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247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希臘人的宴會:二百年前的法國美食家談吃

$
0
0
作者: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1755-1826) 烹飪技藝在青銅或陶瓷材質的耐火容器問世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為那時不僅有相當多的肉類輔助調味料,而且蔬菜也可以拿來烹飪。因此,鮮美的肉湯、香精、果凍之類的食物問世了。在那之後,新食品源源不斷地被製作出來,彌補了之前的不足。 如今,在最古老的書籍中,你依舊可以找到描述東方國王盛宴的文章,並且都是讚美之詞。這很容易解釋:他們是這個富裕國家的統治者,地大物博,豪華盛宴上必不可少的香料、佐料更是品種齊全。不過文章中並沒有深入闡述,我們唯一能獲得的資訊,就是將文字傳入希臘的卡德摩斯(Cadmus),以前是西頓城國王的廚師。 靠在餐桌旁吃喝的風俗,就是源於這些渴求安逸的東方民族。淳樸的民族對此都提出了異議。不過雅典人並不反對,而且將它發展成了文明世界中應有的景象。 雅典是十分重視烹飪的國家,雅典人也很享受它所帶來的樂趣,不過在這個高貴別致的國家裡,這是不足為奇的。國王、富人、詩人、學者是時尚的引導者,哪怕是哲學家,面對大自然的養育,他也不會婉言拒絕。 根據古代著作,我們不難得知那時的宴會是非常豪華的。他們的美味來源是漁獵與貿易活動,有些美味至今仍很受青睞。因為供不應求, 所以那些美味也價格不菲。 他們的餐桌由烹飪藝術品點綴,並有鬆軟厚實的長沙發可供客人倚靠。他們還思考了如何提升品嘗佳餚的興致,所以席間交談也是極其重要的。 按照習慣,當第三道菜上來時,人們就會一展歌喉,不過現在人們比古時隨意多了。古時候人們歌唱的主題是歌頌眾神與英雄,又或者是慶賀豐功偉業,偶爾也會出現友誼、快樂、愛情等內容,而且他們優雅別致的風格跟今天相去甚遠。而就算是以今天的評判標準來評價古希臘的葡萄酒,得到的也肯定是讚美之詞。那時品酒家根據酒勁將葡萄酒畫分了級別,有些宴會是每種等級的酒都會被端上來的。與今日截然相反的是,古希臘人飲酒時,酒杯的大小是與酒勁成正比。 美女也是豪華宴會上的一大亮點。人們跳舞、玩牌與進行其他各種娛樂,不經意間就玩樂到了深夜,身體的每個細胞都蘊含著愉悅。大部分人剛來的時候暢談自己的宏圖大志,可是走的時候卻開始沉迷於享樂的魅力,不能自拔。 學者們迫不及待地著書立言,並對這些給他們帶來歡樂的藝術進行更深的研究。 柏拉圖(Plato)、阿特納奧斯(Athenaeus) 等人就寫過此類型的著作,不過遺憾的是這些著作並沒有流傳下來。其中最讓我們心疼的就屬伯里克里斯(Pericles)之子的好友──阿奇斯特拉迪斯(Archestrades)的著作《美食》(Gastronomy)了。西奧多羅斯(Theodorus of Cyrene)曾經這樣說:「這位卓越的作家,為了得到可靠的資料而環遊世界。途中,他不太關心各地的民風民俗,因為那些是不能溝通的,而將焦點放到了各地菜餚的製作過程上。所以他總是會到廚房裡親自觀察,並將各種菜餚的製作方法記錄下來。他的詩就像是科學的百寶箱,每一句都是金玉良言。」 上述內容就是希臘烹飪藝術的整體架構,直到希臘人被興起於台伯河(Tiberis)畔的拉丁人打敗後,它的時代才宣告結束。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美食的饗宴:法國美食家談吃》。 更多故事: 【鬼的歷史】殭屍史(四):各種死而不化的屍體 2015-09-23 06:27:10 1 【故事‧臺北EP2】見證臺灣民主的艋舺龍山寺 2015-10-06 12:23:53 1 英國《大憲章》八百年:一份傳奇文件的過去與未來 2015-02-08 09:54:29 1 【說書】寫實、詭譎與美感的交織──《病玫瑰:354幀影響現代醫療的疾病繪畫》 2015-09-15 11:53:01 1 什麼是「皇帝」? 2015-05-19 18:50:46 1 【歷史知識考掘學】哥倫布出海前看過什麼地圖? 2015-08-25 10:13:52 1 「我們要有自己的歌!」──臺灣的熱門音樂發展史 2015-06-26 08:08:20 1 別讓祖先不開心──甲骨文與「拜拜」這回事 2015-09-23 07:27:27 1 【國父「們」】同盟會篇: 消失的光復會(第一彈:不得不先提的前言) […]

如何證明我們的一生不只是場幻夢?

$
0
0
作者:易夫斯‧波沙特 Yves Bossart (瑞士德語廣播電視編輯) 請想像一下:有一位頂尖聰明又一肚子詭計的神經科學家,昨天晚上偷偷溜進你的房間,將你麻醉,動手術把你的大腦給拿了出來,泡在培養液裡,並連接到一臺巨大的電腦上,以便處理從大腦傳出的神經脈衝,並且向大腦供應數不清的訊號。這名神經科學家能給你的大腦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使得他要你經驗什麼,你就會經驗到什麼。透過電流訊號,他能在你的腦裡製造一切可想像的感覺印象,比如說,讓你此刻覺得周遭的一切都非常熟悉。 而這也正是他已經做了的事:事實上從今天早晨開始,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是幻覺。你以為自己擁有一具身體,此刻正在讀這本書,可是你的大腦其實是泡在實驗室的培養液裡,接在一部電腦上。如果你想把這本書──你真的以為自己正在看這本書──翻到下一頁,電腦就會確保你的大腦收到特定的訊號,讓你以為自己有手,而且正準備往下翻一頁。 實際上你根本沒翻書,也不是正在閱讀,並沒有坐在椅子上,甚至也沒有呼吸,你只是一個泡在玻璃缸裡的、接上許多電線的大腦。不相信嗎?那你能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這個思想實驗出自生於一九二六年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之手,但其根本構想要古老得多,我們的一生也許只是一場幻夢──古代的懷疑論論者就已經提出過這種想像了。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會受到感官的蒙蔽,比如由於視線不良或藥物影響而造成的視覺錯誤。而且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這類蒙蔽,因為我們把看到的假象當成真實。 於是懷疑論論者就問了:有沒有可能,其實我們從來就活在蒙蔽之中?事物真的像我們所感知的那樣存在嗎?其他生物所感覺的這個世界,跟我們所感覺的大概不會一樣,比如狗、蜘蛛,或者蝙蝠,但是誰看到的才是正確的呢?如果我們擁有的向來不過是感官印象,那我們該如何掌握世界的客觀存在?究竟有沒有可以看到現象背後的真實? 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對認知世界的可能性進行了徹底的懷疑,他想要把一切知識建立在穩固的、無可懷疑的基礎之上,為此他嘗試把任何容許絲毫懷疑的事物通通打上問號。比如他問:我們怎麼確知,我們的生活會不會只是一場夢?畢竟我們在夢中的時候,常常也不知道我們其實是在做夢,而且總是把夢中的經歷當成真實的。 這番懷疑推論的最高點,是個跟缸中之腦很接近的思想實驗;笛卡兒說,我們可以想像有個惡靈,它有辦法在我們心中製造各種感覺與思想,並以此作為手段,在我們的眼前變出一個幾可亂真的虛假世界,而且就連最簡單不過的事物,惡靈也能騙過我們,比如說它能讓我們以為一加一等於三,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這其實是錯的。 在這裡笛卡兒問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這個惡靈絕不可能騙過我們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無可懷疑的,那怕是有這樣一隻惡靈竭盡所能地誤導我們?笛卡兒認為,是的,這種無可懷疑的確定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我正在思考」的這個事實;哪怕我思考的一切內容都是被蒙蔽的,「我在思考」的這件事仍然成立。我的的確確在經驗一些什麼、思考一些東西,哪怕我的經驗是虛妄的,我所想的都是錯誤的,我的內心確實在進行一些什麼,這一點我能百分之百地確信,而若是能確定這一點,那我也必定是存在的。 「我思考,故而我存在」(cogito ergo sum),笛卡兒如此寫道。對自己經驗的意識,是人類知識無可懷疑的基礎,同時也是自我存在的證據。 普特南把笛卡兒的惡靈思想實驗轉譯到我們的時代裡,既然今日的科學認為,我們所意識到的經驗,都是經由腦內的運作所產生的,所以原則上,對大腦進行有目標的刺激,是有可能製造出特定經驗來的,這個過程不需要身體,因為畢竟這些經驗都是在大腦裡被製造的。當我們看見一朵紅玫瑰,我們的眼睛先把訊息傳達給大腦,接著大腦會製造出紅色的圖像;而如果能夠在大腦內製造完全相同的狀態,則從眼睛到腦的過程就可以省略了,只要有人的大腦受到此訊號的操控,那他也會看到同樣的一朵紅玫瑰,即使四周其實一朵也沒有。 至於看到日落、散步、或者一個親密的吻等經驗,也可以如法泡製。透過腦部操控,原則上沒有什麼經驗是變不出來的,也許普特南所想已經實現了,也許我們的大腦已經都泡在培養液裡,被接上密密麻麻的訊號線,並在有意的操控之下,自以為擁有身體,自以為正在讀一本書。我們該如何排除這種可能性?我們是否能確定,自己不是被泡在玻璃缸中裡的一塊大腦? 普特南認為:是的,我們能確知自己不僅僅是一塊缸中的大腦。他的論證十分繁複,讓不少哲學家想破了腦袋。普特南思考的路線,是從另一個思想遊戲開始: 請想像一下,有隻螞蟻在沙地上走,留下一些痕跡,結果這痕跡看起來像是邱吉爾的肖像。現在請問你:這隻螞蟻真的畫了邱吉爾的肖像嗎?應該不是吧,螞蟻的足跡很像邱吉爾止不過是出於偶然,螞蟻本身根本沒有要在沙地上為邱吉爾畫肖像的意思,畢竟螞蟻根本不知道邱吉爾是什麼東西,根本也無法這樣做。 就好像如果一個幼兒在紙上亂畫,意外畫出像是愛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的圖案,我們也不會認為,這個小孩寫出了愛因斯坦的公式,畢竟這小孩既不知道愛因斯坦,也沒有理解廣義相對論的能力。 到這裡為止都沒有問題,但是這些例子究竟想指出什麼?普特南的意思是:在這兩個情況裡,指涉關係都失效了。螞蟻的足跡畫並不指涉邱吉爾,小小孩的塗鴉指的也不是愛因斯坦的能量公式,這兩個例子裡頭都少了表述與被表述之間的連結,不管那隻螞蟻的足跡有多像邱吉爾,小孩的塗鴉有多像愛因斯坦的公式都一樣。光只是「像」,似乎不足以構成意思的呈現(Repräsentation)。 但是這些推論跟上述問題──我們是否可能真的只是缸中的一塊大腦──又有什麼關係? 根據普特南的理論,我們並不是什麼事物都能指涉;我們所指涉的事物,必須跟我們有因果的連結。例如當我在原野上漫步,眼前出現了一棵樹,這棵樹會在我內心引發知覺印象,因此我會想:「我眼前有一棵樹。」,因為「樹」這個字有所指涉,才會讓我產生此知覺印象。同樣的,當澳洲某處的樹叢燃起了大火,原住民大喊「哇布!!!」時,我們會認為,「哇布」指得是火,因為恰好是火促使他們如此表述。 現在讓我們把這種說法應用到缸中之腦的問題上,假設有一塊泡在培養液裡的大腦,它相信它看到前面有一棵樹。當然,這個感官印象不是由一棵樹觸發的,而是來自一臺與這塊腦連線的超級電腦。如果這個人從出生起就如此連上這臺電腦,他也就從來不曾接觸過真正的樹,他一切對樹的感官印象都不是來自真正的樹木,而是由電腦所觸發;那麼,如果「樹」這個字是觸發「樹的感官印象」的原因的話,那麼當這腦子泡在玻璃缸裡的人使用「樹」這個字的時候,關聯到的只能是電腦指令──這個人絕無可能指稱真正的樹木。 就像螞蟻不能指稱邱吉爾,缸中之腦同樣也不能指稱外在世界的客體,他的整個世界只是那部電腦;即使這個被插滿訊號線的人經驗到和我們一樣的內容,他也無法指稱樹木或人、不能指稱落日、也不能指稱天鵝。他所有的感官印象都是電腦指令的產物,所以當他說「樹木」、「太陽下山」或「天鵝」時,他指稱的也只是電腦指令,就連當他說「大腦」時也不能例外。他甚至無法思考大腦或玻璃培養皿,所以根本也無從思考自己會不會只是缸中之腦這樣的問題。唯有我們這些不是缸中之腦的人,才能夠思考缸中之腦的問題;所以,以為自己只是玻璃缸中的一塊大腦,這種想法必定是錯誤的──要麼我是缸中之腦,那我就不可能以為自己是缸中之腦;要麼我不是缸中之腦,那麼我雖然可以這麼猜想,但這一定是錯誤的推斷。 然而說到這裡還是有個問題:我怎麼知道我能否思考缸中之腦的命題?我要從何得知,我所說的話語是否能指涉真正的樹木和大腦,還是這一切其實都只關涉到電腦指令? 普特南排除缸中之腦可能性所用的這些論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支持者與反對者始終無法達成協議──在哲學裡常常都是這樣。然而我們約略可以得出,懷疑論的主張幾乎是無法擊潰的,搞不好我們一輩子活在一個長長的夢境裡,或者我們真的是缸中之腦也不一定。百分之百排除或許辦不到,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什麼,不管好還是不好,我們都得與這種不確定性共存。有些懷疑論論者認為不確定性的好處大過於壞處,因為我們需要這種不確定感,才能過幸福的生活。 本文收錄於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更多故事: 【麻瓜的語言故事】什麼是「支那」? 2015-02-11 08:36:44 1 兼職情報分析員的歐洲中古史專家:Joseph R. Strayer教授的奇妙人生 2014-10-16 08:21:20 1 一個普通日本兵的生命史,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2015-09-17 10:05:44 1 【台語原來是這樣】米糕栫:一個快被遺忘的府城味道 2015-11-18 04:07:34 1 有故事的昭和時代建築(二):坂出人工土地 2015-02-03 10:03:13 1 【小的臺灣史】潘文杰:恆春原住民領袖所經歷的1895 2015-07-05 […]

古印度文明入門

$
0
0
古印度是與古埃及、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古中國、古希臘(包括整個愛琴海文明)及古羅馬齊名的古代文明。 所謂「古印度」者,指整個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北接阿富汗,南至印度洋,範圍包括今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及斯里蘭卡(舊稱「鍚蘭」﹙Ceylon﹚)等國。(註︰「印度」在歷史上,不過是地理名詞,印度國家觀念至20世紀初才產生) 古印度文明發祥於印度河流域(Indus Valley),該地除了因河水沖積大量淤泥於下游形成肥沃的三角洲外,還受惠於當地充沛的雨水。然而,印度河流域同時亦是異族侵略印度次大陸的踏腳石。 古印度文明約始於公元前3300年,雖稍遲於古埃及及巴比倫,惟略早於古中國。一般相信,哈拉巴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為印度史上第一個文明,惟後世對其所知不詳,僅知哈拉巴人(Harappan)有良好的城市規劃——這可從哈拉巴(Harappa)及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二地遺址的規模反映出來。 以摩亨佐‧達羅為例,街道及房屋之整齊,絕不亞於現代都市之規劃;而該城的大浴池(註︰亦有可能是倉庫)為著名的古蹟。該文明於約公元1750年衰落,其原因不詳,有謂肇因於外敵入侵,亦有謂地理因素(如河流改道、氣候變化等),甚至更有「核爆」說!學者多採納地理因素為哈拉巴文明衰落之主因。至於「核爆」說,因古印度史詩《摩軻婆羅多》(Mahabharata)曾有古代大爆炸之記載,故有此異想天開之說(按︰個人以為,若記載屬實,可能曾有隕石撞擊﹙?﹚)。 此外,哈拉巴文明是否與後世印度文明有關連亦難下定論!有謂今印度南部之德拉威人(Dravidians或達羅毗荼人)乃哈拉巴人之苗裔,惟證據不足以證明(註︰今印度國內諸民族,主要屬兩大族群,即北部的印度‧亞利安族群﹙Indo-Aryans﹚及南部的德拉威族群)! 自哈拉巴文明衰落後200年之印度歷史,後世學者一無所知!至公元前1500年,屬印歐系民族(Indo-Europeans)的亞利安人(Aryans)入據印度(註︰印度‧亞利安族群多為其後裔)。學者對亞利安人早期之史事雖所知不多,惟對其文化之瞭解,可見於其傳世的4部《吠陀經》(the Vedas),故此學者稱這時期為吠陀時代(Vedic Age)。 《吠陀經》乃印度教經書,分《黎俱吠陀》(Riga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耶柔吠陀》(Yajur Veda)及《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等4部。此外,早期亞利安人亦有兩大史詩——《拉瑪雅拉》(Ramayana)及《摩軻婆羅多》——傳世,前者記述阿育德哈(Ayodhya)的王子拉瑪(Rama)之事蹟,後者主要記述古印度兩大部落之間的爭戰! 至公元前600年,亞利安人始有國家組織。而芸芸亞利安諸國中,以盤踞恆河下游的摩揭陀(Magadha)最為強大。公元前322年,摩揭陀王旃多羅岌多(Chandragupta Maurya)建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至公元前300年,孔雀帝國已征服大部印度次大陸。至阿育王(Asoka,在位時期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繼位,該帝國國勢達致鼎峰,其時印度次大陸幾乎一統於其統治下(此盛況至17世紀蒙兀兒帝國﹙Mughal Empire﹚統治印度時,才再重現)。 自阿育王後,孔雀帝國漸衰,至公元前185年亡。自此印度大亂,加上希臘人、安息人(Parthians)、西徐亞人(Scythians)及貴霜人(Kushans)相繼入侵。貴霜人為大月氏人之一支,於公元1世紀征服印度北部,為古印度史上另一高峰。然而,該帝國於4世紀衰落。 公元320年,旃多羅岌多一世(Chandragupta I)於摩揭陀建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至其孫旃多羅岌多二世(Chandragupta II,在位期間︰大約380-415),帝國達於極盛。笈多王朝以孔雀王朝繼承人自居,惟勢力僅局限北方。至540年,笈多王朝亡,印度再度大亂,而古印度史亦至此。 古印度主要信仰為印度教(Hinduism),其教為一多神信仰。主神為因陀羅(Indra),後三相神(Trimurti)——濕婆(Siva)、毗濕奴(Vishnu)及梵天(Brahma)——日漸重要。其中濕婆尤多人信奉,該神為破壞之神,亦為豐饒之神(註︰印度人視「性」﹙sex﹚為豐饒像徵,濕婆其中一形像為男性陽具)。三相神有時「三位一體」形像出現。 印度社會為人詬病處,為助長種姓制度之發展(caste system)!此源於亞利安人入據印度後,為保持其社會地位優勢及血統純正,而發展出的社會制度。社會共4等︰第1階級為婆羅門(Brahmans,即教士),第2階級為剎帝利(Kshatriyas,即貴族),第3階級為吠舍(Vaishyas,即平民﹙農夫、商人等﹚),第4階級為奢陀羅(Shudras,即奴僕)。當中,第4 階級即為被征服的臣民。 各階級的分類架構明文載於《吠陀經》。此外,尚有更低賤的「賤民」(Dalit或Untouchable),他們甚至低賤至不配有階級身份,甚至連影子也污穢。雖然現今的印度憲法明令廢除種姓制度,但這些階級至今仍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而「賤民」的情況尤令人關注,雖然印度政府曾三令五申提高「賤民」的社會地位,且在其憲法明文保障「賤民」的社會權利,但印度社會至今仍抱殘守缺。 (註︰以庫馬爾﹙Ravi Kumar﹚為例,在印度屬「賤民」階級的他,因先陣子與社會地位較高級兼有夫之婦的克里希南﹙Krishna﹚私奔而被捕——家人甚至不敢為他保釋,而庫馬爾的兩個妹妹更被村議會判處先輪姦、後全裸遊街示眾) 至公元前6世紀,耆那教(Jainism)及佛教相繼興起。前者為被尊為「大雄」(Mahavira)的笩駄摩那(Vardhamana)所創,提倡靠苦修得救和平等觀念,不殺生。從者多從事商業,蓋因避免在工作上犯下「殺生」戒條。後者則為釋迦牟尼(Sakyamuni)——從者尊其為佛陀或佛祖(the Buddha)——所創,提倡藉修行脫離因果輪迴,達到無慾無求。其教後分為大乘佛教(Mahayana,盛行於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及小乘佛教(Hinayana,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及柬埔寨等地)二支。二教之興起,可視為古印度的宗教革命︰印度教教義未能滿足其對生命真理的尋求;此外,亦對種姓制度的挑戰! 更多故事: 「我們要有自己的歌!」──臺灣的熱門音樂發展史 2015-06-26 08:08:20 1 【神聖羅馬帝國的王位爭奪戰】(五)黃金詔令的誕生 2015-11-25 09:00:43 1 這款的代誌,學校攏無提──1945年5月31日,臺北大空襲 2015-05-29 11:58:21 1 【大人的世界史】國家是如何滅亡的──韓國的故事 2013-12-21 11:50:20 1 我有一個夢:要讓自由之聲在每一座城市響起! 2014-08-28 11:02:10 […]

當美國不再是夢,世界該何去何從?

