多科學家的生命歷程,就如同創作小說一般精彩,他們自己的文筆,更因科學的訓練,更加精練且精準。閱讀這些科學家的文字作品,更可見跨界的美好。一手處理化學式、一手寫詩,身兼化學家、抗法西斯游擊隊、集中營生還者、作家四種身分的李維透過《週期表》將化學元素轉化為個人的隱喻,從個人的祖先到集中營的生活,最後在充滿戰後創傷的日子中,重新架構自己的科學人文觀。
《理性之夢》
一頁頁複雜難懂的科學文獻
變成一篇篇簡潔雋永的散文
什麼才是真實的人生?
經歷1960年代的嬉皮歲月,科學也朝向複雜化發展,許多原先不甚相關的學科,不斷地重疊與整合,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已活在資訊科技所虛擬出的世界裡。
科學和哲學都是求真的學門,卻是互相遙望的兩岸,《理性之夢》恰能化身為橋連結兩大知識體系。英年早逝的傑出科學家裴傑斯留給世界的心靈遺產,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答身處實體與虛擬世界的困惑。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
揭開全世界最高科學殿堂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神秘面紗
愛因斯坦、歐本海默、波耳、楊振寧、李振道⋯⋯
一座研究院如何孕育超過14位諾貝爾獎得主?
兩千多年前,完美的「理型世界」從柏拉圖的沉思中誕生;兩千多年後,一座探索理型的學術聖堂應運而生。在這座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走廊上,隨時會與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得主擦身而過;更不用說神秘的數學學院115室──享譽天下的愛因斯坦辦公室──有多令人想一探究竟了!
瑞吉斯親自造訪普林斯頓高研院,不只娓娓道來格狀自動機、弦論等發現的沿革,也透露了這些偉大學者就像希臘眾神,在光芒成就動人的背後,同時充斥著猜忌與相輕,卻也因此譜出了充滿人性的科學史樂章。
《宇宙波瀾》
原子爐、生命科技與太空探索
再這樣發展下去 對人類未來一定是好的嗎?
量子電動力學天才戴森教授最重要作品
每一位科學家在追求科學真理與突破的過程中,都期待自己的研究對於人類社會是有貢獻的。但當研究成果被應用的方向與自己預設不同時,科學家該如何自處及思考呢?本書是戴森教授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以來的回憶,他把科學生活比作個人靈魂的航程,浪漫而生動地記述了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歐本海默、費曼、泰勒等人的風範與成就,以及原子爐、生命科技和太空探索的研發歷程與爭議,對科技發展與人類未來有深刻的省思。
《大師說化學》
如果沒有化學 我們現在會生活在甚麼世界?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兼詩人霍夫曼
道出人類福祉與環境汙染的雙邊拉扯
由於有磺胺藥物,一個罹患敗血症眼看必死無疑的病患竟然奇蹟似地起死回生;但用來作為鎮靜劑的沙利竇邁,卻造成數千名短肢畸形兒,釀成無法彌補的禍害。石化產品讓我們享受舒適的現代生活,然而化學工廠的工安事故與污染,令人聞之色變。當代文明的許多成就少不了化學的貢獻,但許多災禍也離不開化學。化學就像是刀的兩刃,能克敵,亦能行惡。我們該怎麼看待化學?
在這本充滿人道主義色彩的通俗化學書中,諾貝爾獎得主兼詩人霍夫曼對化學的闡釋,就如同霍金對宇宙學的闡釋一般平易可親、深刻豐富。
《大自然的獵人》
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珍貴的資產
兩度榮獲普立茲獎唯一科學家威爾森
開闢人類走向生態保育的道路
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生態保育、生態多樣性的觀念,並非一夕之間被理解、接受,而是多年來經過許多科學家不斷地呼籲、倡導,才日漸成為人類社會運作中的主流。
「 演化生物學」是他命名的;「生物地理學」在他手中發揚光大;把人類視為社會性動物的「社會生物學」則由他開門立派,並且竭力推動攸關生態保育的「生物多樣性」理念;而「親生命性」概念的提出,更是威爾森急欲為保育倫理打下的恆久基石。本書是威爾森的自傳,充滿濃郁的散文韻味、自然野趣、機敏和深刻思想。從與一隻水母邂逅開始,帶領讀者進入充滿魅力的大自然。
《演化之舞》
生物演化的重點不是競爭 而是合作與生存
重回生物演化的起點──細菌
認清人類的渺小與敬畏大自然的奧妙
一提到「演化」,腦中是不是浮現出了猿猴轉變成人,或是魚長出腳爬上陸地的畫面?其實,我們都錯看了演化舞台上的主角。細菌,才是主宰地球生命演化的關鍵。
馬古利斯透過《演化之舞》將前所未有的演化思維呈現在我們面前。細菌如何行「魚水之歡」?細菌間的互相捕食,如何產生多細胞的結構?而深藏在粒線體和葉綠體中的線索,竟指出我們最早的父母,原來是細菌!本書彷彿時光機,帶領我們回到46億年前,看炙熱充滿岩漿的大地如何生成原始海洋,進而拉開演化的序幕,舞出超過40億年,至今仍不間斷的生命舞曲。
《瘟疫與人》
SARS、伊波拉、流感病毒、H1N1、茲卡肆虐
瘟疫始終是人類最深的恐懼
世界史研究奠基人 探尋全球各地重大傳染病史
即使醫學、公共衛生系統已經發展地非常完善,傳染病卻從來未消失在人類的恐懼之中,尤其在現在這樣的全球化環境,疾病散播再也沒有界線,不僅僅影響人體健康,更可能改變整個政經情勢。面對與瞭解,是處理恐懼最好的方式。
本書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進入歷史的年代,再進入耶穌紀元、乃至本世紀前半,詳實地探討鼠疫、天花、霍亂、傷寒、瘧疾、流行感冒等病在中國、印度、地中海、美洲等地的肆虐情形,為讀者揭示一幕幕條分縷析、鉅細靡遺的傳染病史。
《肝炎聖戰》
公共衛生史上的台灣之光
詳述台灣領先世界的肝炎研究發展史
深刻省思生物科技的發展問題與未來
在全世界醫學及公共衛生領域,台灣其實從未缺席,許多醫療及公衛成就,是全球尊重的標竿。看看前人的成就,我們還有許多可以努力與投入的領域,等著下一代年輕人來接棒。
台灣是世界上唯一全面接受肝炎疫苗接種的地區。本書是以人物為橫軸,著重科學家背景與面向,水平推衍研究歷史;肝炎研究發展為縱軸,垂直深入研究主題,賦予知識性深度,兼具理性與感性。其中側重人心探討的層面、訴諸人類共有理想與現實間的拉鋸,及研究之路迢遙無盡的孤寂,最是令人動容。
class='rpl rpl_slick'>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