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洞見書評】從經濟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的變革──讀《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

$
0
0
作者:劉昶佑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而且是一本有趣的歷史故事書。

不過由於中國歷史長達三千多年(如果從周代開始算的話),本書《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礙於篇幅限制,只能處理從周代到唐代這段時間的金融史;至於後續的故事,則是放到「中國金融史3000年(中)(下)」兩本書來述說。

635646835307456250

對歷史故事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很容易看的故事書,不需要記太多的人名,很多人名你也許在國高中求學時就曾念過,只是過了很久後的現在可能不太記得了。

書中以簡單、清楚地描述與邏輯推論,來呈現每一個朝代、帝王主政時的社會經濟運作過程,因此作為普及歷史的書來說,看完之後可以快速地掌握到古代中國各朝各代的社會經濟重點。

舉例來說,國中、高中的歷史課本告訴大家:漢初的時候,因施行黃老治術,之後又歷經了文景之治的累積,所以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朝已經是個國庫充裕的狀態。但後來漢武帝長年對匈奴用兵,快速地耗損國力,使得漢武帝末年已經呈現民生凋敝。

漢武帝(Source: wikipedia)

漢武帝(Source: wikipedia)

過去從教科書上所得到的知識,常常會受限於教科書篇幅、字數、或是授課時數,而無法全面性地理解與分析整個歷史層面。

就以前提的例子,「漢朝由盛轉衰」來看,教科書只能片段式、結論式地講述這些歷史事實,而學生自然也會很容易地把「對外用兵」跟「由盛轉衰」這兩件事情相連在一起;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的認知是「完全錯誤的」,只能說是沒有全面性地理解與認識當時的整體的社會情況。

反過來說,假設漢武帝沒有對匈奴用兵,而是與先祖一樣採取「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那麼漢朝還是會由盛轉衰嗎?

當我們在思考這樣的一個假設性命題時,為了試圖去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自然必須從「對外用兵」以外的狀態進行討論,才有可能找到這個問題的解答。因此書中在處理漢武帝時期的社會經濟,認為鹽鐵專賣的政經意義在於使得官員可以介入市場,因而產生出「官商豪強」的利益集團,而且這個利益集團掌握了多數的貨幣,並且施行土地兼併的結果,破壞社會的再生產體系,小農被迫成為流民。這樣的社會經濟過程,當然也標誌了漢帝國由盛轉衰的關鍵。

而本書另一個我很推薦的重點,自然就是書名當中所提及的「金融史」。通常我們講到「金融」的時候,都會提到貨幣、借貸、市場⋯等關鍵字;而本書的特色在於,將各時期的貨幣改革說明地十分透徹,但並不是要讀者記下這些改革事蹟,而是瞭解執政者透過貨幣改革,所欲達成的目地。

漢代的錢幣

漢代的錢幣

像是王莽所成立的「新朝」,在它執政的短短 15 年之間,就進行了 4 次的貨幣改革,其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作者給的答案是,第一次是他要搜刮天下的財富;第二次是要搜刮黃金;第三次也是類似的概念,差別只是在於第三次一口氣推出 28 種貨幣,其中還包括了用貝殼跟龜殼來當貨幣,照此邏輯推演,難道第四次是推出 56 種貨幣嗎?

其實不是,因為前面的三次改革都失敗了,第四次就是回歸到最原始的貨幣制度。

王莽 (Source: wikipedia)

王莽 (Source: wikipedia)

讀到這段的當下,起初我個人感覺是覺得「很好笑」,因為王莽執政時期,光是貨幣改革就做了三次,結果最後還是改回最原本的制度,這不是作了白工嗎?

但後來仔細一想,其實一點都不好笑,因為任何的政治或經濟改革,都有其最終想要達成的目的性存在,就目的層次來說,王莽的起心動念不可謂不好,他是為了打擊官商豪強的既有利益,因此規定土地收歸國有、貨幣進行改革,試圖用政治的力量摧毀官商豪強的經濟利益基礎。

不過很不幸地,王莽的用心雖好,但實行手段和統治技術無法相應配合,最終他的改革依然不免走向失敗。

如果讀者曾經在大學有修過「貨幣銀行學」這門課的話,在閱讀這本《中國金融史 3000 年(上)》的時候會更有感覺;因為「貨幣銀行學」告訴我們,由國家所發行的貨幣,會存在「鑄幣稅」的問題。但如果沒念過相關的課程也沒關係,因為這本書用簡單的故事把複雜的貨幣概念講得很清楚,書中也能看到歷史一再重演。

比方說,全國有10,000 張千元鈔票在市場上流動,但是如果今天因為政府缺錢,又發行了一萬張千元大鈔,在社會上商品數量不變的前提下,這時候原先鈔票的購買力瞬間就掉了一半,因為一半的購買力被政府新印出來的鈔票給分走了。

這樣的印鈔過程,如同掠奪那些有鈔票的人,掠奪他們鈔票的購買力,只是教科書委婉的表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政府向人民「課稅」。

古代皇帝(或政府)每當有大筆支出,像是蓋大型建築(比方說陵寢、運河、宮殿,甚至是世界奇觀)、或是對外用兵,而最終發現國庫缺錢時,常會採用最容易的方式來增加收入,也就是進行貨幣改革。

這就類似於上面所說的「鑄幣稅」的概念,政府就會發行更多的貨幣,掠奪或是削減原本已經存在的貨幣購買力,藉此增加政府的財富。

因此,如果有經濟金融相關背景的讀者,這本書肯定可以勾起你過去的許多回憶,因為貨幣金融、經濟運作的元素、邏輯早就已經存於人類的歷史當中;但就算是不具有相關概念的人也無妨,因為這本《中國金融史 3000 年(上)》的各章節故事,都以淺白的話語,來說明這些重要的經濟元素、運作邏輯。但類似重複的故事劇情一再上演,最後合上書本時,會有一種錯覺:怎麼各朝各代最後在經濟層面都是面臨相類似的困境狀態,而且無力回天?

若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本書,這段過程中仍有相當多的細節可以再進一步去探索、挖掘;但如果是以「歷史普及」的角度來重新評斷這本書,這本書已作得相當完善,最起碼它提供了一個教科書之外的視野和觀點,來解讀歷史。從古至今,追逐利益、趨吉避凶的人心思維從未改變,人類的生活也不曾遠離經濟,只是我們一直未曾認真地去看待、發現過往歷史中的這個層面而已。

不論是單純對歷史故事有興趣,或是對於金融市場活動有涉獵的人,都相當推薦閱讀這本書,書中有太多精采的故事,這些故事與現在的經濟運作的邏輯極為類似,如果你願意翻翻本書的話,相信讀者也深有同感。

本文為說書Speaking of Books與洞見國際新聞評論網合作之書評。本文轉載自:洞見國際新聞評論網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