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野蠻小邦周的工藝教室:一堂課教你學做青銅器!

$
0
0

上一集「野蠻小邦周的化學教室」為大家介紹了青銅的性質,還有青銅時代的時間。大家還記得嗎?(台下一片沉默)……呃,好,總之,本週的重點是,人們是如何把銅或是青銅變成他們想要的那樣東西呢?

青銅器的鑄造

金屬器的製造有兩種辦法:鑄造與打製。

鑄造是將銅料熔化成液狀,倒進模子裡,冷卻以後就可以把器物從模子裡拿出來。

打製則是直接把銅料敲打成薄片,並且用鉚釘或其它方法接合在一起。彰化花壇黃有信老師傅的黃銅冰淇淋勺,勺碗部份也是用打製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前往拜訪,或是參考本篇網誌

選擇製造方法時,首要考慮的是金屬的特性,像是質地柔軟的純銅(也就是紅銅)、銀、金等等,都是可以利用捶打的方式製成器物或裝飾品(當然,它們也都是可以被熔化成液體進行鑄造的)因為青銅硬度高、延展性差,所以製作青銅器的唯一方法就是鑄造。

【圖一】打製的純銀轉經輪。(筆者攝於拉薩)

【圖一】打製的純銀轉經輪。(筆者攝於拉薩)

雖然,各地區一開始使用青銅時製作的東西都不太一樣,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可以用簡單的模子製成,像是鏡子、箭頭、針、墜子等等。這類小東西的鑄造只需要單面的模子或兩個拼合的模子,有點像製作冰塊(單面模子)或是雞蛋糕(上下拼合的模子)那樣。只是在青銅器的鑄造中,要先把兩個模子上下拼合以後才能把銅液倒進去,雞蛋糕則是把兩半蛋糕做好以後再將蛋糕合在一起。

【圖二】雞蛋糕模型

【圖二】雞蛋糕模型

用單個模子或兩個模子合在一起,只是最入門的青銅器鑄造方法,人們怎麼會滿足於冰塊跟雞蛋糕呢?

當然還有更厲害的。

最登峰造極的青銅器鑄造方法可以分為兩種:失蠟法與塊範法。

失蠟法的基本概念是這樣的:先用蠟或牛油等熔點低、易塑形的東西,製作器物的模型,接著在模型內外,用可以耐高溫的泥土,將模型包裹起來,並且留下兩個洞,一個用來倒入銅液、另一個用來排出氣體和多餘液體的孔洞。這一層把模型包裹起來的泥土就是大家熟悉的「模子」。

模子完成後就可以倒入熔融的銅液。因為銅液的溫度很高,會把蠟或是牛油做的模型直接氣化,留下的空間就會被銅液填滿,等到銅液冷卻後再把外面包裹的泥土敲開,就可以獲得跟蠟或牛油模型長得一模一樣的青銅器了。(筆者曾經在youtube上看到有人分享現代版的失蠟法,那位仁兄是用保麗龍來做模型,用的金屬是鋁。大家也可以參考一下真人表演。)

塊範法跟失蠟法一樣,都需要有一個器物的模型以及相對應的模子。但是,在塊範法的製程中,人們會把模型「拿出來」,而不是放在模子裡讓它被銅液溶化或液化。工匠用陶土製作器物的模型,然後用陶土製成模子(也就是「範」)。接下來,工匠要想辦法把範分成幾塊,移除模型(或是把模型改造成容器內部的範),再把一塊一塊的範拼回去、固定好。這樣一來,範裡面就會有空間可以把銅液倒進去了。

【圖三】圖片來源:吳來明等著:《雄奇寶器:古代青銅鑄造術》,頁75。

【圖三】圖片來源:吳來明等著:《雄奇寶器:古代青銅鑄造術》,頁75。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野蠻小邦周的化學教室〉裡提到仰韶文化的陶器可以燒到一千度嗎?為什麼耐高溫的陶器也對青銅器鑄造很重要,就是因為我們得找到熔點比青銅熔液還高的陶土啊~不然銅液倒下去,範就熔化了,然後工匠就死掉了(呃)這樣大家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港節呢~

以上是塊範法的基本概念。

還是不太清楚嗎?那就讓我們來實際演練一下。

以【圖四】這個鼎為例,大家覺得它的範會長什麼樣子呢?