$
0
0
生於 1971 年聖誕節的賈斯汀‧杜魯道(Justin Trudeau),上個月宣誓就職成為加拿大總理。對於國際左派來說,他是政治彌賽亞——種種時髦的左派理想,他都支持 :他打算提高稅率,增訂環保法規,大麻合法化。關於大麻,他不只支持除罪化與合法化,他自己也抽,而且不光在大學裡抽,還在當議員的時候。 網路上流傳著種種有關於他的趣聞軼事。例如,他曾在一個慈善晚會上表演脫衣舞。他是左撇子、擅長左勾拳,曾經跟一位保守黨參議員單挑,而且擊敗了他。他的父親也是加拿大總理。母親曾經跟美國演員傑克‧尼克森、參議員「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約會。但對我來說,最有趣的事,是他兩三年前曾經說過的一些話。別人問他,他最欣賞哪一個國家,他回答:「中國。」原因?他表示:「他們那種基本的獨裁制度,讓他們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裡把經濟搞起來。」 杜魯道的競選策略無疑很成功,讓長期在野的自由黨從民調第三名,一躍成為國會中的多數黨,這也許會令他對於民主制度的信心稍有恢復。但西方世界一位高層政治人物居然對於獨裁國家表達這樣的崇敬,實在令人吃驚——尤有甚者,他不是唯一的一位。假如你現在旅行到後共產主義的東歐,就會發現這裡對自由民主制度的信念與堅持,已經大不如前。 不久前,我在布達佩斯,與匈牙利總理維克多‧奧班(Viktor Orbán)的代表晤面。奧班先生的政治思考與杜魯道先生大不相同,但對於西方政治模式的思考,也達成與杜魯道先生類似的結論。他自稱是「不支持個人與言論自由」(illiberal)的人物,他表示:「今日的顯學,是了解為什麼非西方、不支持個人與言論自由、非民主自由的國家,還是可以成功。」他曾說:「國際分析家心目中的熠熠明星,乃是新加坡、中國、印度、俄羅斯、土耳其。」他說的這些「明星」也許不再耀眼,但是世界不再以美國為中心的這個想法,或者更重要的,美國的生活方式不再吸引人的看法,明顯在許多國家流行。 奧班與他的支持者對美國十分藐視。我當時剛好站在匈牙利國會的雷根肖像前,一位總理助理對我表示,雷根是美國最後一位像話的總統。他提醒我,美國戰勝蘇聯,解放科威特,已經是三十年的事情。從那以後,世界經歷了金融海嘯(破壞了美國在經濟上的威信)、伊拉克戰爭、敍利亞、烏克蘭(破壞了美國在地緣戰略上的領導地位);國會山莊兩大政黨彼此扞格、互不相讓(破壞了美國政治模式的公信力)。助理高聲對我說,美國人現在想選出唐納德‧川普當總統。他手指著美國大使館:「現在美國大使只對於我國政府高層是否有人想要參加布達佩斯的同性戀遊行感興趣。」他說,美國根本是個笑話。 我不認為美國是個笑話。美國在許多科技領域上仍然領先群倫。世界上最聰明的天才、最優秀的人材仍然想到美國去發展。美國的大學仍然在世上屬一屬二。如果我不幸在地球某個法治蕩然的角落被匪徒挾持,英軍又不能救我時(在撙節政策之後,英國戰力已經大不如前),我能期待來救我的,是美國大兵。但毫無疑問的是,世界上有許多人像杜魯道與奧班一樣,對於美國模式的信念已大不如前。 在最近一份 Legatum 智庫所做的民調裡,50% 的印度人認為下一代會比上一代更聰明、更安全、更健康。這種樂觀的態度,到泰國降低為 42%,到印尼成為 39%,在巴西是 29%,英國是 19%,德國是 15%,而最低的是美國,只有 14%。美國夢的國度已經不再做夢。 美國夢的恢復,不只是恢復美國的經濟競爭力而已,更是要恢復美國、其他熱愛自由盟友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盎格魯撒克森、歐洲與日本的資本主義繼續呈現出相對的衰落跡象,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繼續趁勢崛起,受損害的,將不只是西方的繁榮與富庶。擁抱民主、法治、人權原則的國家,必須富與強,才能激發發展中新興國家仿效。 徒手殺豬、親手灌香腸的奧班先生,不再相信美國。不怕骯髒的他,跟俄羅斯、中國、沙烏地阿拉伯做生意,以促進匈牙利的利益。世界的未來,美國也許仍然扮演一定的角色,但在許多國家心中,它已經不再是關鍵、翹楚。世界依然需要新的領袖。一位新總統也許會讓美國再度成為值得模仿的對象。誰能夠說服三分之二的美國公民,走錯路可以重來?未來一年,我將前往美國採訪總統大選,尋找那一位可以改變世界、改變美國的領袖人物。我沒有期待,只能希望。 本文作者為Tim Montgomerie(泰晤士報),原文參照:http://www.thetimes.co.uk/tto/opinion/columnists/article4604886.ece 更多故事: 獵巫行動的最後犧牲者──安娜‧戈狄(Anna Göldi)的審判 2014-10-22 14:25:02 1 三千年前的心醉心碎──《詩經》裡的男性愛情故事 2015-10-31 11:57:49 1 我們為什麼要信賴科學家?Naomi Oreskes的TED演講 2014-07-22 00:44:40 1 承平時期的革命:一九一五,臺南噍吧哖的武裝抗日 2015-09-23 12:18:31 1 斷頭臺的理性與瘋狂:法國大革命的流行 2014-11-03 23:24:21 1 【絲路控】撒馬爾罕的金桃──影響世界的粟特人(下) 2014-12-07 14:47:53 1 【歷史知識考掘學】猶太人起義留下的千年寶藏 2015-04-16 […]

【台語原來是這樣】年末來臨,你「挲草」了嗎?

$
0
0
又到年底了,大家是不是開始忙碌起來了呢? 從事餐飲業的朋友,多半一定聽過這句用來形容事情忙不過來、時間很緊迫很趕的形容詞,常以華語諧音寫作「蛇操」,使用方式為:「這下蛇操了,開始要忙了。」又或者:「差點蛇操,人意外多了起來。」 那究竟什麼是「蛇操」呢? 其實就是台語「挲草」(so-tsháu)的意思,字面上是搓草,那為什麼忙不過來要說「挲草」,而不是「有夠無閒」或「非常無閒」就可以了,換句話說,「挲草」可以說是台語用來形容忙碌的最高級。 「挲草」其實是從過去農田裡人工搓草的行為延伸而來,目的是為了不讓雜草籽散落增生妨礙作物的成長,所以得在插秧之後進行搓草,但又不能貿然拔除,否則秧苗會受損,所以農夫們必須在田裡,辛苦地彎腰將雜草一一壓進土裡,一方面還可以順便將這些雜草當現成肥料,這時眾人分工合作、彎腰低頭忙碌,實在是一件非常辛苦又很忙碌的人工除草工作。 至於為何到今天「挲草」會變成忙碌的最高級呢?尤其是餐飲業最常使用到,或許就是因為眾人分工、低頭忙碌的工作場景,都像是過去農事人工搓草的情景。而且從準備食材、料理、擺盤、上桌、外場送餐、點餐、收餐、整理等等,每一個環結都必須靠眾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且忙的過來,這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忙的範圍,如此忙碌,當然「挲草」可以說是用來形容忙碌的最高級了。 這句「挲草」在今天的台灣餐飲界流傳甚廣,用來形容忙碌到焦頭爛額的時刻,那不曉得過去台灣餐飲界對於忙碌又會怎樣敘述呢?說到台灣的餐飲,不得不提到日治時代的餐飲:本島人料理、日式料亭、洋食店。 日治時期的本島人料理,是指相對於日式料亭以及洋食店的台灣料理。那個時期,在台南著名的本島人料理有寶美樓、醉仙閣、招仙閣、西薈芳、廣陞樓、南華樓、松金樓等,當時台灣人稱之為酒樓或旗亭的台灣料理屋,稱之為「旗亭」是因為酒樓前會懸掛旗子做為招攬,故有此稱呼方式。當時有句台語諺語說:「登江山樓,吃台灣菜,聽藝旦唱曲。」藝旦(gē-tuànn)也就是藝妓,在酒席中表演歌唱、能吟詩唱曲的表演工作者,本島人料理的酒樓若有藝旦唱曲足以證明其規模,菜色料理當然也不在話下,又有句諺語:「北有江山樓,南有寶美樓。」尤其可知寶美樓的名號在當時南台灣可謂不在話下。 日治時期三大古典詩社之一的南社詩人們、文人許丙丁、文學家葉石濤、畫家郭柏川等台南文藝人士皆為寶美樓的常客,詩人林夢梅更有古典詩〈花詞〉寫到:「天南淪落感年華,寶美樓中醉綺霞。 底事雲英還未嫁,相逢羞殺故園花。」其中提到寶美樓,更能一窺當年昭和摩登時代的酒樓故事風華。又譬如,臺南五詩社曾於醉仙閣舉辦聯吟會,1914年,府城文人林湘沅曾在醉仙閣作詩〈誕日漫成〉寫到:「高樓開雅會,選色復徵歌。良友情何重,嘉餚旨且多。忘形無爾我,將壽補蹉跎。各盡樽前樂,毋為時事磨。」當時不僅文人雅士愛齊聚於酒樓,更是名流婚宴聚會的場所好選擇。值得一提的是,今日的醉仙閣仍由後代傳人轉型為洋菓子店舖,在台南持續經營著。 日式料亭則有「台南州地下決策中心」之稱的鶯(今日稱之為鶯料理)、原名「和洋卸料理柳下」的柳屋、與鶯料理齊名分別有「台南料理界的兩把刀」雙刀之稱的一筆料理、有藝妓表演的高級料亭鶯遷閣等。其中鶯料理之所以有「地下決策中心」之稱,在於當時屬高級料理亭,又位於當時台南市中心,緊鄰台南州廳(今日台灣文學館)、台南州會(今日台灣文學館旁)、合同廳舍 (今日台南市消防隊)、嘉南大圳組合(今日嘉南農田水利會)、公會堂(今日吳園藝文館)、勸業銀行(今日土地銀行),也就因此成為重要社交應酬場所。 洋食店則為滋養亭、臺灣樓、甲比丹等,都是日治時期台南著名的料理屋,滋養亭甚至還在當時的高雄設置分店,並且與臺灣樓甚至都有外送的服務,甲比丹為日文 カピタン、captain 船長的意思,不難想像象徵著洋食透過和風在台南落腳的情懷,台南當時也因為西洋料理的帶動下,開始有「牛肉炮」也就是牛排的餐飲了,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各勝擅場。 從上述不免讓人想像那個充滿各式料理風貌的情境及畫面,而這句在今天台灣普遍流傳的「挲草」,是否也曾經在那樣的摩登年代、在料亭酒席之間流通呢? ◎ 備註:本篇文章,特別感謝台南醉仙閣後代傳人,提供相關口述資料。 更多故事: 【日本最漫長的一日】1945年8月15日,「從現在開始,進行重要廣播……」 2015-08-14 16:00:07 1 【時間軸】一次看完台灣罷免歷史 2015-02-04 17:35:28 1 【歷史知識考掘學】哥倫布出海前看過什麼地圖? 2015-08-25 10:13:52 1 【眷眷明朝】漂流到中國:一個朝鮮文人在浙江的歷險與驚魂 2015-07-05 19:34:05 1 歷史文物陳列館紀實(一):史家技藝的展現 2014-12-03 18:03:09 1 德國人如何教歷史?一份來自德國漢堡邦的中學課綱 2015-08-13 21:00:26 1 【魔幻拉美】帝國的繩結:印加文明如何管理龐大的領土? 2015-12-07 09:00:12 1 【創新者們】愛達.拜倫:揭開電腦時代序幕的女人(三) 2015-10-25 23:39:20 1 【大人的世界史】為什麼聯合國總部在紐約? 2015-05-16 18:52:28 1 […]

【人文現場】臺灣研究先驅:伊能嘉矩的踏查蹤跡

$
0
0
作者:黃薇(臺大歷史學系學生) 臺大出版中心在二月十五日於世貿一館迷你沙龍舉辦「攀登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巨峰──重現伊能嘉矩的踏查蹤跡」講座,邀請到《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一書的作者陳偉智先生,與翻譯了多部包括伊能嘉矩、鳥居龍藏等重要日治時期臺灣史料著作的楊南郡先生,對談伊能嘉矩當年的臺灣路。 陳偉智先生首先分享楊南郡先生對他的影響,他高中、大學時期喜愛閱讀自然寫作的作品,楊先生的《與子偕行》除了自然書寫外,更有人文歷史的層次在其中,陳偉智先生對此感觸很深。陳偉智先生又以伊能嘉矩的成就類比楊南郡先生的翻譯工作,楊先生以一己之力在僅僅數年間翻譯了許多臺灣的重要著作,其實和伊能的業績相似。 伊能嘉矩除了擔任臺灣總督府的下級官員、參與總督府的調查計畫外,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的調查工作與研究。他的田野資料和研究成果成為重現臺灣歷史的重要文獻。他在臺灣調查的十年間,恰好是日本統治方針引起臺灣社會巨變的前夕,他目睹了當時臺灣社會的原本樣態,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而楊南郡先生將這群以伊能嘉矩為首的人類學家在臺調查的資料翻譯成中文,讓臺灣歷史的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入門,是非常重要的貢獻。 陳偉智先生同意楊南郡先生對伊能嘉矩基業的位置及貢獻的看法,而特別提出兩點分享。首先是伊能的田野調查方法與他在田野中的經驗。在一百二十年前,田野工作不僅辛苦,又有許多危險。伊能雖不像鳥居龍藏能進入高海拔的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主要是在淺山地帶和平原地區調查,但還是遭遇到幾次幾乎喪命的危機。因為多族語言不同,伊能相當依賴當地通曉多種語言的助理擔任翻譯,才能與原住民溝通。 另外,在淺山地區的原住民部落已經由漢人或傳教士累積了一些基本的調查成果,成為伊能重要的參考資料。伊能的行程緊湊,一天可以調查多個部落。這與伊能想問的問題有關。當時人類學的核心問題就是人種起源,伊能想找到人種分類的依據和素材,也就是基本語料和起源的口述歷史,因此他收集資料的速度很快。 二是伊能嘉矩研究的時代意義。伊能受到演化人類學的影響,強調不同人種發展的階序關係,因此他參考原住民的社會組織、宗教等特質,建立了臺灣原住民的文化發展程度順序。這樣的研究方向雖已不是當代人類學關注的問題,卻是當時普遍的研究方式。十九世紀末,近代人類學者紛紛向世界各個角落展開人種的研究,伊能嘉矩的研究可說是將臺灣納入了世界人類學的研究範疇之中。 長年從事翻譯工作的楊南郡先生指出一個重要現象,購買伊能嘉矩著作中文譯本的外國人比臺灣人還要多,尤其是日本人更專為書中註解而買。因為書中有許多臺灣原住民部落的專有名詞,需要透過註解才能詳細了解,於是日本許多大學來臺收購中譯本。另一個學界的風潮則是對原始史料的重視,反省臺灣歷史的重建過程,需透過荷蘭文書的史料重新開始,連帶地,伊能嘉矩等人在臺灣的第一手資料也重新受到重視。 伊能嘉矩是研究臺灣史的先驅,他在臺十年建立起臺灣史的基礎,可謂「臺史公」。與伊能嘉矩相仿,鳥居龍藏、森丑之助三人都是在年輕時來到臺灣,沒有學術地位、作為下級官員的薪水也很低,他們多以徒步的方式深入山林進行田野調查。伊能在平地則坐轎子,因為坐轎子比徒步走過崎嶇的道路要快得多,而且坐轎比較不容易被劫匪盯上。雖然辛苦,但他們憑著一股對學術的熱情,將研究做得徹底。當時漢語的臺灣史書對原住民習俗皆是以「番俗」概括之,後經伊能嘉矩調查後,將各族的習俗區分開來,這是伊能嘉矩貢獻卓著的地方。 楊南郡先生說,伊能嘉矩在日本時就已經對人類學有強烈的企圖心,他加入東京人類學會,同時也參加人類學講習會,並學習朝鮮語、清國官話、愛奴語等。來臺後不到一個月,就和田代安定組織臺灣人類學會,可見其強大的企圖心。伊能嘉矩並未停下學習的腳步,他收養了兩個泰雅族小孩,學習泰雅族語。甚至回到日本仍潛心研究,將堆滿臺灣研究資料的書房命名為「臺灣館」。他旺盛的企圖心值得我們學習。 當時人類學的潮流才剛開始,伊能嘉矩銜接上這股潮流,甚至比西方世界更早。民族學的潮流啟動之時,臺灣做為實驗先鋒,締造了非凡的成果。現在還有很多成果未被整理、翻譯,有待有志之士發掘。 陳偉智先生補充道,我們很幸運在當時有伊能嘉矩一號人物走遍臺灣,留下了豐富的文章與田野筆記。伊能對人種階序的解釋有他的時代背景,我們以現今的眼光觀之當然不必盡信,但若我們將伊能的田野筆記當作是他在時間之流中的一個片段的目擊紀錄,便能讓我們窺見些許已然消逝的臺灣的殘光片影。 楊南郡先生最後說,關於平埔族的研究,都以研究荷蘭的文書為主,但現在平埔族還是很被邊緣化。在明治年間,總督府發動了一次對平埔族的大規模調查。伊能是研究平埔族研究最大的貢獻者,舉凡語言、番俗,甚至和官員對話的樣子都一一記錄下來,也發表了完整的研究成果。伊能曾說過,平埔族不快點調查就要消失了;現在平埔族就像是大樹下的小草,在漢族這棵大樹下只能苟且偷生、永遠都長不高,但還能調查。以後就只能調查平埔族的廢墟,為其灰燼默哀而已。平埔族漢化的過程非常重要,而伊能嘉矩的田野調查恰好保留了這一個過程,成為現在平埔族研究的重要資料。 第二場:本場講座於2014年2月15日(日)臺北國際書展舉辦。 更多故事: 【電影、城市與歷史】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澎湖與高雄間的漂泊 2015-09-09 02:14:07 1 你,要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搶先閱讀《帝國崛起: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2》(一) 2014-12-19 08:24:57 1 私生子、畫家、發明家、醜聞主角? 天才藝術家達文西的人生起落(下) 2015-07-29 10:55:16 1 歷史學家應該成為警方線人嗎? 2014-05-04 00:25:49 1 郵票、地震、火山:圍繞尼加拉瓜運河的百年新聞宣傳戰 2014-08-21 02:46:48 1 撥開迷霧,看見情婦──小三的歷史原來如此 2015-01-13 13:08:06 1 舊物的故事:英國慈善店源流 2014-10-16 10:31:47 1 【深夜食堂】漢堡的前世今生 2015-05-09 08:00:47 1 空難.車震.鬼故事──澳洲首都坎培拉的都市傳說 2015-10-22 09:00:04 1 五分鐘帶你看完土耳其歷史 2014-10-16 10:34:42 […]

