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大革命究竟為什麼會發生?
如果說,「四人幫」之一的姚文元在 1965 年 11 月 10 日所發表的那篇〈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是引爆「文革」野火的導火線的話,那麼又是什麼樣的環境土壤,才能讓這把火如此漫天蓋地的蔓延開來?
為了釐清這個疑問,我們得帶著讀者順著歷史的長河稍微往前游移,將說故事的鏡頭拉到更早一點的 1950 年代中期與 1960 年代初期,找尋「文革」的遠因。
1949 年中國大陸易幟,中共在「國共內戰」勝利後,旋即又組織大量軍民投入了韓戰。我們或許可以說,打從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以來,至 1953 年韓戰結束,在這長達 16 年的時間裡,中國上下軍民都是處在一種高度動員,或說準備要被動員的狀態。
而在韓戰結束之後,缺乏治國經驗的中共,面對國內的民生凋敝與百廢待舉,遂師法共產老大哥蘇聯,發動所謂的「五年計劃」,改造原先民國時期的資本主義與農村體制,打算全面振興中國的國民經濟。
與此同時,為了要配合經濟與生產上的新措施,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也試著在政治上展開新氣象,他於 1956 年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導方針,鼓勵知識份子與領導幹部們「大鳴大放」。一時之間,彷彿全中國都沾染了自由民主、容忍互相批判的風氣。
然而好景不長,只不過一年不到的光陰,毛澤東便改變了主意。
當年親身經歷「反右鬥爭」的朱正,在其日後整理而寫成的《反右派鬥爭全史》一書當中,這麼記錄了一則毛澤東在 1957 年 5 月時所寫的個人文件:
毛澤東在〈事情正在起變化〉一文中說:
現在右派的進攻還沒有達到頂點,他們正在興高采烈。
黨內黨外的右派都不懂辯證法:物極必反。我們還要讓他們猖狂一個時期,讓他們走到頂點。他們越猖狂,對於我們越有利益。人們說:怕釣魚,或者說: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現在大批的魚自己浮到水面上來了,並不要釣。
在寫下〈事情正在起變化〉的莫約半年後,毛澤東顯然認為「釣魚」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在1957 年 10 月,在自己的授意下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劃分右派分子的標準》的通知」,將各類「反對社會主義」的知識份子通通打為「右派」,數十萬人因此被打為「右派」而被整肅。
毛澤東為什麼忽然翻臉不認賬呢?
曾在文革當中因「知青」身分而下鄉的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裴毅然在其《紅色史褶裡的真相(二):「解放」紅塵‧「反右」紅飆》分析:
「反右」運動影響深巨,成因諸多,直接祟源則來自毛澤東「聖心」一瞬。對此,史界爭議不大。有爭議的是毛澤東早有預謀的「引蛇出洞」(李慎之、李銳觀點),還是中途「轉折說」(于光遠、朱正觀點)。「引蛇出洞」派認為毛澤東 1956 年提倡「雙百方針」就是撒布釣餌。
「轉折說」則認為毛聽聞鳴放激烈的「反動言論」才轉放為收,轉捩點在 1957 年 5 月 15 日以後。
無論哪派觀點,從鼓勵「鳴放」到以言定罪,由放轉收,公然失信,彎子轉得太大,舉世驚怒,莫知所以。毛澤東這一時段的心態成為「反右」研究一大懸案。筆者至今無法理解老毛為何發動反右。無論政治必要還是中共信譽,實在沒什麼理由如此失信天下。
