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煉金術中盛放的麥森瓷花── 讀《夢幻火焰:煉金魔術與現代科學的分水嶺》

$
0
0
三個世紀前,世界上有兩大祕密,一是追求點石成金、長生不死的哲人之石,另一個就是製作瓷器的夢土配方。曾經,歐洲苦思數百年,不解中國的燒瓷祕方,直到有個貪婪的國王,捉到一個天才少年───波特格爾。在《夢幻火燄》中,作者珍妮特.葛里森(Janet Gleeson)帶領我們回到煉金魔術逐漸成為現代科學的年代,與波特格爾一起展開逃亡的歷險……

「在這個獨邀寵榮的房間裡,還有別的家具,其中包括佛朗索瓦一世時代的舊櫃,裡面裝滿了中國和日本的花瓶,盧加或羅比亞的陶器,巴利賽的餐碟,還有古色古香的圈椅,大概是亨利四世或薩利公爵,路易十三或紅衣主教黎舍留曾坐過的,因為有兩三張圈椅上,雕刻著一面盾牌,盾牌是淡青色的,上面雕出百合花紋的法國國徽,顯然是羅浮宮的舊物,至少也是皇親國戚府裡的東西。」───大仲馬《基督山恩仇記》,第三十九章〈來賓〉,1844~1845年(註1)

如果各位在讀《基督山恩仇記》時,曾留意從伊夫堡逃出生天、開始撒錢的基督山伯爵,以及他的三個仇家如何擺闊的話,一定會在各段描述奢侈品的段落中看到兩項不可或缺的珍寶:「中國和日本瓷器」。

這個發生在 1815 年到 1838 年的復仇傳奇,無意中展現了歐洲直到十九世紀,依然對於東方文化與瓷器的癡迷與推崇。這樣的景況,與現今一提到高級的瓷器,人們便能將德國的「麥森(Meissen)」、英國的「瑋緻活(Wedgwood)」等名瓷品牌琅琅上口,而對中國精瓷的印象則停留在「博物館裡有很多」、「美術課本說很讚」和「我知道,中國就是『China』嘛!」,以及充斥在 39 元和 10 元商店「Made in China」的廉價日用器:「咦,可以放微波爐嗎?會不會爆炸?」的狀況大相異趣。

世界的瓷器史中,西歐的瓷器工業並非橫空出世地一腳踢飛亞洲瓷器,《夢幻火焰 》(The Arcanum)一書,藉由煉金術士波特格爾的一生,與德國麥森瓷廠的發展史,使我們一窺從十五世紀開始沉溺於東方陶瓷魔力的歐洲,如何在一個發生於十八世紀,充滿了貪欲、求知、野心和陰謀的刺激故事中,誕生出西歐本土的瓷器文化,以及因瓷器工業和鍊金術而誕生出的一門現代學科──分析化學。

porzellanherstellung_in_deutschland

德國為了紀念波特格爾在麥森製瓷的三百年紀念郵票:畫面上的波特格爾,正為強人奧古斯都表演「點石成金」的煉金術。(圖片來源:Sachsen Lese)

唯有逃亡,才是唯一的出路。由於未能實踐對國王的承諾,如今他命在旦夕。」(註2)

《夢幻火焰》與歐洲瓷器工業之始,由 1703 年,一位年輕煉金術士的大逃亡展開,作者珍妮特‧葛里森(Janet Gleeson)以懸疑細緻,甚至是小說式的筆法,藉由瓷器配方的發明者───波特格爾(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悲劇的一生,將皇家榮耀的面紗掀開,使我們見到名牌陰影後活生生的人類欲望與政治角力。

「瓷器的發明是因一名煉金術士,或偽裝煉金術士者,讓許多人相信他可以煉出黃金。波蘭國王因此把他拘禁在距德勒斯登三哩的克寧斯坦堡。他在那裡並未煉出讓人類犯下眾多愚行的寶貴硬實黃金,反而發明了易碎的瓷器。不過也可說是黃金,因為瓷器為國家帶進了滾滾財源。」───波勒尼茲男爵,《回憶錄》,1737年(註3)