什麼是幸福?──哲學家的答案

$
0
0
作者:易夫斯‧波沙特 Yves Bossart (瑞士德語廣播電視編輯) 假設你過著幸福的生活,活到很老,死得也很平靜。躺在臨終的床上,你最後一次回顧,讓你的人生一幕一幕在眼前走過。最後你放心地說:「我的一生,過得就跟我所希望的一樣。真是一場成功的人生啊!」這句話還沒說完,你就過世了。 可是接下來一切都變了。在你死後,你的鄰居開始散布你跟家人的謠言。全城突然開始講你的壞話。你的孩子們被這些指責激怒了,為了報復,殺死了鄰居。隨即你的孩子們被迫亡命天涯。他們搶銀行,搶奪無辜的人身上的錢財。你跟家人在眾人間的形象愈來愈壞。現在大家還指責你,沒把小孩教育好。人們咒罵你的名字,甚至到你的墳墓上吐口水。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會說自己的人生「真是成功」嗎? 提出這個思索的人是亞里斯多德;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里斯多德是非常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徹頭徹尾的科學家,他集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心理學家、邏輯學家、政治學家、詩學理論家、神學家與倫理學家的身分於一身。中世紀時,人們直接以「哲學家」之名稱呼他,可惜我們對這位全方位學者的私人生活所知甚少。二十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為他的一生做了如此的總結:「亞里斯多德出生,工作,然後死去。」那是何等的成就! 直到近代,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依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世界觀。儘管他的物理學在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讀,但是讀其倫理學的人卻愈來愈多;在其影響深遠的作品《尼可馬赫倫理學》(Nikomachische Ethik)中,他不折不扣地勾勒出「好的人生」的理論。我們並不確知這部書名的由來,看起來是獻給其子或者其父的,因為,這兩人都叫「尼可馬赫」(Nikomachos)。 亞里斯多德認為,所有人都努力追求的那個目標,叫作 eudaimonia ,這是個古希臘字,幾乎無法翻成德文;有人翻譯為「至福」(Glückseligkeit),有人說其意指「順遂的」或「成功的人生」,也有人直接翻譯成「幸福」。 不管怎麼說,亞里斯多德認為,這個人生的幸福,就是人類最終與最究竟的追求目標。有些東西我們之所以想要,只不過是為了達成其他的目標,比如金錢、權力與財產,這些都只是為了達到目標的手段。然而我們追求幸福,並不是為了透過幸福,來達成什麼其他的標的──幸福本身就是目的。 我們用個例子來仔細思考一下:假設你想理髮。為什麼呢?因為想要儀容好看一點。那為什麼你想變好看一點?為了讓其他人對你有好感。為什麼要讓別人有好感?因為這樣便容易跟其他人有所交流。這又是為什麼?為了找到對象。找對象做什麼?可以找到愛情。尋找愛情做什麼?這讓你得到幸福。那你為什麼想要幸福?嗯,很難回答。「我們為什麼渴望幸福」,這個問題並沒有意義,如此便顯示出:成功的人生從來不是用來達成目的的手段,而是我們一切作為的最終目的。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理論,成功人生取決於許多不同的因素:外在的、身體的,以及心靈的資產。外在的資產他列舉了財富、友誼、家世、子孫、榮譽,以及良好的機運,身體的資產包括健康、美貌與運動技能,心靈的資產他認為包括像是勇氣或正直這類的美德。所有的資產對於幸福都極其重要,沒有他人的贈予、缺乏良好的機運,人都不可能得到幸福。所以我們最好不要擺脫一切外在牽繫,單靠自己的力量也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幸福。而且在生命終結之前,永遠不要評判我們的人生,因為誰知道明天會不會發生意外、疾病、離別或遭竊,讓我們就此落入不幸之中。 我們從來就無法保證自己能免於不幸。亞里斯多德說,就算死的時候幸福,死後的幸福也是不能保證的。就像前述的思想遊戲所呈現的,我們想像中的成功人生,遠不僅僅是死前的人生是否過得幸福,我們的人生理想,還延伸到死亡之後的時間裡;我們希望在他人的記憶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即使到那個時候我們已經死了,再也聽不到什麼惡劣的毀謗)。這其實有點奇怪,對我們的遺體也是如此,沒有人希望過世之後,別人拿他的頭來當球踢。但是這麼想究竟是為了什麼?死人明明就什麼都感覺不到了啊! 讓我們把足球拋諸腦後,回來談談那些能決定我們幸福的資產。讓我們對心靈資產,也就是美德,做點更仔細的考察。希臘人所謂的「美德」,跟我們理解的不一樣:對他們來說,就連一把刀子也可以有美德,如果那把刀子能出色地完成它的任務的話,意即,如果那把刀子鋒利好切的話。 亞里斯多德相信,每萬事萬物都有一個這樣的目的──每件事物都是為了該目的而存在,而且自然而然便特別有能力達成該目的;於是乎,事物如果非常完滿地達成了它的目的,就稱做有美德,刀子得用來切割東西,獅子得捕食羚羊及保衛勢力範圍,所謂有其美德,就是以其方式出類拔萃。然而這個說法也適用於人類嗎?人類的目的又是什麼?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人類是唯一擁有理性的生物,人類是動物界中的聰明小子,思考則是人類的使命,因為這件事他比所有其他動物都做得更好,所以他應該致力於哲學,並試著獲取智慧。如此一來,他便是幸福的。因為所謂成功的人生,就在於去做那些相應於自己本性的事情。活出你的天賦!去做那件你做得最好的事。 可惜,對理論的苦苦思索並不是每個人都在行,亞里斯多德也明白這點,他認為,並不是只存在一種理論性的理智,而是也有另一種實踐上的理智,幸福不只可以在理論中找到,也可以在實踐裡、在正確的行為中尋得;所以亞里斯多德區分出理論性的智慧與實踐上的明智,後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並由此對我們的幸福做出貢獻。 但是什麼叫做出正確決定?亞里斯多德認為,正確決定常常落在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點,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出色,就在於他在各個情況下都能掌握黃金比例:勇敢的人既不會魯莽,也不會膽怯;審慎的人既不會衝動,也不會麻木無反應;慷慨大度的人既不會吝嗇,也不會浪費。亞里斯多德同時認為,這些性格特徵都是可以經過訓練養成的,美德可藉學習而來,我們便可以為自己的幸福奠定基礎。 本文收錄於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更多故事: 比賽與認同:香港民族的足球「運動」 2015-09-16 09:00:59 1 京都的廟 2015-11-11 09:00:46 1 「我們對死者有義務」──義大利最重要的歷史學者卡洛.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訪談(上) 2015-04-06 17:31:07 1 芭比娃娃的三圍是多少? 2015-03-08 10:46:13 1 【臺灣吧 EP4】整個城市,都是我的皇民化工廠。 2015-02-01 22:43:52 1 「波波醫師」與臺灣人對海外習醫的超時代執著 2014-09-03 10:37:32 1 【電影、城市與歷史】香港繁華的另一面──新界西的日與夜 2015-05-15 10:23:38 […]

什麼是幸福?──科學家的答案

$
0
0
作者:易夫斯‧波沙特 Yves Bossart (瑞士德語廣播電視編輯) 多年以來,澳洲的護士小姐伯朗妮‧法爾陪伴過許多位臨終者,聆聽他們、和他們說話。她指出,最讓臨終者感到懊悔且希望可以重新選擇的五件事分別是:希望可以過自己的人生、不要那麼投入工作、可以表露自己的感受、維持友誼,以及追求更多的幸福。不過什麼叫作幸福?怎樣才能找到?幸福有什麼條件?近年來,科學對我們的幸福有過諸多探詢。在談哲學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一些最重要的發現: 幸福研究認為,我們的幸福有一半是基因決定的。擁有正確基因的人,幸福之路就已經走了一半。另外一半則主要由外在環境決定,包括生活條件、良好的機運及偶然事件。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幸福是由我們自己掌控的。也就是說,我們並不真的是自身幸福的打造者。 但是哪些因素讓我們感到幸福?直接說重點的話,這些因素有:健康、家庭、愛情、友誼、工作、財富以及信仰。這是怎麼得出來的呢?研究者進行過問卷調查:「總的來說,你對自己目前的人生有多滿意?請用一到十分表示。」你會給幾分?德國平均為六點六分,瑞士七點六分,丹麥人在這份統計上佔領先地位,有七點七分。 相對不幸福的是前共產國家及生於非洲極度窮困國家的人民。不過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相對於他們較不富裕的生活,卻享有令人意外的幸福感,這似乎跟陽光較多有關。但這當然不能解釋一切,畢竟非洲的太陽也不小。 有錢會使人幸福嗎?會,但是只到一個特定的金額。當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更多的財富幾乎不會帶來更多的幸福。在西方工業國家裡,年收入一旦超過六萬歐元[1],日常的幸福感就不再增長。收入的增長確實能使我們更富有,實際上卻不能使我們更幸福。此外還需注意:相對的收入比絕對的收入更為重要。我們的幸福感取決於,作為我們比較對象的那些人有多有錢。對我們來說,辦公室的同事賺多少很重要;但是比爾‧蓋茲賺多少卻幾乎不會影響到我們。(所以,如果你是池塘裡最小的那隻青蛙,請直接找個新池塘,去當一隻最大的吧。) 額外的財富還有另一個問題:我們很快會習慣新的富裕程度。由於這個緣故,加薪帶來的滿足感只能維持六個月,而中樂透的幸福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常常跌到比中樂透之前還低。相反的,不幸福感也有同樣的現象:因意外而半身不遂的人常在半年之後就恢復原先的幸福感。基準點會移動,因為我們會適應新的環境,在在顯示出習慣的力量對幸福感的作用更為強大。 有人說,消費是新的宗教。我們像瘋了一樣地消費,卻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因為購物只會帶來短暫的幸福感。取得事物會讓人滿足,但是持有並不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買個不停。研究顯示,我們最好把錢花在社交活動,以及會讓你感到振奮的體驗上,而不是拿來購買物質商品。人群才能讓我們感到幸福,物品不行。所以你最好讓昂貴的鞋子留在櫥窗裡,把省下來的錢拿去跟最好的朋友來場刺激的旅行。 禱告與冥想也有助於促進幸福: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幸福。生小孩會帶來幸福嗎?會,但是你得一直等到小孩獨立生活或者抱孫子的時候。政治可以嗎?參與決策對幸福感有幫助:能積極打造自己環境的人們,會比跟從者更為幸福。也許因此生活在民主國家裡,會比在獨裁政體中更幸福。那,年齡的因素呢?我們在處於人生中途時,幸福感是最低的。在開始時一切都還是將來,到最後時我們則更易於滿足,更不會做錯誤的期待。選擇的多樣性呢?太多選擇會讓人不快樂──從三種果醬裡選一種的結果,會比從十五種裡選一種更讓人滿足。看電視呢?完全不幸福。所以請不要碰電視機。 令人訝異的發現是,在追求目標的時候,過程常常比達成更讓人快樂。德國俗語是這樣說的:「期待的快樂是最大的快樂。」然而說到期待,就牽涉到一件麻煩的事:期望太高,結果只能是失望。不幸的是,人很難自由地設定自己的期望;期望常常是自己產生的。幸福感也是這樣。很少人能強迫自己感到幸福。「人人都追逐著幸福,幸福卻藏於我們的身後」,德國詩人布萊希特(Bertold Brecht, 1898-1956)如此寫道。印度籍的耶穌會神父戴邁樂(Anthony de Mello, 1931-1987)說得好:幸福就像蝴蝶,「你追它,它會飛走。你坐下來,它就停在你的肩膀上」。 不過那些談論幸福的至理名言就讓它留在日曆上吧,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哲學對幸福能有什麼貢獻。就像學校課本裡常見的那樣,我們從古希臘人談起。 *繼續閱讀:什麼是幸福?──哲學家的答案 [1]譯註:折合約新臺幣兩百二十萬。 本文收錄於商周出版《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更多故事: 穿越到唐代千萬不要做的五種人(5):狐狸變成人 2015-04-16 15:35:22 1 【每週一畫】粗曠下的溫柔 《嘉義街外》 2014-12-12 07:22:44 1 【眷眷明朝】朝鮮的「中國史難題」:他們如何撰寫自己的歷史? 2015-07-25 13:55:28 1 海洋之子鄭成功(二) 2014-08-29 20:56:06 1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何爆發?劍橋歷史學者:因為一群強權的集體夢遊 2015-10-25 21:00:02 1 【柘榴君創作集】陽光、海灘、丁字褲:圖文蘭嶼風土誌 2015-06-28 19:16:52 1 古典之美:被遺忘的歐洲建築史(一) 2015-11-23 09:00:37 1 【麻瓜的語音故事】當日本人遇見漢字──「萬葉假名」的誕生 2015-05-04 18:17:12 […]

聲色如夢:晚明的青樓與名妓(下)

