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卡塔玲娜.馬倫霍茲(Katharina Mahrenholtz,Dawn Parisi)
許多文字無法百分之百的歸類,連分類成詩歌、戲劇或敘述詩都不可能 。德文當中的文學總稱為「詩」或「詩藝」,這兩個名詞也讓人混淆,因為會立刻讓人聯想到「詩作」,然而「詩」卻是所有文學作品的總稱。
詩歌 Lyrik
原則上指稱所有種類的詩作。早期比較清楚:詩歌必須押韻,要有一定數的詩行或詩節。現代詩經常放棄以上兩個條件―不過詩歌一律和印象、感覺及意向有關。詩歌類型包括頌歌、十四行詩或敘事詩* 等等。
戲劇 Dramatik
原則上泛指所有劇作,這是最容易歸類的一種。細節上有些不同,不過,其實故事情節由對話表現的就是戲劇。戲劇種類包括悲劇或喜劇等等。
敘述文學 Epik
原則上泛指所有敘述文字。敘述文學又被分為以詩或散文寫作。以詩的形態寫下的敘述文學,例如荷馬的《伊利亞德》,是一部「英雄史詩」。
散文(拉丁文prosa oratio意為直接說出的語句)指的是所有沒有詩行的文章―也包括書信或使用說明書(當然不算是敘事詩)。就文學來說,敘述文學常見的分類如長篇小說等都屬於散文。
*歌德認為敘事詩是詩作的根源,因為它集文學的三大分類詩歌、敘事文學和戲劇於一身。但是目前一般將敘事詩歸類於詩歌。
長篇小說 Roman/Novel
原文是來自古法文Romanz,意為以羅馬平民語言寫作的敘述文(而不是如過往一般以拉丁文書寫)。就今日的用詞而言,長篇小說是種虛構的(想像出來的)
、廣泛的敘述文字。其下分為許多形態,例如歷史長篇小說、犯罪長篇小說、冒險長篇小說、家庭長篇小說、愛情長篇小說等。
**譯注:由於這樣的文學體裁分類源自西方,中文並無十分對等的概念名詞。以文章篇幅分類其實並不適當,但是為了至少能分辨Roman和Short Story,姑且稱之為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應注意各種形式的不同敘述結構,方能掌握各種形式的異同。
記述小說Erzählung/Narrative
比長篇小說簡短的敘述體裁,基本上情節比較不複雜,長篇小說有不同的敘述層面及時間
層面,記述小說相反的一律依時間先後敘述,而且只有一個敘述觀點。
事件小說Novelle/Novella
短至中長篇幅的記述小說。原文來自義大利文的Novella,意為新奇之事―事件小說的故事通常敘述單一重要事件,以及該事件對主角的影響。
事件小說因此總是呈現單一主要角色的情緒變化。這種體裁是由喬凡尼.薄伽丘「發明」的(1353年發表的《十日談》),傑弗里.喬叟的《坎特伯里故事集》也很出名(1391-1399年間發表)。德國的事件小說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紀(施篤姆、馮塔納),但之後也有許多作家以此體裁寫作,如湯瑪斯.曼、馬丁.瓦瑟、鈞特.葛拉斯以及齊格飛.藍茨等。
短篇小說Kurzgeschichte/Short Story
短篇的故事,但是和記述小說有所不同,起初被稱為Short Story,因為它源自於十九世紀英語系地區。短篇小說的第一位大師是愛德嘉.愛倫.坡,之後是史考特.費茲傑羅,當然還有厄尼斯特.海明威。
德語地區較常出現的是事件小說―直到1945年,當時的作家想表達的是:不要再那麼情緒化/病態/滿載意識形態,寧可實事求是地精簡(波歇爾特、波爾)。因為短篇小說是十分精簡而壓縮的文字,很快就直接觸及到核心,經常有個開放式的結尾,中間的情節不多,人物和發生地點都不多,卻有許多許多詮釋空間!因此學生們才要一直讀短篇故事……
長篇小說的敘事線複雜,除了主線之外,還有諸多副線發展,主、副線相互襯托輝映,結合成一完整故事,可比大樹有主幹、枝枒。其餘三種的敘述結構就比較簡單,主線發展為主,偶有副線只為補充、烘托主線故事發展。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哈姆雷特Hamlet—情節
哈姆雷特是個丹麥王子,有一天他的父親過世了―據說死於蛇吻。在守靈之夜,父親的亡魂突然出現,述說自己其實是被謀殺的!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勞迪厄斯(即父親的兄弟)從沉睡國王的耳朵滴入致命的毒藥。
哈姆雷特必須對亡靈承諾為父報仇,因此繼續假裝瘋子,雖然很成功,可惜卻令哈姆雷特一直苦苦追求的歐菲莉亞強烈排斥他。
哈姆雷特雖然不斷受到懷疑和自殺的念頭所苦,卻依然決定刺殺躲在窗簾後的叔父克勞迪厄斯,然而他刺殺的其實是歐菲莉亞的父親波羅尼厄斯。
情況越來越撲朔迷離:歐菲莉亞此時發瘋(是真的發瘋)而自殺,她的兄長想為父親和妹妹報仇,演變成一場充滿詭計和毒藥的決鬥,最後舞台上遍佈屍首。
哈姆雷特Hamlet—小道消息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劇作主角當中台詞最多、獨白最多的,這對演員是一大挑戰。但是莎士比亞知道,里查.布爾貝吉一定辦得到,布爾貝吉是當時「宮務大臣劇團」團長,莎士比亞也隸屬於這個劇團,但是只演出配角以及寫劇本,明星是布爾貝吉。
哈姆雷特Hamlet—名句
就像莎士比亞所有的劇作一樣,《哈姆雷特》也充滿有用的名句,以下是最重要的幾個句子(最好以原文引用):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存在或死去,這就是問題所在。)
這是哈姆雷特一段有關自殺的獨白開場,他對自己說:我敢嗎,我不敢嗎。
The rest is silence.