唯一可理解的只能是:中共根本不理解民主自由,他們的政治思維習慣「槍桿子裡出政權」,延安整風也使他們習慣暴力鎮壓異見。
這一波反右鬥爭下的數十萬名受害者中,最著名的中莫過於北大畢業的才女林昭。
中國作家趙銳在其編撰的《祭壇上的聖女──林昭傳》中,收錄了林昭因其右派「反革命」之罪名被捕前所寫的詩:
普羅米修斯翹望著黎明,
他徹夜在粗礪的岩石上輾轉。
傾聽那兒有第一聲雞鳴。
這些黎明仍會有兀鷹飛來,
但他將含笑忍受一切非刑。
因為隨著每一個血腥的日子,
那個真正的黎明正刻刻迫近……
因為「大鳴大放」的「右派言論」而被下獄的林昭,最終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判處死刑而被槍決。
而除了政治上的「反右鬥爭」,中共在經濟上的政策也愈發激進。
在 1958 年開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中,毛澤東揭櫫了「十五年內要超英趕美」的口號,動員全國百姓投入了史無前例的「大躍進運動」。全國各地開始瘋狂的土法大煉鋼、虛報糧食產量等等浮誇舉措,為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烏托邦而虛耗了國力。
在高中時因文革而失學的南懷沙,在其《「麻色文革」首部曲:饑餓的小城》,透過紀實小說的筆法,非常生動的描繪了這種大躍進的瘋狂,值得在此長篇轉述:
報紙和牆上有許多讓人振奮的口號,其中最誘人的口號是三年後實現共產主義。並且說實現了共產主義後,人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每人每天供應一瓶牛奶,一斤肉,三個雞蛋,三個蘋果……。我去問班主任邵老師。邵老師無容質疑的回答,讓我非常地興奮。我掐指一算,三年後是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一我才十一歲,我吃不了那麼多好東西可怎麼辦呢?這樣的困惑擔憂糾纏了我了許多時日。
三元閣小學也辦起了大食堂。可在學校大食堂裏吃飯沒有我的份兒,那些同學都是農業戶口。學校的規定不知道依據哪一級的指示,我對這樣的限制十分不滿,很羨慕上學時挎著一隻大碗的那些同學們。
大煉鋼鐵的運動也是如火如荼。三元閣小學老師和學生們的任務是去龍山附近的益華鐵工廠砸碎鐵砸石子。砸碎鐵是把收繳來的鐵鍋煤球爐子一類的生鐵器件砸成碎塊;熟鐵的器件則砸彎砸癟,使之體積變小,長度變短,易於丟進小型煉鋼鐵的爐口。砸石子是把大塊的石灰石砸成核桃大小,做冶煉生鐵的敷料。
臨清距離山區很遠,找來的大石塊多是石碑門墩和房基下的條石,石碑上都刻有文字;門墩上有圖案和獅子形狀的雕塑,其中的一些很可能屬於歷史文物。先由男老師用大錘把條型的塊石敲開,我們這些小學生再用榔頭把較大塊的石頭砸成棗子大小的碎石子。
各個班級砸碎的鐵片和石子都各自堆成規整的臺型,丈量出數據進行評比。成績最好的班級可以贏得一面大幅綢子做成的紅旗。紅旗的中央有一個很大的「帥」字。那時很流行什麼鋼鐵元帥升帳,棉花元帥升帳之類的口號。我們三年級一班在邵老師的鼓動帶領下,一連三天都奪得了全校的第一。我抓榔頭的右手都磨起了血泡;左手的一個指甲也被砸成了紫黑。我幾次站在那面帥字紅旗下面向上仰望,心裡十分地自豪。
幾年以後,我曾去益華鐵工廠的大院裡回訪過我們當年的業績:煉成的兩個近似圓柱型的大鐵坨子,因為無法切割也無法搬運,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砸碎了的石子,也沒有全部派上用場,剩餘的部分堆積在那裡,上面長滿了雜草。這樣的作品全國各地都有許多,面朝太陽與上蒼,昭示著我們民族的狂熱和愚蠢。
著名紀實文學《天邊》之作者高安華對大躍進的慘痛教訓,同樣也有深刻的回憶:
