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247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香港人千年史(二):十九世紀末的精英本土意識

$
0
0
香港的管治之所以能夠於十九世紀末漸入佳境,其中一個因素乃外來文化之傳入,為本來以海洋族群為主的香港華人文化注入新元素。一方面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文化逐漸傳入清帝國,不少西化華人因被故鄉排擠而選擇於英國管治下的香港定居。另一方面清帝國政治動蕩,令不少商人及遺民遷居香港。 前者將陸上族群的結社傳統引入香港,使香港華人精英能組織起來治理社區事務,並成為香港政府的管治伙伴(Sinn 2003)。後者則因政見與中國政府不合,選擇避居香港。太平天國遺民王韜即屬此類。他們以香港為基地宣揚政見,同時使香港社會接觸到種種新思潮(Cohen 1974)。 鴉片戰爭前夕,基督教宣教士已於澳門開辦西式學堂,提供免費寄宿教育,希望能替教會培育一批華人宣教士。華人士紳及精英階層卻希望子弟能參加科舉,對西方教育缺乏興趣。第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華人多來自珠江口的海洋族群。他們被陸上族群排擠,一直與科舉無緣,西方教育為他們提供前所未見的機遇。 此外,香山縣(今廣東省中山市)的居民常與澳門的葡萄牙人打交道,對西方文化及洋行的工作機遇略有所聞,亦樂於讓子弟接受免費的基督教教育。鴉片戰爭後,西方於中國的活動日趨頻繁,華人接受西方教育的情況日趨普遍。不少華人接受西方文化、歸信基督教,卻令他們無法再參與各種維繫華人社會的祭祀活動,很多時只能遷往租界生活,或是選擇移居香港。 西方教育培育了一群處於中西之間的買辦階層。他們熟悉西方的文化及禮儀,能夠與西方人打交道,使他們畢業後多受聘於洋行,擔任西方人老闆與華人員工及客戶的中介人。基督教教育使他們受到新教倫理的薰陶,放棄儒家重農輕商的倫理,產生進取的企業家精神。買辦們引入了西方的科技及管理技術,令他們能在進行現代化的中國創一番事業(Smith 2005)。 在政治上,買辦階層善用其處於中西之間的特性,不論中國官府及西方殖民者均能合作。兩次鴉片戰爭後,清廷展開洋務運動。買辦們憑着對西方技術的認識,在中國現代化的嘗試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有部份甚至成為洋務派官員重要的幕僚(胡波2009)。他們亦憑着與西方人的關係,得以避過腐敗官僚的敲詐,能較順利在中國商場大展拳腳。 居港的買辦階層由於懂得用英語溝通,因而得到香港政府青睞,納入其行政吸納政治的體制中較高的位置,比如太平紳士及立法局等(Chan 1991)。他們面對清帝國官僚時,會強調他們的西方連繫;面對香港政府時,則會強調他們的華人身份,以華民代表的姿態於行政吸納政治的體系中力爭上游。這樣他們就能夠在英清兩個帝國的夾縫中,為自己謀求最大的福祉(Carroll 2007)。不少西化華人就在這種時代背景中,成為第一批視香港為家的華人(Smith 2005)。 1850年代,清廷與太平天國爆發內戰,歷時14年的戰事蹂躪了清帝國最繁盛的地區,使這場戰事成為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血腥的戰爭。與此同時,廣東的客家族群與本地族群之間亦爆發械鬥。不少從事沿岸南北行貿易的商人紛紛到香港避難。 1860年代美國廢奴,香港因其自由港地位而成為旅美華工出入境的中心,隨即而來的貿易及匯款生意(金山莊貿易)吸引不少商人來港尋找商機(Sinn 2013)。這些華商在清帝國本來就有結社的傳統。他們成立行會、商會,透過成立自治組織訂立行規、調解同業紛爭,甚至會籌款管理所屬社區的民生福利事宜(喬素玲2008)。 移居香港的華商很快便成立了一批商會、行會,到1868年,香港的南北行商人組成了南北行公所,除了負責協調業內各種事宜,還着力解決華人社區的種種問題。公所自行籌辦了一支現代消防隊,部份商會亦自行聘請保安,維持社區治安。後者顯著改善困擾香港的治安問題,最終政府於1866年合併各治安隊為華商籌款、政府管理的團防局。 華人精英在1870年,成立了由政府撥地撥款、由華商籌募經常性開支、並由選舉產生的董事局所管理的之東華醫院。該院為香港首個獲政府確認的華人自治組織,其職能很快超越醫療的範疇,成為華人社區自治機關、華民議事之廟堂、以及香港政府與普羅華民之間的非正式橋樑(Chan 1991, Sinn 2003)。 新來港的華商很快便學會遊走帝國邊緣的本領。他們會在中國捐官,亦會鼓勵子弟參加科舉考取功名。他們面對香港政府時,常身穿官服,自詡為朝廷及華民的代表。香港普羅華人亦常誤將他們視為朝廷命官。 然而當華商在清帝國遭到不公對待,其香港殖民地子民的身份又會成為救命草。1886年2月,東華醫院主席到廣州公幹時,遭到廣東司庫威嚇。事關早前東華替廣東水災籌款賑災後尚有三萬両餘款,官府認為東華總理們已被朝廷視為縉紳,應當識趣地上繳餘款予官府,用於水利工程。英國駐華大使向清廷總理衙門投訴,指東華醫院為英屬香港的慈善組織,只須遵守香港法律,廣東司庫之舉有侵犯英國在港主權之虞。最終兩廣總督張之洞責成廣東司庫莫要再犯,風波方告平息(Sinn 2003)。 香港的精英處於帝國間的夾縫,其身份認同亦遊走於香港與清帝國之間。何啟的政治生涯正好反映這種時而自相矛盾的身份認同。 何啟乃何福堂牧師之子,曾負笈英倫修讀醫學及法律,乃典型的西化華人。他踏足政壇後,先後擔任潔淨局及立法局的議員,期間成為香港華商階層利益的代言人。他反對政府增加福利開支,亦反對改善罪犯的待遇。這固然反映他的階級偏見,但他亦表示擔心香港的福利會吸引清帝國的遊民到香港白吃白住,對植根香港的納稅人不公平。 在何啟眼中,定居香港的華人精英已經是有別於其他中國人的命運共同體,有權優先享用香港政府的服務。來自清帝國的移民,則是這座城市的他者,是本土利益的潛在掠奪者。除此以外,何啟亦與華人精英爭取建立華人永遠墳場。當時華人普遍堅持落葉歸根,大多會將靈柩運返家鄉安葬。建立永遠墳場的訴求,反映當時已經有一批華人精英視香港為自己的家鄉(Carroll 2007)。 縱使何啟視香港為家,但始終對清帝國未能忘懷,曾經撰寫多本評論清帝國時政的著作,包括批評曾國藩之子曾紀澤的《曾論書後》及回應甲午敗戰的《新政論議》。在1896或1897年,他一度前往上海,很可能是要在洋務派官員底下謀求一官半職(Choa 2000)。他希望清帝國能夠成功現代化,走上富強之路,卻矛盾地同時支持英國擴展其在華勢力。他認為清帝國有強大的保守勢力堅拒現代化的世界潮流,而英國的帝國主義有足夠力量打開清帝國的門戶,引進英式的立憲政治。 何啟這種對仁慈帝國主義的幻想,未免流於天真,卻側面反映其身份認同。他自覺是生於英國殖民地,接受西方現代化文明薰陶的中國人,因為見識過天下大勢,所以比其他人更懂得中國應該怎樣繼續走。何啟與同期的華人精英自視為中國人,卻不是界限街以北的那種中國人:他們都是走在現代化潮流尖端上的中國人(Carroll 2007, Law 2009)。 何啟的政治評論,出版時沒有引起太大迴響。但是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全軍覆沒後,中國掀起了一場國族主義風潮。香港本身亦為風暴的風眼,把包括何啟在內的香港華人精英捲入其中。 (待續) 作者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knationalhistory 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國際書號:9789881438867 出版社:紅出版 (圓桌文化) 出版社專頁:http://www.red-publish.com/big5/book/2292 更多故事: 【深夜食堂】柳宗元的檳榔 2015-06-27 03:55:51 1 【考古大菩薩】如果你家後院挖到死人骨頭怎麼辦? 2015-05-08 17:43:58 1 我們都叫「史達林」:一段獨裁者的愛(?)與地名的故事 2015-06-18 23:27:46 1 […]

【鬼的歷史】是人還是鬼?神鬼傳奇在人間

$
0
0
人界、鬼界和神界,在臺灣社會存在著模糊而相通的界線,人死而變成鬼,鬼若能保佑生人,也有機會化身神格,衍生出臺灣社會特殊的神‧鬼‧傳‧奇。 作者: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常常用「鬼」來罵人,如小鬼、枵(一ㄠ)鬼(臺語)、心懷鬼胎、鬼鬼祟祟、鬼話連篇等;也有形容技藝的精巧,如鬼斧神工;或是稱異族人為烏鬼。然而現實的生活中,對於「鬼」卻是充滿了禁忌與忌諱。 也因其神秘不可侵犯,人們對鬼的敬畏之心,進而產生各種儀式文化,作為人與鬼之間的溝通橋樑,衍生多元而豐富的特殊文化現象。 「鬼神」信仰是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化,存在於世界各地,臺灣漢人的鬼神信仰隨著移民從大陸橫渡黑水溝而來,觀念上也承襲了漢人的信仰文化。清代紀錄中的鬼神信仰就極為旺盛,主要因為移墾社會治安、環境不安定,人們心靈渴求神靈的撫慰。各地建造廟宇,舉辦祭拜慶典,以求得心靈的慰藉。 而官方對於這些鬼神信仰,部分給予正面的肯定,借重鬼神信仰來揚善罰惡,賦予教化的意義。 善鬼與惡鬼 鬼的觀念來自於人類的死亡,人死之後,稱之為「鬼」。人們把鬼分為惡鬼與善鬼。惡鬼被認為經常在民間作祟危害,善鬼能保護在世的人。親人死亡之後稱為家鬼,家人透過正式的喪禮儀式,讓死者的鬼靈得到安息,待守孝期滿,將死者的神主牌位列入祖先牌位中,死者正式轉成為祖先,可以驅逐惡鬼、保佑家人,這是善鬼的一種。 惡鬼包括無祀之鬼與厲鬼,厲鬼是民間最為忌諱與畏懼者,所指為死於非命者,因其怨念過深,具有強大靈力的鬼靈,常會在人間作怪,人們為了要防止鬼煞入侵,形成不少對應的宗教儀式與禁忌。 禁忌與儀式 鬼神信仰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因要趨吉避凶,產生各種儀式、禁忌來配合,避免觸怒鬼,招致不幸。臺灣漢人認為人與鬼神雜處,人仰賴神明保護,同時也要避免鬼的作祟,而有許多對付鬼的宗教儀式。 民間對於死亡有一大堆禁忌禮儀,來躲避鬼靈糾纏,從人斷氣開始,包括入殮、安葬、守孝、祭祀等均有其禮儀,深怕不得宜的言談舉止,觸怒鬼靈。一般對於死者還會進行超渡儀式,每年中元節至廟中請道士說經講法;對於死於非命的親人,認為受困於「枉死城」,為死者舉行「打城」儀式,幫助死者脫離枉死城,獲得解脫。 每年農曆7月,臺灣各地舉辦中元普渡,除了鬼月的禁忌之外,全臺各地舉行大肆祭拜超渡鬼魂的各種儀式,如頭城搶孤、基隆放水燈等都是儀式的一部份。 除了鬼月的普渡之外,各地還定期或不定期作醮,在醮典中「豎燈篙」並辦理普渡,是為了無主孤魂野鬼接引與超渡。普渡是為求取陰陽兩利,相信可以讓功德加倍,但是民間仍有各式各樣的制煞儀式,如「牽水」、「祭路」、「跳鍾馗」、「送孤」、「趕水鬼」等。 有應公與王爺 一般人對鬼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但為了防止鬼靈作祟,轉而立祠崇拜,臺灣民間有應公的崇拜即是這種類型,或像林投姐因含恨自盡,致使陰魂不散,後來由地方仕紳集資建小祠奉祀,鬼魂才不再出現。 民間為了安撫這些無主屍骨、戰死者、冤死者、義亡者,紛紛建廟祀奉,即有應公廟、大眾廟、義民爺、萬應祠、將軍廟等。這種安撫的心理,使得鬼解脫成為人們崇拜的陰神,神與鬼的分際模糊了。 臺灣民間神鬼不分的現象極為普遍,認為只要能保佑平安均為神,祭祀這些陰神的廟稱為「陰廟」,有些還香火旺盛。從鬼成為神的現象,在臺灣有閻羅王、城隍爺等,其中最特殊的是「拜王爺」。 王爺信仰一般來自漢人對於瘟神的崇拜,卻因臺灣特殊的風土發展出「代天巡狩」的神,掌理陰陽善惡。王爺在臺灣民間信仰中,除了能逐瘟也能行瘟,在迎王與王醮舉行的祭典中,不乏見到民眾的敬仰與畏懼,在東港王船祭典燒王船時,地方信眾雖然舉行熱鬧的迎王繞境活動,但送王時卻是偃旗息鼓,安靜的送走王爺,主要為了讓千歲爺能押走邪崇、疫鬼。 官府與城隍 鬼神信仰雖然受到諸多批評,但安撫亡靈之事,在早期卻沒人敢忽視,由於清代臺灣移墾社會有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社會動盪不安、漢番衝突、環境多瘴疫等因素,許多人常常死於非命。為處理這些客死異鄉的「孤魂野鬼」,在臺灣方志中常見到地方官員設置厲壇以「祭厲」,相信這樣可以撫慰不安靈魂,使之不為地方作祟。 官方除了設置厲壇之外,還建城隍廟,一般認為官府治理陽間事物,城隍爺是陰間的地方官,清代對於城隍的祭祀尤為尊崇,凡府、州、縣官吏新上任,便要先謁城隍。執政者為了便於教化,透過城隍信仰,告誡人民不可為非作歹,否則死後難逃城隍爺的審判與制裁。 今日的城隍祭拜,官方色彩已經淡化,但城隍爺所代表的燮理陰陽、獎善罰惡、彰顯果報等功能卻深植人心,成為正義的化身,對社會與價值判斷的維護,有正面的助益。 到了日本時代,官方對於臺灣人的鬼神信仰的習俗,大致採取尊重的態度(至日治末期的皇民化運動,才有打壓傳統信仰之舉),雖然也有知識份子如臺灣文化協會批評祭典儀式迷信、浪費,但民間對於鬼神的崇拜仍然堅信不移。 迷信與文化資產 鬼神信仰是臺灣特殊的信仰文化,卻因臺灣社會發展受到功利主義影響,導致民眾仰賴巫術儀式操作,來滿足功利需求,1980年代「大家樂」簽賭風氣盛行之時,群眾向鬼神求明牌,獲取金錢利益,致使許多陰廟香火旺盛。 臺灣民間鬼神信仰時常受到知識份子挑戰,認為要破迷信、除淫祠。隨著本土文化受到重視,鬼神信仰的儀式,逐漸成為彰顯地方特色的文化,受到官方重視,自從《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之後,基隆中元普渡、東港東隆宮的迎王祭典、新竹新埔義民爺祭等等,均被指定為重要民俗活動。 從破迷信的反對,到被指定為重要民俗活動,政府部門及廟宇盛大舉辦慶典活動,原先表現對鬼的忌諱與崇敬,現在的祭典卻成為「嘉年華會」式的地方文化活動,為了提振地方經濟、發展觀光,原來是宗教色彩濃厚的活動,少了些神秘感,成為重要的觀光活動。 臺灣尚鬼文化極為興盛,除表現在宗教儀式外,也表現在文學或電影作品中,成為特殊的鬼神文化。由於現代社會變遷,原為傳統保守,被視為迷信的宗教儀式,成為保留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 ※ 本文原載於《Watch Taiwan觀‧臺灣》第18期,頁22-25。 http://mocfile.moc.gov.tw/nmthepaper/watchtw_tw18/edm_c.htm       更多故事: 穿越到唐代千萬不要做的五種人(3):胡姬 2015-02-26 03:10:54 1 風雨前的寧靜: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 2014-06-27 00:13:04 1 一杯紅茶的代價(1):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野望 2015-06-30 15:42:44 1 埃及法老圖坦卡門的身世之謎 2015-06-19 19:04:03 1 閱讀如何拯救一座衰落的小鎮?海伊書鎮,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真實傳奇(1/3) 2015-05-11 […]

