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餘音繞樑的《青雲之軸》──「臺灣人」認同的追尋之旅

$
0
0
作者:陳怡宏(台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游擊文化最近出版了陳舜臣於1974年所寫的自傳性小說《青雲之軸》,這本書是作者透過主人翁陳俊仁(即陳舜臣的化身,作者在此也開了小小的玩笑,陳俊仁ちん しゅんじん/にん與陳舜臣ちん しゅんしん的日文發音相當接近)來描述自己的戰前青春歲月及身分認同問題。

1462290807-4083494230

近代以來,什麼是「臺灣人」、「臺灣認同」等問題,一直困擾著臺灣島上生活的人們。而所謂的身分認同、nation(民族╱國族)認同,一直都不是「自在」的(在此套用一下馬克思的自在與自為階級理論)。如果用在nation的話,只有在一群人在覺醒╱認識到自己是一個nation時,才可以稱為自為的nation。

在近代以前,臺灣島上的人分為各種族群,彼此之間有衝突有合作,並且逐漸形成以地域社會為主的認同,如宜蘭人、臺北人這樣的認同。而到了日本時代後,部分的社會菁英,在與日人的接觸後,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臺灣人」,發展出「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這種認同,而這種認同在某種意義上是以漢族為主的nation認同,如今這種nation認同則似乎有逐漸擴大之勢。

8

過去的歷史論述往往如同上述,是從島內來進行相關的論述,但是這種方式其實有所侷限。因為由於帝國日本的擴張,殖民地臺灣島上的人民有許多人到帝國及擴張之地求學、工作、生活,因此有許多臺灣出身,居住島外的臺灣人。對這些人而言,到底如何想像自己,如何建構自己的認同?這類議題過去在關注島內的視野下,往往受到忽略。

然而,近年來由於後現代及相關研究從大歷史轉移到個人╱生活╱的歷史轉向之福,這些人的歷史記憶不斷被發掘。有住在琉球的臺灣移民、「滿州國」開創新天地的臺灣人、在廈門的臺灣人、也有在臺灣出生長大,前往日本求學,而後到中國的共產黨所在地進行革命的臺灣人,如史明,另外也有到國民黨所在地的臺灣人,如李友邦。甚至也有是否應被歸類為「臺灣人」的灣生故事。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則是在神戶出生長大,但家族與臺灣仍有聯繫的陳舜臣,透過他的文筆,我們可以窺見另一種聲音,或許也可說是臺灣身分認同的其中一個參考座標。

e999b3e8889ce887a31946e696b0e88e8ae9ab98e4b8adviae4babae7949fe98193e8b7af20031

1946年,陳舜臣在新莊高中前留影。圖片來源:游擊文化。

筆者認為《青雲之軸》的書名也有著作者善用語言的隱喻,一語「數」關,既是青春(年輕嚮往青雲之志)的畫軸,也是青年對於認同的座標軸,並且引伸有「事物核心」的意思。在陳俊仁的青春故事中,有著「認同」的核心議題,並提供讀者幾個「軸」以利參照,這也是語言的曖昧╱奧妙之處。

初讀《青雲之軸》時,我原只當在看一個著名作家的陳年故事,然而隨著作家的描述,逐漸進入他所建構的生活世界後,我產生了漸入「佳境」的感覺。讀畢全書後,雖未得空再次閱讀,然而書中提及的種種,卻能讓我逐漸與種種過去的問題及相關主題的書籍產生連結。如同漣漪般,不停迴盪,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餘音繞樑,以下試著分享我的幾點感想。

如同許家琪的書評所觀察到《青雲之軸》中的「語言」問題,陳俊仁是透過自己家裡的語言跟外面的語言不同,而逐漸意識到自己好像有點不同(筆者是1975年次的三重埔人,看到這一段也是心有戚戚焉)。逐漸年長後,又透過臺灣留學生瞭解島內的臺灣人與日本人的不同待遇,這些與他自己在神戶的經驗仍有所不同。但他為了與家鄉的臺灣人產生共鳴,試圖使自己與之連結,這就是一種認同的選擇過程。他自己則由於臺灣人的身分,而與一同求學的同學們仍受到不同的待遇,並有不同的志向。他也試圖與同樣是殖民地身分的外國人產生連結,發現本來認為應該共鳴的殖民地人民,其實也游移於認同殖民者帶來的進步,與認同受殖者(但代表的是「封建落後」)身分之間。後來陳在暗夜中,自己進行的「行軍」(苦行求道),與朝鮮人青年產生了某種殖民地人民命運的連結。

書中也對戰爭的如神戶空襲的慘況進行描寫,陳並與居住地神戶產生了某種地域認同連結。最後書中描寫了陳的兩個友人──臺灣人青年逃避兵役的反抗以及印度青年的覺醒,揭示了nation認同覺醒後的事例。以及戰爭結束後,雖然有著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似乎也開啟了新時代的可能。這本書中尚未提及的則是,現實生活中的陳舜臣則於戰後「回到」「故鄉」臺灣,試圖為新時代的臺灣奉獻一己之力,卻因戰後臺灣的種種衝擊,而使其黯然返日。

從這本書,可以看出殖民地臺灣人出身的陳俊仁,從出生到青年的生命歷程。既交雜著複雜的身分認同,與青春年少所有的各種苦惱,也有著戰爭所施加的各種外在生理與心理的壓力,讓讀者可從這個事例來思索到底什麼是「臺灣人」?

如果我們再持續努力挖掘這些不是中心(島內),而是周邊(島外)的「臺灣人」生命故事,或許我們就更能理解什麼是「臺灣人」。「臺灣人」從來就不是不證自明的,諸如教育、生活環境、生命經驗、階級等等的不同,型塑了臺灣人民的各種不同nation認同。這些「認同」的過程直到現在仍是「進行式」,而非「完成式」。正因如此,這本寫於1974年的書,才仍有值得我們一讀的價值。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