【圖四】獸面紋鼎 商代晚期,通高24、口徑19.5公分,河南安陽大司空南出土。(圖片來源:《中國青銅器全集》)

【圖四】獸面紋鼎 商代晚期,通高24、口徑19.5公分,河南安陽大司空南出土。
(圖片來源:《中國青銅器全集》)

想好了嗎?學者們的版本請看【圖五】:

【圖五】圖片來源:李濟、萬家保:《古器物研究專刊:殷虛出土靑銅鼎形器之研究》,頁5。

【圖五】圖片來源:李濟、萬家保:《古器物研究專刊:殷虛出土靑銅鼎形器之研究》,頁5。

如果能夠近距離觀察器物,其實可以看到非常多線索,讓我們知道當時的工匠是如何把這些範分開又拼回去的。

最容易找到的線索真的是條「線」:在青銅器的表面上,如果看到有一些紋飾不連貫的地方,或是有垂直的線從上方延伸到下方,那可能就是兩塊範拼合的位置,我們稱之為「範線」。

以【圖六】的曾姬無卹壺為例,看得出來它的壺身正中間有一條垂直的分線嗎?

在壺頸尤其明顯,那條線就是範線。如果讀者有機會到故宮去看看這個大壺,除了範線之外還可以找到很多鑄造的痕跡,像是側面兩隻老虎與壺身的接合等等,大家不妨找一天去跟曾姬無卹壺來點親密接觸。或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文物陳列館,現場也有陶範的展示。

【圖六】曾姬無卹壺 戰國早期,通蓋高78.1公分,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墓葬出土。(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圖六】曾姬無卹壺
戰國早期,通蓋高78.1公分,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墓葬出土。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除了簡單的單面範或雙面範,以及打製法,全世界的青銅時代鑄造技法基本上就是失蠟與塊範兩種。但是塊範法只有黃河與長江流域地區才使用,其它地區如兩河流域、埃及、歐洲等地區都是以失蠟法為主。有些學者認為,現代中國西半部甘肅、青海等地區的青銅文明在銅器成份與技法上與兩河流域等地區比較類似,反而與中原地區的塊範法關係較小。

不僅鑄造的方式不同,使用失蠟法與塊範法的青銅時代人群所生產的產品也不一樣。在兩河流域、埃及和歐洲等地區,青銅主要是用來製作雕像,如【圖七】的圖坦卡門銅像。但在使用塊範法的現代中國東半部,卻是以鼎、爵這些容器為主。

顯然,對於這些可以自由塑形並且長久保存的新材料,生活在不同地區的青銅時代人們有著很不一樣的想法。

【圖七】圖坦卡門銅像 約公元前1300年,現藏Egyptian Museum of Cairo (圖片來源:Artstor)

【圖七】圖坦卡門銅像
約公元前1300年,現藏Egyptian Museum of Cairo
(圖片來源:Artstor)

不過,生活在東亞大陸上的人們並不是很頑固的非塊範法不可。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他們所鑄造的青銅器有了很多新的變化,最讓人感興趣的是,這個時候,南方楚國、曾國等地方的人喜歡的是繁複的裝飾風格,許多器物都加上了讓人眼花繚亂的裝飾,像是〈小邦周化學教室〉開場時為大家介紹的王子午鼎就是一個例子。

許多學者認為,這些讓人目炫神迷的裝飾不是用塊範法做的,而是失蠟法,因為這些縱橫交錯又鏤空的裝飾,是很難讓工匠把範一塊一塊完整的從模型上剝下來,再一塊一塊地組回去的。當然,也有學者認為當時的工匠們才沒那麼「肉腳」呢,這種裝飾也只是一塊小蛋糕而已!畢竟他們可是一群擁有一千年技術與經驗的超級達人啊!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侯乙墓出土、一般被稱為「尊」的酒器。讀者不妨仔細觀察【圖八】,器物上這些複雜的裝飾是怎麼做的呢?失蠟法與塊範法,你選哪一個?(歡迎留言投票!)

【圖八】曾侯乙尊 戰國早期,高30.1、口徑25公分,曾侯乙墓出土(圖片來源:《中國青銅器全集》)

【圖八】曾侯乙尊
戰國早期,高30.1、口徑25公分,曾侯乙墓出土(圖片來源:《中國青銅器全集》)

圖片 2

【圖八】曾侯乙尊 細部圖
戰國早期,高30.1、口徑25公分,曾侯乙墓出土
(圖片來源:《中國青銅器全集》)

必須要強調的是,即使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使用失蠟法鑄造青銅器,但是更多的器物還是用塊範法製造的,甚至有很多器物其實只有裝飾的附件可能是失蠟法,器物的主體仍然是非常典型的塊範法製品(像是有範線)。

就像雞蛋糕一樣,從傳統的橢圓型到各種形狀,不管是口味、夾心、甜鹹、大小,它的基本製作方法都是一樣的。也許有些店家會開發出非常厲害的雞蛋糕,像是香蕉巧克力口味的雞蛋糕配上冰淇淋跟脆笛酥(有這種東西嗎?),但是會賣這種超華麗雞蛋糕的店家可能全世界就只有一家,其它人都還是用原本的方法、做差不多的雞蛋糕──為什麼明明香蕉巧克力口味的雞蛋糕配上冰淇淋跟脆笛酥,就非常的華麗高級又可口,但卻可能只有非常少的人會去製作呢?