【三國蜘蛛網】朱桓將軍撞鬼實錄──落頭民傳奇

$
0
0
東晉干寶所撰寫的志怪小說《搜神記》,成書時間距離三國時期並不太久,因此也收錄了不少那個年代的奇聞軼事。不過《搜神記》畢竟是小說性質,故事也並未出現在正史《三國志》中,究竟是真是假,無人知曉。 《搜神記》其中有一則故事,雖然離奇,但頗讓人玩味。 三國之中,孫吳得以在江東奠基,除了孫策、孫權兩兄弟的雄才大略之外,本土勢力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孫氏便是有了江東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四大家族的全力支持,政權才得以穩固。 這四大家族分別是顧、陸、朱、張四姓,其中朱家的代表人物名叫朱桓,字休穆。朱桓後來擔任了濡須督,其所鎮守的濡須口,一直都是魏吳兩國的兵家必爭之地,可以想見朱桓在孫吳的重要地位。 《三國志》記載朱桓「愛養吏士,贍護六親,俸祿產業,皆與共分」,在他去世的時候「吏士男女無不號慕」,能夠讓人像死了老爸那樣傷心,那還真是位體恤下屬、百姓愛戴的好長官。 確切的時間已不可考,就《搜神記》與《三國志》〈朱桓傳〉的內容相比對之下,大概是朱桓剛剛升任裨將軍的時候。在這之前「丹楊、鄱陽山賊蜂起」,朱桓授命為征討總大將,平定亂事。 過去曾經在《孫吳小虎隊之山越煞星的華麗挑戰》一文提過,孫吳境內地勢崎嶇,因此有許多當地百越異族或是流亡漢人勢力各據山頭,史稱這些族群為「山越」。相信所謂的「丹楊、鄱陽山賊」,應該也同屬山越。 孫吳為了穩定內部,時常出兵征討山越,將壯丁強行徵兵,其餘的老弱婦孺就編入戶口裡,得以抽稅及負擔勞役。當然,其中也有不少年輕貌美的山越女孩,用來賞賜一些有功將領作為婢女,或者是……你懂的。 朱桓因討伐山越有功,府邸新進了一批山越婢女,負責府邸上下的生活起居。 沒多久,府邸內開始傳起了一些流言,隨著時間過去,流言越傳越烈,終於傳到了朱桓的耳裡。 流言的源頭,來自其中一位新進婢女。 此女面貌與漢人有些不同,似乎是出身百越,姑且用「小蠻」來稱呼她好了。 「將軍大人,小蠻是妖怪啊!」一眾戍守府邸的侍衛們向朱桓道。 「小蠻?哪一個小蠻?」朱桓問道。 「就是那個面容詭異、舉止神秘,前陣子才新進來的婢女。」其中一名侍衛應道。 「喔!是那個漢語說得不太好的百越女子嗎?人家只是五官深邃了些,怎麼可以說是妖怪呢?我朱桓可不允許有歧視情事發生!」朱桓指責了起來。 「不是這樣的,將軍大人。前幾日深夜巡邏的時候,聽見屋頂有些聲響。就在屬下往屋頂上望去時,只見一個物事從屋頂天窗衝出,四處亂飛。」。 「屬下也見到了,本來大夥兒以為那不過是隻大蝙蝠,也不以為意。直到前晚,那那玩意突然向下一衝。」 「屬下當時也在場,只見那玩意兒給火光一照,竟是小蠻的頭顱啊!嚇得屬下當場跌坐在地。」 「可不是嗎?幸好屬下天生膽子大,當下倒也鎮靜。正準備捕捉時,小蠻的頭顱又四處亂竄,最後從牆邊的狗洞給鑽了出去。」 侍衛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聽得朱桓目瞪口呆,愣了好一陣子。 「你們昨晚是偷懶嗑藥嗑出幻覺了是吧?」朱桓問道。 「屬下所言半無虛假,請大人明察啊!」眾侍衛齊聲道。 半信半疑的朱桓,決定眼見為憑,在夜闌人靜時帶著數名侍衛,靜靜走到小蠻所睡的婢女房外。 朱桓等人靜靜地等待著,直到婢女房內出現了奇怪的聲響。朱桓打了個手勢,侍衛們隨即點燃火把,隨著朱桓衝入了婢女房。 原先在房內正熟睡的婢女,聽到紛雜的腳步聲以及火光,紛紛驚醒;又見到手握劍柄、眼帶殺氣的朱桓,不由得尖叫了起來,房內頓時混亂成一片。 朱桓環視房內四處,果然發現有顆女性頭顱振動著「翅膀」,碰碰撞撞地往上攀升。朱桓定睛一看,原來那「翅膀」竟是小蠻大得異常的雙耳。 朱桓終究是差了一步,頭顱越飛越高,又從天窗逃走了。 待婢女房的混亂平息下來後,朱桓檢視著小蠻所睡的蓆上,發現她的頭已消失,但身軀仍在,甚至胸口會隨著呼吸而起伏,但比起一般人微弱許多。朱桓試探性地碰觸小蠻的手臂,只覺得體溫略低,而對方也沒有什麼反應。 此時朱桓相信侍衛所言為真,正當要拔劍準備要往小蠻的身軀刺去時,同房的婢女們紛紛向朱桓求情。 「請大人留情!奴婢願以性命擔保,小蠻不會害人!」 「到日出天際之時,小蠻便會歸來,懇請大人靜待。屆時諸多細節,請大人再聽小蠻解釋。」 原來那些婢女對於小蠻一事早已知情,從她們的話中聽來,小蠻似乎沒有害人之意。朱桓猶疑了一陣,慢慢地將劍收入鞘中,但仍然直盯著小蠻的身軀,提防她突然會有什麼舉動。 等了幾個時辰,天色開始逐漸轉藍,朱桓等人見到小蠻的頭顱又從天窗進入,飛降下來準備接回自己的身軀。 這時朱桓也不知道哪來的靈機一動,突然拿被子將小蠻的身軀給覆蓋住。只見小蠻的頭顱一直想與身軀接合,但卻不得其法。只見她的表情越來越猙獰,讓被子蓋住的身軀呼吸也越來越急促。 「這妖怪未免太好對付了,弱到連被子都掀不開啊?」朱桓內心這樣想著。 天色越來越亮,小蠻的頭顱已經倒在地上呈現半昏迷狀態,朱桓見狀又將被子掀開。這時小蠻頭顱使出吃奶力氣,拚命往頸部靠近,總算是身首合一,保住了性命。 眼見小蠻那如蝠翼大的雙耳漸漸縮小,變成了平常的狀態。小蠻坐起身來,見到身旁多了許多侍衛,以及主人雙眼發直地看著她,嚇得退到了房間角落。 經過朱桓一一詢問,小蠻那怪異的舉止才獲得了解答。 原來小蠻是早在秦朝時,便已生活於江南的「蟲落」族,「蟲落」一名源自於他們種族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至於這種祭祀為何叫做蟲落,實際的內容是什麼,小蠻不願多談。 每到入夜後,蟲落族的頭顱會離開身軀飛走,但飛去哪裡、做了些什麼,小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只知道這是他們種族的天性,每個族人都有這樣的現象。 即便小蠻對他人並未造成傷害,白天時也與一般人無異,但朱桓心中總是怪怪的,於是給了小蠻一些盤纏,將她給打發了出去。小蠻後來的行蹤再也沒人知道,也許她回到她的部落了吧! 之後朱桓向其他同樣有征伐山越的將領們提起此事,卻遭到他們的訕笑。 「不會吧!休穆,你連這都不知道喔?我們偶爾俘虜的山越兵,都會遇到這樣的人,我們都把他們叫做『落頭民』。」 「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也是覺得很神奇,一時貪玩把盛水的銅盤擋在他頸部,後來『落頭民』的頭裝不回去,就掛掉了。」 「他們不會害人啦!有些『落頭民』的女孩,長得不錯的,我都會把她們…」 「把她們怎樣?」朱桓好奇道。 「我不好意思說。」 總之這群特殊的蟲落族,雖然天性特異,但當時的人們也偶有所聞。隨著六朝對江南的開發,漢人大量移入,蟲落族被逼得遷移各處,或許也有些與漢人聯姻。 在《搜神記》之後,中國也斷斷續續有著關於蟲落族的記載。宋朝時期所編撰的小說總集《太平廣記》就有收錄一則〈飛頭獠〉,其所敘述的蟲落族出現在「嶺南溪洞」中,看來已經遷移到了兩廣一帶,而且晚上頭飛出去的時候會「尋蟹蚓之類食之」,看來小蠻出去做了些什麼,我們得到了答案。 另外《太平廣記》也提到在闍婆國也有蟲落族的行蹤。闍婆國位於今日印尼的爪哇島一帶,已經移民到東南亞去啦!《太平廣記》形容他們「無目瞳子」,進化到只有眼白,開始比較嚇人了。 明朝郎瑛所撰的小說考證集《七修類稿》中,提到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有個叫陳孚的人,出使到安南(現今的越南),他在那邊發現了蟲落族的蹤跡,為此他還題詩曰:「鼻飲如瓴甋,頭飛似轆轤。」 瓴甋發音為ㄌ一ㄥˊㄉ一ˊ,在這裡的意思應該是陶瓶;轆轤發音為ㄌㄨˋㄌㄨˊ,意思是利用滑輪轉動來打水的工具。從陳孚的詩中看可以更明確地體現蟲落族在飛頭時的情形。   他們會用鼻子來吸水、如同將陶瓶放入水中那樣的起泡;而飛行時有如打水時轉動….. […]

【歷史知識考掘學】哥倫布出海前看過什麼地圖?

$
0
0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今年6月的學術信息發布,在多光譜成像(multispectral imaging)技術的幫助下,研究者從一幅15世紀地圖上搜集到許多本來被隱藏的細節,對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世界觀有相當大的幫助。這幅15世紀的地圖很可能是哥倫布(1451-1506)航海以前就看到過的,因此別具歷史意義。 該地圖長6尺,寬4尺,現存於耶魯大學的貝尼克圖書館(Beinecke Rare Book & Manuscript Library),是1962年由一位匿名者捐贈給耶魯大學的。由於地圖原件褪色嚴重,圖上很多信息已經無法辨識。從去年開始,研究者借助多光譜成像技術發現了很多隱藏在地圖中的訊息。 他們運用了從紫外線到紅外線的12種光頻,通過使用成像工具和分層技術發現了地圖上幾百個地點的名稱,還有60多段用各種顏料寫下的文字。目前他們已辨識出圖上文字的八成左右。 這幅地圖由當時德國的制圖專家亨里克斯•馬提勒斯(Henricus Martellus)制作。圖上標明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位置,但並沒有標出美洲。目前為止,研究者已發現了地圖上標注的海上航線,以及那時人們誤以為是日本的位置。那個位置實際上是巴哈馬群島。當哥倫布在巴哈馬登陸時,他以為自己抵達的是日本。這個錯誤在同期的其他世界地圖中未出現,顯示這很可能是哥倫布參考過的地圖之一,哥倫布甚至可能利用該地圖說服贊助者資助自己航海探險。 馬提勒斯制圖時,借用了古希臘腊地理學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约公元90—168)在著作《地理學指南》(Γεωγραφικὴ Ὑφήγησις)中對世界的諸多描述,但該地圖也反映了對於15世紀來說比較新的一些地理發現,如《馬可•波羅游記》(Travels of Marco Polo)裡的一些細節,以及葡萄牙人1488年經過好望角的地點。儘管地圖上沒有標出日期,但研究者早前已找到其他證據,證明該地圖是在1491年制成的。如果哥倫布在1492 年啟程前曾參考過這幅地圖,或至少是該地圖的副本,那麼此次地圖上發現的信息會有助於了解這位探險家的世界觀。 該地圖也被證實對後來的一些世界地圖產生過影響,例如1507年繪制、首次提到美洲的一幅地圖。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正發生急劇的變化——由於航海探險,15、16世紀的所知世界在無形中不斷地擴大。 (原載北京《光明日報》2015年6月27日「世界史」版) 更多故事: 是的,這世界上真的有聖誕老人 2014-12-24 17:10:34 1 到底是誰在歌頌大地? 你所不知道的《大地之歌》 2015-05-03 20:35:10 1 「星形堡」到「五棱郭」:西方軍事築城技術在江戶日本、明末中國、北美世界的流變 2014-11-26 22:02:12 1 今天不紀念、不燒香,只讀一些鄭南榕 2015-04-07 11:17:04 1 連橫為何會被櫟社開除? 2015-01-14 13:14:41 1 屬於反抗者的故事──《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 2014-07-26 12:08:57 1 閱讀如何拯救一座衰落的小鎮?海伊書鎮,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真實傳奇(2/3) 2015-05-11 09:25:48 1 【深夜食堂】試吃、贈禮與救荒大明神:馬鈴薯在江戶的故事 2015-08-02 18:44:37 1 【歷史知識考掘學】黑死病大流行的元兇是什麼? […]