$
0
0
上集:歡場繁華:晚明的青樓與名妓(上) 名妓與文士 士人與妓女的交往,至少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存在風氣,明朝開國時也沒有忌諱。《國朝典故》提到明初不禁官妓,每日退朝後,官僚們便去妓樓聚會,日益浸淫放恣,以致荒廢公務。宣德初期,有明朝包青天之稱的都御史顧佐(?-1446)倡議禁妓,起初有了顯著的效果,《萬曆野獲編》稱京師(北京)縉紳自此沒有娛樂,竟然流行起男色。 在南方地區,太祖朱元璋(1328-1398)曾經在金陵(南京)設立十六座樓,安置官妓,接待四方賓旅,原本一片昇平歡樂之象也受殃及,謝肇淛形容道:「現在的法律愈來愈嚴厲了,妓女們幾乎沒辦法生存,已經看不到全盛時期那樣的榮景了。」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禁絕有成,盛況不再,但在謝肇淛所處的明代中期,其實禁令早已廢弛,他說:「現在娼妓布滿天下,在大城市裡面有數以千計,就連小鄉鎮裡面也是有的。」對於顧佐禁妓的影響,他又補充道:「雖然公開的場合已經沒有了,可是在隱密的地方仍常常看到。」可見狎妓之風已轉趨私人化、地下化。 江南畢竟遠離京師,又是經濟發展最快速的地區,成為較早突破禁令的地方,娼妓業在嘉靖時期又重新興盛了起來。明代中期,社會風氣尚俠,並為「俠」賦予更廣泛的含意,「俠游」是一種不將科舉考試視為人生目標,或不被家業局限,轉而追求藝文成就,縱情於游樂、詩酒等活動,表現逸脫的生活觀。 而在城市中的交遊,勢必要雄厚的財力,於是輕財結客,視金錢為糞土,盡情揮霍的價值觀也成為俠的內涵之一,能夠具體展現豪俠之氣的地方便是妓院這類的聲色場所,因為該處提供一個逃避的空間,讓人暫時忘卻現實的困頓,寄身其間的文人也可藉由展現文藝才華,顯現個人的存在感。《板橋雜記》記載佚事的下卷便提到幾位豪俠之士,例如蕭伯梁喜歡在妓院揮灑金錢,身旁總有好多名姬作陪。又如張維有才華,不計較金錢,喜歡交朋友。與他們相伴的名妓,也不免沾染了幾分俠氣。 當時的選美比賽稱為「花案」,場面極為盛大,這可不是輕率的品頭論足,而是由幾位知名的文士擔任裁判對妓女進行品賞、排列名次,像是科舉一樣,擬作狀元、榜眼、探花,並配上相應的花卉,如曹大章等名士組成「鷲峰詩社」,是目前已知最早舉辦花案品評者,《蓮臺仙會品》記載其排選結果為:「女學士,王賽玉,小字儒卿,名玉兒,行六,花當紫微。……女狀元,蔣蘭玉,小字雙雙,名淑芳,行四,當杏花。」 至於品選的基準,《金陵妓品》透露道:「第一要看他們的氣質;第二要看他們的儀態;第三要看他們的才華;第四要看他們的容貌。」也有文人會將名妓湊數冠名,諸如「秦淮八艷」、「金陵十二釵」等,後來更依此出版了《金陵百媚》、《吳姬百媚》、《秦淮詩鈔》等歌詠妓女的詩文集,亦有人撰寫《嫖賭機關》、《嫖經》等風月指南,提供比較庸俗的內容給民眾作為尋芳的參考。 崇禎十二年(1639)的七夕,在方以智(字密之,1611-1671)僑居的居水閣聚集了許多妓女,各路的名士豪傑也都來了,車馬、舟船將周圍的街巷與水道擠得水洩不通,三班戲團同時在臺上競演。 原來閣內正在品選花案,共選出二十位,其中王月(字微波)被品為第一名,要登上特製的狀元階臺上,當他一上臺,樂班就開始奏樂,並進酒祝賀,宴會一直持續到天亮才結束,其他沒選上的妓女,只能落寞的離開。隔天,與會的來賓各賦詩記錄過程,余懷寫道:「月中仙子花中王,第一姮娥第一香。」王月將這兩句詩繡在手巾上,隨時攜帶在身邊。 《藝苑卮言》載述正德年間的文人們玩一個拋擲骰子的遊戲,一位不知名的妓女,拿到骰子後便以此為題,應答:「一片寒微骨,翻成面面心。自從遭點染,拋擲到如今。」小妓有如此文采,實屬難得,因此特別被記錄下來。 而部分名妓的文學造詣比起文士也毫不遜色,《列朝詩集》小傳中多有記載,如揚州名妓王微(號草衣道人,1600-1647)往來在蘇州,與他一起的都是名士。名妓參與文人藝文活動也成為一時風氣,甚至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嘉興有名妓周文(字綺生),其舉止言論皆儼然如文士,當地縉紳好文墨者,每次聚會必定邀周文出席共襄盛舉。更誇張者如精通文史、擅長寫詩的朱無暇(字泰玉),有一次在秦淮有一場集結天下名士的聚會,當他的詩一寫成,其他人都自嘆不如了。 然而無論是花案,或是各式文藝社團,當名妓置身其中,與文士交往唱和,其產生的作品往往會以文字的方式傳揚,無形中也有助妓女的聲名,亦是妓女成為名妓的途徑。 從青樓到蘭閨 美人遲暮,千古一轍,名妓的職業生涯是絢爛而短暫的,他們的後半生又要怎麼度過呢?妓女平時供養「白眉神」,也多信佛教,常到佛寺參拜許願,落籍從良後削髮為尼,或成為道姑是一種選擇。轉換身分的另一種途徑是為人妻妾,就男性而言,妻的責任是持家、生育,屬於家內的;名妓則能豐富感官,具有社交性質,因此兩者的角色具有互補性,恰能調劑男性在不同方面的需求。 美國性別史學者高彥頤(Dorothy Ko)曾經分析名妓流動至家庭面臨的衝擊,儘管妓女成為妾後,可能會受到妻的敵視,但兩者有著共同的目的,即服務丈夫,在「從」的倫理標準下,對男性保持忠誠,因此妻對於這位本不屬於家庭的妾也只能選擇接受。冒襄娶董白為妾時,便感謝元配有相成相許的雅量,且與之相處有如水乳般融洽。在明代中後期,當婦女以撒扇、時世妝為風尚時,妻子與藝人的界限也不再分明。 要落籍從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影梅庵憶語》提到冒襄為了替董白贖身,費了一番功夫。事後接到錢謙益的來信,才知道動員了許多人士幫忙,錢謙益請其門生辦理落籍事宜,蘇州有些瑣碎的糾紛則由周鑣(周儀部)打理,曾任禮部官員的李宗憲也從中協助,前後費時十個月才完成。其金錢花費更是驚人,光是處理上至官吏,下及市井的各式借債就花了三天,將借據疊起來竟厚達一尺,還有聲稱是董白生父的人登門要錢。 小說家馮夢龍(1574-1646)在《醒世恆言》中有一則故事提到從良有「真從良」、「假從良」、「苦從良」、「樂從良」等等狀況,像冒襄與董白這樣相愛的便是樂從良,有的時候男有情女無意,勉強娶進門,便是假從良。若嫁入侯門,抬不起頭,變成半妾半婢,那便是苦從良。列舉這麼多情境,卻沒提到一種最淒慘的,沈德符曾有段親身見聞,他認識一個擁有田園、宅第的妓女劉二,卻被一個浙江人范仲子以甜言蜜語誘惑,兩人結婚後,因范仲子喜好賭博,以致劉二的簪珥、姬侍、田產都被變賣,最後投繯自盡。沈德符又聽人說:「這個人習慣誘騙妓女,這種技倆也不是第一次了。」 從良後的妓女有的還會在公眾場合與文人交往,甚至重操舊業,有的則是洗心自新,成化年間的金陵名妓林奴兒,風流姿色,冠於一時。從良後,有舊知欲求一見,林奴兒便以扇畫柳題詩拒之,詩云:「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舊枝條。如今寫入丹青裏,不許東風再動搖。」 天地正義見於婦女 唐人杜牧(803-852)有詩〈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指賣唱的歌妓不能體會王朝滅亡的痛苦,仍然逕自的唱著歌曲。此詩實為借商女諷刺主事者不以國事為念,沉浸於靡靡之音。 但是妓女真的是不關心天下興亡的嗎?與此相反,晚明的名妓不乏以抗節明志者。《板橋雜記》提到張獻忠(1606-1647)搜得名妓王月,留於營中押寨,王月卻忤逆不從,最後被張獻忠煮來以享群賊。鳳陽督師馬士英麾下士兵擄掠淮安,妓女悉被擒,唯獨燕順堅執不從,被士兵所殺。 這些名妓的抵抗可能僅是出於身體上受到侵害,表現出貞節的行為,然而有些名妓更體現出對王朝的責任感,有主動的抗拒行為。例如李香君勸侯方域不要接受南明奸臣阮大鋮的資助,後來南明淮陽巡撫田仰以三百金邀李香君一見,也被斷然拒絕,《桃花扇》便以此為創作原點,說李香君因此自盡未遂,血濺詩扇,被盟友楊龍友繪為桃花,桃花扇即成為李香君與侯方域的訂盟之物。 著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1890-1969)晚年作《柳如是別傳》,雖然自稱「著書唯剩頌紅妝」,但他關注的面向不在男女情愛,而是借此表彰柳如是獨立的精神。陳寅恪說柳如是為曠代難逢之奇女子,並用了很多的史料說明錢謙益在柳如是的鼓勵下,參與了一系列反清復明的運動,相較之下,其氣節更甚錢謙益。 1645年,南京傾覆,柳如是勸錢謙益應該要有氣節,才不會辜負你的名聲。錢謙益面有難色,柳如是於是奮身跳入湖中,還是被人拉住才沒跳成。有人為這個故事杜撰了嘲諷的內容,說錢謙益原先答應殉國,後來探了湖水,說:「湖水怎麼這麼冰冷啊!」由於水太冷而改變殉國的心意。與錢謙益相反,出仕三朝的龔鼎孳(1615-1673)娶顧媚為妾,也曾投井自殺,但被人救起,遇到人問起,他總說:「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肯何。」這也使得清人陸以湉(1801-1865)比較顧媚與柳如是時,認為顧不如柳。 清代初期,遺民將精神寄託在江南地區大量婦女殉節的記述,其具體的行為是透過修纂《明史‧列女傳》,將民族觀滲透到文字內,遂有「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的論調。學者鄭培凱也注意到這樣的現象,認為婦女能在正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乃是因為事蹟符合統治階級主導的道德意識。也因如此,從節烈事蹟中看到的現象,往往只是道德家所想追尋的,並不能真實反映人們的主體生活意識。 高彥頤則有另一種見解,認為對女性貞節要求日益嚴苛,產生了另一種作用是使他們進而忠君愛國,故在鼎革時期成為反清忠明的積極參與者,浙江才女王端淑(1621-1706)詩文中流露對南明小朝廷的同情便可作為證明,部分名妓的殉國行為可能也是如此吧! 結語 有人問余懷,朝代的興衰,可歌可錄的事情那麼多,為什麼偏偏只記狭邪豔治之事?余懷則從初期的十六樓,至晚期的南市、珠市及舊院,細數妓院的變革。也許對明代晚期江南的騷人墨客來說,秦淮的盛衰就是王朝的象徵,多少風流韻事,男歡女愛都在此發生。怎料王朝崩解,繁華轉眼成空,一片歡場,如今只剩遍地野草,秦淮承載著無數士人的記憶,成了抒發懷古幽思的對象。 晚明名妓文化之盛,得利於許多因素,社會風氣的轉變,帶動情欲的解放,而俠游與城市文化結合,更讓妓院成為排解人生挫折、展現文學才華的場所。另一方面,妓女也學習詩文才藝,成為儼如文士的名妓,使文人與妓女的交往,超越了金錢與肉體的層次,而富有情感與內涵。晚明文人忘情追求聲色,恣情縱欲地享受生活,妓女則成為文人在禮教之外,情欲的歸依。 *主要徵引書目 古籍文獻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周暉,《金陵瑣事》,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16編,第3冊(臺北:新興書局,1977)。 [明]姚旅,《露書》,天啟刻本。 [明]范濂,《雲間據目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第22編,第5冊(臺北:新興書局,1978)。 [明]張岱著;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明]謝肇淛,《五雜俎》,萬曆四十四年潘膺祉如韋館刻本。 [明]張應俞著,孟昭連整理;魯德才審訂,《江湖奇聞杜騙新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明]陸容,《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馮夢龍;廖吉郎校訂;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1988。 [明]鄧士龍輯;許大齡;王天有主點校,《國朝典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明]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清]冒襄,《影梅庵憶語》,清昭代叢書本。 期刊論文 王鴻泰,〈明清文人的女色品賞與美人意象的塑造〉,收入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頁189-226。 王鴻泰,〈青樓:中國文化的後花園〉,《當代》,137 (臺北,1999),頁16-29。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頁73-123。 王鴻泰,〈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與尚俠風氣〉,收入李孝悌編,《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頁101-147。 王鴻泰,〈美人相伴──明清文人的美色品賞與情藝生活的經營〉,《新史學》,24:2(臺北,2013),頁71-130。 汪榮祖,〈文筆與史筆──論秦准風月與南明興亡的書寫與記憶〉,《漢學研究》,29:1(臺北,2011),頁189-224。 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10:3(臺北,1999),頁111-157。 邱仲麟,〈姚旅《露書》中的明代社會經濟史料〉,《明代研究通訊》,4(臺北,2001),頁21-46。 […]

動物幫忙打勝仗:勇闖緬甸叢林的大象先生

$
0
0
作者:薇琪.柯羅珂(Vicki Croke),動物觀察家 詹姆斯.豪爾.威廉斯(James Howard Williams)是二戰傳奇人物,他沉默,有魅力,又有點神祕,能跟大象溝通。他在1920年進入緬甸柚木業工作,展現非凡才華,能瞭解馱木到河道的龐然巨獸在想什麼。二戰爆發後,威廉斯組成一支不可或缺的獨特部隊,協助同盟國。他的大象軍團不僅協助打敗緬甸的日軍,還拯救無數難民的生命。本文從二戰英軍在緬甸失利、撤退說起…… 阿倪是威廉斯三兄弟中的老大,在西隆擁有一間小屋,叫做「東丘居」(East Knoll)。阿倪沒住那裡,蘇珊和崔夫跟一名叫羅伯森夫人的婦女和她的兩個小兒子共住那間房子。西隆市裡有高檔英國俱樂部、電影院、西餐廳,生活優閒舒適。那間房子裡有座造景庭園,而且可以一覽無遺地看見白雪皚皚的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干城章嘉峰屬於喜馬拉雅山脈的一部分。家裡還有一名廚子和一名男管家。 知道懷孕的妻子有人照料,還有兒子安全無虞後,威廉斯就能專心協助難民。回緬甸途中,他善用自己的象,這次他用象來運送物資和蓋一座營區,供繼續西逃的難民使用;他和波司塔克甚至花數星期管理營區後才繼續前進。 一回到緬甸境內,他們便協助修築道路。但是日軍澈底攻陷緬甸,四月時,連像威廉斯一樣擠在遙遠西境的人也被迫撤離。英軍士兵獲令撤退,最後一梯後衛部隊將在幾個星期內通過,就在季風雨即將降下之時。 不論是否是依令行事,威廉斯尋找著商鏢和安內,但是找不到兩人的任何線索。當時他叫兩人回緬甸,是因為認為回緬甸對兩人比較安全,不過戰爭結束時,約一百萬緬甸人死亡――或被軍人殺害,或被迫工作到死,或單純在戰亂中餓死。 威廉斯還有另一項搜尋任務必須執行,這次是找班杜拉。最後他發現班杜拉暫時安全地跟普竇在一起,在達武村外附近。威廉斯好高興能再摸摸這頭公象,跟他說話,拿寒酸的點心給他――大概是威廉斯自己的午餐。普竇看起來好像心煩意亂,甚至心力交瘁。他覺得遭到背叛,他六十歲了,英國人逃跑、孟緬倒閉後,他頓然發現自己永遠拿不到應得的退休金。 威廉斯能說什麼呢?他能理解。他轉回去面對班杜拉。班杜拉狀態絕佳,處於盛年,不論是野象或工象,都沒有一頭能跟他相比。即便戰火直撲而來,那頭公象仍舊心平氣定地站在那裡。 威廉斯深信大象對日本人和英國人都極其重要,憂心大象落入敵人手裡,於是打算帶至少兩百頭一起離開緬甸。但是道路仍擠滿難民,導致他沒辦法執行這項計劃,只能信任騎師和大象能撐到英國人回來。威廉斯聽說過日本人善於叢林游擊戰,但是認為還是比不上象夫,他的手下能跟大象一起消失在叢林裡,絕對不會被發現。 威廉斯正希望普竇那樣做。他全力籌措了一筆現金,準備提供協助。他把錢交給普竇,說:「想辦法躲起來。」他發誓一定會回來。普竇雖然懷疑威廉斯是否會實現諾言,但仍收下現金。 普竇命令班杜拉趴下。「趴下!」班杜拉緩緩把身子降到地上後,普竇便爬到他身上。威廉斯說再見後,看著班杜拉緩步走進叢林,朝普竇住的村莊走去;普竇住的村莊在嘉寶谷地(Kabaw Valley),欽山東邊附近。普竇熟悉祕密小徑和無法穿越的叢林,威廉斯希望他能保持安全不被發現;同時也感謝叢林能讓大象隱身其中。 威廉斯走回達武村。唯一的好消息是,此時威廉.史令(William Slim)將軍已經接掌緬甸的英軍作戰指揮權。他聰明樸實,是軍人的楷模,將成為這場戰爭中深受愛戴的軍官。士氣低落的軍隊需要能夠信任的人,史令正是不二人選。 組織緬甸的防禦始終困難重重,一開始由印度遠東司令部(Far East Command in India)負責。史令任務繁重,但是一九四二年三月接管緬甸軍團時,擁有的資源卻極少。日軍能投入緬甸作戰的資源比他多,日軍與盟軍的飛機比例始終不平衡,現在差距更擴大到約九百架日軍飛機對上一百四十架盟軍飛機。皇家空軍在三月底撤離;英國與中國的軍隊繼續從各自的守地撤退;曼德勒遭到轟炸,超過兩千人死亡。 難民遽增,威廉斯現在也是其中之一。 有些人搭汽車或卡車旅行一段路程,但過了達武村之後,真正的道路就斷了,穿越山區通向印度的小徑不適合多數車輛行駛,只有吉普車能通行,不過即便吉普車也相當難通行,因此搭車到達武村的人現在得下車徒步行走。 威廉斯徒步前往印度,只背著簡單的行囊,身邊還有朋友的一條黑色拉布拉多獵犬,名叫卡柏。走在數以千計的人潮中,他看見到處都有悲劇發生,有人生病;有的家庭破碎,必須做出痛苦的決定,像是丟下垂死的孩子,以拯救另一個孩子;親戚分離,焦急期盼重逢。許多人在旅途中與家人走散,在印度報紙上刊登尋人啟示,看了令人心痛。 到處都有人挨餓生病。天氣極度炎熱,缺乏食物,路途艱苦,又暴露於疾病風險中,連健壯的年輕人也因而喪命。孟買緬甸公司有一群家眷從緬甸另一邊的暹羅出發前往印度,出發時有二十個孩童,只有一個活下來。歷經漫長旅行的人學會了一些求生技能,像是把皮膚上乾掉的汗刮起來吃可以攝取鹽分;口渴時可以從廢棄汽車的散熱器取水喝。 威廉斯沿著上坡路徑走向曼尼普爾邦的山區時,發現兩個印度小孩在嗚咽啜泣,這對兄妹身子瘦小,看起來可憐極了,他們的母親只不過十幾歲,在烈陽下靠著土堤癱倒,屈著身子倒在路上的塵土中,生病,飢餓,脫水,數千人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過她身邊。威廉斯跪到她身旁,將她扶到懷裡,不顧可能會染上疾病,把水壺湊到她的嘴唇上,餵她喝水。她無法說話,但是沒有言語,這個一輩子都跟動物一塊生活的男人似乎更能瞭解她。 「在她眼裡,」威廉斯寫道,「我看見了感激,感恩;但也看見了她對孩子的擔憂。」威廉斯覺得她正無言地詢問:「他們會發生什麼事?」兩人看著彼此,接著,靜靜地,她死在威廉斯懷裡。「改變來得太突然了,半晌後我才明白她把照顧兩個孩子的責任留給我。」 威廉斯沒辦法帶著孩子走完漫長艱困的旅程。他呆立整理思緒片刻後,帶著孩子調頭往後走一小段距離,他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這樣做。 一輛在那條路上非常稀罕的吉普車顛簸地朝他駛來,開車的是他在達武村認識的一位參謀官。威廉斯走過去擋住他的去路,他立刻揮手示意威廉斯讓道。「我沒辦法幫忙,老兄。」參謀官說道。威廉斯要求把孩子藏到車子後側的防水帆布下面,並且威脅說,如果拒絕,就要把參謀官和拉風的吉普車丟下山坡。參謀官於是答應載孩子到因帕爾的一個營區。「看見兩個孩子安全搭上吉普車後,」威廉斯寫道,「我激動哽咽。」後來,威廉斯抵達因帕爾到營區確認時,發現兩兄妹健康活著,在孤兒區獲得照料。 雨季在五月到來,暴雨和日軍一樣凶猛。「暴雷霹靂,大雨滂沱,滾滾洪流沖下山坡,把山稜的泥土都沖刷掉了。」一位美國記者如此描述。 曼德勒落入敵軍手中,敵軍繼續從緬甸南部向北進攻,朝其餘地方散開。 一九四二年五月五日,綽號「酸醋喬」的美國將軍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剛好在緬甸陷落之際抵達緬甸,前來評估日軍威脅。他和其他難民一樣,徒步前往印度,帶領幕僚去避難。撤退中的英軍疲憊不堪、衣衫襤褸,也撤向印度。英軍傷亡損失慘重,日軍在數量、空中支援、訓練上都佔優勢,傷亡損失很輕微。戰爭結果重創英軍士氣,漫長的旅行結束時,史迪威說:「我方遭到痛擊,被攆出緬甸,真是奇恥大辱。」雖然起不了太大的安慰作用,但是至少還是有捷報,日軍在太平洋海上與紐幾內亞的陸上打了幾場敗仗。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日,在大後方,蘇珊在西隆平安生下女兒夢娜。威廉斯受命留下來幾個月,協助勘察樹林,因此跟蘇珊在一起。但是看見家人生活舒適、飲食充足、安全無虞,他卻感到痛苦,渴望回去找留在緬甸的夥伴。 他瞭解他的大象對戰事助益極大,因此亟欲知道自己能徵招多少頭。終於,一九四二年十月,第十四師慢慢返回,從印度進入緬甸南部的邊境地區,指揮東方軍團(Eastern Army)的諾艾.馬金塔錫.史都華.爾文將軍(Noel Mackintosh Stuart Irwin)招喚威廉斯。這位高階將領有個新創的職務想請他擔任,那就是大象事務顧問;這是個古怪的職位,因為沒有大象事務需要處理,至少現在還沒有。 十一月初,威廉斯被派到第四軍(Fourth Corps)總部,官拜中校;總部位於阿薩姆的喬爾哈特(Jorhat),在達武村北方,直線距離兩百七十三英里。最後他將加入著名的第十四軍團(Fourteenth Army),到一九四四年。第十四軍團將多達一百萬人,是這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大英國協軍隊,戰區約十萬平方英里。第十四軍團主要是印度軍隊,不過有編入國際盟軍,包括英國人、紐西蘭人、加拿大人、南非人、東非人、中國人;還有緬甸人,包括緬族、克欽族、克倫族等諸多民族。跟第十四軍團並肩作戰的有麥瑞爾突擊隊(Merrill’s Marauders)的美國人和飛虎隊(Flying Tigers)的飛行員。 威廉斯的職務將由這場戰爭最有名的兩位軍官管轄,分別是史令和東南亞司令部(South East Asia Command,英文首字母縮寫為SEAC)盟軍統帥海軍中將路易斯.蒙巴頓勛爵。(美國並不熱衷於派兵協助奪回英國殖民地,這並不令人意外,美國人甚至開玩笑說英文首字母縮寫SEAC是代表「Save England’s Asian Colonies」,意思是搶救英國的亞洲殖民地。) 在這兩位上司中,威廉斯的理念與史令的一模一樣。史令曾經對麾下幾名軍官明言: 「告訴各位,身為軍官,各位必須先親自確定屬下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睡、有菸抽、甚至能坐下,各位才能做這些事,如果各位能為屬下做到這點,屬下會追隨各位出生入死。但是,如果各位做不到,我會讓各位吃不完兜著走。」 […]

國父的愛情:孫文與他生命中的N個女人

$
0
0
好的 在我還沒講故事前 想必有些看官已經忍不住要說: 「我知道孫文的感情史很豐富,他有好幾個老婆啊!」 是的 網路上有關孫文感情史的文章,當真是多如牛毛 然後我想還有些看官可能在想: 「你個老小子不會想拿孫文感情做文章,狠狠黑他一把。」 唉呀 其實倒也先別預設立場我接下來是要黑人還是捧人 老ㄕ就想拿孫文這人好好講一回故事 所以不管看官們對孫文有什麼樣的認識 還請先耐下性子 先聽聽老ㄕ我這次要說些什麼吧 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開頭,讓我們先來看兩段對話 對話一 犬養毅問: 「孫先生才智過人,又重德行,真是令人佩服。但有一事不知肯賜教否?」 孫文說: 「木翁吩咐,弟敢不從命!」 犬養毅問道: 「請孫先生如實相告,你最喜歡的是何物?」 孫文說: 「革命!」 犬養毅說: 「君最熱愛革命,這是誰都知道的。但除革命之外,你最喜歡的是什麼呢?」 孫中山稍一思索后,答道: 「woman(女人)!」 (以上資料出處:陳鵬仁譯著《宮崎寅藏論孫中山與黃興》) 對話二 中山先生對競存(陳炯明)說笑: 「我有兩種嗜好,而你只有一種。」 陳炯明說: 「願聞其詳。」 中山答: 「我好革命,又好女人!你只好革命而已。」 (以上資料出處:莫紀彭所著的《我所認識的陳競存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還記得有長輩跟我說: 「男人分兩種,色……還有非常色!」 若以這原則來看 孫文倒是非常坦誠地承認自己是個好色一代男 而且孫文還是個帥哥 在民初社會,有流傳「民國四大美男子」的說法 雖因流傳版本甚多,以至於無法確定到底是哪四位美男子 但孫文在一些版本,可是名列其中 然後隨著年紀越大 也不知是不是有主角光環的力量加持 竟有越來越帥的趨勢! (我曾經把孫文從青年~晚年的照片攤給朋友看 問他們哪一張看起來最順眼? 結果竟有八成以上的女性友人告訴我 40歲以上的孫文看起來最有魅力 然後當我驚奇的詢問: […]