為了支持大煉鋼鐵的運動,我們小學生們每天下午放學後都組織起來,去撿廢銅爛鐵。我們不僅在自己家裡和院裡搜索著每一寸土地,還走進別人的院子搜索。我們恨不得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穿地下三尺。我們專心致志地找,把所有能夠找到的鐵釘,插銷什麼的都上交了,然而數量實在可憐,無法填滿土高爐那貪孌的胃口。
正在這時,政府號召人民吃大食堂,過集體主義生活,許多人家都不做飯了。於是在家長們的支持下,我和同學們都將家裡做飯的鐵鍋當成「廢銅爛鐵」上交了,以此精忠報國。
由於媽媽是黨的幹部,我們家自然一切響應黨的號召。外婆不做飯了,每天一日三餐都由外公領著我們,前往設在蘭園九號的街道大食堂打飯回家吃。大食堂的飯菜味道比起外婆的小炒來真是差遠了,那兒每天供應最多的就是炒「飛機包菜」。
所謂「飛機包菜」指的是捲不起來的包心菜,連著外層墨綠色的老葉,就像飛機張開的翅膀。那一年,老天爺就像有意和大躍進作對似的,讓老百姓種什麼不長什麼。種蘿蔔就光長葉子不長根,種蕃茄就不結果,種包心菜就不捲心。
人們就稱這種菜叫「飛機包菜」。說是「炒」菜,其實跟鹽水煮的一樣,根本沒有油花。大食堂供應的飯菜,吃在嘴裡又苦又澀,難以下嚥。儘管我們堅定不移始終不渝地高舉著三面紅旗,我們的生活水平卻從一九五九年起急劇下降,許多人因營養不良而得浮腫病。
大躍進所引發的浮濫申報,很快就在全國各地造成了嚴重的糧食問題,最後終於演變成餓死成千上萬人的大饑荒。
指揮韓戰有功的建國元勳彭德懷元帥對此多有批判,對毛澤東的躁進經濟政策提出建言,結果竟也在 1959 年的廬山會議上被毛澤東指謫為右派,打為「彭德懷反黨集團」。彭因此被軟禁,最後和林昭一樣,在文革的野火中死亡。
如果讀者有讀過作家生活誌的前一篇文革文章,或許還會記得,毛澤東與其支持者日後用來指責北京副市長吳晗那篇《海瑞罷官》政治不正確的口實之一,便是認為這篇歷史劇有在影射毛澤東罷黜彭德懷這件事情。
而從彭德懷事件開始,毛澤東便與越來越多開國元勳起了衝突,對於中共高層的其他領導幹部也就越來越不放心。這個因素直接影響了毛澤東日後發起文化大革命、用無產階級、紅衛兵奪權的方式,來重建自己的個人權威。
在內部面臨反右鬥爭的反覆、大躍進的失敗所引發的危機感下,毛澤東與其他中共領導人物的裂痕的不斷加深,再再讓毛澤東感到自身權力受到了威脅。
毛最終被迫暫時將權力下放,改由相對溫和派的劉少奇在 1959 年接掌中國國家主席的位置。然而,實際上毛澤東仍舊握有許多黨政實權,且人們很快就會發現,毛澤東亟欲奪回更大的主導權,而這回將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形式出現。
反右鬥爭與大躍進共同譜成了文革的前奏曲,它們與文革時發生的事情交織在一起,灌溉了足以燃起文革烈火的土壤。
文革的前奏曲:反右鬥爭與大躍進延伸閱讀:
- 南懷沙,《「麻色文革」首部曲:饑餓的小城》
- 南懷沙,「麻色文革」二部曲:文革之火
- 南懷沙,「麻色文革」最終曲:挖山洞的大兵
- 孔令平,《血紀──從反右到文革》
- 吳奔星,《從「土改」到「反右」──吳奔星一九五○年代日記》
- 朱正,《歲在丁酉──關於中共反右派鬥爭》
- 朱正,《反右派鬥爭全史(上、下冊)》
- 許文逸,《1958年反右祭壇上的青春──入監十二年的平反回憶錄》
- 王英,《我與父親的戰爭:反右、文革時期心靈成長小說》
- 房文齋,《昨夜西風凋碧樹──中國人民大學反右運動親歷記》
- 裴毅然,《紅色史褶裡的真相(二):「解放」紅塵·「反右」紅飆》
- 趙銳,《祭壇上的聖女──林昭傳》
- 甘粹,《北大魂──林昭與「六‧四」》
歷史回顧──從大鳴大放到反右運動
反右五十週年影片 1
反右五十週年影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