【鬼的歷史】都市傳說之裂嘴女

$
0
0
幾年前,曾有一則新聞提及了日本鹿兒島一地出現「裂嘴女」(口裂け女)的恐怖事件。新聞中簡述鹿兒島當地有怪異的人士扮作都市恐怖傳奇中的「裂嘴女」,用奇怪的行徑接近兒童。並且用傳說中的奇怪語調,驚嚇孩童,並造成了一陣恐慌。 若回顧一下「裂嘴女」的傳說,除了各地校園傳說之外,事實上跟江戶以來的《怪談老の杖》與《絵本小夜時雨》等故事怪談集中所提及的怪異人物原型十分類似,可以算是一種都市傳說的變體。 傳言中,「裂嘴女」的外形長得跟蝙蝠俠系列電影中「小丑」一角極為類似,她的嘴部開裂至兩頰,血盆大口之外,長髮過肩,身穿袍衣,她會跟踨兒童,詢問孩童:「我美麗嗎?」等奇怪的問題。並且若是孩童答應了,回答了錯誤的問題答案,她就會把孩童吃下肚。 唯一逃離的方法是,跟「裂嘴女」說:「我現在很忙,可否等一下。」,又或者是回答「普通而已」。 傳說中聽到這些答案的時候,「裂嘴女」會陷入疑惑,孩童就可以趁這個機會逃走。各地孩童們對於對抗「裂嘴女」的手法,隨著時間的演進,也各有不同,有的說「裂嘴女」喜歡糖果,可以用糖果迷惑她;有的則是說「裂嘴女」害怕髪蠟,可用髪蠟投向她,讓「裂嘴女」被嚇跑。大致上可以分成利用物品、利用特定的場所逃跑,以及利用特定的說法來應對「裂嘴女」的襲擊。 綜合來說,某一方面這類故事跟我們熟悉的虎姑婆故事很類似,一開始或許是大人們編來嚇阻幼童不要跟來路不明的人接近,以免發生危險。 另一方面,傳說中總是告誡小孩子們,不要跟随意陌生人說話,隱隱約約中述說社會中對於兒童侵害案件與拐騙事件的集體記憶。同樣的故事,也可以在西方的文化中找到類同的例子,像是小木偶皮諾丘歷險記的故事裡,我們也可以在字裡行間閱讀到類似的隱伏警語。 但事實究竟為何呢? 日本的民俗學者們抱持著許多的看法,有的認為是古老傳說,混合了當代社會議題的種種變形,例如有一種說法是「裂嘴女」其實是逃出醫院的精神病患,也有一些說法是「裂嘴女」是失敗的美容手術後,精神出現異常的女子。 無論如何,這些怪異的行為與社會的恐慌,反映的是一種社會對於「正常」的偏執,以及對於「異常」的莫名恐慌。但這個故事的恐怖之處,正在於可怕的物事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突然的出現讓人應變不及。「裂嘴女」正因為其震動人心,所以也改編成電影,以及各種次文化影視作品的題材。 故事傳說之外,若從醫療文化史的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從故事的原型,也就是江戶時代的背景中,來加以理解。所謂的「嘴口開裂」,其實在醫學上最可能的解釋之一,便是患有「唇顎裂」的病人。古代並沒有現今醫學整容的技術,但必定會有「唇顎裂」的疾病患者。 試想在江戶時代的日本,嚴重「唇顎裂」的病人若在居室以外,或是在夜裡被不知情的外人遇見,必定會與民間傳說產生了聯想,渲染出了虛實不分的怪談故事。甚至,這些傳說某方面也間接反映了古代人對於「唇顎裂」的病人排斥,拒絕,以及恐懼,最後許多傳說「疊累層加」的凝聚成了「裂嘴女」的都市傳說怪談。 事實上,日本當地的「唇顎裂」患者協會就曾對製作「學校怪談」節目的「裂嘴女」專題,提出過嚴重抗議。 總而言之,回到現代,透過新聞,我們更可以觀察到當代日本的一個現象,也就是各類兒童騷擾侵害事件的大量發生。該則報導中提到了一件特殊的事,就是看到了「裂嘴女」的模仿犯,要用「いかのおすし」的口訣來應對。至於,什麼是「いかのおすし」則沒有解釋。 我本來以為這是鹿兒島當地的民俗傳說中,用來對付妖怪的咒語,類似我們的「南無觀世音菩薩」一般。但事實上並非如此,「い、か、の、お、す、し」原來是日本警視廳的兒童侵害防犯標語,其實分別指的是一定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坐陌生人的車子,遇到事情要大聲呼救,遇到危險要馬上逃,遇到事情要跟大人說。 讀完裂嘴女現身的騷擾侵害幼童的新聞報導,我不禁如此設想,為什麼會有裂嘴女的模仿犯的出現,又為何以兒童作為侵犯的對象。 如果真的有妖怪,為何古代日本是如此去描述,妖怪多半只是頑皮的生物,並在作弄人之中帶有人情味。但現代的都會傳說卻是如此的殘忍無情,會攻擊,並且侵害幼童。總覺得每個時代都有心裡遇到問題的人,古代有之,現代也必定有之,對於事物有著不正常的偏執與迷戀。 另一方面,古代的人知識上受限,對於遺傳疾病的不能理解,致使了古人對於先天外觀缺憾的莫名恐懼,很可能也間接形成了這偏執傳說的流變。人心的執著,人心的偏見,加上人心的恐懼,也包括了人心中的妄念執著,扭曲著人心中的感知,也扭曲出怪異的行徑與心態。也許,真正的妖怪並非鬼物,反而是一顆顆扭曲的心靈吧。 更多故事: 【冷知識週刊】第二十號:來找茶吧!大航海時代與歐洲各國語言中的「茶」 2015-06-20 16:09:42 1 【吃的文化史】居酒屋的前世:江戶時代的外食文化 2015-07-20 19:33:54 1 從模仿遊戲到U-571:圍繞著Enigma的各種電影與歷史故事 2015-04-07 06:02:00 1 資生堂銷售術─20世紀初的化妝品廣告與設計(三):行銷美麗 2014-11-01 09:26:23 1 【閱讀的島】獨立書店聯合推薦:關於動物與人,你不能錯過的25本好書 2015-04-26 14:24:02 1 你沒聽過的反清復明──東南亞的天地會 2015-06-03 09:00:27 1 為何英國沒有發生過顛覆性的大革命? 2015-06-28 10:51:02 1 土耳其人永遠的偶像──凱末爾 2014-12-01 01:49:31 1 寒假最好的消遣方法──1926年北京大學教授的建議 2015-01-25 17:20:34 1 […]

女人當家:凱薩琳大帝與俄羅斯的黃金時代

$
0
0
最近兩位女性總統候選人的話題延燒,加上再次被翻拍的武則天電視劇紅到抓不住,在父權時代,女性執政似乎特別受到關注,今天也想要跟大家說說,俄羅斯的女皇──凱薩琳大帝的故事。凱薩琳並非俄羅斯帝國第一位、也非唯一一位女皇,但她成功地帶領俄羅斯帝國晉升強國之列,開創一個全新的時代。 凱薩琳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 Catherine the Great)原名蘇菲亞(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是日耳曼小邦的一位公主,因為受到舅媽、也就是當時的俄國女皇伊莉莎白(Елизаве́та I Петро́вна, Elizaveta Petrovna)的邀請,跟著母親到俄羅斯作客。 初到俄國時,蘇菲亞一點俄文也不會說,她努力地學習俄文,並皈依東正教,改為俄國名字-凱薩琳。美麗又聰明的凱薩琳深得伊莉莎白女皇的喜愛,女皇的撮合下,1745年嫁給下一任沙皇繼承人彼得三世。 不過,凱薩琳和彼得三世的婚姻並不幸福,彼得三世有許多情婦,據說還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常常凌辱凱薩琳。凱薩琳對丈夫漸生不滿,她認為,彼得三世受的教育有限,思想狹隘且軟弱。受不了丈夫的無能,凱薩琳曾向英國大使說:「我要統治,不然就死亡。」 彼得三世繼位後,因宗教及統治不當等問題,得罪許多階層領導者和東正教團體。凱薩琳抓緊時機,在1762年聯合貴族與教士,並得到禁衛軍的支持,進行奪權。凱薩琳在聖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罷黜彼得三世,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沙皇,當年凱薩琳33歲。 早在17世紀末,彼得大帝就在俄羅斯推廣一系列西化政策,使俄羅斯邁向現代化國家,深受推崇。凱薩琳奪權後,以「彼得大帝的繼承人」自居,鞏固統治的正當性。她學習彼得大帝勤政的精神,並且延續彼得大帝的西化政策,引進西方經典,推動國內的音樂、藝術發展,並在各城市建立學院,更開辦女子學院,推廣女性教育,她認為教育若要普及,就必須從孩子最先接觸的人──母親的教育開始,希望透過教育帶動整體國家進步。對外則主動與當時歐洲著名的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等人交流,藉此拉抬自己的聲勢,而凱薩琳也的確受到伏爾泰等人的推崇,成為「開明專制」的君主。 凱薩琳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影響,花了兩年時間,完成<女王訓令>(Наказа),融合啟蒙主義中的自由與人道主義,強調人人均須遵守法律,多次召開立法委員會(Уложенная Коммисия),欲將法治制度導入俄羅斯。 但當時農奴占俄國人口多數,貴族不願賦予農奴法律地位;1768年,在未有共識的狀況下,立法委員會宣布無限期休會。為取得更多貴族的支持,凱薩琳終究妥協,貴族的權利也更加擴張。雖然如此,凱薩琳深知,只有俄羅斯強大,才能突顯自己的偉大,也才能擺脫對貴族的依賴。 因此除了對內的政策改革,凱薩琳也積極地經營外交關係。她與普魯士簽訂同盟協定,與英國簽訂通商協定,帶動俄羅斯商業與整體經濟的繁榮。 在她統治期間也積極擴張俄羅斯領土,三次瓜分波蘭、並從鄂圖曼帝國手中取得黑海的航行權,組織黑海艦隊,正式打開進入歐洲的門戶;後更併吞克里米亞半島,重挫鄂圖曼帝國,證明俄羅斯已是歐洲強權國家;她也宣布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劃入俄國的版圖,俄羅斯正式成為橫跨歐、亞、美三洲的超大帝國,成就俄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而凱薩琳也成為在俄國歷史上,第二位被稱為「大帝」的君主。 1796年11月17日,凱薩琳大帝去世,結束長達34年的統治,她曾惋惜地說:「要是能夠活到200歲,整個歐洲必定在我的統治之下。」頗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豪情。 有人批評凱薩琳的開明專制只是口號,實際上是不折不扣的君主專制統治;也如同中國的武則天,女皇的「閨房生活」多受非議;但凱薩琳對文化藝術的重視及推動女子教育,帶動俄羅斯人文素養的提升,且聰明地利用啟蒙思想熱潮提升自己的聲望,不讓女性統治的身份影響統治地位,她不只帶領俄羅斯走向最輝煌的時代,也為歐洲的強弱消長寫下新的一頁。   參考資料: 凱薩琳女皇傳:韋紅著/牧村出版 Краткая биография – 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 (1729-1796): http://www.wisdoms.ru/avt/b89.html Русские цари: Екатерина II Велика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fcRHjFNgFU Уложенная Коммисия: 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A3%D0%BB%D0%BE%D0%B6%D0%B5%D0%BD%D0%BD%D0%B0%D1%8F_%D0%BA%D0%BE%D0%BC%D0%B8%D1%81%D1%81%D0%B8%D1%8F 更多故事: 【沒有名字的人】五個平埔族年輕人的自我追尋:(5/5)我來自恆春,馬卡道族 2015-05-29 10:54:42 1 【故事‧臺北】第零話:波麗路與山水亭──日治時期的文青基地 2015-02-21 08:44:14 1 荷蘭王國憲法200週年(上):從共和國走向君主國的崎嶇旅程 2015-03-10 […]