【照片裡的民國】補腦還是腦補:艾羅補腦汁掀起的風波

$
0
0
上集:暢銷全中國的艾羅補腦汁 很多時候,機會就在那裡,只是你不一定找的到。 黃楚九的後人為他寫傳時,也不得不提到他「善於發現、抓住和利用機會」。透過跨足不同行業建立商業行號,除了可獲得無數的金錢,「百業經理」之名也當之無愧。黃楚九曾經入股上海另一家知名國產西藥──五洲大藥房,雖然後來因為經銷權談不攏而黯然退股,但仍是一種同業合作的嘗試。 五洲大藥房的最為人所知的成名產品──真的不是「斯斯」那是先講求不傷身製藥的(不可以廣告化)── 是「人造自來血」。 大家不用擔心,今天,還有未來的一季我都不想講人造自來血,這不是科學怪人專欄我們也沒有想進入古代醫療史,今天來江湖走跳是來賣藥、賣藥、賣藥的!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所以,賣藥郎中今天來到貴寶地……不是讓我們回到正題,為什麼黃楚九要在補腦汁的廣告上如此大費周章、故佈疑陣呢?合理推測主要是為了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心,卻又不讓消費者過於害怕各種副作用而不敢花錢購買。口耳相傳畢竟是廣告傳達的基礎,也是最容易削減消費者戒心的事例,黃楚九顯然深諳此道。 上回,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當時科學與哲學理解的腦氣經/腦神經的概念,從而推出補腦汁存在的合理性,但話又說回來,行銷總得有個主軸,藥品當然也鼓吹療效,補腦汁的藥效是什麼呢? 一為增長智慧,一為補救健忘症。 很有趣的行銷主軸,有點像是考試要考高分,除了難題你要會,簡單的題目也要不失分的概念──或許僅是考量人人在任何情況下的需要性。至於在其他落落長的說明中,黃楚九並未試圖解釋為何要使用中醫語彙「臟腑」而不是西醫語彙「器官」,「臟腑」與「器官」之間的內涵與異同。畢竟,他只是「要賣藥」,而不是要傳遞醫學新知,不是嗎? 但所謂「雙簧」,當然是要兩「黃」才唱得起來。所以,考量前面已有「二黃對話」,接下來當然是另一黃的「獨白時間」,劇情才顯得完整。於是保證書便再來一篇香山人「黃國英」具名文章:〈艾羅補腦汁運華之緣起〉。它先講起世界面臨優勝劣敗競爭局面,腦力之強弱決定國家勝負。為此,當他知道來自美國維吉尼亞(砍倒櫻桃樹的喬治華盛頓搖手: 跟我無關)的醫學博士、遊方於歐亞之間的艾羅有「秘方」後: 「余欲借外人學力補我不足之思想,由此而起,力勸博士將補腦汁輸入中國銷售。」 「癸卯秋,余與中法藥房主人商定代為經理,博士允之。今春藥到,方得行銷於市,此艾羅補腦汁輸入中國之原因也。」 也難怪有研究者指出這是一篇深有梁啟超政論文風格的行銷作品:一方面結合當時中國現實,發揮憂國憂民心理大聲疾呼;再雜以諸多科學新名詞,層層遞進,漸次引申,攀附西來權威,借用化學試驗符號,活靈活現地建構出艾羅醫生、艾羅補腦汁,與作者本人、中國人之間的聯繫,同時表明艾羅雖然高明,但並不神秘,慢慢地引起你的欲望,再勸誘顧客購買。文字間暗示你自行腦補補腦的功用與需求,卻因為是暗示,反而引人入勝,出現了現在藥品廣告很少有的精緻與環環相扣。 所以,成功除了運氣,果真都有計算好的原因。 無論這個補腦的腦補有多大,我們還是缺一個重點:「發明」補腦汁配方的主角──艾羅博士在哪裡呢?快出來面對大家!對於這個缺陷,黃楚九在吊足大家胃口後,直接請了艾羅博士「現身吹法螺」。 補腦汁賣給誰?賣給老人、中年人、幼年人、婦女,只要是「人」,通通都可以吃補腦汁。老年人血氣衰竭,血養得好,腦就好,甚至長生不老;中年人勞心勞力,充實氣力就不易生肺癆、受風寒;青年人讀書熬夜,補充元氣長益神智,自會聰明;婦女補腦增加精血,就不受婦女病導致頭昏顛倒之苦。總歸一句,艾羅補腦汁等同於百病能治的仙丹妙藥啊! 中國既有「薦醫」傳統,黃楚九將「保證書」作更多的發揮恐怕也只是意料中事──他在各則保證書中填塞個人細節,讓它們成為各種有頭有尾、有聲有色的醫療故事。閱讀過相關故事後,若以中性態度評斷,在仔細分析其中可辨識的作者後,或許這些感言內容並非全數無中生有──某些作者確曾身體不適,而這些文字正是作者對自身病情情的描述與判斷。黃楚九盡力蒐羅各行各業──從販夫走卒到知名人士──的「陳述」,並把它們加工成為「用過多說讚」的宣傳證明。其中一個知名的例子,大概是晚清諷刺小說作者之一,來自廣東南海(康聖人、十三郎請出列)的吳趼人(1866-1910)。 吳趼人在保證書中自稱,筆耕十餘年,自1910 年前後開始出現「精神漸困」、「文思苦澀」、「少動即疲」的症狀,收到黃楚九贈送艾羅補腦汁後,最初不以為意,但服用後逐漸地「文思不澀矣,勞久不倦矣,以視往昔之精神且有加焉」。 如果所言屬實,這麼好的東西,我想每個研究生都想要,坦白說。 不過呢,1910年10 月 21 日,吳趼人遷到海寧路新居後,由於勞累過甚,氣喘發作而一命嗚呼。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能你也猜到了,後人以吳趼人在〈還我魂靈記〉曾接受黃楚九餽贈三百金歌頌補腦汁神效(aka 稿費),而生各種訾議。雖然說收費撰文不一定虛假,但在身後惹上這些是非,想來他也是不願的。 也或許,吳趼人地下有知,會說:我是萬般地不得已啊。三百金可以幫我一家生活大忙的! (還記得黃楚九中西大藥房搬家,花費是一千五百大洋吧,三百金真的是不小的一筆錢了。) (古人也是跟blogger一樣有收費試用推薦文的,780字換得300金,稿費遠勝現在的blogger啊。) 其實,吳趼人也不是第一次寫賣藥應酬文字/收費試用文。1897年,初出茅廬的他就曾為燕窩糖精寫文章,大吹法螺。這番經歷後來融入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八、二十九回情節中,當時的吳趼人這麼說藥商廣告:「藥房多捏造偽信,以作保證書。」作者左手寫試用推薦,右手寫小說批評,內心小劇場一定很精彩。 但如果,你覺得付費試用已經很精彩了,就低估了民初的商業文化與商業手段了。 在這裡,曾經有兩場案外案發生。第一場是商標之爭。東亞商業史研究名家高家龍(Sherman Cochran)在《中華藥商:中國和東南亞的消費文化》徵引相關記載,簡述在1907年,某「美國小無賴」自稱是「艾羅博士」之子,要求黃楚九賠支產品相關專利使用費。黃楚九一方面讓這位美國人吃好喝好,並悄悄地支付一筆錢作為封口的交換。 但以黃楚九的商業頭腦,顯然也堅持每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 他留了一招後手──請對方以「艾羅博士」之子的身分簽署一份法律文書,同意將補腦汁權益轉讓給黃楚九所擁有的藥房。不但杜絕了未來這種事情再度發生,同時增加了「艾羅博士」這個虛擬人物存在的可靠性。 接下來的案例因為上了法院就複雜得多。長駐於上海公共租界的葡萄牙醫生「艾羅」控告黃楚九未經其允許,使用「艾羅」之名促銷藥品,並選擇在公共租界的會審公廨(租界的法院,主要職責是裁判租界華民的民、刑事案件,外籍人士會同審理)進行審判。 當時,一般人碰到會審公廨通常會覺得相當頭大(畢竟是國際事務),但對黃楚九並無構成相當威脅。黃楚九最神奇的地方是,對於此「盜用他人之名販售藥品」的指控,他在法庭上陳述「T. C. Yale」是其名字的西式寫法。由於「黃」的直譯Yellow在西方並非常用姓氏,為恐他人誤解,他取諧音的常見姓氏「Yale」作為他的姓氏寫法,T.C則是「楚九」用家鄉方言發音的英文拼寫開頭字母。黃楚九這樣的說法,最後獲得法庭採信並勝訴,艾羅醫生提出的索賠要求遭駁回。 黃楚九在勝訴後也順道利用這一場官司向大眾「吸眼球」,再度廣告自己的商品,這種商業操作固然引發了相當的爭議,但確實也有助銷售。後來,陳存仁中醫師在香港雜誌的「講古」集結成《銀元時代生活史》,其中也提到黃楚九「滑頭之名,自此轟動全滬」,上海人所稱之「三個半滑頭」,黃楚九位居其一。不論如何,黃楚九巧妙的化解官司並以其為宣傳助力的反向操作,就算在今日的商界,可能還是得給他「按個讚」的。 真的,民初不好混,穿越宜審慎。 在黃楚九打響了藥品名聲之後,第二個挑戰企業家的問題也毫無錯落的隨之而來了──補腦汁也面臨了「被山寨」的命運。難道是「山寨者,人亦山寨乎」? 在1905年,某家「佛羅公司」也登報開始販賣「補腦汁」,宣稱採用各種動物腦髓並摻加貴重藥品提煉成汁。這次除了有各種藥品之外,「吃腦補腦」的食補意象也被延用,堪稱是進階版補腦汁。 黃楚九面對這種情況並不怯戰,直接在報紙上刊登啟事指責對手為冒牌貨,然後由中法大藥房為主體刊出一連串「打假」廣告,佛羅公司很快的見狀不對便退出戰局。 但,仿冒者如果這麼容易被打退,中國就不會熱愛仿冒這麼多年。除「佛羅公司」外,「華洋藥房」與外地藥商也跟進了仿冒補腦汁的怪圈中。「華洋藥房」由出身牙醫的黃德馨與漕運總督共同投資開設,在二度因酒精保管不善引發火災後,由於損失過大,黃德馨動起了各種能迅速賺錢的點子。他透過各種方式從吳坤榮手上取得了補腦汁的配方,並以此為對比,推出所謂「真正老牌艾羅補腦汁」,講究起道法正統了。於是,「補腦汁」雙胞之戰因此開打。 從前面的案例,我們已經確知,黃楚九從來都不是一個心地純良有錢大家賺的儒商個性。再次的,他登報反擊,並直接告上法庭捍衛自身權益。由於黃楚九曾以「黃勝」名義入籍西班牙(此處資料記載不是很統一,有說入籍西班牙/《申報》,有說入籍葡萄牙/高家龍,在此依引用文本為準),並將商標在西班牙領事處立案過。這宗官司到了9月18日,法庭在檢視雙方所提供之呈堂證據後,判定補腦汁屬於黃楚九,華洋藥房敗訴。從此,奠定了黃楚九在打擊任何同名或類似名稱的冒牌,至少可以受到法律保障。 在商業的世界裡面,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無論真假,還是有分技術好跟技術不好的。 所以,最後一個問題是,艾羅補腦汁到底有多賺錢,可以引起四方覬覦並為之興訟仿冒樣樣皆來? 高家龍曾經計算過艾羅補腦汁的收益,簡單的說,每罐168毫升的補腦汁平均成本0.4元,售價2元,考量民初的人力並不昂貴,利潤真的相當驚人──難怪可以付得出三百金的潤筆費 ──也因此,有了這個長銷熱賣產品後,黃楚九得以購買高價汽車,將住所三層小樓用鋼筋混凝土裝修,再將補腦汁銷售到上海以外的地區。 雖然在1911年,中法大藥房已成為上海第二大新式藥房,擁有68,000元本金,年銷售額高達25萬元,年利潤5萬。但黃楚九從未就此滿足,為了企業的穩定與擴張,他找上葡萄牙領事購買了葡萄牙公民身分(是的,這也是現在常見的操作,很多老哏之所以為老哏,就是時間會證明這些方法相當好用),以將中法大藥房註冊為葡萄牙企業/外資企業。 某方面來說,黃楚九終於達到了他心目中對人生的第一個設定──經營了一個相當賺錢且穩定的行號,開始有了與其他人叫板的能力 — 但是,故事才剛開始,至於接下來的,下次再說吧。畢竟,我們終於把補腦汁給講完了,不是嗎? […]

【歷史知識考掘學】死於瘟疫蔓延時:17世紀倫敦的「死亡筆記」

$
0
0
根據英國《衛報》於八月的報道,考古人員日前在倫敦市中心發現埋葬1665年瘟疫死者的集體墓地,結合現有歷史文獻,可以揭示瘟疫爆發的情況。 考古人員在倫敦中部的新利物浦街鐵路站發現一個埋了30具骸骨的墓地。該遺址位於一個從1569年到1738年間作墓地用途的貝德萊姆(Bedlam)墓地的舊址內。整個貝德萊姆墓地埋葬近3萬人,多數為附近貝德萊姆皇家醫院(Bedlam Royal Hospital)的病人,該醫院被認為是全歐洲第一所精神病醫院。那裡還有些死於戰亂和瘟疫的貧民。考古隊自2013年就在那裡開始進行發掘的工作,直到本次發現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這次發現能夠確認是來自1665年大瘟疫的死者的墓葬,源於考古人員在遺址中找到一塊刻有「1665」字樣的墓石。這墓石可以說是比較罕見的,因為人們幾百年來在遺址之上已經進行過多次覆蓋修建工程,而在一道牆裡保存了這塊墓石。令人驚奇的是,在瘟疫爆發的嚴峻狀況下,死者沒有被草草下葬,而依然放在棺材裡,以東西向的方向埋葬。學者據以判斷,此處並非為亂葬崗,是死者被同一天下葬的集體墓地。 (1665年12月其中一周的死亡名單。圖片來源:http://www.history.ac.uk/cmh/arpt88.html#plague) 倫敦1665年大瘟疫是一場1665年至1666年間的大規模傳染病爆發,是1348年黑死病以來最大的疫症爆發。據當時官方記載,當時有68,500多人死亡,不過實際的死亡人數應該遠超這一數目,甚至可能超過10萬人,因為有不少家庭隱瞞家裡有人染病致死。當時倫敦的居住環境相當擁擠和惡劣,死於這次瘟疫中的起碼是當時倫敦人口的五分之一。 (1664年12月的死亡表,邊框上的骷顱和各種物件生動地反映死亡對當時人是什麼一回事。圖片來源:http://www.history.ac.uk/cmh/arpt88.html#plague) 17世紀倫敦的教會人員每周都會編纂一份名單,列出所屬教區死於疾病的人數,叫做「死亡表」(Bills of Mortality),詳盡記錄死神如何以瘟疫殺人如麻。根據倫敦的死亡表資料,1665年8月的短短一個禮拜裡,死亡人數已達2,000人。9月死亡人數繼續增長,甚至達到一周9,000人死亡之數。爆發如此大規模的災難,導致短期內人群集體死亡,自然產生屍體如何處理的問題,必須為此開闢集體墓地。這次發現的墓地,為研究這段歷史帶來寶貴的歷史資料。 (原載北京《光明日報》2015年9月12日「世界史」版) 更多故事: 探索康熙的內心世界 2015-10-21 07:22:29 1 【鬼的歷史】殭屍史(六):殭屍餓了吃什麼? 2015-11-13 09:00:34 1 瑪麗.安東妮:斷頭台上的時尚女王(上) 2015-12-12 09:00:53 1 【說書】寫實、詭譎與美感的交織──《病玫瑰:354幀影響現代醫療的疾病繪畫》 2015-09-15 11:53:01 1 【大人的世界史】九月二十八日如何變成了教師節? 2014-09-28 06:07:50 1 【國父「們」】同盟會篇: 引刀成一快,熱血文青汪精衛(上) 2015-02-20 00:15:51 1 東京的玄關:百年車站與街道的歷史記憶 2014-12-09 16:42:25 1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週年,爆發地餘恨猶存 2014-08-02 01:42:40 1 【認識古埃及系列之三】第一中間期(2150-2040 B.C.) 2015-03-16 12:36:27 1 「造反有理!」──毛澤東、紅衛兵與文化大革命的野火 2015-05-14 21:24:05 1

