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蘭西絲.拉爾森(Frances Larson)
十九世紀期間,一股收藏人類頭骨的熱潮席捲歐美,而羅森鮑姆是這個門派最早的弟子之一。他醉心於研究人類頭顱的「新科學」,也就是所謂「顱相學」(phrenology)。
他對顱相學的興趣促使他決定盜取海頓的頭顱,儘管處理死人屍體帶有潛在的風險,而且在實務面上非常噁心。
他很可能上過維也納知名顱相學者法蘭茲.約瑟夫.嘉爾(Franz Joseph Gall)講授的課,這位學者在十八世紀末期助長了頭骨收集的風潮。
嘉爾「頭骨學說」(Schädellehre)的立論基礎是:一個人的性格可以透過研究他的頭顱來讀取。他辨識出二十七種人格特徵,並宣稱這些特徵──包括記憶、語言能力、狡猾、驕傲、機智、堅定等──都位於腦部特定區域,而且具體烙印在頭蓋骨上。嘉爾認為,一個人的性格就刻畫在他的頭骨隆凸之中。這個理論相當吸引當時的人。
嘉爾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講師,而他總是坐在他收集的大量頭顱之間向聽眾授課。他會在桌上擺出一排排人類和動物頭骨、傑出人士上身像、石膏塑像以及彩色蠟製人腦模型,牆壁上則掛了頭部的大型說明圖表。
嘉爾討論某個人的虛榮心或色彩感時,會把他的骷顱頭拿起來,指出頭蓋骨上因為那些特質而發展得特別突出的部位。如果他能拿到新鮮的頭顱標本(動物頭顱為主,偶爾也有人頭),他的助理會在聽眾面前解剖腦部。
嘉爾的講授在維也納逐漸出名,後來名聲還擴及整個歐洲北部,學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從觀光客、商人、外交大使到學術界人士,可謂無所不包。
他結合醫學術語、視覺教具(當時聽眾中親眼見過解剖的人少之又少)以及動人口才,使聽講者如癡如醉。上完一堂課以後,聽眾會排隊請嘉爾研究他們的頭。這是科學被賦與心靈力量的結果──科學家總是比你自己更認識你,而這要歸功於銘刻在你頭顱外形上的各種祕密。
一段時間之後,顱相學就橫掃歐洲北部,造就出數以百計的愛好者。根據歷史學者羅傑.庫特(Roger Cooter)的描述,到一八二六年時,「頭顱熱」已經「像黑死病般蔓延……從底層廚房到頂層閣樓,[英國的]所有社會階層都趨之若鶩」。他把這個現象比喻成「一個智識型菌菇或紅花菜豆品種」。
某個到倫敦訪問的人發現,在倫敦街頭遊走時,「到處可以看到有人展售供顱相學研究所用的人體上身雕塑及鑄形,景象相當驚人」。商店外面經常擺了人頭的鑄造模型,價格只要幾先令。興致勃勃的收藏家會買下一系列代表不同特質──慈善、好鬥、機智等等──的頭顱鑄形,甚至花錢請人鑄造一個自己頭部的模型。
倫敦最成功的顱相學相關商品業者詹姆斯.德維爾(James de Ville)聲稱,他可以用不到七分鐘的時間幫客人做出精確的頭部鑄模,而且這個過程對客人造成的不適程度極低;然後他會據以製作頭顱鑄形,用於「顱相學研究,或當成家族紀念物」。
顱相學書籍經常成為暢銷書。蘇格蘭顱相學家喬治.康布(George Combe)的著作《人類的構造》(The Constitution of Man)到一八六○年的累積銷售量達到十萬冊,超過達爾文(Darwin)《物種原始》(Origin of Species)的早期銷售成績──累計到十九世紀末為五萬冊。
在《人類的構造》一書的銷售高峰期,只有《聖經》、《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1]及《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的銷量超過它。
羅伯.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2]本人也曾提到顱相學於一八二○年代初期在愛丁堡受歡迎的情形:
法律系學生跟淑女們交際時,先聊拜倫(Bryon)的詩作和蘇格蘭小說,然後告訴她們他非常相信顱相學。
──這則軼事的含意是說,顱相學知識有助於提升一個人在上流社會的地位。
每個稍具規模的城市和許多小鎮都成立了「顱相學學會」,會員聚會時會討論罪犯、著名思想家或當地瘋子的頭。
顱相學的題材具有娛樂性,同時又以學術研究自居,加上它發展出「動手做」的實務取向,因此成為一門極其強大的學問,深深吸引那些希望提升自己的社會階級的人,許多參與者來自中下階層,或者以商貿、手工藝為業。
到了一八三○年代中期,在英國「三不五時就會看到機械工人在操作他的專業器具時談論[顱相學]」。因此我們無須驚訝,當時講師和「專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四處販售各種訓練課程、圖表、課本、頭顱解讀等。
[1] 編註:英國基督教作家約翰.班揚(John Bunyan)的著作,是一首寓言詩,曾被翻譯為兩百多種文字。
[2] 譯註: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一八五○至一八九四年),蘇格蘭小說家、詩人與旅行作家,英國新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舉世聞名的著作包括《金銀島》(Treasure Island)、《騎驢旅行賽凡山》(Travels with a Donkey in the Cévennes)等。
本文摘自馬可孛羅文化之《一顆頭顱的歷史:從戰場到博物館,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 驚訝勝過驚悚, 知識多過恐懼 從「頭」開始, 解開陰森詭異又引人入勝的文明黑歷史 在你我的認知中, 什麼是「野蠻」?什麼是「文明」? 近現代的歐洲人到海外收集其他人種的頭顱, 代表學者的研究精神,是「文明」的象徵; 「落後」、「未開化」的亞、非、美洲人群 基於文化習俗獵取頭顱就是「野蠻」的行為? 同種行為卻有兩種解釋, 本書將為你說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