【鬼的歷史】殭屍史(三):殭屍的冤屈

$
0
0
上一篇:殭屍史(二):不插電的生化除濕機 相信讀者諸公也是看明白了:前面說到的殭屍故事,絕大部分都是貨真價實的死屍,他們好端端地躺在地底,動都懶得動一下,真正把事情搞大的,反而都是地上的活人。然而俗話說的好:會飛的蟑螂不是普通的恐怖,會動的殭屍也才真的是可怕到不行。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講的,是真正「生動」一點的殭屍故事。 不過,必須提醒讀者注意的是:絕大部分這類故事,其實都出自於所謂的「筆記小說」。換句話說,這些有關殭屍的傳聞通常都是些甲聽乙說、乙聽丙說、轉了好幾手的鄉野奇譚。而若我們仔細觀察的話,也不難發現其中有些劇情元素常常反覆出現,頗有轉抄嫌疑。再加上這些故事本質上就是容易以訛傳訛、難以確證的鬼怪情事,故而它們的真實性,恐怕都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話又說回來,鬼故事這玩意兒,向來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鐵齒。無論如何,我們的重點是現代的殭屍電影與古代的殭屍傳說之間,可以做些什麼有趣的比較,至於故事的真假與否,還請看倌們自行定奪囉! 閒話休說,還是快些進入正題。前文曾提到宋代《夷堅志》裡頭的殭屍與色鬼奇譚,寫這部書的作者叫洪邁,跟六百多年後的紀曉嵐一樣,這位見識廣博的文人也是個當朝學士。 洪大學士大概是辦公室坐得久了,官場文章搞得他有些無聊,於是特別喜歡收集世上的奇怪故事。他的《夷堅志》系列一寫就寫了四十多年,陸續出版了一系列續集,簡直成了職業作家。而在他後來的《夷堅支志》裡面,就還有這麼一個殭屍故事。 我們的高中社會科都有教過:江西景德鎮的瓷器,在中國歷史上特別出名。而在宋代,這地方便已經是名滿天下的瓷器產業重鎮了。 《夷堅支志》的這個故事說到:南宋寧宗在位的時候,景德鎮裡住了一對貧窮夫妻,男的叫朱四,女的叫張七。某天半夜,這張七爬起來上廁所的時候,突然跑來一個男人跟她搭訕(沒有沖水馬桶與地下汙水管路的年代裡面,茅房通常會在家門外邊)。這男的說自己叫葉七,就住在家隔壁。看他們夫妻倆生活清苦,特地揣了一貫錢,要來給他們雪中送炭。 故事讀到這裡,大家應該會覺得不大尋常──救濟貧窮這事有一百種搞法,怎麼這葉七專挑人家半夜蹲茅坑的時候送錢過去,太不對勁了吧? 然而,張七大概被這筆橫財給迷了心竅遮了眼,儘管街坊鄰居裡頭從沒聽過有什麼人叫葉七,但老天要送金銀財寶,管他什麼時候要來,先收下再說吧!於是乎,張七喜孜孜的收了錢回房睡覺,葉七也就這麼瀟灑地離開了。 這之後,葉七竟每晚都上門來送錢,而張七也都收得開開心心,沒多久,這對關係古怪的男女,遂通上了「衽席之好」(衽席上能通什麼「好」,自也不用多說啦)。 一個月過去,張七既結了新歡,又收受了一大堆的錢財首飾,打扮得便也越發花俏起來。然而,同巷裡的某婦人瞧見張七的新髮簪跟新衣裳,赫然就是她這幾日在家裡遍尋不著的東西──想來是給這賊婆娘偷走啦!婦人一怒之下,遂去告了官,官府也很快地找上了張七的家門。 張七沒法辯白,只好把葉七的事情給原原本本地供了出來。沒想到鄰居一個老人聽了張七一番話大驚失色,忙說那葉七確有其人,但這傢伙…… 已經死了二十餘年啊~~~  已經死了二十餘年啊~~~   已經死了二十餘年啊~~~   於是一眾鄉民跑去找到了葉七的墳,挖開才發現那棺木都爛了,裡頭卻「僵屍不損」、「諸家先所失物,多有在其側者」。 換句話說,每天晚上這葉七的殭屍跑出棺材以後,一面要當小偷,一面還要跟張七亂來,整個就是很忙。不過這整個故事最神奇的地方,其實不是殭屍半夜會爬起來偷人又偷東西,而是故事的開頭雖然交代了張七的老公名喚朱四,可是我們從頭到尾都不知道他在幹嘛…… 上述故事同樣反映了「殭屍」在九百多年以前是如何被中國人所想像的。而像這樣把種種怪事歸結於殭屍作祟的鄉野奇譚,我們在宋代以後的各類筆記小說裡面,也還能找到一大堆。 說得明白點:由於屍體的僵硬不化是一種不尋常的現象,普通老百姓也不大能明白其科學原因,故而殭屍的周圍,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纏繞著各種各樣的靈異傳說。而大部分時候,這些殭屍想像就如同我們前面談到的那樣,要不就是害人性命,要不就是毀人田土,總之多半不會扯上什麼好事便是。 再看一個例子,出自於頗具史料價值的清初文獻《罪惟錄》。明世宗嘉靖年間,有個刑部的大官叫陳祐,跑到陝西地方去出公差。去了以後找不到地方落腳,人家便安排他住在以前當地某官員的辦公處所。這屋子大概就是一間普通官衙,說不上什麼特別之處,唯有一道鎖上的門頗為古怪。 聽人家說,這扇門已經有一百五十年都沒給人打開過了,裡面也不知鎖了些什麼東西。無論如何,陳祐反正是個過客,辦完公事就要打道回府,也沒再深究下去。 然而陳祐住進那房子不多久,卻糊里糊塗害上了病,三個多月過去都不見好轉,也找不出原因。折騰了老半天,陳祐漸漸懷疑起自己的怪病,可能與那神秘木門後的物事有關,遂命底下人進去一窺究竟。 沒想到眾人破門而入以後,等在他們眼前的,卻是極端駭人的景象──裡頭赫然見到「僵屍釘壁,如塵封蛙腊」,總之是一具屍體被釘死在牆壁上頭,產生了一些可怖的變異。在這空氣不甚流通的小房間裡自然乾燥了一個半世紀,整個屍體的形貌,大概也不會太好看吧。 膽戰心驚的陳祐趕緊找了人來問話,才知道明初的時候,在這屋子裡上班的某布政使得罪了當朝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這朱元璋在歷史上,對手下官僚出了名的壞呀!於是可憐的布政使便給釘在牆上,懷著怨念死去了。據說這一百多年來,他的冤魂還在屋子裡外搞出不少鬼故事,鬧得雞犬不寧──想來陳祐的怪病,也跟這殭屍的搗蛋脫不了干係。 明白了原委,陳祐趕忙搬離了這幢鬼屋,所害的病也就漸漸痊癒了。而在他搬走以後,屋子裡的那道門仍舊關得嚴嚴實實,裡面的殭屍自也沒人敢去動它。 神奇的是,這房子的左近,仍不時傳出些許怪事。像是附近人家的小牛生下來,竟長出了人類的手。或者是小雞生下來,長出了四隻腳──換句話說,這殭屍的威力簡直可以與輻射汙染相提並論,也難怪大家要怕成這個樣子了。 陳祐的奇遇記,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殭屍故事主題。這類故事通常描述一個不得善終的死者,其鬼魂留在陽間作祟為厲,並且總是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破壞性的影響。而在這種情況底下,屍體的未能腐化,便應當解讀為死者對人世間的事情尚有掛念──特別是含恨而死的那種怨念。 不過,殭屍倒也不一定會不分青紅皂白地為禍人間。在另一種類型的故事裡頭,殭屍其實是不太搗蛋的,他們鎖定要報復的目標通常只有一個,也就是害死自己的仇人。有許多殭屍故事的公式,都是在描寫枉死的鬼魂如何透過幽暗隱微的異象,引起賢明的官員注意,幫助他們平反自己的冤情。舉個例子,明末的一本章回小說《于少保萃忠傳》就曾說到這麼一個故事: 明朝重臣于謙以前擔任地方巡撫職的時候,常常出訪民間。某天他帶著一票人走在路上,忽地一陣怪風,捲來了一堆冬青樹的葉子,並且只在于謙的跟前旋來轉去。這于謙心想不對啊,夏天都還沒過完呢,哪來的這許多枯枝敗葉,「此必有異事也」──這種怪象就跟六月雪一樣,必有冤情啊! 於是,在我們看來可能有些神經質的于謙,便因為這樣一個奇怪的線索,帶著隨扈展開了訪查,而他們還真的找到了一棵大冬青樹。這樹旁有座廟,裡頭兩個和尚看到官員帶著大隊人馬,便出了廟門相迎。英明神武的于大人見了這兩和尚,面相看來顯非善類,問起話來又支吾其詞,遂暗自對這兩個禿驢做出了有罪推定。 但辦案要講證據哪!總不能全憑心證定人家的罪。於是聰明的于謙不知哪來的靈感,當即命人在冬青樹旁四處亂挖──果不其然,樹下就埋了一具「帶血傷喉,頸皆勒斷」的「僵屍」,想來那風捲冬青葉的怪事,也是這死者要請他幫忙伸冤了。而于大人見了這屍體的感想更妙,只聽得他緩緩地說道: 「冤哉!冤哉!盛夏而屍不朽壞,豈非冤乎?」 ──以上這個完全不科學的刑案故事,過程與結果都不甚重要,反正最後就是兇嫌伏法、冤案得平,標準的包青天式公案小說套路。 對我們而言,這個故事裡面最有趣的事情,仍是于謙對「殭屍」的論斷。按照他的(或者說是小說作者的)看法,死屍要是沒有隨著炎熱的天氣腐化,那麼想必是不能安然長眠,還有話要說。說些什麼呢? 地球這麼危險,一個亡靈不能早登極樂,還留在人世間飄來飄去,必然是死得不明不白,就像經典名劇《烏盆記》裡頭的冤魂一樣,要找人替他報仇哪! 上面的故事雖然出自於一部歷史小說,但其實類似這樣的殭屍想像,並不只見於小說家言,我們在官修的正史當中也能找得到。比方說吧,《明史‧循吏傳》就記載了永樂年間一個錢塘知縣葉宗人的神奇遭遇。 這位葉知縣平日勤於政務,在地方上聲譽頗著。某天他坐在縣衙裡面辦公,忽地瞧見一條蛇爬上了樓梯。而你知道:像于謙或葉知縣這種古人理想中的好官,腦袋裡頭似乎都配備了一種冤案警報器。當葉大人看到這條蛇的時候,非但沒有像我們這些死老百姓一樣嚇得到處逃命,反而很鎮定的觀察牠,甚至還覺得牠「若有所訴」,像是有話要說的樣子。 於是葉知縣便開口向這條蛇問話了: 「爾有冤乎?吾為爾理!」(你老兄有冤情麼?我來幫你的忙!) 蛇聽了葉知縣的話,扭過身子就爬出了縣衙,葉知縣也派了個手下雜役跟著牠,一路跟到了縣城裡的某間餅舖前面。只見那條蛇往餅舖的爐子下頭一鑽,旋即不見了蹤影。英明神武的葉大人就憑著這個完全不合常理的線索,命人搬開了餅舖的爐子,一勁兒往地底下挖。想也知道,他們又挖出了一具殭屍,葉知縣也因此偵破了一起凶殺案。 還有一個同類型的故事,出自於清代另一本著名的志怪書《子不語》。故事說湖北的荊州地方有個姓范的富戶死得早,身後留下了一雙兒女。這弟弟只有六歲大,剛念完幼稚園的年紀,什麼也還不懂。不過,十九歲的姊姊倒是「知書解算」,挺能幹的,懂得處理父親留下來的生意,於是姊弟倆儘管自幼喪父,家境既能維持富足,生活倒也無虞。 然而,壞就壞在范氏家族裡頭,有個名字叫范同的傢伙想要侵吞遺產,竟惡向膽邊生,找了個機會就把范家姊姊給擄走,連同范家店鋪裡的一個夥計,雙雙綁起來給丟進了河裡,淹死了兩條人命。范同隨後向官府謊稱這兩人通姦,怕被人發覺,故而相約自盡。而顢頇的縣官也沒有詳加追查,一樁冤案,就這麼給鬧出來了。 這之後,范同成功的入主范家產業,好不快活。直到一年以後,新任的荊州知府偶然路過了范家姊姊的墳前,竟聞到墳裡飄出一股奇怪的香味,便問起了左右從人,是否知道這墓主是怎麼回事。剛好他手下的文員裡頭,有人知道范家的這起冤案,遂將事情原原本本的給知府說了一遍。正直的知府為了主持公道,下令開棺驗屍,就把范姊姊與那同死的夥計從墳裡給挖了出來。 棺材一打開,眾人才驚覺這兩名死者「屍各如生」,都還像活著一般,顯然這兩人也都死得很怨哪!於是接下來,英明的知府幫范家姊姊平反了冤情,那佔人家產的范同則不得好死、暴斃身亡,後面都是中國民間故事的標準作業流程,就不多交代了。 然而,這故事的重點在最後面──當冤案的真相大白以後,人們赫然發現:兩名死者的屍體終於開始腐化。按照這個故事的邏輯,這種現象,顯然應該解讀為兩人的冤屈已獲伸張,心念再無罣礙,可以安然長眠於地下矣。 註:「殭屍」抑或「僵屍」? 許多朋友可能會疑惑「殭屍」與「僵屍」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寫法,實際上兩者應該都能用。我們看宋代以降傳世的古籍刊刻本,「殭屍」與「僵屍」兩個詞是被混著用的,用法上看不出顯著的區別,無論指的是單純的屍體或作祟的鬼物,兩者都可以見到一些例子。 比方說四部叢刊三編所收宋本《太平御覽》寫薛仁貴平百濟,有個地方寫戰場上「殭屍相屬」;四部叢刊初編所收明嘉靖刻本《後漢紀》寫耿弇征齊王張步的戰場景況,用的則是「僵屍相屬」,這兩個地方的意思是一樣的。若指鬼物而言,清代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寫「僵屍」,汪啟淑《水曹清暇錄》寫「殭屍」,指的也是一樣的東西,兩詞的通同應當是很早就發生的事情。 實際上「殭」字的古意特指「死而不朽」,「僵屍」的「僵」則應指「僵硬」而言。而無論是會動或不會動的屍體,只要它還沒爛掉,要說它是「殭屍」或「僵屍」,好像都講得通。後來的人們時常不加分別地使用這兩個詞,大概因為這樣,意思就漸漸趨同了。而若考慮字義的話,寫「殭屍」或許比較貼近我們所要討論的這個主題,故而這篇文章全用「殭屍」,只有在所引用的文獻資料使用「僵屍」的時候,保留其原來的用字。 香港的劉天賜先生在其著作《僵屍與吸血鬼》(香港:三聯書店,2008)的自序當中主張「殭屍」一詞應泛指東西方所有行屍,中國特有的這種行屍則應當都寫作「僵屍」,但這個說法並沒有被普遍接受。另外在中國,「殭」這個字是第一批被漢字簡化運動給廢掉的其中一個異體字,故而使用簡體中文的地方,只看得到「僵屍」。 更多故事: 【國父「們」的故事】同盟會篇: […]

【鬼的歷史】讓我們來下地獄之二:閻羅王的誕生

$
0
0
從中古時代開始(東漢末到唐代),佛教在中國因為官方的推動,開始有較大規模譯經與傳教活動。但外來宗教要順利推廣,便要與當地文化民情融合,因此出現了所謂的「格義佛教」期。便是以中土思想跟典故比擬配合,使人易於了解佛教思想的方法,例如以道家(非道教)的老莊思想解釋佛經義例,以玄學的「無」比附佛學的「空」等等。 此方法雖然令佛教在短期間得到傳播與認同,但卻常常曲解真實經義,而在與本土文化結合過程中,勢必對原先的道教與民間信仰造成影響。當時道教成立的時間不長,內容又與各地的民間信仰相雜,並未確立明確的教義系統,因此在佛教傳入後,道教吸收佛教的儀式與教義,發展出日益完整的制度傳承。 而宗教要點,不外生死大事,因此不分佛教、道教,在生人世界都要普渡群生咸歸來信,在死後世界也是要諸魂解脫得安息。道教便將來自佛教的閻摩與地藏王菩薩,與東嶽大帝交流合作,逐步確立今日的地府行政系統。 中國的「閻羅王」信仰源自於印度教的「閻摩」(梵文:यम,IAST:Yama);閻摩又譯為夜摩、剡魔、焰摩,是印度神話的死神,地位大概就等同希臘神話的黑帝斯,埃及神話的阿努比斯。在印度教經典《梨俱吠陀》中記載,閻摩是太陽神之子,座騎是頭神牛,也是第一位死亡的人類,因此人過世之後,靈魂都要經由閻摩的引導以前往天界生活;隨著神話演進,閻摩也逐漸衍生出對亡靈生前的行為,進行賞善罰惡的審判力量,可令善人得生於天界,或是讓惡人鬼魂到地獄受刑罰,而閻摩的居處也從天界搬家到地獄中,這便是閻摩信仰的原型。 隨著佛教在印度蓬勃發展,印度教的閻摩被佛教吸收成為護法神;現今西藏佛教的閻摩造像,由人臉化身成憤怒的牛頭鬼王相,座下的神牛也從騎坐改成踩踏姿勢,神牛底下還有罪人的靈魂正痛苦地承受主尊的神威迫臨,充分顯示閻摩的威猛雄韻。 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的鬼神信仰交流融合,並將佛教原本的「地獄」系統演化成今日的複雜樣貌;道教將閻摩視為掌管地獄刑罰的神明,先是與東嶽大帝同為一尊,之後又分立出東嶽大帝與閻羅王兩尊,翻譯也從「閻摩」固定成「閻羅」。自此閻摩跟地藏王菩薩帶著地獄信仰,空降中國的死後世界,閻摩變成了「閻羅王」,地藏王菩薩則成了「幽冥教主」。 時至唐代,道教成為國教,因此道教的發展一日千里,閻羅王也從一個分成十個,且還各有名字與職掌分工,稱為「十殿閻王」,而「閻羅王」變成了第五殿閻羅天子的專稱。這十殿閻王各有中國姓名,顯示閻羅信仰完全本地化;且除了第一殿秦廣王,與第十殿轉輪王之外,其餘八位閻王各自掌管不同的地獄,依照罪魂生前所做惡事,分配各類地獄受刑罰,一殿復一殿,直至罪業償還為止。 因為閻羅信仰具有勸善警惡的性質,且與每個人的生死禍福相關,因此深植人心。在臺南市麻豆區的代天府,便有詳細的十殿閻王地獄模擬實境秀,其中幽青燈光與陰森場景,充斥鬼魂的哀淒厲號,並結合當代時事,影射因貪汙而被判入地獄受刑者,著實與時俱進且創意十足;民間也有「十殿閻君」的唸唱(唸詞)歌謠,用以教化勸善,足見生死事大,化民之深。 閻羅王信仰本土化還有個有趣的現象,便是一些歷史名人死後,會擔任閻羅王的職務。例如隋代的開國大將韓擒虎,於病榻之中,見身著紅衣與紫衣的兩人,騰駕黑雲來家裡,說是要迎接韓擒虎到地府擔任閻羅王;此事記載於正史〈隋書•韓擒虎傳〉,可見閻羅王信仰深入民間;但韓擒虎的軍隊在攻克金陵後,四處劫掠,風評不佳,由他擔任閻羅王,實在令人憂心地府行政的清廉 …… 另外三位出任閻羅王的名人,分別是北宋名相寇準、天下第一流人物范仲淹、鐵面無私包青天(包拯);大多都取其功業威嚇,且具正直形象;其中尤其以包拯在民間傳說公正不阿的個性,具有能夠「日審陽、夜判陰」的異能,並能為鬼魂昭雪冤情的誇大情節,讓他的身世從文曲星下凡投胎,在死後化身成第五森羅殿的閻羅天子! 在道教的地府行政系統架構完成後,就我認知的位階,大概是這樣配置: 總裁──東嶽大帝 榮譽董事──地藏王菩薩 執行長──酆都大帝 經理──十殿閻王 區經理──城隍爺 內勤專員──判官書記群 外勤專員──黑白無常 + 牛頭馬面 特助──福德正神 但在佛教的信仰體系中,地藏王菩薩在地獄之中居最高位,其餘的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閻羅、城隍爺、土地神等等,皆是具有威德福報的大鬼王,受持佛法並受人間供奉,協助地藏王菩薩護持善人,懲戒惡眾,普渡眾生,以成就「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菩薩大願。 更多故事: 【歷史知識考掘學】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發現的早期羅馬華麗建築群 2014-10-27 08:01:14 1 【故事 x 台灣吧】「是誰在賣台?」吳密察老師開講 2014-12-22 14:54:53 1 1946,被遺忘的台籍青年 2014-11-05 14:57:04 1 黃阿福與馬來嬌:海外華人的發跡傳說 2015-02-16 09:08:23 1 為什麼Russia會變成「俄羅斯」? 2015-07-07 11:29:46 1 從聾盲典範到激進的社會份子──課本沒教的海倫凱勒 2015-08-12 12:54:40 1 【歷史知識考掘學】癌症的史前史——三千年前的癌症病人 2014-09-20 20:10:14 1 臺灣歷史的十個轉捩點:(前言)島嶼的身世 […]

【冷知識週刊】第二十九號:屍屍有幾種?