以上短文可以簡略概括本書第一部的故事大意。但細讀葛里森在書中細述的波特格爾生平,我們可以看到:三十年戰爭之後的日耳曼諸王,是如何將對戰爭財源的壓力,以及彰顯皇權、厭懼死亡的慾望,映射於神秘的煉金術之中。或追求知識、或追求富貴榮華的煉金術士和騙子們,便在貼著金箔的絞刑架陰影裡,與國王們跳著尋求著長生與財富的科學之舞。出身於金匠世家,後師於煉金術師/化學家孔克爾(Kunckel)的藥劑學徒波特格爾,用五年的時間,在囚禁中用化學方法分析出了全歐洲渴望的瓷器配方,並將其獻給強人奧古斯都。1709 年,強人奧古斯都開始興建瓷廠。

這是個連被蘋果砸到頭的牛頓,都仍執著於煉金術的時代,科學仍未與神祕主義分道揚鑣。

波特格爾過去的經歷幾乎集滿西歐瓷器史的元素:煉金術與藥劑學。波特格爾因而擁有化學方法的知識與能力、瓷器配方與窯溫、窯爐的研製記錄明確,步驟清晰,與中國瓷器文化的籠統經驗法則大相逕異。波特格爾身兼強人奧古斯都(Augustus II the Strong)的手中王牌與騙徒罪犯的雙重身分,「點石成金」的求知慾望則使他一生無法脫離國王的掌握。

波格爾來自金匠世家的出身的靈感,使得他選擇金屬器造型為最早的產品塑型,也呼應麥森瓷廠創廠初期,為瓷器塑形裝飾的匠師是由珠寶匠和金匠轉職擔任。西歐瓷器的造型從此發展出了與東方瓷器不同的造型特色,「與金屬器相通」的瓷器造型風格延續至今。

(左)波特格爾在德勒斯登布呂爾平台的紀念碑與(右)現存於德勒斯登美術館,波特格爾在麥森瓷廠最早的紅陶作品

(左)波特格爾在德勒斯登布呂爾平台的紀念碑與 (照片來源:維基百科) (右)現存於德勒斯登美術館,波特格爾在麥森瓷廠最早的紅陶作品
(照片來源:德勒斯登美術館線上藝廊)

正因為強人奧古斯都及麥森瓷廠的建立,奠定了歐洲高階瓷器廠的基調──由上而下、由皇室贊助而起的皇家瓷廠,以王公貴族作為主要客群,產品成為彰顯國威的奢侈品──與亞洲將瓷器做為日常用器、無論是貴族亦或民間,均將其視為生活的一部分的輕鬆風氣截然不同。西歐瓷器的「高級」印象、由皇室背書的事實,經過長久的歲月至今,成為西歐各瓷器大廠建立「品牌形象」的一部份。

葛里森試圖在本書,將波特格爾由「瓷器配方發明人」轉為一位值得同情、充滿情感矛盾的科學家,她以許多篇幅建立起「浮誇剛愎的強人奧古斯都,與無力抵抗國王命令的波特格爾」的形象,在第十章〈死亡陰影〉中,波特格爾臨終的淒涼處境,也讓人能理解葛里森何以為這位孤寂的科學家記上悲憫的文筆。

1719 年,被剝奪自由且為瓷廠奉獻了十數年的波特格爾,一文不名、精神耗弱地死於麥森瓷廠的小室之中。他的死,揭開了本書的第二部,以及瓷器配方、麥森瓷廠大權的爭奪戰。

1730年代,海洛德風格的東方人物麥森彩繪瓷盤(照片來源:麥森瓷器官網)右圖是為左圖盤面的右方瓷繪畫面放大。

1730年代,海洛德風格的東方人物麥森彩繪瓷盤(照片來源:麥森瓷器官網)右圖是為左圖盤面的右方瓷繪畫面放大。

《夢幻火焰》第二部的行文方式,或許是因為出場的歷史人物較第一部紛雜,且重心由瓷器配方的發明移轉至商業大戰,敘述較為瑣碎複雜,開啟了除了「人」之外的許多主題,並以麥森瓷廠的經營史為主幹。