華人新村與叢林裡的共產黨:你不知道的馬來西亞

$
0
0
還記得站在講台上當歷史老師的時候,講到冷戰後期的共產黨發展,高中的學生們對於中國共產黨以外的共產黨,其實是很陌生的。身為一位曾經在馬來西亞砂勞越州擔任首位台灣籍華文獨立中學校長的我來說,這段歷史的痕跡曾經是生活的一部份,書寫下來,讓更多的人認識砂勞越這片土地,並且了解海外華人的歷史,也是我應該要繼續做的一件事。 什麼是華人新村 所謂「新村」是指1948年以後,馬來西亞共產黨開始進行武裝抗爭後,當時仍隸屬於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 ,發布「緊急狀態」,限制種橡膠或其它務農的華人們,只能在上午七點至傍晚六點到耕區或森林裡工作。 目前在西馬仍有四百多個華人新村存在。而位在東馬的砂勞越州,是在1963年以後才加入大馬聯邦(註1),這裡的新村只有三個,起因於1965年以後「北加里曼丹人民遊擊隊」被政府的「巨網行動」圍勦而形成,因地點集中在首府古晉(Kuching)到西連(Serian)這段路上,所以華人新村從1965年開始,一直到1974年才結束這段9年受控制的生活。 現在雖然已經看不到過去鐵網與閘門的圍籬,新村已經成為一排排的店屋與排屋,還有獨立屋的社區,但提及過去這段砂共的歷史,當地華人回憶起來還是一句句的「不容易啊!」言語之間多是對當時三不五時宵禁與限制人民出入自由的集中營式的生活,有著深刻的記憶 。 如果熟知當地文化的人就會知道,他們描述地點都會以幾哩幾哩為單位,如果是剛去的人一定都不會明白幾哩代表著什麼,當然也沒辦法去判定還有多遠,這個就算是到東馬古晉的第一份功課吧!以古晉市中心來說,在過去只要超過4哩半以後大概就屬於市郊,往上走就是過去的叢林,比達右族(Bidayuh)土著的生活地(註2)。 在這樣的叢林裡也有華人移民的聚點,所以10哩、13哩這些都能夠看到一排排的店屋。到了17哩開始又是一個熱鬧的樣貌,一直到22哩,這裡群聚大量來自中國河婆、惠州一帶的客家人,過去這裡就是砂勞越州唯三的華人新村:新生村(Siburan)、來拓村(Beratok)與大富村(Tapah)的所在地。 再繼續往上走就會到28哩,這裡又會出現有幾排店屋與學校,然後到35哩之後就差不多是客家人群聚的山中小鎮,也是過去古晉省到斯里阿曼省(Sri Aman) 成邦江中途必定會停下來歇息的重要轉運點-西連(Serian) 。 叢林裡的鬥爭 1950年代隨著「萬隆會議」在印尼召開,中共企圖整合美蘇兩大陣營以外的「第三世界」力量,積極向國際輸出共產革命。當時的中共總理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原則」為中共與亞非國家的建交工作奠定基礎。中共積極訓練並援助亞、非、拉丁美州各國的共產黨勢力,擴大武裝鬥爭,隨著中共政情的發展,當然這股風潮也影響了砂勞越的華人社會。 當時砂華社會分成兩派:一是支持蔣家的國民黨政權;二是嚮往毛澤東思想的共產黨。砂華社會在當時流行「北歸」,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新中國的左傾思想,成員一開始多為年輕的知識份子之後到各種職業的社會人士。 為抵制這樣的情況越演越烈,恐步上馬來半島馬共動亂的後塵,英國政府開始查禁相關的印刷品,防止共產思想繼續深耕。1952年的8月古晉發生第一宗共黨動亂事件,自稱是「印尼人民解放軍」的成員持械搶劫民宅後逃逸,過程中槍殺追緝的員警,殖民政府認定這是共產黨恐怖鬥爭行動的開端,下令古晉省進入「緊急狀態」。 正因為這樣砂勞越共產黨(後稱砂共)與英國政府正式對立,在不敵英國軍力的情況下,只能轉進叢林裡開始遊擊鬥爭,而砂共在叢林裡的鬥爭一直到1990年才完全平息。 1963-1965年間,正值印尼蘇加諾政權加劇對抗馬來西亞時期,加上印尼當時正處於與中共結盟的趨勢,所以中共揚言支持印尼粉碎「馬來西亞」(參考註1) ,吸引了不少來自砂勞越反對馬來西亞的左傾份子,並對他們提供軍事訓練,1963年印尼開啟了侵襲砂勞越的序幕。 1965年隨著印尼蘇哈托政權上台以後,印尼的態度從原來的「粉碎大馬計畫」到後來化敵為友,此逆轉對砂共極為不利,只能繼續擴大鬥爭。又在印尼政局風雲變色後,印尼共產黨部份流竄到加里曼丹的森林裡,這一支鬥爭隊伍在當時是有名的「火燄山部隊」,後來部隊與砂共游擊隊整合成為「北加里曼丹人民遊擊隊」,對於當時的砂華社會造成不少的震盪與陰霾。當時的砂州政府部屬了「巨網行動」展開封鎖與圍勦,華人新村則成為當時的產物。 現在的砂勞越新村 由於砂勞越州是地廣人稀的州,但華人人口眾多,因此在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這樣的華教體系下,17-22哩的新村是華校招生的重點地區。這裡的華人大多都是念過華文小學,因此畢業後是否選擇政府中學或是華文獨立中學就讀,影響著招生人數甚大。 以「西連民眾中學」來說,每年下半年的招生活動一定會到17-22哩的華人新村辦說明會,至於五月份的感恩月,也都會請在校就讀的學生寫卡片或是手作小禮物回母校獻給過去小學教導過他們的老師,藉此拉近這一帶的華小師生與西連民眾中學的感情,成為招生重要的模式。 而這裡因為是客家人居多的地方,最有名的美食是三角形菜粄,白色帶有Q度的米製皮配上各家自成一格的內餡,冷熱都很好吃。記得以前在學校開會時,富有人情味的校董們,都會帶上幾盤三角形菜粄當做會議點心。這些點滴與味道成為我對於砂勞越華人新村最鮮活的記憶。 砂勞越華人新村的傳統美食 註1:砂勞越自19世紀開始被英國布洛克王朝統治,二次大戰結束後,白人拉惹(Raj國王的意思)宣布主權移交大英帝國,英國給予砂勞越自治權,但重要主權還是掌控在英國手裡。1960年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 在新加坡發表一個聯合北婆羅州、汶萊、砂勞越、新加坡及馬來亞等五邦共組成馬來西亞新國家的計劃(亦即大馬計劃)。至1963年砂勞越有條件的加入大馬聯邦,成為馬來西亞聯邦十三州之一。 註2:大馬成員之一的砂拉越,位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Borneo)的西北部,以山脈與印度尼西亞屬加里曼丹(kalimantan)交界,西北臨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東北則和沙巴(Sabah)與汶萊(Negara Brunei Darussalam)接壤。砂拉越的民族相當複雜,以土著原住民人口最多,華族居次,馬來族(Malay)居第三。 更多故事: 「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到底是誰的勝利? 2015-12-01 09:00:34 1 承平時期的革命:一九一五,臺南噍吧哖的武裝抗日 2015-09-23 12:18:31 1 【臺灣吧EP0】賣台?後藤桑の如意算盤 2014-09-02 07:44:58 1 瑞士鐘錶師的創意行銷術:十八世紀的機械人偶與「寫字人鐘」的秘密 2014-11-15 09:25:17 1 KANO:超越歷史的框架而和解? […]

【說書】是誰創造了建國神話?──讀《國父們》

$
0
0
作者:蘇聖雄(國史館修纂處助修) 很多國家都有國父(Father of the Nation),而且國父可能不只一個,統稱開國元勳(Founding Fathers)。西方最早有國父之稱者,可能是羅馬共和時元老院授予的”Pater Patriae”,即「祖國之父」,而第一個被授予此稱號的是著名演說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因其平定了推翻羅馬共和之陰謀。羅馬帝國建立之後,許多皇帝被授予此一封號。世界各國除了國父,另有國母之稱,意指君主之母,或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女性。 孫文被稱作國父,始自1925年3月其逝世之後,時蔣中正在作戰途中,獲悉此訊息,於3月30日所致之悼詞,提到「我們的孫總理,是中華民國的國父,國父死了,我們應該作何感想?」同時,在廣州代理孫文大元帥職務的胡漢民,亦稱「先生為民國國父,蓋中國數千年均為專制政體,先生首創民國,共和中經幾次破壞,均由先生竭力挽回。」 其後,許多中國國民黨人以個人身分稱孫為國父,惟黨務文書及集會中,仍稱總理。國民革命軍北伐結束之後,國民黨以黨領政,不僅國民黨人稱孫為總理,非國民黨人服務於國民政府者亦稱之;會議場所懸掛孫的遺像,會議程序亦須「恭讀總理遺囑」。 1939年11月,中日戰爭正在進行,於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林森等以孫總理「領導國民革命,興中華、建民國,改革五千年專制政體為共和國家,解放全民不自由之束縛,復興民族,躋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有自由平等之地位」,提出「擬請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案」,全會決議該案交中央執行委員會辦理。 1940年3月21日,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一四三次會議,一致決議通過該案。3月28日,中執會將此決案函送國民政府,次日通令各級黨部。4月1日,國民政府訓令直轄各單位遵照辦理,惟訓令並未明定場合及範圍,亦未提及民眾機關,以致無所憑據。國民政府乃於5月29日訓令三項原則:一、在政府機關民眾團體應一律改稱國父;二、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三、坊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1]以上即孫文被正式稱作國父之過程。 孫文被尊為國父,關於他的思想學說與其個人之研究,賡續出現,紮實研究者有之,歌功頌德者有之。諸多著作中,影響最大的還是教科書。書中對孫的事蹟及學說,評價極高,深刻影響莘莘學子對相關歷史之看法。 《國父們――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一書,突破先前過於尊崇孫文的歷史敘述,回到清末革命現場,有別於過去以孫文為主軸的革命敘述,除談論孫個人之行止,亦將焦點置於孫文周邊的夥伴,企圖打破定於一尊的國父論述,彰顯清末其他革命志士亦有不下於孫文之功績;由是,國父可以是複數的「國父們」。 書分八章,各章皆突出重要革命志士的個性及作用,敘述了黃興、宋教仁、孫文、汪精衛、陳炯明及光復會成員蔡元培、章炳麟、徐錫麟、秋瑾,和參與武昌革命的新軍志士。本書不但有助於對清末革命歷史不太清楚的讀者,了解革命黨人動態,亦提供大量革命逸事供讀者閱覽。作者文筆通俗流暢,尤值得一提。清末史料,常文白夾雜,一般人不易閱讀,作者將這些史料消化之後,以現今口吻及平易近人之筆呈現,尤善擷取史料中有趣的部分作發揮。 像是徐錫麟槍擊恩銘失敗的過程,作者參考自馮自由《革命逸史》一書,原書所述為: 錫麟之本意欲以一槍擊死恩銘,當即轉向左以擊藩司,復向右以擊臬司。而令伯平、宗漢分擊兩旁侍立之各道府州縣官,不料其眼近視,不能識其命中與否,遂向恩銘亂放,伯平、宗漢亦隨之而亂放。恩銘身中七槍……皆非致命傷也。[2] 作者的敘述為: 本來按照徐錫麟的理想情節:他先一槍蹦掉恩銘,之後雙槍縱橫,連續開火斃掉恩銘旁邊所有官員!至於丟炸彈的同志以及跟在徐錫麟身旁的兩位同志,也會一起掏出雙槍,然後解決門口附近的所有官員,徹底癱瘓安慶的官僚系統!…… 如果徐錫麟真能實現他的計畫,光復會不只能成功地發動起義,還會留下媲美好萊塢電影的經典動作場面。但幻想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真實情節是: 當徐錫麟掏出雙槍要對準恩銘時,他發現眼前一片模糊,看、不、清、處! 原來他老兄「近視」,根本無法瞄準目標啊!所以他只好「亂槍掃射」,結果恩銘身中七槍……卻沒有一槍被打在致命部位,讓這位老兄竟一時沒死成!(頁81) 從文言轉白話,並加了不離史實的補充敘述,雖篇幅增加了一些,卻能十分突顯這段歷史有趣的地方,這顯示作者優異的講故事能力。此外,書中不時夾雜時下年輕人的網路用語,如打醬油(頁31);在敘述陳炯明之章,標題則以「囧名之下」稱之,一方面取其同音(炯明、囧名),一方面網路用語之囧,有尷尬、無奈、受不了或被打敗等意思。從這些地方,在在可見作者之通俗寫作能力及巧思。 由於本書是通俗讀物,且以極為淺近的口吻作敘述,無法長編大論,因此難以避免簡化歷史,論點因此有可再商榷之處。像是本書或許限於主題,有濃厚的英雄史觀,常有個人對歷史有關鍵影響之敘述,如提到二次革命,作者謂軍閥混戰「正是孫文發動二次革命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吶!」(頁23)實則軍閥是清末以來長期演變的產物,恐非孫文一人能夠影響。[3] 提到《臨時約法》的推出,作者的敘述顯示這是宋教仁個人限制袁世凱的謀略(頁39),其實,《臨時約法》起草時,宋教仁根本不在國內,該法是多人的結晶。[4]再如,作者認為孫文歷史地位的優越,是蔣中正個人「假造真相」的結果,而孫文生前地位並未特別崇高(頁26),此一指控,極為吸引目光,下文略作探討。 中華民國產生國父的時代背景,與「華盛頓神話」在晚清以來之建構有關。當時,對於美國開國領袖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的正面刻劃日漸增多,雖美國並無單一的國父,但美籍在華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838年於新加坡刊印的《美理哥合省國志略》,首度以中文稱華盛頓為國父。此一稱呼,其後為許多華人所引用,如梁廷枏1946年的《合省國說》,讚揚華盛頓的品德,謂美人於其去世後,「群尊之曰國父」。 在諸多著作的吹捧之下,華盛頓是美國民主制度的創建者,也如同中國三代之聖君,是為「異國堯舜」。從歷史的大脈絡來看,晚清以來逐漸形成的「華盛頓神話」,正是孫文走向國父聖壇非常重要的思想動力根源。[5] 孫的英雄形象,很早便被塑造出來,1896年所謂「倫敦蒙難」,透過傳播媒體的報導,使其聲名大噪。[6]1905年同盟會成立,其作為全國性人物領導革命,已獲認同。 當然,正如作者所言,在革命黨內部,孫非英雄,也非聖人。但在1920年代國民革命運動的浪潮之中,孫文在知識分子群體心中,已占國家級領袖地位,像是1922年11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慶舉行一場民意測驗,問當今中國人你最佩服哪一位?結果回答孫文者最多,占27%;1923年12月北京大學校慶也舉辦一場民意測驗,問你心目中國內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幾位?結果在國內大人物中,孫文亦居首位,並與第二名陳獨秀票數差距甚大(473票對173票)。 在民間,甚至有「靠孫中山吃飯的行業」,如藉販賣孫文相關書籍維生,甚至有「孫公紀念品」,即箋(上刊孫文遺墨)、封(上刊孫文遺墨)、筆(上刊孫文遺訓),凡購買《孫中山評論集》者,憑書內所附贈券,可得上述箋一束,「俾得永遠紀念」。[7] 因此,蔣中正個人無疑有塑造自己是孫文傳人之企圖,並以其權力操弄孫文之歷史敘述,但將孫文拱上國父,並彰顯其歷史,非僅其一人所為。國民政府中派系龐雜,亦不宜將國民政府所作所為,全與蔣劃上等號。其實,作者大量引用的馮自由《革命逸史》,其第二集封面便由蔣中正題字,若蔣真要澈底「假造真相」,何必為此書背書?正如作者強調清末歷史的多元內涵,孫文日後形象何以如此,其實也是個複雜的歷史課題。 據作者說,本書寫作目的,是提供讀者更多的刺激及疑問,然後有機會探索出「屬於自己的歷史」,他希望讀者不斷去思考「為何我們不知道這段歷史?這段歷史真相為何?」並去質疑作者所言是否真確(頁252)。從上文的討論,作者無疑已經成功達成其目的!   [1] 李雲漢,《中國史述》,第3編(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11月),頁503-510。 [2] 馮自由,《革命逸史》,第5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頁73。 [3] Hsi-sheng Chʼi,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備課漢筆記】各位同學,請偶爾請偏離生活航道

$
0
0
比較,是史學重要方法,甚至是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媒體經常譏諷北方天龍國(我乃此國人,自己笑自己應不致引發太大爭議),就因該國人士大多缺乏比較觀點,總認為萬物以我為尺度。 日常生活中,地理差異容易造成初見面時的震驚。我認識一位成大畢業生,離開學校後曾到金三角戒毒村當志工。最近趁新舊工作交替到埃及訪友。前幾天回台,向我述說了歷經古文明、尼羅河,以及髒亂、騷擾與暴動洗禮的埃及行。比較後的震驚讓她重新思考文明、人性與價值觀。 也認識一位老師,她告訴我留學時的震驚。在美國,她發現歷史系沒有很多必修課,也沒人在乎妳究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大家關心的是,研究問題有不有趣,如何與不同研究者對話。後來她又發現,學生不分人文理工,書讀得都很廣。聚會聊天,不會僅侷限於美國事物,對於世界各地的事情都維持一種基本的好奇。比較後的震驚,逼著她思索自己在台灣的求學經驗。 這些朋友比較後的震驚,讓我回想起自己的比較與震驚。我總忘不了自己是從離開台北開始認識台灣的。大一暑假到高雄,看著同學家廚房推放著大罐裝的水,心中納悶,不是有自來水嗎?到了不知道第幾位同學家,我終於忍不住提出天龍級的問題。我問,廚房為什麼都有一罐罐的水?高雄的同學帶著理解、生氣、好笑的語氣對我這個台北俗說:「只有你們台北有乾淨的自來水,你不知道嗎?」是的,我真的不知道。 八零年代的大學生,碰上環境運動起步的年代,我認識了不同於台北的台灣。鹿港大排飄浮著的豬屍、蘭嶼岸邊大型的罐頭工廠、後勁五輕場區火光閃閃的夜空、台南二仁溪旁的廢五金、以及工業區藏在草叢裡的暗管……。更難忘的是,蘭嶼友人將我們介紹給部落長老時說的話,他高興的說:「這些是來自台灣的漢人朋友。」漢人?!是,我或許是漢人,但是從沒有人這樣指認我。 大家有機會應該鼓勵自己,甚至強迫自己偶爾偏離習以為常的航道,為自己找點震驚。現代人鼓勵壯遊,或許就是出於這個道理。壯遊雖可取,但經常需要時間與經費,因此並非唯一法門。學歷史的人其實很幸運,因為我們擅長從時間向度找震驚。與過去無數的對話,都是我們的異文化之旅。當然,這所有的前提,在於閱讀者是否擁有活潑的心靈。不然滿桌佳餚,也只能等著主人招待(指示),盡義務把肚子填滿。 更多故事: 【三國蜘蛛網】他和他的風花雪月 2015-10-25 22:47:17 1 當皇太后成為影中人─慈禧攝影集1903-1904 (四) 2015-03-05 19:58:47 1 【深夜食堂】皇民的人生選擇:一段騙子、負心漢與泡麵的故事 2015-02-13 04:26:24 1 【說書】逃殺小說的正義 2015-11-29 09:00:43 1 【鬼的歷史】女鬼不回家──姑娘廟傳奇 2015-08-16 01:47:48 1 【臺灣吧EP4—延伸閱讀】 大家來做體操吧 2015-02-07 20:07:28 1 【麻瓜的語音故事】當日本人遇見漢字──「萬葉假名」的誕生 2015-05-04 18:17:12 1 人要衣裝:漢代人穿什麼衣服? 2015-12-02 09:00:54 1 動物幫忙打勝仗:勇闖緬甸叢林的大象先生 2015-12-10 09:00:43 1 【三國蜘蛛網】做人這麼辛苦,就是為了吃飯──臧霸的友情歲月 2015-05-31 21:40:38 1

日本高僧遊唐朝:古代壯遊者如何踏上冒險的求道之旅?