$
0
0
大家都知道斯斯有三種,那殭屍又有幾種呢?除了西洋影視作品中時常出現具有強烈傳染性,攻擊性十足的殭屍之外,東方殭屍形象則是完全不一樣;到底喪屍、行屍、殭屍(僵屍)間有什麼不同?本週的冷知識週刊要為大家介紹現今流行文化中常拿出來大作文章的題材:殭屍的形象設計。 其實維基百科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簡單以分類來說,行屍泛指會透過不自然方式移動的屍體,定義上同時包含了殭屍與喪屍,但別以為光用移動方式來區分殭屍種類,真的這麼簡單就可以分類定論了嗎? 也許你的年紀使你不曾看過1968年的經典恐怖片《活死人之夜》(*註1)(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也應該聽過最近的熱門影集《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沒玩過日本的經典恐怖電玩《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也應該玩過前幾年頗紅的小遊戲《植物大戰殭屍》(Plants vs. Zombies)。事實是,不管你喜不喜歡,殭屍(Zombie)這個詞彙已經廣泛流行於次文化之間,就算以上列舉的作品都沒接觸,你也一定知道「Zombie」是什麼意思。 (*註1 雖然《活死人之夜》並不是第一部喪屍電影,但卻影響其後不計其數的同質性影片,為喪屍流行文化的定義帶來極大影響,可說是一部經典好片。) 不過你知道嗎?在如上述所謂的殭屍作品裡面,其實幾乎很少出現「Zombie」這個詞彙。喜歡殭屍片的讀者一定有注意到,劇中角色根本不會說Zombie這個字,反而用其他詞語如Walker(行屍)、Infected(感染者)、死體,或直接用It來稱呼之。甚者,若不經過一番探索,角色們也不知道Zombie是什麼東西,宛如那是一個沒有殭屍文化卻爆發了殭屍浩劫的平行時空。 [問卦]有沒有殭屍片裡的人們都不認識殭屍的八卦? 「Zombie」一詞源於非洲的巫毒教,意指經由魔法復活、毫無自我意志的屍體。傳說中施咒的女巫有辦法奴役這些殭屍,在南非甚至有女巫在夜間控制殭屍鋪鐵路的故事感覺是超好用的廉價勞工啊!有了這招台灣經濟就有救了! 巫毒的這些種種傳說與故事,在1930年代經過海地的民俗學家整理後出版成書,也帶動了殭屍文化。而從比較科學的角度看來,有人解釋其實巫毒施咒者是利用毒藥讓人體呈現假死狀態,在其復甦之後使用催眠術、迷幻藥甚至破壞腦部來控制其行動。而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被病毒傳染」、「嗜吃人腦或人肉」和「要爆頭才能幹掉殭屍」等喪屍形象,其實大多是近年流行文化所杜撰出來的「設定」。 這樣的「設定」可謂一綱多本,五部殭屍片中可能就有著五種殭屍的弱點、五種攻擊與傳染方式,這也成為許多殭屍片輕鬆取巧的手段:在「疫情爆發、世界末日」的大環境下,窮途末路的人類要如何突破殭屍的包圍?在這種災難片的劇情走向,人類若是沒有對殭屍的基本概念,反而就能衍伸出許多依然把殭屍當人類看待的驚悚劇碼。 為了追求這種現實落差,對比人類和殭屍,而成功的塑造心理學上的「恐怖谷」(*註2),因此不管殭屍文化在現實世界中多麼流行,在劇本裡面總是會塑造一個「沒有人認識殭屍」的平行宇宙以便於劇情發揮。也就是說,那可能是個沒有巫毒教的世界,主角也一定沒玩過《植物大戰殭屍》。XD (*註2:恐怖谷是什麼?為什麼人類對於像人的物品帶有更多恐懼?) 這麼一個方便的「設定」,其實近年來也被許多評論家批評是「反而縮限了殭屍片發展的可能性」。2004年的恐怖喜劇《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就曾出現主角叫他人不要說出「Zombie」這個字眼的搞笑橋段(*註3)。 《屍樂園》(Zombieland,2009)則是大剌剌的將「Zombie」用作標題,也的確成功的用青春喜劇的口吻跳脫殭屍片的框架。至於2013年的《殭屍哪有這麼帥》(Warm Bodies)著重青春愛情;《末日Z戰》(World War Z)著重政治驚悚,也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殭屍電影! (*註3:The Z-word恐怖喜劇《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搞笑片段) 而說完了西洋的殭屍,讓我們把地圖往東半球稍微移動一些,回到中國香港的殭屍電影。 「殭屍的咚咚殭屍ㄘㄟˋ,殭屍的YAYA殭屍ㄘㄟˋ」 殭屍額上貼著一張疑似是用過好幾回的便利貼黃符紙(每次一陣陰風來就被吹掉到底是想逼死誰!),身上穿著疑似是清朝時期的官服裝扮(*註4),雙手向前伸直、腳板直挺挺的一跳一跳前進,朝著有活人氣息的方向一蹦一蹦地跳去,再用尖尖的指甲去戳刺攻擊。 (*註4 為何電影中殭屍總要穿著清朝的官服?) 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代筆記載殭屍者目前是最齊全的,相關文獻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而香港電影的殭屍設定與劇情大都參考自這些書籍,很自然的殭屍們穿的也都是清朝的衣服囉,畢竟什麼年代的鬼怪就該穿什麼年代的服飾嘛~ 近年中國的殭屍印象大多不脫以上印象,最具代表性的殭屍片普遍認為是由林正英所主演的《殭屍先生》Mr. Vampire,台灣譯名《暫時停止呼吸》。除了帶動了詼諧逗趣又不失恐怖的殭屍電影風格,也吸引多家電影公司效仿,類似題材一部部接連拍攝、上映,也讓這股「殭屍熱」帶動影響了亞洲影業。 至此,中國殭屍的形象也在《暫時停止呼吸》系列電影中大致底定。而後續的日本貞子、泰國鬼妻,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礙於篇幅有限,今日暫且不提。 除了服飾之外,又為何中國殭屍的設定是讓殭屍一跳一跳地移動,而不是像西方的喪屍僵硬緩慢地步行,甚至是被打斷了條腿還是能趴在地上緩緩爬動?究竟這個腿力強健的中國殭屍形象從何而來? 其實這一切都是來自於湘西地區趕屍的習俗。在中國湖南省地區的沅江上游一帶,由於環境貧脊,許多當地人皆外出到鄰近省份(四川、貴州)做些小生意謀生。然而出門在外總有意外,尤其在早期這些地區多瘴氣,也多流行病,時常有人染病客死異鄉。而當地百姓普遍認為要將死者遺體送回老家,才是落葉歸根有歸屬。但往來這些地區的山路崎嶇,舟車皆不便運送,該如何在狹小的山路上運送遺體呢?到了現代,已有一些人針對這些趕屍的異狀做了一些解析: 有一說認為運屍的主要方法,在遺體經過苗族秘傳神奇防腐處理後,由兩位運屍匠一前一後地抬著竹子,像是挑扁擔那樣地挑著屍體,只不過他們並不是將遺體橫躺著運送,為了節省空間一次多運點,將長長的竹子穿過遺體壽衣的袖子,將遺體的雙臂綁在竹子上。而在行走時,中間的遺體便因竹子的彈性時而上下晃動,遠遠看去,就像是一群手臂往前伸直,一蹦一蹦地前進的殭屍們了。 而詳細這些運屍匠到底是如何趕屍的呢?借用維基百科的描述:多選在天明之前,半夜時行進。施術的趕屍匠沿路敲著小銅鑼,執攝魂鈴,遠遠警告生人迴避,養狗的人家也會將家犬關好,以防牠們衝上前來咬壞屍身。趕屍匠很少需要照明,遠遠看去,陰森森地在其身後有著幾具屍體排成一排,一行在山路行走。屍體多以黑色屍布遮住,行走時多似蹦跳前進狀,另頭戴高筒毯帽,臉上貼幾張黃符紙。天明前趕屍匠和屍體在不住活人的死屍客棧停歇,夜晚再出發。 看到這裡寫了這麼多,咪斯忙跌雖然本人膽子不小,仍然不免覺得毛毛der~本週的鬼怪冷傳說就到這!希望讀者們不要被內容給嚇到,祝大家夜夜好眠不受殭屍干擾囉 😛 [Miss Monday] 延伸閱讀: 恐怖谷是什麼?為什麼人類對於像人的事物帶有更多恐懼? 為何電影中殭屍總要穿著清朝的官服? 本篇改寫自 每日一冷,也特別感謝Mr. […]

藝術 v.s. 商業:十五世紀佛羅倫斯的平價時尚

$
0
0
在十五與十六世紀的義大利中部,那個托斯卡納豔陽長期眷顧的地區,可說是現代歐洲人對美學觀感的發源地。其中又以佛羅倫斯、羅馬等地培育出來的藝術家們為首,過往的藝術史學界,都對這些開起藝術高峰的先驅領導者們讚嘆不已。 這個時期的托斯卡納孕育了大量的天才藝術家,從十五世紀初起,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Brunelleschi)在佛羅倫斯聖母百花聖殿樹立起了他著名的穹頂之後,佛羅倫斯就建立起了在當代藝術界的指標性建築物,分散在歐洲大陸的藝術聖徒們,紛紛將眼光拋向布魯內萊斯基的偉大建築物,那個僅以磚石與砂岩打造的雙殼摟空穹頂設計,不僅開創了建築史上的先鋒,也造就了佛羅倫斯成為首席藝術城市的指標。 就在各方志士湧進佛羅倫斯共和國後,該地區在藝術方面的角逐也越演越烈,許多想要以自身藝術方面的天賦所出名的人們,爭先恐後的搶奪共和國高層的注視,其中包括達文西的師傅委羅基奧、第一位將3D視覺效果帶入繪畫所出名的保羅・烏切落(Paolo Uccello)、專攻聖畫的菲利皮・利皮(Filippo Lippi)、擅長古典神話故事和愛情繪畫的波提切利(Botticelli),以及數不勝數的藝術天才們。 就是因為他們各方那種競賽與相爭的精神,佛羅倫斯的藝術發展才能如此成熟。 但是以上所提的藝術先鋒們,並不是佛羅倫斯共和國內最富裕的藝術家。在百家爭鳴時期,要達到財富方面的收獲是如此艱辛,因為藝術家們面臨的是同儕間的競爭,他們必須不斷的發明新的畫風,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繪畫技巧,帶入作品中,還需要受到教廷的喜愛,這是藝術當時唯一的價值:將聖經中的訊息帶給不識字的文盲。 可是,如果以佛羅倫斯在公元1480年的納稅記錄來看,真正達到財富自由的藝術家,卻是一位毫不被藝術史學界重視的「複製者」:納理.迪.畢馳 (Neri di Bicci) 這位佛羅倫斯最富裕的藝術家,可以說是現今「速食文化」的鼻祖,他運用了現代人那種要求「立即」、「便宜」、「時尚」的心態,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建立起了可以說是第一間「藝術工廠」。 相較於我們所熟悉達文西私生子的地位,納理的出身可以說是大相徑庭。 納理出生於佛羅倫斯的望族家庭,他的父輩當時已經營運大規模的藝術工作坊,長達了幾十年之久。納理的父親在他接受的壁畫案件上,運用了傳統的畫風,讓他非常受到貴族們的喜愛。納理從小就身處父親的工作坊裡,對父親那膾炙人口的風格耳濡目染。父親去世後不久,納理接管了他從小就埋身的工作坊。 但相較於父親,納理掌管工作坊後的第一件事,卻是減少壁畫的案件,儘管他的家族是因為在壁畫上的成就而聞名的。納理認為,製作壁畫所需的時間跟精力都不成回報,壁畫所用的顏料特別的複雜,必須細心的配置以達成耐久性,不然繪製的成品,不久後就會有掉色的現象。納理決定要將父親留給他的工作坊變成一間「藝術工廠」,他將目標轉向那些盲目追求「名人風格」的普羅大眾。 時間回到納理接管工作坊的前二十年,公元1434年,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那位造就了建築史革命性的天才,在佛羅倫斯的聖老楞佐大殿內,把所有在天主教堂的聖畫風格都結合了起來。 布魯內萊斯基強調所有的祭壇畫,都必須要有一長方形的鑲邊圍繞,祭壇畫必須結合建築物體與平面繪畫,除了要讓那些不識字的教友在畫中體驗聖經的訊息外,鑲邊亦可以增加神聖的視覺衝擊。布魯內萊斯基稱這種新式風格「tavola quadrata」(直譯為方桌)。 公元1439年,當時的聖畫大師菲利皮・利皮就在布魯內萊斯基當初立下標準的聖老楞佐大殿內,完成了典型的「方桌」祭壇畫──「聖母領報』。 在菲利皮的筆下,建築物第一次與畫作結合,聖母看似從右邊的木門中走出,天使加佰列跪地迎接偉大的聖母,向她傳達她已懷有聖子的訊息。畫的左方另有兩名天使歡慶地奏樂,慶祝這喜悅的時刻。全畫又被菲利皮所繪畫的平面柱腳分成兩大部分,視覺性的結合了畫邊兩旁的立體鑲邊,形成了堅不可摧的古典拱門形式。平面接軌立體,繪畫接軌建築,菲利皮完成了布魯內萊斯基所設定下來的標準,佛羅倫斯內的藝術風格又再次達到高峰。 納理很快的就掌握了當時新穎的藝術潮流,他知道「方桌」風格所受的歡迎無與倫比,很多沒辦法僱用像菲利皮這樣傑出藝術家的平民,也夢想著能擁有大師所繪製的聖畫,他們渴望可以得到「真實的」凝視聖母的機會。 納理決定順著潮流的方向前進,開始向佛羅倫斯的居民們提供方桌祭壇畫的客製服務。在現存的買賣契約當中,我們清楚讀到納理所提供的客製品是因人而異,不同階層的顧客可以得到不同等級的畫作。如果客人無法付出高額的佣金,那麼他的繪畫所使用的顏料就會劣人一等。 當然,那些可以付得起高額佣金的客人通常不會僱用納理,對於金字塔頂端的人來說,納理的繪畫是非常沒有吸引力的,充其量不過是個高端的複製品,但是對那些只想追求潮流的大眾來說,納理提供的客製服務是唯一一個讓他們擁有大師風格畫作的機會。 納理模仿的不止是「方桌」風格的祭壇畫。當時的佛羅倫斯除了流行將建築物與繪畫結合外,藝術家們也流行一種稱為“sacra conversazione”(直譯為神聖的對話)的主題。這類的主題通常會將懷抱聖子的聖母繪製畫的中央,左右兩旁簇擁著大批的聖人。聖人代表了收藏家在畫中的分身,就像下方弗拉·安傑利科(Fra Angelico)為佛羅倫斯望族美第奇家族所繪製的「聖母與聖人圖」中,跪在聖母前方,望向畫外的聖葛思默,以及面向聖母,朗誦經文的聖達彌盎,兩位聖人同是聖經中的醫生,也是美第奇家族中兩位兄弟的職業。透過相同職業的連帶關係,美第奇家族希望可以在畫作中強調他們與羅馬教廷不可切割的重要地位,他們就是畫中的聖人,聖人亦是美第奇。 納理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如此客製化的風格,「神聖的對話」必然成為潮流追隨者眼中炙手可熱的畫風。這些追求者渴望也能像美第奇家族的成員一樣,能在畫中找到一個聖人分身,將分身安排至聖母身旁,以表達自己對教廷五體投地的服從。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檢查這幅由納理的「工廠」在公元1456年所出品的「聖母與聖人圖」,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在真實度或立體度上,納理的完成品都不如弗拉·安傑利科的畫作來的完美。納理的畫作有著尷尬的佈局,人物們都擠成一團,沒有達到弗拉·安傑利科精緻的水平。 同樣的二流畫風,在二十年後繼續被使用,畫中的人物還是一樣呆板與枯燥。很顯然的,納理在「神聖的對話」這個項目已經有了一套制式化的風格,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創新的畫風,而是搭上潮流的順風車,完全提供客人他們要求的「平價時尚」。 可是,就是納理這種願意服務普羅大眾的精神,讓他在財務方面遠遠超越了十五世紀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藝術天才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菲爾等人。 這些我們所熟知的藝術天才,並沒有納理那種願意向大眾妥協的精神,他們一生都在追求藝術上更高的一層境界,但是其中一位老死在自己的後悔中,另一位病死在風花雪夜的春宵後,至於米開朗基羅,他永遠都在提防別人對他的抄襲,讓他一生的活在驚心膽戰下。 相反的,納理卻在親民跟平易近人的情況下,安安穩穩的度過了他富裕的人生。 更多故事: 私生子、畫家、發明家、醜聞主角? 天才藝術家達文西的人生起落(下) 2015-07-29 10:55:16 18 私生子、畫家、發明家、醜聞主角? 天才藝術家達文西的人生起落(上) 2015-07-26 23:06:11 18 展覽是有關可能性的藝術──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柯律格訪談 2014-10-27 08:32:19 18 嚕嚕米的魔幻世界:二次大戰與芬蘭藝術家朵貝.楊笙的藝術創作 2014-08-30 17:07:26 18 古樂,一種新的音樂型態, 一種崇尚自由和詩意的歐洲宮廷藝術 2014-11-04 09:21:37 […]