葛里森描述此時的麥森瓷廠,已經因為保密需求,發展出了堪比工業化時代的瓷廠分工、防偽商標,以及現代科技園區般的嚴密員工管理,將瓷廠員工與匠師視為國家珍貴的資產,戰亂時是有如珍稀戰略資源、戰利品一般的存在。葛里森甚至認為,麥森瓷器匠師的叛逃與遷徙,帶動著歐洲各地瓷業的發展。

作者也藉由強人奧古斯都、奧古斯都三世(Augustus III of Poland),以及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對待麥森瓷廠的不同方式,反映出薩克森與普魯士兩邦,欲在歐洲國際間上爭取一席之地,並將此做為普魯士軍事強權興起的象徵。

在被法國的賽維斯瓷廠取代前,麥森瓷廠的兩大藝匠之戰,也在此書充滿人性的呈現出來。才華洋溢、戀棧貪汙的瓷器畫師海洛德(Johann Gregor Herold)與不藏私的天才立體瓷塑師坎德勒(Johann Joachim Kaendler),兩人如八點檔歹戲的長年相爭過程,是十八世紀官僚腐敗風氣的縮影。

麥森瓷廠產出的作品,由以海洛德為首的「平面、細緻、秩序且多彩的東方主題」,轉為坎德勒的「立體、躍動、素白、反映貴族生活的各式瓷偶」的過程,則可視為歐洲瓷器終於完全跳脫「模仿東方」的樣式,追上當時流行的洛可可文化風潮的指標;海洛德的東方風景,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對照,坎德勒的寫實瓷像,則是歷史學家重建十八世紀貴族生活的重要線索。

(左) 1731年,坎德勒的《蒼鷺》以其生動寫實的姿態,擄獲了強人奧古斯都的心,麥森瓷廠的海德洛風格即將改弦易轍;(右) 坎德勒風格的小瓷雕人偶,隨即代替糖雕,攻佔了貴族們的餐桌。此二件作品均收藏於德勒斯登美術館。 (圖片來源:德勒斯登美術館線上藝廊:蒼鷺、瓷偶)

(左) 坎德勒風格的小瓷雕人偶,隨即代替糖雕,攻佔了貴族們的餐桌。此二件作品均收藏於德勒斯登美術館。
(右) 1731年,坎德勒的《蒼鷺》以其生動寫實的姿態,擄獲了強人奧古斯都的心,麥森瓷廠的海德洛風格即將改弦易轍。 (圖片來源:德勒斯登美術館線上藝廊:蒼鷺、瓷偶)

葛里森將《夢幻火焰》的故事,終結於海洛德、坎德勒的死去,與歐洲各大新瓷廠的興起,但我們都知道,麥森瓷廠的生命延續至今。

這是一本難以被分類為「科學史」、「文化史」,亦或「傳記」的歷史類書籍,無怪乎出版社將它歸類於「科學人文」這般曖昧的書系。而在以「東方/中國陶瓷史」與「西洋瓷器鑑賞」的出版品為主的台灣書市,以及獨重中國瓷器史的台灣藝術史教育風氣裡,《夢幻火焰》可以算是值得推廣,且讓人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陶瓷史的有趣作品。

藉由夾敘夾議的瓷廠故事,葛里森建立了詳盡立體的瓷器大師群像,點出瓷器在十八世紀的歐洲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劇情跌宕曲折的歷史中,以大幅篇幅揭示歷史人物們貪婪、欺騙、背叛、忌妒、浮誇……等陰暗面,讓整本書隱約帶有道德教訊。畢竟,葛里森試圖呈現給讀者的不只是單純的歷史研究,而是推動世界變化的人性。


註1:大仲馬著,蔣學模譯,《基督山伯爵》,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頁419。

註2:珍妮特‧葛里森著,莊安琪譯,《夢幻火焰》,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頁8。

註3:珍妮特‧葛里森著,《夢幻火焰》,頁47。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