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彥勳(臺大物理所研究生)
龍馬在勝海舟的影響之下,一點一滴開始打造屬於自己的海軍。而隨著局勢急轉直下,佐幕派及勤王派爭鬥越趨激烈,幾乎每天都有人被暗殺,看在龍馬眼裡,實在心急如焚,但他也在等待機會。
龍馬確實格局不同,他知道,自己肯定是那個改變天下的人,但「世局正處於沸騰狀態」,即便看在眼裡苦不堪言,這時也只能繼續蟄伏,換句話說,他懂得忍!
司馬先生在描寫人物的各類逸事後,總愛加上自己的看法,尤其當龍馬與西鄉隆盛兩位第一次相遇時,司馬先生寫得尤其精采:
西鄉終生以「去欲」為自我教育之目標……開始思考「究竟何種人能成就大事業」。最後。他得到的結論是:「不要命、不要名,也不要官位及金錢者,別人就拿他沒輒。唯有這種眾人拿他沒輒之人才能克服艱難,成就國家大業。」
龍馬也留下與此類似的語錄,但說法與西鄉相較之下顯得較像逆說,,且不似西鄉具有宗教性,卻一針見血。或許勝就是因此才說龍馬是「較會盤算的西鄉」吧。
就拿成就大事這點來說吧。龍馬的語錄中有「人生之目的在於成就事業」。此觀點與西鄉並無二致,但他立刻接著強調「切勿羨慕他人事蹟而模仿他人」,可見他極具冒險精神。
又,關於生死觀也與西鄉頗為類似:「遭五馬分屍之邢,遭逆屍磔刑,或於宴席上歡樂死去,橫豎都是一死,並無二致。既然如此更應思成就偉大之事」,又有「死時就將性命交還給上天,切勿一心貪求高官厚祿而貪生怕死」之句,可知龍馬雖與西鄉相似,但似乎更顯得實際。
司馬先生在此精闢地寫出龍馬及西鄉之異同。龍馬顯然較為現實主義,而西鄉則深受日本傳統價值影響,帶有些許宗教色彩的思想,使得他依舊是一名武士,效忠於藩的武士,一如土佐藩士武市半平太,心中仍念著藩的利害,因此在思想上與龍馬相去甚遠,當然龍馬已脫藩而為浪人的身分自有其優勢,但不僅如此,筆者閱讀至此時,想起在《龍馬行》第三冊也有相關敘述。
原來當時是沒有「日本人」這個稱呼的!這令筆者非常驚訝!
筆者一直認為,民族性如此強烈的日本,在現代之所以能在各方面表現皆驚豔於國際,便是來自其愛國、團結和嚴謹的行事風格,卻沒想到,不過只在百年前,連「日本人」這樣的概念都不存在!而這概念卻在坂本龍馬這樣一個身分卑微的鄉士心中成形、茁壯,最後發揚光大!
也因此,龍馬的行事準則其實與其他維新志士相同,只要對藩有利便奮不顧身,只是龍馬的對象是日本。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被引進日本──公司。
由於長州藩於蛤御門之變戰敗後而成為朝敵(與京都天皇為敵),龍馬及勝海舟辛苦建立的神戶海軍塾被幕府強行解散,勝海舟也因此回去京都,幕府威勢儼然東山再起,龍馬對此只有另起爐灶一途。
龜山社中,是龍馬不斷奔走後,終於由薩摩藩出資成立的商社,目的在於藉由船運貿易,賺取利潤後可以購買武器,而龜山社中最終當然還是以推翻幕府為首要目標,在此龍馬一切以現實為考量基準的思維起了極大的作用。
薩摩藩與長州藩在蛤御門之變後,幾乎水火不容,別說要二者合作,就是碰上個面可能也要動輒決鬥。而龍馬成立的「公司」亟需船隻及資金,加上其實薩長兩藩對於勤王的思想並無二致,於是龍馬開始奔走兩藩間,使兩藩得以互通有無,各汲所需,促成了在當時幾乎是跌破眾人眼鏡的薩長同盟。
司馬先生在書中此段,相當強調龍馬對於現實的眼光,書中情節看來理所當然,但筆者不禁十分驚訝。龍馬向河田小龍、勝海舟等人學習西方新知,接著便能馬上學以致用,學以致用甚至不是最艱難的部分,而是在當時的日本,幕威尚在,各藩各自為政的情況,龍馬憑藉著自身的魅力及意志力,能創造如此大業,筆者至今仍難以想像!