(唯留靜默。)
這是悲劇終了,哈姆雷特倒下死去之前的最後遺言。
哈姆雷特Hamlet—同中有異
如果喜歡偉大卻帶點荒謬情節的悲劇,那麼也要試試看:《馬克白》(蘇格蘭人、巫婆、鬼魂,十分糾纏),《羅密歐與茱麗葉》(安眠藥、假死、毒藥、真死、絕望、再次死去)或是《奧泰羅》(一條手巾造成謀殺與自殺)。
哈姆雷特Hamlet—入門提示
《哈姆雷特》很強烈,或許從清淡的莎士比亞開始比較好,例如《李爾王》(也是悲劇,但是沒那麼悲慘)或是《仲夏夜之夢》(喜劇!很有趣!)。
此外,二十一世紀體驗莎士比亞的最佳方式並非現代的電影,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等人領銜主演,而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廣播劇CD―就算不能了解每一個字。
1564年生於英國,1616年死於英國
莎士比亞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家,沒有任何一個作家的作品(除了聖經之外)像老威廉的一樣,充滿無數名言*
莎士比亞連正確的出生日期都不詳,所知的是他受洗的日期:1564年4月26日。不知何時開始,他的生日被定為4月23日,應該差不多是正確的―而且也搭配他的忌日1616年4月23日。
威廉.莎士比亞是非凡的。雖然經過幾百年的研究,大家對這個人的了解依舊少得可憐―不時有文學研究者質疑,這些著名的作品根本不是莎士比亞本人所寫的,也許他的競爭對手克里斯托弗.馬洛才是那個偉大的作家,又或許是牛津伯爵或是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每個人選後面都有一套狂野的陰謀論,成為莎士比亞懸疑故事的一部分。
不管作者究竟是誰―他的確成就了文學奇蹟:莎士比亞的戲劇在他仍在世時就廣受歡迎,大家喜歡他,他也因此賺了許多錢。但是沒有人預料到莎士比亞會成為全世界橫貫古今最偉大的劇作家,沒有人像他對英語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莎士比亞掌握的辭彙無與倫比―而他持續不斷增加字彙,例如將名詞用作形容詞(bloody,血腥的),動詞當作名詞(dawn,破曉),或是乾脆發明新的字詞(courtship,求愛)。
此外,莎士比亞不僅是劇作家,他也寫詩,最著名的是他154首的抒情詩―這又是另一個神祕之處:這些抒情詩被獻給W.H.(直到今日無人知曉誰是W.H.),並且是針對所有年輕男爵(W.H.?或是另外某個人?真有其人嗎?)寫下的―這在當時是創新之舉,因為當時情詩只獻給年輕女性(同性之愛?)。尤其是第18首的抒情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可否將君比夏日?)直到今日依舊舉世聞名。
充滿神祕、難解、偉大―莎士比亞超過四百歲了,但是對他的研究尚未完結。
*放到最後但同等重要(《李爾王》);吼得好,獅子!(《仲夏夜之夢》);準備勝於一切(《哈姆雷特》);丹麥國內有些腐敗(《哈姆雷特》);耐心是懦夫專用的(《亨利六世》);時間的牙齒(《一報還一報》);願望是思想之父(《亨利四世》);萬物自有其時(《錯中錯》);讓粗壯的男人環繞在我身邊,他們的頭頂光亮,夜晚安然入眠(《凱薩大帝》);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哈姆雷特》)。
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孤雛淚—教區男孩的成長(Oliver Twist; or, The Parish Boy’s Progress)
情節
奧利佛.兌斯特是個好心的年輕人,不斷遭遇倒楣的事。最初他的母親因難產死亡,然後他在一個沒有愛心的老太太身邊長大。在他九歲生日當天,他被送進救濟院,而且馬上就惹來一陣大怒(請見名句)。之後他被一個殯儀師接手,努力當個學徒,(不公平地)被懲罰,於是逃往倫敦。
他在倫敦落入收贓人費金及其街頭流浪兒手中。有次偷竊時,布朗羅先生被偷了,他懷疑是奧利佛偷的(其實不是),但是奧利佛(例外地)能證明自己的清白,於是被布朗羅先生接納。
有一天奧利佛本來要為恩人準備一些東西,卻被費金一伙人捉住,並且被強迫回到費金的團伙。布朗羅誤以為奧利佛欺騙他,而此時奧利佛正被費金逼迫侵入梅萊家,奧利佛在過程中被射傷。當他滿身是血倒在梅萊家門口,善良的人(再度)同情他,照顧他恢復健康。
和費金及其他可疑的人物還有善良社區之間幾次反覆之後,發現―驚喜!