青銅有什麼了不起?

為什麼青銅會被學者視為一個與「石器」截然不同的階段呢?雖然在發展的過程中這兩個階段沒有辦法一刀切開,可是它們還是有一些不同。

除非是大量生產,製作陶器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就能完成,簡單的青銅器如箭鏃、鏡子等等也是。但是如果要製造如王子午鼎這樣高級的青銅器,就要複雜很多了:它會需要礦工、冶鍊工、製模陶工、製範陶工的配合,每一項都是一重專門的技術。

需要不同專業的工匠一同合作暗示了一件事情:有人在組織、調度著很多其它人──因此我們可以推想,這個時期有社會分工與社會的階層,就好像一個工廠裡有廠長管理著生產線上的每一個工序和每一個工人一樣。

「階層」並不是青銅時代才出現的,考古學家在新石器時代就注意到了社會裡有些人的房子比較大、墳墓裡的隨葬品比較高級,或是擁有一些非常稀有的裝飾品。

到了青銅時代,「青銅」這項稀有的材料強化了「階層」,只有拳頭夠大的人才能擁有夠多的青銅來做武器以外的東西,等級不足的小兵只能蹲在旁邊羨慕的看著統治者炫耀他華麗無雙的酒杯和飯碗。

所以,千萬別小看了這些髒髒醜醜甚至歪七扭八的青銅器,它們可不只是一件件手藝非凡的工藝品,它在中國的青銅時代,可是爭權奪利的勝利者才能擁有的徽章啊!

附錄:小邦周答客問

上一篇〈小邦周化學教室〉中,有讀者朋友在粉絲頁留言問道:

能不能順便問一下,鐵器到底比青銅器哪裡好啊~~為什麼鐵器是接在青銅器的後面呢? 成本比較低嗎?

小邦周真的有認真看大家的留言喔,非常謝謝這位朋友為我們提供機會補充一下非常複雜的鐵器時代問題。大家準備好了嗎?

鐵器的優點

鐵礦的含量比銅豐富,只要克服冶煉的難題,成本就會下降。
鐵經過適當的冶煉與鍛造就可以獲得「鋼」。鋼的性質堅韌、鋒利,而且這些物理性質又可以透過含碳量的不同加以調節,所以可以廣泛地應用在各種工具、兵器和器械的製作上,全面取代了石器。

為什麼鐵器會接在青銅器後面呢?

首先,鐵是一種很容易生鏽的金屬,在大自然中很少能夠找到純鐵。除非能夠找到含有鎳元素的鐵礦(多半來自隕石),不然鐵器即使作成以後也不如銅器耐久。

其次,鐵的冶煉需要比較複雜的技術。〈小邦周化學教室〉提到,青銅的冶煉溫度約在 1000℃。這個溫度也能用來煉鐵,但所煉得的鐵雜質很多,無法直接用來製作器物,必須經過反覆加熱鍛打的程序,才能變成質地較為緊密的鐵塊(此時,隔壁的青銅器已經金光閃閃地交貨了)。另外一種冶鐵方法可以獲得雜質較少的鐵料,但需要 1200℃ 的溫度,因此需要高溫技術的發展與之配合。

目前學者大致都同意,鐵器的發展與普遍使用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吳國、越國、楚國等南方國家最有名,大家耳熟能詳的「干將」、「莫邪」,大概就是以鐵為原料鑄成的神器。

參考資料:

http://www.ancient.eu/Bronze_Age/

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上海古籍,2009)

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美感與造型》(臺北:聯經,1982)

陳芳妹:〈「商代多元青銅藝術系統」研究的新線索—藝術、技術、用銅概念與用器行為〉,《故宮學術季刊》,第23卷第2期(2005),頁21-82。

李濟、萬家保:《古器物研究專刊(四):殷虛出土靑銅鼎形器之研究》,(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吳來明等著:《雄奇寶器:古代青銅鑄造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楊寬〈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