香港人千年史(三):中國國族主義風潮下的本土意識

$
0
0
縱然中國很早就有華夷之辨的傳統,但嚴格而言並不是現代意義的中國國族主義。韓愈《原道》有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華帝國歷史上的漢族族群意識,歸根究底乃建基於對儒家文明的認同,而不是基於共同經歷而有的命運共同體想像。是以這種漢族族群意識,只見於熟讀儒家經典以備戰科舉的士大夫階層,一般百姓只以宗族及村莊為效忠對象,並無中華民族的概念。嶺南並非儒家文明的核心地區,當中的海洋族群更是與科舉無緣,是以當年嶺南沿海居民支援英國人攻打清軍時,並沒有很沉重的心理負擔(蔡榮芳2001)。 鴉片戰爭後,嶺南及南洋的華人比以往更能接觸到西方政治思想。他們看到民族主義如何能夠團結各列強之民,凝聚力量走向富強。他們對西方殖民主義亦有更貼身的經歷,在南洋諸國生活的華人亦目睹殖民主義如何令這些國家淪為落後地區。這些經歷使他們覺得中國要有自己的國族主義,方能避免淪為列強的殖民地(Karl 2002)。 中國第一批國族主義者,多為嶺南歸僑或者是曾經留學外國,也有些是香港居民。比如說孫文是曾經留學香港的檀香山歸僑、謝纘泰是澳洲四邑歸僑、楊衢雲自小即在香港生活、黃興是日本留學生、而宋教仁則長期旅居日本。他們都是身處中國之外時產生中國國族主義的觀念。海洋族群、華僑及南方人乃催生中國民族主義的主力,有論者甚至指當時國族主義風潮乃海洋中國的北伐(梁文道2011)。 十九世紀末,美國、澳洲等地均爆發排華風潮,不少四邑籍華僑決定到香港發展。他們接觸過西方文化,有部份已成為基督徒,因而比較能理解西方的自由主義及國族主義思潮,同情革命黨的國族主義,來到香港後積極推動共和革命(Chung 1998)。 1905年,清帝國因美國立法禁止華工移民入境而爆發杯葛美國貨運動。同情革命黨的四邑派商人迅速響應,並將焦點放在清廷軟弱的反應上,藉此騎劫反美運動為反清運動。1908年,日本商船二辰丸因偷運軍火而遭扣押,日本卻反過來要求清廷賠償道歉。事件激起反日情緒,革命黨卻因是該批軍火的潛在買家而陷入矛盾的境地。保守華商亦乘機於香港推動杯葛日貨的運動,為保皇黨增添聲勢。反日運動持續至1909年初,因釀成流血衝突而遭香港政府鎮壓,無疾而終(Tsai 1993)。 香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演變成各種中國國族主義運動的角力場。香港的華人精英亦參與了中國的政治角力,並慫恿香港政府參與其中。早至1900年,何啟及韋玉聯同港督卜力趁義和團之亂的權力真空,意圖拉攏李鴻章及孫文,推動兩廣獨立,最終此計劃因地緣政治的急速轉變而未能成事。 辛亥革命後,四邑派商人於廣東得勢,獲得廣州革命黨政府的利益輸送。粵幣因廣州政府理財不善而貶值,香港政府禁止粵幣流通,卻令遵從法令拒收粵幣的電車公司遭港人罷搭抗議。香港政府擔心中國共和國族主義損害英國在華利益,亦不願見到四邑派商人坐大。與革命黨關係友好的何啟自此不再獲得信任。香港政府決定在1914年不再延續其立法局議員任期,並建議英國政府封他為爵士,讓他體面地下台。 香港政府亦扶植像何東、劉鑄伯等保守華商與四邑派抗衡。不少華商見四邑派與廣州革命黨政府官商勾結,深感不滿而加入此反革命黨的行列。這派人士當中有好幾位中西混血兒,遂以香港開埠前所屬的新安(寶安)縣為名,自稱為寶安派,另組華人總商會,並支援袁世凱的北京政府與廣州革命黨政府對抗。二次革命失敗後,革命黨人多流亡海外,廣州政府則落入親袁的龍濟光之手。寶安派商人趁機發展廣東如供水、水泥等的基建項目。 但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而鬱鬱而終後,中國四分五裂。孫文得滇桂軍閥支持重返廣州任大元帥,卻無力獨攬大權。1918年,陳炯明組織粵軍反攻廣州助孫文一臂之力,並於11月出任廣東省長。不過,自此廣東政治呈現孫陳相爭之局。 陳炯明主張親商政策,提出要將發展廣東列為優先事項,以「粵人治粵、聯省自治」為政策方針,贏得寶安派的支持。但孫文及其國民黨黨羽卻執意北伐,並得到四邑派的支持。國民黨左派的廖仲愷,則推出一連串不受華商歡迎的政策。 最終兩派於1921年6月決裂,陳炯明向總統府鳴炮示警,孫文先乘軍艦敗走上海,再靠滇桂軍閥之力反攻。翌年1月陳敗走惠州,孫文在廣州站穩陣腳,四邑派亦獲得暫時勝利,藉官方關係參與房地產炒賣,獲利頗豐。 但一連串事件令孫文失去對歐美國家的信心,逐漸倒向蘇聯。香港政府拉攏孫文的嘗試,則因陰差陽錯而失諸交臂。1923年10月,廣州政府已由第三國際鮑羅廷、國民黨左派廖仲愷及蔣中正共同把持,政策全面左傾,組織農民及工人,批判包括寶安派及四邑派在內的華商。華商則成立商團,武裝自衛。 商團代表曾與匯豐銀行及香港政府接觸,計劃走私軍火予商團以抗衡孫文,但事情在1924年8月敗露。商團在廣州發起罷市,武力抗爭,一度令孫文考慮避走韶關。但黃埔軍校得到蘇聯軍援,其師生10月進攻廣州,向商團根據地西關放火。商團事敗後,大批廣東華商逃亡香港,留在廣東的華商亦遭政治迫害。寶安派與四邑派兩敗俱傷,港督司徒拔亦因處理不當,最終遭倫敦撤換(Chung 1998,蔡榮芳 2001)。 1925年5月30日,上海一群工人發起罷工抗議日資僱主虐待員工,卻在公共租界與英國巡捕爆發衝突,多名工人被捕。其餘工人遊行至老閘捕房要求放人,英籍捕頭下令開火鎮壓,釀成十三死四十傷。事件震動全中國,香港工人亦發起罷工聲援。他們的動機既是出於中國國族主義情緒,亦是寄望能透過反殖抗爭促進勞工權益。罷工工人陸續離開香港前往廣州,並獲得左傾的廣州政府資助接濟。 香港的華人精英以及旅港廣東華商在前一年才被廣州政府鬥得焦頭爛額,好不容易才能於香港休養生息。如今廣州政府又支援省港大罷工,彷彿要這群精英再無立足之地。而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華人精英,則認定事件為廣州政府對香港的侵略。是以,當香港政府徵召他們與罷工工人抗衡時,他們並不只是消極的配合,而是盡心盡力積極參與。香港華人精英在同仇敵慨抵抗外侮的過程中,建立起效忠本土的身份認同,並向香港政府證明了他們對殖民地體系的忠誠(Chan Lau 1990, Carroll 2007)。 省港大罷工初期,香港流失大批勞動力,令百業蕭條,社會人心浮動、治安不靖。何啟生前的友人及合伙人曹善允臨危受命,義務擔任臨時工務處長,善用華商階層的結社網絡,透過各大商會及街坊組織動員未參與罷工的市民。這些組織成立多支自衛團,維持社會秩序,防止罷工搞手搗亂、或以恐嚇手段威逼他人罷工。 除此以外,這些社會組織亦四出尋找義工及希望復工的工人,填補因罷工而出缺的崗位。部份勇敢的華人精英與陳炯明舊部梁永燊將軍合作,成立特務組織工業維持會,一方面暗中調查罷工領袖,另一方面則用武力對付罷工工人。部份未有參與罷工的基層華人,則自告奮勇加入輔助警察及皇家香港軍團,同時自行組織義務消防隊。經各方努力,香港大部份經濟活動到7月逐漸恢復。雖市況未如昔日繁華,至少香港經濟能持續運作下去。華人精英的本土保衛戰,至此先勝一仗。 香港華人精英亦發起輿論戰,爭取普羅大眾支持,以抗衡罷工領袖們的論述。他們運用其社會組織動員香港中學生派發傳單、張貼街招,宣傳反對罷工的訊息。學海書樓等前清御史則獲得大筆資助,讓他們制定學校教材,以傳統文化抗衡自五四起的新思潮,強調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性。華人精英亦在罷工期間創辦《工商日報》,成為反對罷工的輿論平台。罷工結束後,該報繼續擔當公共領域的角色,讓華人精英討論政治及社會事務。 1925年11月,漢學家出身的金文泰接任港督,決定與廣州政府談判,周壽臣和羅旭龢擔任香港代表,負責北上與廣州政府及工人代表談判。工人代表質疑周羅兩人之代表性,令談判破裂。華人精英鍥而不捨地繼續聯絡蔣介石和汪精衛,雖未能達成協議,但談判氣氛比之前有所改善。 1926年3月,廣州發生企圖劫持蔣中正的中山艦事件。蔣中正及其國民黨右派乘勢發動政變,汪兆銘等國民黨左派以及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員失勢。省港大罷工亦因此失去其幕後支持者。到6月蔣中正主導的廣州政府決定北伐,遂決定修補與香港的關係,9月18日單方面宣佈於雙十節結束罷工。香港罷工工人的民族主義熱情遭廣州政府出賣,亦未能爭取到任何本土勞工權益,下場十分悲慘(蔡榮芳 2001)。 省港大罷工發生前,香港政府並不完全信任華人精英,行政吸納政治的體系中最高的行政局內一直都沒有華人代表。華人精英在省港大罷工期間積極抵抗廣州政府的干預,令香港政府意識到他們對殖民地體系的忠誠。罷工期間負責與廣州方面談判的周壽臣在1926年獲委任為行政局議員,勞苦功高的曹善允亦於1929年成為立法局議員。自此香港本土華人精英成為了香港政府主要管治伙伴。 與此同時,華人精英合作對抗廣州政府的經歷,使他們產生命運共同體的想像。在中國國族主義代表着政治正確的年代,華人精英會辯稱他們是要以更務實的方式愛國,但他們心目中已經視香港為自己的家鄉、為自己首要的效忠對象。他們為了香港,可以與原為母國的中國對着幹,與香港政府的殖民地體系合作無間。精英本土意識自此成形(Carroll 2007)。 這種精英本土意識,看似是一小撮人的獨特思維,其實際影響卻可以極為深遠。安德森指出作為國族主義先鋒的南美獨立運動,參與者多來自佔人口少數的奴隸主階層。比如說創立大哥倫比亞的玻利維(Simon Bolivar),本身乃委內瑞拉的貴族,家族擁有多座由奴隸開採的礦場。 東南亞諸國的獨立運動領袖,則多為曾加入殖民地體系的文化精英:他們在同一晉升階梯中共同升遷的過程中,產生了命運共同體的意識。當這些意識透過文化傳播或是制度安排滲透到普羅大眾那邊,便可能催生新一輪的國族主義運動(Anderson 2006)。 香港華人精英的本土意識成形後,亦會透過各種可見的制度及隱藏的習慣,潛移默化香港社會。當社會條件成熟,這種原屬於精英的小眾意識將演化為普及的族群本土意識。中國赤化後,香港與中國的邊界比以往遠為封閉,為本土意識的開花結果提供理想的土壤。 (待續) 作者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knationalhistory 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 國際書號:9789881438867 出版社:紅出版 (圓桌文化) 出版社專頁:http://www.red-publish.com/big5/book/2292 更多故事: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下) 2015-08-30 12:51:59 8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上) 2015-08-30 12:49:27 8 藝術 […]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上)