$
0
0
作者:三木 人生就像時序的四季,孩提時像春天的希望,青壯年如夏季的熱情奔放,中年若秋天的豐收,進入老年則是冬季裡的暖陽。不同人生階段的行旅者,其遊禮的歷程、收穫與錘鍊,以及其後之影響均有所不同。「古代東亞的壯遊行旅者」將選擇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東亞行旅者,帶著大家認識古代的東亞世界與文化。首先推出的是「秋之卷」:入唐錘鍊成熟的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圓仁。 日本的和菓子是形、味兼備的傳統點心,日本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和菓子。和菓子的製作費工,起名字也是大有學問,通常以連歌、俳句、歷史典故或者自然景色來命名。在「阿信」的故鄉山形縣,有座寺院名為立石寺(山寺),就以一味存著深遠意境的外形,包著美味紅豆餡的和菓子作為名物。這款和菓子被取名為「円仁さん」(圓仁桑)。 圓仁(767-822)是誰呢?最具日本古都代表性的京都,東北方有座比叡山,山中的延曆寺自八世紀末由最澄創建以來,便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總本山,是日本佛教的重要道場。1994年,延曆寺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圓仁就是比叡山延曆寺的僧人。他在九世紀從日本渡海到唐朝十年,回國後因著入唐求法的經歷,以及對於日本天台宗與比叡山的宣揚與建設,受到皇族的尊崇,成為日本佛教史上的重要僧侶,至今仍受到信仰者之重視。傳說立石寺的創立者就是圓仁,因此代表寺院的和菓子名物,很自然的以「円仁さん」作為名字。 圓仁在日本承和二年(835)42歲時,以請益僧的身份加入了被稱為「最後的遣唐使」的承和遣唐使團,赴唐進行短期研究。原訂於承和三年(836)4月18日出發的遣唐使團,經過兩次失敗,最後於承和五年(唐文宗開成三年,838)6月13日由博多出發,歷經辛苦波折,終於7月2日抵達中國揚州。45歲的圓仁自此離開日本,至承和十四年(唐宣宗大中元年,847)9月18日才得歸國,時年55歲。返國之後,圓仁持續於比叡山傳教,最後逝於貞觀六年(唐懿宗咸通五年,864),享年71歲,賜號「慈覺大師」。 圓仁在9歲(802)時剃度,15歲(808)時進入比叡山,拜在日本天台宗祖師最澄之門下。36歲(829)以後,在東北地區巡錫傳法,後再回到比叡山開講授徒。赴唐前,圓仁已經是比叡山的師僧,不僅擔任天台宗僧授戒的教授師,並且承繼其師最澄之教,在日本的天台宗門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有著如此地位的圓仁,在正值壯年的42歲,選擇赴唐請益求法,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他承擔著比叡山座主圓澄交付的重要的任務:將日本天台宗對於天台宗教義的三十條疑問帶至浙江天台山國清寺,以求得答案。 圓仁入唐時的身份是「請益僧」,多半是在日本已頗有佛學造詣,但在鑽研中尚有疑點,因此入唐請教中國教法。請益僧在唐停留的時間較短,以圓仁的例子來說,他原本隨遣唐使團入唐,也需隨遣唐使團返日。與他同行的圓載身份是「學問僧」,則是指長期居留,志在深造的留學僧,多半在唐朝學習20-30年。隨遣唐使團入唐,要等到下次遣唐船來才能返國。 圓仁於838年7月初抵達唐朝後,在揚州停留了231日。在等待遣唐使藤原常嗣赴長安朝覲唐文宗再返回揚州的期間,圓仁向揚州節度使李德裕提出赴天台山的申請,以完成問疑的任務。但是,唐代對於外國人的管制相當嚴格,經過層層的上請與審核,花費極長的時間。 最後,由於圓仁等待赴天台山的公驗太久,往返時間來不及趕上與遣唐使一同返國,唐朝便不同意他前往天台山。無奈的圓仁只好將比叡山延曆寺的住持圓澄寄給天臺山的書信一封,以及延曆寺與修禪院所提的疑問,交由留學僧圓載轉呈給天台山國清寺,隨著遣唐使團返日。但是,經過諸多波折才抵達唐朝的圓仁,並不願意就這樣回國。 由於古代航海技術的限制,加上東海海象的不穩定,使得日本與唐朝的海上交通充滿變數。在總計20次的遣唐使紀錄中,船難事故層出不窮。圓仁一行人在夏末秋初的6月下旬由博多出發,主要是此時期吹著東北風,有助於順風入唐。開始幾日一切平穩,但二週後在揚州外海就面臨了狂風巨浪,船隻桅杆斷裂,船隻隨波逐流的景況,只能將性命交給佛神。 生命歷程逐漸由夏轉秋的圓仁,在唐朝的經歷,就如同他在夏末從日本出發到唐朝的海上歷程一般,先是看似順利,後來歷經波折,才抵達唐朝。曾遭遇海上艱險船難,好不容易才抵達唐朝的圓仁,雖然在揚州停留期間也與不少僧人往來問學,但他原本的任務最終無法達成,心中自然是充滿遺憾。原本在日本已是天台宗教師的圓仁,並不以己之道行自滿,亦不眷戀在日本佛教界的地位,毅然決定帶著二位弟子與行者滯留唐朝求法。 他取得日本大使的同意,在新羅人的協助下,取得在唐巡禮求法的合法身份與通行證,展開他遍歷河北道、河東道、京畿道、都畿道、河南道與江南道的九年旅程。 沿著海岸往北走的圓仁一行人,最後被山東半島登州的新羅人收留,有近八個月的時間居住在登州文登縣(今山東威海)的赤山法華院。圓仁在此聽到新羅僧人所述,知道河東道有聖地五臺山,便轉而赴五臺山巡禮。開成五年(840)2月19日,圓仁自赤山村出發,經過58日,走過1270公里才抵達五臺山。他在五臺山停留68天,巡禮了五臺山中的寺院與聖跡。 開成五年(840)7月1日,圓仁從五臺山離開,經太原前往長安,在50日後抵達長安。自此至會昌五年(845)5月15日,總計在長安居留了四年又八個多月。 居留長安期間,圓仁主要居住在東街西南崇仁坊,由知玄主持的資聖寺。圓仁在長安特別重視學習真言教法,與密教僧人多有往來。此外,具有外國人身份的圓仁也常跟長安的士庶,以及佛教界人士交往,例如職方郎中楊魯士(妹為白居易的妻子)、大理卿楊敬之、左神策軍押衙李元佐等,這些人成為日後協助他返日的重要助力。 會昌五年(845),武宗展開大規模毀佛的舉措,其政策的落實與影響,鮮明且真實地呈現在圓仁的紀錄之中,即使他是外國僧侶也難以倖免。圓仁於當年4月13日被迫還俗,5月15日由長安出發,踏上返國的路途。這一歸鄉路由於身處力行毀佛的唐代社會之中,與其入唐、滯唐時之艱辛相較,實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長安僧人棲白特別作詩送別圓仁: 家山臨晚日,海路信歸橈。樹滅渾無岸,風生只有潮。 歲窮程未盡,天末國仍遙。已入閩王夢,香花境外邀。 詩中即隱含著圓仁在歸國之途中面對的艱難處境。 由於當時毀佛政策徹底實行,圓仁被迫還俗,但也因此而獲得同意歸國,他在到京兆府領取通行公驗後說道:「我從會昌元年以來,申請要回日本有數百回,雖然透過有力人士協助,但仍然沒有獲得同意。今天竟因為遭逢勒令僧尼還俗而得以歸國,實在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啊!」可以想見其內心之煎熬。 相較於中國僧人面對的險境,來自日本的圓仁雖然不願但亦不憂還俗之事,對圓仁來說,歸國之途中最重要的任務在於保護近十年來在中國取得的佛教經典、文物不受沒收破壞,以便順利帶回日本。而在楊敬之、楊魯士所寫信函的助益之下,其於各州少受刁難,並且受到諸多禮遇。除此之外,歸途中圓仁與長安護持舊弟相會,而歸國的最後一段旅程,更是深獲楚州與登州的舊識新羅人劉慎言與張詠傾力協助。 由圓仁的記載中可以見到在毀佛的艱難時機中,仍有不少人伸出援手,或提供補給的物資,或關照其旅程,或為其奔走返鄉之道。這些幫助圓仁的人士,多半與圓仁是舊識,或是受其舊識所託,而他們與圓仁相識且建立關係的場域,以及這些關係連結而成的社會網絡,清楚地展現了唐代的社會中,在制度、組織之外,的確存在著「柔性」網絡。特別是基於相同的宗教信仰,透過宗教活動建立起佛教徒的共同意識,進而形成人際網絡建立的關係,說明唐代的宗教活動與場所,顯然是社會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域。 圓仁的歸國之途由長安出發,於會昌五年7月3日抵達楚州(今江蘇淮安)。原本計畫於楚州搭船返國,但並未能由此出海返國,被迫北上到登州又停留近一年八個月。直至大中元年(847)閏3月,宣宗撤除對佛教的禁令,恢復對佛教的建設與支持,圓仁的行動才較為自由,因此決定到楚州乘船歸國。 但到楚州便聽聞欲搭之船已經出發,只好留在楚州等待其他赴日船隻。後來在新羅人訊息網絡的協助之下,最後搭上由新羅人金珍主持的蘇州船,踏上故國的土地(肥前國松浦郡鹿島,今九州福岡),已是大中元年9月10日。最後於9月18日抵達太宰府(今九州福岡)的鴻臚館。 返國隔年,圓仁受天皇賜號「傳燈大師」,備受尊崇。後來,他在日本舉行密教灌頂法會,又將五臺山的念佛法引入比叡山,在齊衡元年(854)成為比叡山延曆寺第三代座主。曾為天皇與皇室成員、貴族授密法灌頂、菩薩戒。貞觀六年(864)年去世,二年後被清和天皇賜諡「慈覺大師」號。 45歲時的圓仁,在日本已是天台宗的高僧。入唐時正值壯年的他,原本只是計畫赴天台山國清寺問疑後便隨遣唐使團返回日本。圓仁並未料到,此行竟讓他在唐朝停留了10年,返國時已步入人生之秋。他在唐代的行歷中,具備好幾個身份:佛教僧侶、外國人、天台宗請益僧、巡禮僧、密教求法僧,有一段時間,他還是非法滯留的外國人。 圓仁最終帶著在唐朝所收集的佛教經典、曼荼羅、圖像、道具、文物,以及己身所習的真言密法與佛教義理回到日本。經過在唐十年的求法巡禮,圓仁的佛法修為與道行更臻成熟,成為備受天皇重視的僧人,發揚了天台宗法;他的師父最澄更是在圓仁被賜諡時,一併被追賜「傳教大師」之號。更重要的是,圓仁將淨土念佛法門與真言密教帶入天台宗門之中,對於日本天台宗後來的發展有著關鍵且極為重要的意義。 圓仁回國後,將自己入唐十年的經歷撰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四卷,全書有595條記事,共計八萬字。書中詳細記載其與所歷各地的地方官、新羅人、寺院僧人、佛教徒之交往聯絡,交通行歷、風俗民情、佛教活動,以及國家大事等面相,具體地呈現唐文宗晚年至宣宗初年的政治、社會與佛教發展狀況,可以說是一本內容豐富且極為珍貴的壯遊行記,甚至成為後來的日本僧人到中國求法的導覽書。 作者介紹: 三木,致力於探究人與信仰的故事,並以快樂做為人生之終極目的。   更多故事: 【歷史知識考掘學】死於瘟疫蔓延時:17世紀倫敦的「死亡筆記」 2015-12-11 09:00:20 1 【說書】一幅父子共構的歷史場景:閱讀小熊英二《活著回來的男人》 2015-10-05 04:00:43 1 【說書】台灣人的牽絆 2015-11-07 15:00:07 1 【國父「們」】 武昌起義篇(4):波折不斷的起義前夕 2015-09-04 18:52:28 1 【文學.故事】日本時代的台灣男女如何戀愛? 2015-04-28 11:14:46 1 從世界看見台灣,從台灣看見世界──另一種思考課綱的方法 […]

瑪麗.安東妮:斷頭台上的時尚女王(上)

$
0
0
作者:卡洛琳・韋柏 Caroline Weber (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法語比較文學副教授) ㄧ七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黎明時分,五十七輛裝飾華麗的四輪馬車,載著兩倍以上的達官顯貴,由六倍以上的高頭大馬拉著,停滿了霍夫堡皇宮(Hofburg)莊嚴的中央大院。 但是,當王室成員在九點鐘步出王宮的時候,人群開始向兩邊退開,爲健碩的五十二歲奧地利女皇及匈牙利女王瑪麗亞.特蕾莎讓道。有時被人稱為瑪麗亞·特蕾莎「國王」 的她今天身著黑色喪服,這是她自五年前丈夫法蘭茲一世(Francis Stephen)殞命以來的日常服裝。 她高貴莊嚴,氣宇軒昂地穿過了大院,身後跟著平日的那些廷臣和護衛,兩側是她十個可愛的孩子中的幾個,包括她的長子和聯合攝政、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Holy Roman Emperor Joseph II),以及她最小的女兒,十四歲的女大公瑪麗.安東妮。 英挺的皇家士兵在城牆上齊鳴禮砲,教堂的鐘聲歡快地響徹全城,聲音高過了絮聒,宮廷官員高聲地用德語、法語、拉丁語問候遊客和觀衆。 「Bella gerant alii, tu Austria felix nude.——其他人想發動戰爭,你爲奧地利帶來幸福安康。」 雖然瑪麗.安東妮最近一直在法國私人家庭教師韋蒙神父(Abbé de Vermond)的指導下研習古典作品,但是她無須依賴她所學的功課來譯出這個特殊的句子。這句話正是霍夫堡皇宮的家庭格言,而她的母親最近幾個月經常向她灌輸「讓戰爭屬其他民族;你,幸福的奧地利,通過聯姻實現你的目標。」 這句格言和這天早晨的情景很相配,盛讚了特蕾莎女王迄今最大膽的外交成功之一。根據這個計劃,瑪麗.安東妮將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十五歲孫子、波旁王朝繼承人路易斯.奧古斯特王儲。在奧地利女皇、法國國王,以及雙方各自的顧問安排下,這樁聯姻旨在鞏固一七五六年始於《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的一種戰略聯盟。 在此之前,奧地利與法國長期不和,當年雙方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1740—1748)中成了死對頭,其間的法國爲奧地利的世襲冤家普魯士而戰。但是,衝突結束七年後,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Frederic II)卻改弦易轍,與法國的宿敵英國簽署了一項條約。事態的發展同時向法國和奧地利發出警訊,促使兩國訂立一項相輔相成的防禦條約。 法奧同盟的首次聯合軍事行動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1756—1763)證明是一場災難,以大不列顛王國的全面勝利告終。然而,在這之後,瑪麗亞.特蕾莎進一步勉力鞏固自己的民族與路易十五的民族之間的聯繫。女皇忠於自己的家庭格言,决定獻出她最小的女兒,作爲其波旁王朝盟友第一順位未婚繼承人的新娘。 為了支持這一計劃,路易十五最爲信賴、最具影響的大臣舒瓦瑟公爵(Duc de Choiseul)辛勤操勞著;經過多年細緻入微的磋商,兩國正式達成婚約。如今,在這個春天的早晨,瑪麗·安東妮即將作爲自己母親外交政策的活生生象徵,耀武揚威地啓程前往法國。 這位準新娘身材勻稱,髮色莓金,眼睛又大又藍,兩頰紅潤,舉止文雅,唯有證明她是哈布斯堡(Hapsburg)王朝一員的突出下唇美中不足。在她準備告別家人和家鄉之際,她强忍淚水,四周簇擁著成百上千的維也納祝福者,向她獻花、送她紀念品。 儘管很動容,年輕的女大公依舊始終保持著微笑,落落大方地穿過人群。 自從去年夏天訂婚以來,她就一直在細緻、深入地向傳奇舞蹈家、芭蕾理論家尚-喬治·諾維爾(Jean-Georges Noverre)學習。在他們連續不斷的嚴格訓練中,諾維爾反覆强調,在凡爾賽宮,女士們不是在行走——而是在滑行。是的,雖然鯨骨撑條讓人難受,而她們的鞋跟又很高,但她們身輕如燕,自由飄動。似乎她們的脚從不著地。 爲了她即將進行的行程,瑪麗·安東妮的侍女們爲她穿上宮廷盛裝(grand habit de cour)的拖地式折叠裙,這是凡爾賽宮的正式宮廷服裝,以世上最有光澤的錦緞裁製而成。其緊身胸衣上飾有大量緞帶,寬大的裙撑裙垂在張開的撑裙(繫在禮服下臀部上的「籃子」)上,長長的配色裙裾從堅挺的褶處懸在肩後,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甚具風格的輪廓。 由於凡爾賽宮幾乎對全歐洲宮廷來說就像是一座格調的高塔,這種服裝對女大公而言並不陌生:在童年時代,她曾爲了好玩,修改過官方盛典上的種種宮廷服裝。 然而,就像已故皇帝法蘭茲一世一樣,她哥哥約瑟夫二世也反對過分嚴格的宮廷禮儀,一繼位便發起一場强而有力的運動,簡化維也納宮廷服裝的設計。因此,今天她對豪華宮廷服裝的設想代表了與她母國環境中相對寬鬆的服裝標準的决裂,預示了那個正在凡爾賽宮等著她、不懈禮數的世界。 雖然她在法國的同胞日後會把她的諸多嗜好視爲有損尊嚴的、「奧地利式的」不拘小節,但瑪麗.安東妮在維也納的成長讓她在裝飾與技巧上得到某種程度的培養:哈布斯堡王朝成員、即使連小孩子,也不可不參加正式的宮廷露面。 在瑪麗.安東妮剛滿十歲時,她和年齡最接近的兩個哥哥麥西米蘭(Maximilian)和費迪南 (Ferdinand),就曾在兄長約瑟夫公爵與約瑟法(Josepha of Bavaria […]