奧利佛其實和梅萊家有親戚關係,而且是布朗羅先生好友疑似失蹤的兒子!布朗羅最後收養奧利佛―一切都好轉了。
小道消息
《孤雛淚》是第一部以小孩子為主角的長篇小說,然而並非童書―其中有幾幕太殘暴了。狄更斯要揭穿的是英國的社會弊端,這本小說出現之後,這些現象也的確受到多方討論。
入門提示
《孤雛淚》是容易閱讀的作品―尤其考慮到它的年齡(幾乎兩百年),可說沒什麼能挑剔的。以今日眼光看來,這本小說卻有點長。想進入這個主題的人可以選擇不同的影像作品(1948年由亞歷.堅尼斯扮演費金;1997年由李察.德雷福斯扮演費金;2005年由班.金斯利扮演費金),此外,還有動畫片、廣播劇,或是獲得奧斯卡獎的音樂劇《奧利佛!》,但是這些改編作品並無法取代狄更斯的文字。
名句
拜託,先生,我還要再多吃一點。
救濟院的孩子餓得都快瘋了,抽籤結果由奧利佛在晚上請求多點食物。這是前所未見的事,讓奧利佛受到嚴厲的處罰。
在英國,Please, Sir, I want some more. 是非常有名而眾人皆知的句子。
查爾斯.狄更斯的一生平淡無奇―和其他偉大的作家比較起來。他的一生正如大家所想像的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普通生活一樣:平靜的童年(中產階級、中等大小的城市),移居到倫敦(骯髒、昂貴),為錢而煩惱,父親因欠債入獄,查爾斯賺錢養家(在倫敦倉庫裡辛苦工作),父親出獄,查爾斯成為律師助手,最後變成記者。
他寫了《匹克威克外傳》(有趣、冒險、賣座),結婚(生了十個孩子!),還寫下《孤雛淚》(也很成功)。
他四處旅行,當上《每日新聞》的出版人,寫下《小氣財神》(吝嗇的老史古基,有疑問的時候可以參考許多版本的電影)、《塊肉餘生記》(沒錯,那個魔術師就是借用書中主角的名字大衛.考柏菲爾德,因為聽起來很響亮)、《雙城記》(德國幾乎沒有人知道這本書,但事實上卻是全球有史以來印行最多的小說;請參考頁105),最後是《遠大前程》(是他最好的作品,因為最成熟)。
沒有醜聞(暫且不論他為了和一個女演員在一起生活而和妻子離婚),也沒有被錯估的天分―恰恰相反:所有的人馬上就對他的書感到興奮,珍視他的幽默、觀察入微,以及社會批判的角度。狄更斯必然有顆天真的心:他因為迫切需要錢而寫下《小氣財神》。為了讓每個人都買得起這本書,他把書本價格定得特別便宜―最後根本就沒賺錢。
他因為這本小說變成發明耶誕節的人。在這個時期,英國人恰巧開始以今日大家熟悉的方式慶祝耶誕節,狄更斯感性的《小氣財神》來得正是時候!
1812年生於英國
1870年死於英國
「畢竟,還有比愛和幽默更適當的生活形態嗎?」
其實大家都喜歡狄更斯,並且對他感到驚奇―不僅是讀者,就連他的作家同仁也是如此。
只有少數人(亨利.詹姆斯、維吉妮亞.吳爾芙)覺得他的書太感傷而不切實際。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社之《上一堂有趣的文學課:從莎士比亞到J.K羅琳,你知道與不知道的經典故事》 海明威:經典就是人們稱頌卻從不曾閱讀的著作 150位作家,200部作品,世界文學的驚奇之旅 以年代為軸,帶你穿越時空暢讀經典 以一張插圖,讓難懂的作品一目了然 筆觸幽默、搭配插圖,讓嚴肅的文學頗具看頭 經典引述、系統整理,完全掌握文學大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