$
0
0
作者:陳怡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895~1945年間,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在二戰(1937~1945)時,臺灣被定義為日本帝國擴張下的一個戰略基地,並被積極動員參與戰爭。 此一基本的事實,在不同世代的臺灣人間有著不同的認知。有一位教授常在大一課程中詢問學生:「二次大戰空襲臺灣的是哪一國?」,約有30%的學生回答是日本。 戰後的歷史教育中,日本一變而為成為「敵國」,連帶使得臺灣曾為日本殖民地,因此遭受盟軍轟炸的歷史記憶,都一併被錯置。 其實,戰前跟戰後臺灣人歷史記憶的世代差異,在二戰時的臺灣人之間也同樣存在。根據學者周婉窈引用George Kerr的分析模式,在二戰期間臺灣不同世代可以粗分為老(日治初期為青壯年)、中(1895~1915年左右出生)、青三代。 青年世代則是戰爭世代,他們大致是1920年代出生,成長於戰爭時期。這些戰爭世代,受到日本軍國主義影響,因此其認同經驗迥異於其他世代。  不同世代臺灣人的二戰經驗 1942年10月,皇民奉公會機關雜誌《新建設》刊載臺灣總督府保安課長的言論,表明了臺灣中堅階層對於「如何成為日本人」的政策有諸多反彈,如不熱衷推行「國語政策」(即日語政策)。他並舉了一個例子: 「最近從某人聽到的事情,在臺北巴士裡,巴士車掌以日語說:『下一站是終點站,請不要忘記東西』。話才說完,搭乘巴士的本島人有識者層,有兩三人以臺灣話說:『你不也是本島人,為什麼不用臺灣話說?』」 保安課長認為「國語政策」雖然在過渡時期,或許會帶來臺灣文化停滯,但最終將帶來本島人大眾「幸福的道路」,希望知識份子能夠改變反對的態度。 由這個例子可以窺見直到日治末期,中壯年以上的臺灣人,在思想上仍反抗日本統治;相對地,那時的青年世代,則大量接受了日本的戰爭思想灌輸,與父祖輩產生了不同的認同。 而日本之所以強烈希望動員所有的臺灣人,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總體戰」的戰爭形式有關,需要國家強力動員「國民」。在精神、物資跟人力上都支援戰爭。以下將從「總體戰」的立場進行論述,當時臺灣人如何在這場戰爭下生活。 日本帝國下的臺灣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本國開始推行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來形成輿論,使國民支持總體戰。1938年後,又推出日本帝國、東亞及東南亞「共存共榮的新秩序」。 到了1940年,近衛內閣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下的中國為經濟共同體,東南亞則為資源供給區,南太平洋為國防圈。 1939年時小林躋造總督接受訪問時,總結其治臺的三原則為「皇民化運動」、「工業化」以及以臺灣作為華南南洋經濟進出的據點,基本上就是隨著日本本國的政策,讓臺灣在二戰時扮演著在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向東南亞擴張的「南進基地」。 臺灣地位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更形重要,臺北帝大及臺灣總督府進行大量的東南亞調查,這些都是為了確立日本在進軍東南亞,能夠開發該地大量的天然資源,擴張日本人的生存圈。 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人 日本時代有很長的時期,總督府政策在於獲取臺灣資源,教育目的只有普及日語。雖然就學率逐年提高,但有很多的成年男女仍然不會日語。在戰爭時期,為了戰爭目的,以及塑造效忠日本的「國民」,致力於在精神上動員臺灣人,使其成為「皇民」,皇民化成為重要的目標。如何在社會各階層普及日語,也就成為首要課題。 所謂的「皇民化」運動,要求除了普及日語,廣設國語講習所外,在文化(取消報紙漢文欄等)、宗教(神道教信仰及寺廟整理運動)、改日式姓名(採許可制,因此直到1943年底只有2%的臺灣人改姓名,後期則大幅放寬規定)等各層面也被鼓勵日本化。 臺灣總督府透過各種團體組織來推動,先是透過社會教化團體,在1941年後,則成立「皇民奉公會」推動相關事務,試圖激起臺灣人成為日本人的熱情。 但是從許多戰後臺灣人的回憶中,很多人對於「皇民化」措施,只是消極應對。例如也有人表示如「改姓名」的原因,是預期對於子女就學,以及配給有較多優惠才改的,未必跟親日有甚麼關連。換言之,官方的所想跟臺灣人所接受跟所想的之間可能有所落差。 對於官方的應對,於不同的世代與階層,可能就有不同的想法,青年世代可能在學校受到更多皇民化思想而傾向支持戰爭,中老年世代可能就未必如此。那麼,戰爭發生的當下,臺灣人的日常生活究竟有什麼變化呢?   ※本文原載於《WatchTaiwan觀‧臺灣》第26期,頁14-22。 三民 http://www.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5239305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56613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345 ※※※ 繼續閱讀: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下) 延伸閱讀: 臺灣歷史的十個轉捩點:(七)1936年.國民精神總動員 【臺灣吧 EP4】整個城市,都是我的皇民化工廠。 【臺灣吧EP4】韓國人是如何變成日本皇民的?   更多故事: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下) 2015-08-30 12:51:59 8 香港人千年史(三):中國國族主義風潮下的本土意識 2015-08-30 12:32:06 8 藝術 v.s. 商業:十五世紀佛羅倫斯的平價時尚 2015-08-30 12:22:19 […]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下)

$
0
0
作者:陳怡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前情提要: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上) 一切為戰爭:物資動員與臺灣人生活 除了精神動員之外,臺灣總督府也積極動員臺灣的物資與金錢,透過各種組織進行獎勵與宣傳,相關的物資動員主要有糧食增產、金屬回收、獎勵國民儲蓄及購買債券等方式。臺灣人在這樣的情形下,被迫/被鼓勵將生產所餘及身邊所有之物資供出以支援戰爭,這樣的行為得到官方公開儀式的讚許。 隨著戰爭的發展,許多物資也受到管制,食物也開始採行配給制度,日人開始鼓勵「生活經濟學」,比方說如何吃才又營養又節省主食,或由總督以身作則,在住家附近種菜,以增加生產。臺灣人為了求生,則開始發展黑市,透過在農村的人脈,臺灣人多少能夠取得生活物資。如前所述,也有許多人為了取得較好的配給及待遇,而改姓名。在戰爭動員體制下,臺灣人也發展出一套在戰時求生的技能。 如櫻花般墜落?人力動員與海外參戰經驗 中日戰爭爆發後,殖民者開始徵調臺灣人擔任軍夫、軍屬,到了1942年後開始推行志願兵制度,利用大幅報導「血書志願」,塑造臺灣年輕人志願從軍的熱潮。 雖然有屬於被動員及被迫的人,但戰爭世代的臺灣年輕人,受到青年團等組織鼓吹,以及軍國主義的宣傳影響下,當時的戰爭被美化成一種戰爭美學,戰死則被宣傳如櫻花般墜落等浪漫化想像,感動許多年輕人。 此外,也有人為了與日人平起平坐,有些則是愛國心的驅使下而志願從軍。出征前,都會與家人共同合照作為紀念,有可能是生平最後一張合照,這樣的照片幾乎是當時出征家庭的共同儀式。到了1945年正式在臺灣施行歷史上的首次徵兵。臺灣人前往戰場的人多達20餘萬人,死亡者約有3萬多人。 隨著殖民者的擴張腳步,臺灣人或被動員,或為了更好的生活條件,首次大規模前往臺灣島外,這是另類的日本帝國下臺灣人群大規模移動,這樣移動的經驗,或許形塑了一部分臺灣人的世界觀產生。 除了在海外的參戰者外,島內也有許多人被動員修建機場或其他軍事設施等勞動服務,臺灣人稱為「做公工」。由於勞動力短缺,到後來官方甚至鼓勵女性參與農事及其他原先由男性擔任的工作,女性的地位由於戰爭而有所轉變。 另外,有臺灣人為了追求新天地,來到滿州,從事各種工作,甚至有人擔任滿州國高級官員。在臺灣,臺灣人地位較日本人低,到了滿州,相較於當地人,有著「日本人」的身份,因此得以有較大的「發展可能」。 戰爭末期,臺灣於1943年後,特別是1944年後開始密集受到盟軍的空襲,一開始是以軍事設施為主,但到後來則連一般住宅也一併成為空襲的對象。從1944年8月31日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為止,美國軍機為主的空襲有73起,合計約百日以上,當時的臺灣人稱其為「空襲便」。 當時經歷過空襲的臺灣人,不管是小朋友或成年人,都對空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許多人的親人或住家也都在戰火中傷亡或消失,根據總督府統計,在空襲中死亡者有6千多人,9千多人受傷(當時臺灣人口約6百萬),房屋損壞約5萬棟。 走空襲與疏開:臺灣本島的戰爭體驗  為了防空,當時進行燈火管制,須遮蔽燈火,使用防空燈泡。總督府出版防空讀本,還有組織警防團,並要求臺灣人挖掘防空壕。臺灣人也會戴著「防空頭巾」,要求臺灣人隨身攜帶小木牌,其上有識別身份的資訊,有些甚至有血型。另外,為了使得居住都市的人員不因空襲受災,開始進行向鄉村疏散。 戰爭結束之後 二次大戰以日本無條件投降告終,那時的臺灣人除了在島內之外,也有人在滿州國、中國、東南亞、日本,還有人被美軍俘虜,在各地迎接戰爭結束。從一些資料來看,一些青年世代與日本人同悲,但更多人則是高興戰爭結束,因為不用再被動員了。 戰後的臺灣由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人面臨著戰後的重建及復員等種種問題。不久後因國共內戰失利,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世界上又形成民主與共產兩大陣營的冷戰體系,臺灣人又加入了另一場新型態的戰爭。 ※ 本文原載於《Watch Taiwan觀‧臺灣》第26期,頁14-22。 三民 http://www.m.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5239305 讀冊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756613 博客來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4345   更多故事: 戰火中的日常:臺灣人如何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上) 2015-08-30 12:49:27 8 香港人千年史(三):中國國族主義風潮下的本土意識 2015-08-30 12:32:06 8 藝術 v.s. 商業:十五世紀佛羅倫斯的平價時尚 2015-08-30 12:22:19 8 【冷知識週刊】第二十九號:屍屍有幾種? 2015-08-30 12:04:14 8 【鬼的歷史】讓我們來下地獄之二:閻羅王的誕生 2015-08-29 18:36:37 8 【鬼的歷史】殭屍史(三):殭屍的冤屈 2015-08-27 04:37:46 […]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航向你心的偉大航道

$
0
0
以他的畫作為出發點的歷史書《維梅爾的帽子》,還有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等,你是否耳熟能詳呢?現今舉世聞名的17世紀荷蘭代表畫家維梅爾(Jan Vermeer),其實幾百年間都受到忽視,直到1870年代才被重新注意。這幅作於他30歲後段的作品,讓我們偷看到什麼樣的小故事? 把滑鼠移到畫上、點左鍵,接著,上下移動滑鼠的滾軸,可以任意調整放大的比例,移動滑鼠,可以移到想看的方向。拿起你的飲料、任意戳畫吧,不怕破、不用修,隨時還可以回來重看! 線索1. 畫中的兩個女人分別是什麼樣的身分?他們正在做什麼? 線索2. 牆上的畫作描繪的內容是什麼?在17世紀的荷蘭又代表什麼意涵? 線索3. 推測看看,女人手中的信可能是什麼內容? 找到這些線索了嗎?來填一下你認為的解答,然後,我們一起看看宮下老師怎麼說? 線索1. 畫中的兩個女人分別是什麼樣的身分?他們正在做什麼? 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2. 牆上的畫作描繪的內容是什麼?在17世紀的荷蘭又代表什麼意涵? 答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3. 推測看看,女人手中的信可能是什麼內容? 答案3.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作基本資料 維梅爾(Jan Vermeer) 〈情書〉(The Love Letter) 1669~1671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宮下老師如此說: 手上拿著樂器的婦人接過女僕手中的信件。畫中的女僕面帶微笑,想必捎來了什麼好消息吧!維梅爾的這幅作品名為〈情書〉(The Love Letter),但好消息有許多種,為什麼會命名為〈情書〉呢?婦人身後的畫是一大線索。 這是一幅描繪船隻行駛在海上的畫作。遠揚的船在荷蘭代表情人,而這幅畫的背景畫了一幅關於船的畫作,可見這封信是封情書。 十七世紀中葉,荷蘭流行起以信件為題材的畫作,就連作品不多的維梅爾也留下了六幅女性讀信、寫信的畫作。當時郵務制度改良,教育水準提升,識字率也隨之增高,人們開始熱衷寫作、習字,而情書也成了戀情的象徵。 ※本文圖片、解說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作者:宮下規久朗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龍在東方是祥瑞之徵,一到西方卻成了勇者屠惡龍?好吃的豬隻自古即代表懶散或貪得無厭?而兔子一胎能產下多隻,在歐洲竟也象徵淫欲?! 畫裡畫外,不需要硬背美術知識、西洋歷史背景,掌握看畫的關鍵物就能解讀名作 參觀畫展,常有無所適從的失落感? 現在你可以拋開焦慮,像解謎一樣愉快欣賞繪畫。 國內藝術史學者【專業審訂】.藝術工作者【共同推薦】 最有趣的美術鑑賞入門書 有沒有過走進美術館看場畫展,詳讀手上密密麻麻的簡介文字,勉力聽完語音導覽之後,仍一知半解的經驗?欣賞一幅繪畫,除了作者背景、畫面構圖、用色之 外,難道沒有其他途徑能快速瞭解畫作?若你曾因美術鑑賞的門檻太高而望之卻步,這本書將大大解惑,徹底翻轉你的審美體驗。 ◎看懂繪畫的解謎關鍵就藏在細節中 誰說沒有美術背景的一般人,就只能外行看看熱鬧,煞有介事、不懂裝懂,繪畫鑑賞的程度僅停留在「知道」或「看過了」?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曾說:「上帝就在細節裡。」名畫背後的秘密也在細節裡。 無論東西古今,這些物件就像繪畫中的一句開門暗號、一道解謎線索,埋藏在不起眼的角落裡,只消解讀它,就能一窺全貌。 作者 宮下規久朗 1963 年生於名古屋。東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史家,神戶大學人文學科教授。以《卡拉瓦喬:靈性與觀點》獲三得利文藝獎。另著有《飲食西洋美術史》、《安迪沃荷的 […]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這一切,都是為了襯托我本人

$
0
0
威尼斯畫家羅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活躍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葉,專擅肖像畫與宗教畫,時常探索威尼斯當時畫壇主流之外的不同畫風,他的肖像畫設計大膽創新且氛圍沉鬱。完成於1530年前後的這幅肖像,畫中青年的姓名雖已不可考,畫中的線索透露了關於他的哪些事呢? ※把滑鼠移到畫上、點左鍵,接著,上下移動滑鼠的滾軸,可以任意調整放大的比例,移動滑鼠,可以移到想看的方向。拿起你的飲料、任意戳畫吧,不怕破、不用修,隨時還可以回來重看! 線索1. 右前方的蜥蜴象徵什麼呢? 線索2. 桌上四散的玫瑰花瓣、拆封的信、戒指與披肩讓你聯想到什麼? 線索3. 他手上翻閱的可能是什麼樣的書冊? 線索4. 畫面後方還分別畫了什麼?可能代表什麼意思? 線索5. 這位先生可能是怎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人生?   找到這些線索了嗎?來填一下你認為的解答,然後,我們一起看看宮下老師怎麼說? 線索1. 右前方的蜥蜴象徵什麼呢? 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2. 桌上四散的玫瑰花瓣、拆封的信、戒指與披肩讓你聯想到什麼? 答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3. 他手上翻閱的可能是什麼樣的書冊? 答案3.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4. 畫面後方還分別畫了什麼?可能代表什麼意思? 答案4.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5. 這位先生可能是怎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人生? 答案5.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作基本資料 羅倫佐.洛托(Lorenzo Lotto) 〈青年肖像〉(Portrait of a Gentleman in his Study) 1530年前後 義大利威尼斯學院美術館 宮下老師如此說: 在西方,蜥蜴一向被視為冷血、無情的象徵,希臘、羅馬時代到中世紀有所謂的博雅教育(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學、音樂以及天文學),其中講求正確性的邏輯學就以蜥蜴作為象徵。 羅倫佐.洛托的名畫〈青年肖像〉,畫中桌上的那隻蜥蜴,人們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方式。雖然不知道這個表情有點酷的青年是誰,但洛托利用小道具暗示他的人生和個性:畫面左後方畫著狩獵用的笛子和魯特琴,右上方是一隻倒吊的死鳥,桌上有四散的玫瑰花瓣,以及拆封的信、戒指與披肩。 有一個說法是,年輕人手上翻閱的是帳本,蜥蜴代表冷血、無情,四散的花瓣則暗示與情人分手。也就是說,年輕人對於自己迷戀狩獵、音樂和女色的過往感到十分懊悔,決定從現在起將心思放在家業上,他的父親感到非常歡喜,於是請人幫兒子畫了這幅肖像畫。 另一個說法是,四散的玫瑰花瓣代表憂鬱傾向,暗示這個年輕人既憂鬱又神經質,是個像蜥蜴一樣毫無感情,成天埋首書堆,不喜歡狩獵、音樂等社交活動的人。 總之,肖像畫中的青年應該是個性格難搞,讓洛托印象非常深刻的人。 ※本文圖片、解說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作者:宮下規久朗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圖像化的結婚證書