【說書】誰是革命烈士?──也讀《國父們》

$
0
0
作者:呂慎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今年是2015年,在11月12日這一天,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按照慣例在台北忠烈祠遙祭南京中山陵,在總統府舉辦中樞紀念國父誕辰典禮,來紀念這位中華民國的創建者。 四年前是辛亥革命百週年,三年前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今年則是孫中山誕生150週年紀念,不僅中央政府曾經有意籌拍國父偶像劇、國父紀錄片(全都因故未實現,甚至引起風波),國父紀念館舉行包括召開150歲誕辰紀念研討會在內的14項紀念活動,國民黨立委甚至召開記者會,表示孫中山的生日願望會是聽到蔡英文唱國歌、揮舞國旗。 一時之間,孫中山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人物。 筆者身為外省第二代的六年級前段班,在戒嚴時期出生、解嚴初期成長,對於教室裡懸掛國父(當然還有蔣公)玉照,四面牆壁貼著反共復國標語,國父誕辰前舉行朝會總要唸誦國父遺囑與唱紀念歌,將其等同神一般尊敬的種種記憶,至今猶然印象深刻。長大後,由於因緣際會成為歷史研究者,對於孫中山逐漸被請下神壇,成為一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人」的過程,始終覺得感慨萬千。 當我就讀國小時,329青年節還是國定假日,放假前夕,我們班總是引起全校注目,那一天,學校按照慣例,會請我班上的一位舒姓女同學上司令台,校長也總是按照慣例,說明舒同學的曾祖父是革命烈士,所以後代應該要受到表揚。當時年紀幼小的我,對於什麼是革命、什麼是革命烈士並不清楚,只知道「當革命烈士的後代真好,每年都可以領獎」,著實好生令人羨慕。 「革命」到底是什麼?「革命烈士」到底是哪些人?在小學時代並沒有任何答案。 中學歷史課堂上,我學到了「革命」指的是由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也看到了為了推翻滿清而付出的陸皓東、陳少白、秋瑾、黃興、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人,但始終沒看到姓舒的烈士,其實也不僅是這位舒烈士,即使國文課教過孫中山寫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記,文中可也沒有列出他們的名字,甚至題解中還說明烈士人數應有86人。這時,年紀稍長的我,只能將其解釋成「大概烈士多到連領導他們的孫中山都記不得人數跟名字吧」。 如果各位讀者跟我一樣,是在威權體系時代出生、成長、求學,那麼,也應該跟我擁有共同的記憶。從小到大,我們不斷的被教導,「國父領導革命推翻滿清」,歷史課本裡記錄著孫中山從小就顯露出的偉大革命志向以及他波瀾壯闊的一生,述說著他如何糾集、領導革命志士(後來有些人成為了烈士),如何屢敗屢戰、不屈不撓,終於在領導的第十一次武昌起義中成功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我們把十次革命的時間、地點、次序、結果背得滾瓜爛熟,即使孫中山長年出國躲避追捕,我們仍說他為革命而奔走世界,即使孫中山極少直接在現場指揮革命,我們仍說他在背後運籌帷幄。 作為革命領導人、做為中華民國的創建者,孫中山在中華民國是接近神一般的存在,沒有孫中山,革命就沒有人領導,中華民國就不可能誕生,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1947年開始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於前言中開宗明義說「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可謂一語道盡孫中山無人能及的崇高地位。 2004年,我年屆而立,在偶然機會下看了一部該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國家寶藏」。整部影片虛構了一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為了防止被英軍尋獲,由美國的開國元勳們埋藏在一個不為人知處所的巨大寶藏,有著歷史學學士學位的男主角Ben Gates追尋著開國元勳們留下來的足跡,一步步解開謎團、找到寶藏,故事穿插著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文物、歷史建築、人物、場景等,甚至向前牽扯出所羅門王的寶藏、十字軍東征、聖殿騎士團、共濟會等。 整部影片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片尾時, Ben Gates,與一路追捕他的FBI局長Sadusky的對話中,提到「Our Founding Fathers」這個名詞,劇中翻譯為「開國元勳」。本著歷史人的精神,我查了一下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有哪些人,發現這是對簽署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的那幾十個人的尊稱,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與努力,北美十三州才能成功脫離英國的控制,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 我們所熟知、領導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與英國對抗,最後取得勝利的美國國父(The Father of our Country)喬治‧華盛頓,身為美國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當然也是Found Fathers的一員。美國人並不特別強調華盛頓做為美國國父的崇高地位,也不因此而將其一生神格化到無可挑戰的境界,甚至在台灣被編入小學教科書中、成為典範的砍櫻桃樹故事,在美國也少有人知,儘管華盛頓本人正是美國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但憲法中並沒有刻意提到他創建美國,而對Founding Fathers的研究在美國史學界也為數不少,並未被華盛頓的偉大所掩蓋。 黃金右腳有云:「足球,不是一個人可以踢的」。足球要對抗的對手是場上的11個人,一個人當然沒有辦法與對手的「閃電11人」對抗(就算葉問也只能一個打十個),那麼,儘管當時的清朝已經搖搖欲墜,但只靠孫中山一個人能夠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嗎? 答案非常明顯,是不可能。 然而,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國民與政府,對於研究孫中山以外曾經參與創造它的人、以及它究竟如何被創造出來,卻總是意興闌珊,儘管諸如《中華民國史事紀要》、《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革命文獻》這些史料集中,對於興中會、同盟會時期的海內外組織、人事、行動、結果等已廣為蒐羅,但相較於針對孫中山研究的汗牛充棟,針對革命烈士們的研究卻是屈指可數。 政府在每年三二九這一天於忠烈祠舉行「中樞紀念革命先烈暨春祭忠烈殉職人員典禮」,但也僅止於行禮如儀式的獻花、宣讀祭文,口頭上交代一下對他們的感謝之情而已,在研究、保存他們的歷史這方面極為疏漏,甚至忠烈祠網站所登錄的225名開國烈士中,居然有為數不少死難日期為民國前30年(即1881年),例如張、陳、林、李、楊五姓開國烈士共61名,有49名被記錄為民國前30年罹難,甚至秋瑾、方聲洞亦然。儘管只這是誤植,但這種極其明顯的錯誤竟然無人發現、也未經修正,則無論中央政府、負責管理忠烈祠的國防部、甚至一般民眾,對於革命烈士的態度若何,已不言可喻。 如果你跟我一樣,無法接受韓非所謂「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或是不相信大和田曉所謂「部下の手柄は上司のもの,上司の失敗は部下の責任」(下屬的功勞是屬於上司的,上司的失敗是下屬的責任)這種說法,不認為孫中山有能力一個人完成創建民國的壯舉,希望對革命先烈們有多一些的瞭解,也對於這些課本中少有提及、甚至刻意抹煞的革命事蹟有著想一窺門徑的渴望,那麼,金哲毅老師的這本「國父們」,是很好的入門書籍。 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北伐以前,是中學生最不感興趣的時代斷限之一,受到討厭的程度甚至超越外國史,原因除了與中國的疏離感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太過混亂」,要記憶的人、事、時、地、物太多,看似毫無關連的史實之間又可能相互牽扯,很難理出章法或頭緒,導致學生學習成就與付出的時間不成正比,因而造成學生缺乏興趣。 作為一個國中歷史教師,金老師對於如何運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顯然極為熟練,全書中處處可見其運用青年次世代文化常見用語,以深入淺出的設計對白來吸引讀者,用年輕人熟悉的語言將學生們帶領進一個既虛擬又真實的場景,讓課本上的名詞不再枯燥死板,將興中會成立以來,逐步累積至辛亥革命的「非主流」力量以極為生動的方式呈現。 這些在國編本課本中被一語帶過,在一綱多本時代甚至沒有出場機會的宋教仁、黃興、汪精衛、陳炯明,乃至於至今「猶煙沒於荒煙蔓草間」的黃花崗烈士們、武昌起義前的湖北新軍,其重要性與作用再度被喚醒,令讀者可以思考「革命」與「創建中華民國」,是否真如過去歷史教育所強調一般,全歸功於革命黨或孫中山一人。 然而,或許是受限於國中歷史課程每週上課時數不多,必須抓緊教學進度的關係,金老師將全書敘述重點擺在「課本有提及,但沒有介紹」,或「課本曾提及,但受某些因素(特別是黨派觀點)而遭到曲解」的重要人物,而無法觸及其他,例如,既然提及汪經衛的暗殺,那麼,惠州之役前後,企圖炸死廣東巡撫德壽失敗被捕的史堅如也不應被忽略,而自立軍事件是反朝廷勢力在中國內陸發動的第一場軍事行動,儘管唐才常、秦力山、吳祿貞等均非興中會員,儘管起兵目的是勤王保皇,但自立軍受到興中會支持,是立憲派與革命派的首度合作嘗試,似乎也有提及的空間。 辛亥革命的成功,革命黨的努力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傳統士人、新式知識份子、立憲派、列強、傳統官僚、富商巨賈等對清廷失望,從而倒向、或至少不再反對革命,其重要性絕不下於革命黨發動的邊區革命。 由於中學歷史課本必須以教育部訂定的課程綱要為基礎撰寫,在中國近現代的部分受到黨派觀點與革命史觀影響既深且鉅,革命成為唯一解,辛亥革命的成功,被描繪成革命黨前仆後繼、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成果,而興中會、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這一脈相承的團體始終領導革命,加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道統與政統至此合而為一,成為了威權體系時代建構「先有黨才有國」、「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華民國」的理論依據。 儘管金老師在革命路線上描述得既淺白又深入,然而,畢竟受限於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所未能跳脫的革命史觀,書中所描述的「國父們」,也僅及於革命黨,其他促使辛亥革命最終勢不可擋的人物則顯得略有疏漏。 在這些建國有功的「國父們」之中,特別是辛亥之後清廷所視為最後倚仗的北洋派,由於長期被賦予負面形象,其作用幾乎被無視。例如,自詡一生「三造共和」,在辛亥期間率領北洋47位將領通電支持共和,立下「旋轉乾坤第一功」的段祺瑞,聯合當時駐外使節通電支持共和的駐俄公使陸徵祥,代表北方參與南北議和的唐紹儀、甚至為國民黨所切齒痛恨、共產黨稱其竊取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等。 此外,諸如代表臨時政府與唐紹儀議和的伍廷芳、湖北新軍協統黎元洪、制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們,均為中華民國得以順利誕生的關鍵人物,也夠得上被稱為「國父們」的資格。由於黨派觀點、課本篇幅與授課時數所限,這些人物不可能一一被提及,本書作為金老師授課經驗的結晶,不可能不受影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中華民國的誕生,牽涉的人事物層面既深且廣,生死存亡之間的利益算計遠非中學課本所描述一般簡單。然而,除非對歷史特別有興趣、或以歷史為業的教師、教授們,所能接觸的歷史知識大概僅有歷史課本而已,也既無從、也無意思考課本所教授的是否真實,本書的出版,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思自己、乃至整個國家歷史的機會。 金老師的史學訓練甚為紮實,在本書中既能努力引導讀者思考,也在字裡行間充分表露出受過史學訓練者所應具備的思變能力,書末埋下「而另一段充滿現實、算計、晦暗難辨的時期就要緊接著登場」伏筆,相信金老師當能在後續著作中寫出更進一步的精彩故事。 更多故事: 瑪令切:一個穿梭在西班牙、馬雅與阿茲特克帝國之間的女子 2015-03-08 16:51:53 1 越來越厚的歷史課本,是件好事嗎?──來自美國的反省 2015-08-12 12:54:09 1 […]

瑪麗.安東妮:斷頭台上的時尚女王(下)

$
0
0
作者:卡洛琳・韋柏 Caroline Weber (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法語比較文學副教授) 上集:瑪麗.安東妮:斷頭台上的時尚女王(上) 在她步出霍夫堡皇宮、開始前往新家國之旅的時候,瑪麗.安東妮的外貌似乎已臻極致。據報導,靠著龐巴度髮型、經過化妝愈加突顯的微笑、精工細作的織錦禮服,看起來儼然就是完美無瑕的法國公主的化身。當她輕鬆擺動她的特大號撑裙和裙裾之際,她極力保持體態。甚至凡爾賽宮里最堅定的詆毀者後來也都承認,瑪麗.安東妮懂得如何滑行,絲毫不遜於其他人。 路易十五派來迎娶她的是寬敞的四輪雙座篷蓋馬車,在她英俊瀟灑的哥哥費迪南德抱她上車時,她那輕盈、滑行的動作突然變爲不折不扣的飛馳,儘管時間短暫。這輛四輪雙座篷蓋馬車是由巴黎馬車製造商弗朗西安(Francien)在舒瓦瑟公爵的詳細指導下設計出來的,看起來宛若一只巨大的珠寶盒。 馬車前後左右的圍板幾乎全以玻璃製成,帶著花冠的華麗裝飾物是以白色、玫瑰色、黃色的金子打造而成,引得人群中一片羡慕之聲。車頂的一塊實心黃金板條上,「五顔六色的黃金花束雅緻地在微風之中搖曳。」 華麗的黃金馬具把一個由八匹白馬組成的馬隊套在車上;隨著它們的噴氣和以蹄蹴地,駿馬鬃毛中插著的長長羽毛有節奏地上下擺動著。 在四輪雙座篷蓋馬車內部,深紅色長毛絨帷幔勾勒出的四季組畫,是由一位名叫特魯莫(Trumeau)的工藝大師煞費苦心地以金線嵌上的。 關於《春》,瑪麗.安東妮最近已經有了許多耳聞。前一週,她曾以嘉賓身分出席一場看似沒完沒了的國宴和慶典活動,慶祝嶄新的起點、美好的青春和碩果累累的來日。然而,在所有尋歡作樂中,沒有人曾想到要讓這位姑娘對暗藏在未來中的所有挑戰有所準備。她僅僅被告知,她已贏得最耀眼的獎品,而這個獎品是任何人、即使是哈布斯堡的女大公,都只能期盼得到的。 四輪雙座篷蓋馬車外頭是她的家人、她有生以來的朋友和僕人,還有她度過少女時期的皇宮。除了寥寥無幾的例外,她永遠不會再見到他們當中任何人了。 透過玻璃屏障,她向外凝視著不苟言笑的女皇;不久前,女皇曾就女兒在凡爾賽宮的勝算機會諮詢過某位通靈人,結果被告知:「每個人都有他的苦難。」 帶著對母親的悠長、懇求的一瞥,這位少女開始啜泣。 號手們吹響號角,瑞士侍衛隊鳴放禮炮,震耳欲聾。在穿著藍金色相間制服、將陪同走到城門的騎馬侍從的護送下,女大公的馬車駛入了陣容龐大、你推我擠的迎親隊伍中,緩緩駛出庭院。隨後,根據她兒時玩伴約瑟夫·韋伯(Joseph Weber)的記憶,「維也納大街小巷裡迴蕩著一片痛哭之聲。」 或許是想在帕爾大公夫人(Princesse de Paar)——她母親的一位老朋友,她在超大馬車上唯一的伴侶——面前克制情感,瑪麗.安東妮忙不迭地逗玩蜷縮在她裙兜裡的小獅子狗莫普斯(Mops)。但是,觀看她經過的觀衆不無擔心地注意到,「她淚流滿面。」 根據約瑟夫.韋伯的紀錄,在這位少女從馬車窗戶中探出頭來,伸長脖子回頭凝望霍夫堡皇宮,直到女皇的黑衣身影最後從視線中消失之際,她的哭泣變得尤其惹眼。 但是,瑪麗亞·特蕾莎與她精神同在。瑪麗·安東妮從她媽媽那裡收到了一隻小金錶作爲告別禮物,這只錶一直是她最珍視的財物之一,即使是在她的珠寶收藏不斷增加,而且不乏更爲精巧之作的時候。同樣重要的是,當迎親隊伍數天後在弗萊堡(Freiburg)停留時,瑪麗.安東妮收到了顯然是她母親在她的四輪雙座篷蓋馬車一離開霍夫堡皇宮就寫下的一封信。這封信題爲「每月必讀的守則」,就瑪麗·安東妮應當在凡爾賽宮如何行事,提出了詳細、大方的建議。「你絕不能做出任何破格之事,」信中命令道。「相反的,你必須絕對遵從宮廷習慣而爲之事。」 緊接著,數行之後便是帶有威脅感的警告:「所有目光都將聚焦於你。」 確實,一旦她成爲王妃,所有目光都將聚焦在她身上,視她爲宮廷禮儀中心的人物。在凡爾賽宮氣勢恢弘的儀式上,左右著她穿衣時間、方式、陪侍者的種種規定不斷地提醒,她的身軀不但屬於國王,而且是作爲國王光輝的可見證據而存在的。尤其是自路易十四漫長的統治時期(1643—1715)以來,奢華的個人打扮發揮著强調波旁王朝絕對權力的作用。一如後來的歷史學家指出的,對波旁王朝的臣民而言,就連「髮型、頭飾、絲帶」這類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法國王室服裝不可或缺的特徵——皆旋即被視爲是「權力的影響」。 這樣的裝飾不言不語卻又意味深長,給所有觀者留下的印象是他們的國王能把無限資源轉化爲他本人、他家庭至高無上的榮譽。身爲未來的法國國王之妻,瑪麗·安東妮必須經由自己外貌的每個微小細節來體現這個原則,讓自己贏得無數緊盯目光的認可。 但即使是最精細打理出來的外貌,也無法保證她能得到認可。很多法國人因為「七年戰爭」戰敗怪罪於奧地利,因爲法國被迫將自己在加拿大和印度的殖民地割讓給了英國。 事實上,打從一開始,凡爾賽宮的諸多廷臣就在一本正經地遊說,要求法國恢復過去對特蕾莎女王及其人民毫無餘地的不信任。新政策是舒瓦瑟公爵一手操辦的,他的巨大政治影響力和他在哲學、宗教等問題上頗具爭議的立場,造成他在宮中樹敵無數,使得死對頭甚至更加堅決要推翻與奧地利的結盟。 雖然宮中的反奧勢力鬆散地聚集在「法國派」(French party)這個包羅萬象的名號下,但在其他方面,這群人分屬兩個不同的社會派系。其中之一是貴族的小集團,支持新近獲得頭銜的國王情人,杜芭麗夫人。 舒瓦瑟從杜芭麗的前任——龐巴度夫人的資助中受益良多;在她死後,討厭舒瓦瑟的那些人四處尋覓一位國王的新情婦,藉此擴大他們自身的利益。在艾吉永公爵(Duc d’Aiguillon)和年輕王儲的導師沃居庸公爵(Duc de La Vauguyon)的帶領下,這個團體試圖藉由把杜芭麗夫人——一個令人銷魂的昔日妓女,迷戀奢侈品,鮮有自己的政治觀點——安插到路易十五的床上,以擊敗舒瓦瑟這位重臣。 在個人層面上,杜芭麗夫人這位「新寵」(通常以國王的「正牌情人」或「公開情人」為人所知)與舒瓦瑟之間並未傷和氣;但舒瓦瑟的妹妹格拉蒙公爵夫人則鄙視杜芭麗,因為她出身卑微,以及濫交的背景。   圖片說明:杜芭麗夫人。資料來源:http://ppt.cc/A5lVA 但是,舒瓦瑟的敵人十分正確地體認到,隨著另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子出現在宮中,杜芭麗夫人可能無法繼續獨享個性朝三暮四的國王的恩寵。(事實上,在和特蕾莎女王磋商婚事初期,路易十五在得出孫子會是更合適的聯姻人的結論之前,他確實曾經考慮過毛遂自薦當新郎。)因此,無論是對杜芭麗夫人,或是在宮中發展成敗完全緊繫在她身上的那個團體,瑪麗·安東妮都構成了一種威脅。 法國派另一支重要力量因爲成員堅定的宗教信念,常被人稱為「虔誠派」,這幫人以路易十五的三個女兒爲首,阿黛萊德(Adélaide)、維多莉(Victorie)及索菲(Sophie)。她們被人以對王室女性後代的習慣叫法統稱為「夫人」(Mesdames),或是因爲與王位繼承人的關係而被稱為「姑姑們」。 這些信仰虔誠、不漂亮又不快樂的女人瞧不起杜芭麗,但又和她一樣,與舒瓦瑟有諸多舊仇新恨要算。 這當中包括舒瓦瑟和讓她們嫉妒得咬牙切齒、已逝的龐巴度夫人的友誼,以及他對她們熱切支持的耶穌會牧師的迫害。 這些因素蓋過了夫人們對出身卑微、盛氣淩人的杜芭麗持久不變的仇恨,雖然她的種種詭計令她們的父親神魂顛倒。 因此,對夫人們和對「芭麗們」(the barrystes)來說,舒瓦瑟對奧地利的立場正給了他們密謀讓他下台的另一個急迫理由。更加準確地講,他引來做王妃的新娘成了各種策略暗算和心機詭計的目標。如果瑪麗·安東妮生不出王室繼承人,或者行事不符宮中典範,或許就能將她遣返維也納。倘若此事成真,舒瓦瑟的外交政策和名聲就將徹底一敗塗地。這就是反奧地利者暗地裡的期望。 法國是個病入膏肓的王國,這個事實也讓十四歲的女大公的未來愈加複雜。法國的金庫儲備嚴重不足,許多人民忍饑挨餓。最近,它的統治者在失去臣民尊敬的同時,也失去了過去曾有過的「受人愛戴的路易」這個暱稱。 法國被七年戰爭大傷元氣,國王的名聲也一天不如一天,這既是因爲他專制、恃强欺弱的治國方式,也是因爲不得民心的賦稅改革——他藉由稱作「正義之床」(lits de justice)的特別議會將賦稅改革强加於民。通過這些議會,路易十五個人推翻了國會這個承擔記錄朝廷文告任務的司法機構對其提出的反對意見。在一次「正義之床」期間,「國王希望如此」這句話就是壓致持反對意見的國會的唯一理由。 根據記載,在巴黎欣欣向榮的啓蒙圈子中,具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新思想,激烈討論君主專制的合法性,而路易十五求助於「正義之床」便成了專制獨裁的最佳例證。但是,國王似乎非常樂意本著龐巴度夫人惡名昭彰的口號「我死之後,哪管它洪水滔天」的精神,處理他的政治事務。 一如這句名言暗示的,路易十五很少關注在他統治時期出現的嚴重問題,因爲這些問題有朝一日會由他人來解决。 於是就有了舒瓦瑟已然考慮到的問題,那就是國王與龐巴度和杜芭麗的婚外情。她們引發了宮廷內外的反感,對她們行使的權力、對國王大肆花銷在她們身上的財富、對她們誘使他的道德敗壞、對她們的尊貴地位不折不扣、缺乏公正的專斷。長久以來,法國人民一直將他們對國王的諸多憤懣轉移到國王的這些寵姬頭上。 然而,路易十五對墮落行為的沉溺也進一步離間了他的臣民。除他的正牌情人之外,國王還要求從所謂的「下層階級」挑選無數妙齡少女,把許多少女藏在距離凡爾賽宮不遠的私人妓院內。這些妓院建在一個叫做「鹿園」(Parc aux Cerfs)的地方(路易十三曾在此地狩獵,這是大眾比較能接受的行為),證明這位「遭人憎恨的」國王不可逆轉地滑向墮落。在杜芭麗夫人為了更加嚴密監視國王而說服他關閉妓院時,已經對國王名聲沒什麼幫助了;對諸多臣民而言,路易十五的名聲在許久之前早已敗壞。 因此,當瑪麗·安東妮一七七○年踩著一雙小小的絲織拖鞋踏上法國公共生活舞台之際,她有所不知的是,自己面對的是焦灼不安、一分爲二的大衆。一方面,滿是競爭與仇恨的宮廷視她爲致命的權力鬥爭中的可用之人;另一方面,處於造反邊緣的國民希望她爲日漸腐敗的君主制度注入活力。這些團體雖然在諸多面向彼此歧異,但雙方都有一個含而不露的堅定信念:對她的規定角色來說,王妃展現的風度至關重要。當時爲準備這樁婚事所印製的一張圖片,在圖說文字中簡潔地表達了這個觀點,那是一幅身著漂亮法式禮服的新娘肖像畫: 她以靚麗贏得我們的心, […]
Viewing all 247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