由於薩摩糧食歉收,而長州收穫頗豐,長州需要在京都天皇的影響力,但偏偏成為朝敵。朝廷上下無一不厭惡長州,適巧薩摩藩於蛤御門之變後,京都影響力大增,龍馬看穿了此一現實,說之以利,使兩藩雖不至於盡釋前嫌,至少也能為勤王倒幕共同合作。
歷史一再重演,機會一直都在,可是死守武士價值的人們便無法看穿這一切。
龍馬小時被笑為尿床鬼、鼻涕蟲、被私塾的老師放棄,身分又是卑微的鄉士,唯一能稍微稱許的只有刀術。身上幾乎找不出任何符合社會期待的特質及能力,卻也相對地沒包袱,而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甚至連看也看不到的大事。到底是歷史的慧眼識英雄啊!
雖然主角是坂本龍馬,司馬先生並未就忽略其他英雄豪傑,即便格局、視野不如龍馬,司馬先生在小說中,依舊給予適切的評價。
長州藩成為朝敵後,司馬先生形容長州藩已「自暴自棄」,長州藩士桂小五郎抑鬱寡歡。當龍馬說服桂與薩摩同盟時,桂雖有些執著長州的面子,卻也寫下「既有薩州為皇家效力,長州雖亡亦為天下之幸」如此氣魄的文句。
讀者大概可以看出,國難當頭之際,全日本上上下下,不論何藩何士,皆憂心如焚,只是因為擁抱各自的理想,使得大家相互傾軋,理念不同即視之為賣國,見面則如仇敵般,黨派鬥爭、戰爭層出不窮,最可怕的是,所有人都視死如歸,原本應當是國家救亡圖存的絕佳條件,卻十分徹底地浪費在無謂的爭鬥之中。同樣的情況,與前文有提過司馬先生的說明,大東亞戰爭的成因如出一轍。但無論如何,所有人的共同目標是一致的,至少在這方面絕對是令人訝異的團結,亦可蔚為奇觀了。
筆者相信,這大約也是列強來到遠東後,對待日本及對待中國的方式差別如此巨大的原因之一吧!作者也提到,「所謂的攘夷行動若僅是殺傷外國人,若如長州藩那樣以舊式軍隊對抗列強海軍,這些舉動本身便毫無意義。但其實在外國政府看來卻充分顯示出日本人異於其他亞洲人的爆發力。英國歷史學者湯恩比曾說:『日本是土耳其以東唯一未受西洋人侵略的國家。』如此幸運的結果肯定多少拜此之賜。」
薩長同盟及龜山社中在當時的日本已是前所未見的創舉,但這在龍馬波瀾壯闊的「世界浪人」生涯中,還未達到最高潮,日後龍馬提出的船中八策及大政奉還等政治策略才算是真正種下維新的種子,許多現代化的自由民主觀念皆成因於此。與此同時,筆者回頭讀過許多名人的推薦序,事過百餘年,龍馬的事蹟還是有許多值得現代人效法學習,其精神尤其如此。
不知不覺中,司馬先生塑造的人物也帶起了筆者的情緒,好似看電影或戲劇時,總希望主角能有好遭遇,好結局,隨著龍馬的一生起伏,筆者既期待後續龍馬的抱負能實行於天下,又遺憾這樣精彩絕倫的故事即將告一段落。
本專輯為「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和遠流出版社共同合作的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