$
0
0
揚.范.艾克(Jan van Eyck),十五世紀的荷蘭畫家,被喻為早期荷蘭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在1434年受託替一對夫婦畫像,在這幅畫中,畫家埋了許多細節來祝福他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線索? 把滑鼠移到畫上、點左鍵,接著,上下移動滑鼠的滾軸,可以任意調整放大的比例,移動滑鼠,可以移到想看的方向。 拿起你的飲料、任意戳畫吧,不怕破、不用修,隨時還可以回來重看! 線索1. 夫妻之間的小狗代表什麼? 線索2. 畫家在哪裡? 線索3. 鏡子周邊的圖像畫了什麼? 線索4. 吊燈上的蠟燭是什麼意思? 線索5. 先生太太,你們為什麼要脫鞋子?   找到這些線索了嗎?來填一下你認為的解答,然後,我們一起看看宮下老師如何解答? 線索1. 夫妻之間的小狗代表什麼? 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2. 畫家在哪裡? 答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3. 鏡子周邊的圖像畫了什麼? 答案3.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4. 吊燈上的蠟燭是什麼意思? 答案4.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5. 先生太太,你們為什麼要脫鞋子? 答案5.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作基本資料: 揚.范.艾克(Jan van Eyck) 〈阿諾爾菲尼夫婦像〉(Portrait of Arnolfini and his Wife) 1434年 英國倫敦國家藝廊 宮下老師如此說: 其實,夫婦中間的那條狗才是我們該注意的焦點。為什麼要在這裡畫一隻狗呢? 在西方世界,狗是不會背叛主人的「忠誠」象徵。把代表忠誠的狗當作繪畫的母題(motif)畫在女性的身旁,就象徵了女性對丈夫忠貞不二的美德。在〈阿諾爾菲尼夫婦像〉這幅畫裡,夫婦倆中間有一隻狗,代表著新婚妻子的忠貞之心。 另 外,還有個相當有說服力的說法,認為這幅畫是婚禮的紀念肖像,同時也是結婚證書。正中央的鏡子裡畫著兩位觀禮的人,其中一人就是畫家,鏡子上方也清楚署 名:「揚.范.艾克於此,1434」(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 1434),證明畫家是這場婚禮的見證人。 […]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永恆的盡頭

$
0
0
尼古拉斯.馬斯(Nicolaes Maes)是林布蘭最才華洋溢的學生之一,活動於17世紀下半葉,作品受到時人歡迎。這幅畫像大約作於1656年,仔細瞧瞧,畫家藏了什麼暗語在畫中來述說關於這位老太太的故事呢? 把滑鼠移到畫上、點左鍵,接著,上下移動滑鼠的滾軸,可以任意調整放大的比例,移動滑鼠,可以移到想看的方向。 拿起你的飲料、任意戳畫吧,不怕破、不用修,隨時還可以回來重看! 線索1. 右下角疑似想翻桌的傢伙是什麼意思呢? 線索2. 從這傢伙的背影看來,他是小可愛還是狠角色? 線索3. 窗框上的沙漏透露了什麼秘密? 線索4. 牆上的鑰匙是要用來開哪裡的門? 找到這些線索了嗎?來填一下你認為的解答,然後,我們一起看看宮下老師怎麼說? 線索1. 右下角疑似想翻桌的傢伙是什麼意思呢? 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2. 從這傢伙的背影看來,他是小可愛還是狠腳色? 答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3. 窗框上的沙漏透露了什麼秘密? 答案3.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4. 牆上的鑰匙是要用來開哪裡的門? 答案4.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作基本資料 尼古拉斯.馬斯(Nicolaes Maes) 〈祈禱的老婦人〉(Old Woman Saying Grace) 1656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 宮下老師如此說: 貓是畫作中經常出現的重要母題。在荷蘭畫家尼古拉斯.馬斯〈祈禱的老婦人〉中,正在餐前禱告的老婦人餐桌前,有隻貓伸手想抓取食物,動作雖然看似可愛,但這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西方將貓視為惡魔、魔女的象徵,因此即便貓在西方世界很早便被當成寵物飼養,也少有單獨描繪貓的畫作。雖然裝飾用的風俗畫常以家貓為題,但不會美化貓的形象。 在〈祈禱的老婦人〉畫中,貓是擾亂老婦人祈禱的惡魔使者,窗框上的沙漏則象徵老婦人來日無多。雖然擔心老婦人會被惡魔所惑,但其實掛在牆上的鑰匙,暗示著老婦人死後會上天堂。 西方也有不少人喜歡貓,所以畫中的貓也許是老婦人飼養的寵物,但相較於狗,貓在以畫喻意的傳統西方畫作中,注定被視為壞蛋。 ※本文圖片、解說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作者:宮下規久朗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龍在東方是祥瑞之徵,一到西方卻成了勇者屠惡龍?好吃的豬隻自古即代表懶散或貪得無厭?而兔子一胎能產下多隻,在歐洲竟也象徵淫欲?!   畫裡畫外,不需要硬背美術知識、西洋歷史背景,掌握看畫的關鍵物就能解讀名作 參觀畫展,常有無所適從的失落感? 現在你可以拋開焦慮,像解謎一樣愉快欣賞繪畫。 國內藝術史學者【專業審訂】.藝術工作者【共同推薦】 最有趣的美術鑑賞入門書 有沒有過走進美術館看場畫展,詳讀手上密密麻麻的簡介文字,勉力聽完語音導覽之後,仍一知半解的經驗?欣賞一幅繪畫,除了作者背景、畫面構圖、用色之 外,難道沒有其他途徑能快速瞭解畫作?若你曾因美術鑑賞的門檻太高而望之卻步,這本書將大大解惑,徹底翻轉你的審美體驗。 […]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故事X新經典 線上畫展

$
0
0
                            參觀畫展,常有無所適從的失落感? 現在你可以拋開焦慮,像解謎一樣愉快欣賞繪畫。 國內藝術史學者【專業審訂】.藝術工作者【共同推薦】 最有趣的美術鑑賞入門書 有沒有過走進美術館看場畫展,詳讀手上密密麻麻的簡介文字,勉力聽完語音導覽之後,仍一知半解的經驗?欣賞一幅繪畫,除了作者背景、畫面構圖、用色之 外,難道沒有其他途徑能快速瞭解畫作?若你曾因美術鑑賞的門檻太高而望之卻步,這本書將大大解惑,徹底翻轉你的審美體驗。 ◎看懂繪畫的解謎關鍵就藏在細節中 誰說沒有美術背景的一般人,就只能外行看看熱鬧,煞有介事、不懂裝懂,繪畫鑑賞的程度僅停留在「知道」或「看過了」?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曾說:「上帝就在細節裡。」名畫背後的秘密也在細節裡。 無論東西古今,這些物件就像繪畫中的一句開門暗號、一道解謎線索,埋藏在不起眼的角落裡,只消解讀它,就能一窺全貌。   作者 宮下規久朗 1963年生於名古屋。東京大學文學碩士,藝術史家,神戶大學人文學科教授。以《卡拉瓦喬:靈性與觀點》獲三得利文藝獎。另著有《飲食西洋美術史》、《安迪沃荷的藝術》、《欲望的美術史》、《巡禮卡拉瓦喬》、《刺青與裸體的藝術史》、《維梅爾的光與拉圖爾的火焰》、《瞭解世界名畫》(以上皆暫譯)等多本著作。 審訂 謝佳娟 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副教授,專長為近現代歐洲藝術史、收藏與展示文化。 譯者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目前專事翻譯。 代表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超譯尼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隈研吾:奔跑的負建築家》、《一個人的老後》等。 更多故事: 「我們要有自己的歌!」──臺灣的熱門音樂發展史 2015-06-26 08:08:20 1 我的狼人父親 2014-04-16 00:35:55 1 臺灣歷史的十個轉捩點:(前言)島嶼的身世 2015-08-01 09:00:07 1 【沒有名字的人】五個平埔族年輕人的自我追尋:(3/5)我是原住民嗎?其實,我不知道 2015-05-27 16:24:40 1 婚禮宴飲的文化交流:日本現代婚宴的誕生 2014-12-23 01:33:47 1 […]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愛的大亂鬥

$
0
0
布隆津諾(Agnolo Bronzino)是16世紀中期佛羅倫斯的代表畫家。和許多同儕一樣,他深受米開朗基羅影響,繪畫風格可被歸類為形式主義,精緻又充滿風味獨具的造作感。推測於1540~1545年完成的這幅作品,不管是畫面結構或寓意都相當繁複。 把滑鼠移到畫上、點左鍵,接著,上下移動滑鼠的滾軸,可以任意調整放大的比例,移動滑鼠,可以移到想看的方向。 拿起你的飲料、任意戳畫吧,不怕破、不用修,隨時還可以回來重看! 線索1. 畫面最前方的女人是什麼身分?他身旁張著小翅膀的男孩又是誰?看似擁吻的兩人,又分別手拿什麼物品或做什麼舉動?這是什麼意思呢? 線索2. 跑向兩人的小男孩,手中抓著什麼,有什麼意涵?翅膀男孩腳邊的鴿子又代表什麼意思? 線索3. 翅膀男孩後方的老婦人是誰?他在做什麼? 線索4. 奔跑男孩的後方躲著的女孩形體如何?雙手分別拿著什麼?他和前方地面的兩張面具有何意涵? 線索5. 畫面右上方的光頭歐吉桑是誰?他對左上方的女人做了什麼事? 線索6. 從這些元素看起來,這幅畫想傳達什麼意義? 找到這些線索了嗎?來填一下你認為的解答,然後,我們一起看看宮下老師怎麼說? 線索1. 畫面最前方的女人是什麼身分?他身旁張著小翅膀的男孩又是誰?看似擁吻的兩人,又分別手拿什麼物品或做什麼舉動?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2. 跑向兩人的小男孩,手中抓著什麼,有什麼意涵?翅膀男孩腳邊的鴿子又代表什麼意思? 答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3. 翅膀男孩後方的老婦人是誰?他在做什麼? 答案3.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4. 奔跑男孩的後方躲著的女孩形體如何?雙手分別拿著什麼?他和前方地面的兩張面具有何意涵? 答案4.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5. 畫面右上方的光頭歐吉桑是誰?他對左上方的女人做了什麼事? 答案5.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6. 從這些元素看起來,這幅畫想傳達什麼意義? 答案6.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作基本資料 布隆津諾(Agnolo Bronzino) 〈愛的寓意〉(Allegory of Lust) 1540~1545年 英國倫敦國家藝廊 宮下老師如此說: 愛是常見的故事題材,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絕對美好,然而,男女之間的愛卻潛藏著危險。西方人稱頌對神的敬愛(agape)、對弱勢者的關愛(caritas),卻否定男女之間的性愛(eros、amor)。 義大利畫家布隆津諾的〈愛的寓意〉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人物的姿態比喻抽象的概念或訓誡的手法稱之為「擬人像」,這幅畫有著各種擬人像與豐富的寓意。 由位於畫面前方,手持金色蘋果的愛的女神維納斯,與兒子丘比特正在接吻,可以知道這幅畫的主題是愛。而手捧紅色玫瑰花瓣,跑向他們的少年以及畫面左前方的兩隻鴿子則暗喻愛的感官性。 然而,他們的身後卻隱藏著恐怖的擬人像。畫面左邊抓著頭髮的老婦人代表「嫉妒」,右邊躲著一張少女臉孔,下半身卻是野獸的擬人像則代表「欺瞞」,她的左手遞出一顆蜂巢,右手藏著蠍子,前方還擺著兩張象徵欺瞞的面具。 此外,維納斯正打算拔取丘比特身後的箭,而丘比特也想偷偷摘掉維納斯的髮飾,兩人以接吻的方式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企圖偷走彼此最重要的東西。 也就是說,男女之愛最初是甜美的誘惑,最後卻往往成為被虛妄、嫉妒、私利私慾包覆的醜惡之物,就是這幅畫想呈現的寓意。畫面上半部還有正準備揭去女人頭巾的時間的擬人像(也就是時間老人),暗喻愛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原形畢露。 ※本文圖片、解說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作者:宮下規久朗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 […]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人生的精準度

$
0
0
維梅爾(Jan Vermeer),這位17世紀荷蘭風俗畫的代表畫家,早期的畫作較常表現歷史場面;稍晚的作品則多以一至兩名人物(通常是女性)為主角,身處描繪細緻的室內場景。作於1663~1664年前後的這幅畫,當中的女子正專注於什麼事呢? 把滑鼠移到畫上、點左鍵,接著,上下移動滑鼠的滾軸,可以任意調整放大的比例,移動滑鼠,可以移到想看的方向。拿起你的飲料、任意戳畫吧,不怕破、不用修,隨時還可以回來重看! 線索1. 女子手中的天秤代表什麼? 線索2. 牆上的畫作內容是?和女子的舉止是否有呼應的地方? 線索3. 桌上擺放的珠寶和左上方掛著的鏡子有什麼意涵? 線索4. 女子可能在想些什麼? 找到這些線索了嗎?來填一下你認為的解答,然後,我們一起看看宮下老師怎麼說? 線索1. 女子手中的天秤代表什麼? 答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2. 牆上的畫作內容是?和女子的舉止是否有呼應的地方? 答案2.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3. 桌上擺放的珠寶和左上方掛著的鏡子有什麼意涵? 答案3._____________________ 線索4. 女子可能在想些什麼? 答案4._____________________ 畫作基本資料 維梅爾(Jan Vermeer) 〈持天平的女人〉(Woman Holding a Balance) 1663~1664年前後 美國華盛頓國家藝廊 宮下老師如此說: 女人注視著天平,面前的珠寶箱敞開著,露出珍珠項鍊、金鎖等珠寶飾品。她正在秤量自己擁有的昂貴珠寶嗎?畫面左側的窗戶下方緊閉,從窗戶上方射進來的光線雖然不強,卻照亮整個室內。在維梅爾的作品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表現手法。 天平有衡量善惡正邪之意,與劍一樣是正義的象徵,像是日本律師的徽章就是天平的圖案。此外,天平也是進行「最後的審判」時,用來秤量靈魂的重量,裁決是否為有罪的道具,通常由大天使米迦勒手持天平,秤量一個人靈魂的重量,重者上天國,輕者則下地獄。 維梅爾筆下的女人身後掛也著一幅〈最後的審判〉,而她手持天平站在大天使米迦勒的所站位置,看來女人應該扮演著米迦勒的角色。 畫面左側掛著一面鏡子,和桌子上的珠寶飾品一樣,暗喻世間的虛空。虛空意指人們到了另一個世界後,財富便如過眼雲煙,毫無價值。 維梅爾利用虛空這框架,描繪了一幅看似荷蘭婦女用天平秤量珠寶價值的風俗畫。其實,婦人面前的天平上根本空無一物,她並非在衡量珠寶的價值,而是凝視暗喻最後的審判的天平,冥想自己的人生。 如同新約聖經寫道:「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馬可福音第四章二十五節),或許這位婦女手上的天平不是用來秤量珠寶飾品,而是衡量最後的審判時靈魂的重量。維梅爾善以日常生活為題,作品卻同時具備西方藝術獨特的寓意與象徵。 ※本文圖片、解說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作者:宮下規久朗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 新經典文化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龍在東方是祥瑞之徵,一到西方卻成了勇者屠惡龍?好吃的豬隻自古即代表懶散或貪得無厭?而兔子一胎能產下多隻,在歐洲竟也象徵淫欲?! 畫裡畫外,不需要硬背美術知識、西洋歷史背景,掌握看畫的關鍵物就能解讀名作 參觀畫展,常有無所適從的失落感? 現在你可以拋開焦慮,像解謎一樣愉快欣賞繪畫。 國內藝術史學者【專業審訂】.藝術工作者【共同推薦】 最有趣的美術鑑賞入門書 有沒有過走進美術館看場畫展,詳讀手上密密麻麻的簡介文字,勉力聽完語音導覽之後,仍一知半解的經驗?欣賞一幅繪畫,除了作者背景、畫面構圖、用色之 外,難道沒有其他途徑能快速瞭解畫作?若你曾因美術鑑賞的門檻太高而望之卻步,這本書將大大解惑,徹底翻轉你的審美體驗。 […]
Viewing all 2476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