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冷知識週刊】第五十六號:讓牛頓也吃鱉的南海泡沫事件

$
0
0

提到「泡沫經濟」或是「經濟泡沫化」,通常都會立刻聯想到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這段時間,在日本發生的經濟整體崩盤與消退的現象,又被稱做日本泡沫經濟(バブル景気)。

但是你知道嗎?這個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泡沫」,其實並非是誕生不久的用語。事實上,「泡沫化」這個用法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西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就一起來讀讀本週的冷知識週刊吧!

故事是這樣的……

在十七世紀末,原本稱霸海上的西班牙王國,經過歐陸上的三十年戰爭後逐漸衰敗,但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國王——「著魔者」卡洛斯二世(Carlos II),由於他是近親交配產下的後代,遺傳了整個家族最為嚴重的下顎前凸,同時被判斷為不孕因而沒有子嗣,體弱多病的他原本在遺囑中將王位傳給法國的安茹公爵腓力,卻引起了遠在奧地利同宗的哈布斯堡王室的不滿,認為他們才有權利繼承王位。

西班牙

卡洛斯二世

總之,為了爭奪王位,奧地利和遠在一海之遙的英國結成同盟,與法國西班牙兩國宣戰,爆發了從 1701 年打到 1714 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雖然戰爭的最後,安茹公爵腓力成功的繼承了西班牙王位成為費利佩五世(Felipe V,但戰爭的慘烈,卻也讓西班牙王國無法再次重回海上舞台。

不過,咱們「泡沫」故事的主角英國,才正要登上舞台呢……

在這場戰爭中,選擇和奧地利站在同一陣營的英國,雖然和這個王位沒有直接的關係。原本也只是想藉機打擊一輩子的歡喜冤家法國。沒想到卻在了戰爭結束而簽署的〈烏得勒支合約〉(Treaty of Utrecht)中,獲得了原來屬於西班牙的奴隸貿易權。

The_Treaty_of_Utrecht_(clean)

烏得勒支合約

當時的英國,由於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國內苦無投資的機會。又因為一連參加了三十年戰爭王位繼承戰爭這兩場規模鄉大的戰爭,為了因應大量軍費的支出,政府大量賣出國債,將某些產業或是殖民地的權利「特許」給特定的公司或是銀行經營,並以國債和該公司或銀行的股票互換,以換取現金使用。

而在 1711 年王位戰爭仍持續時,就已經成立的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在當時受到英國政府非常的信賴,而且原本就已經擁有對南海地區——也就是今天的南美洲的貿易特許權。而這個天上掉下來的奴隸貿易權,英國政府也就很自然地交給了南海公司經營獨佔。

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

這個南海公司在 1711 年成立後,其實並沒有真正從南美洲貿易中獲得什麼利潤,甚至實際的貿易活動也不多。但是就因為他是政府認可的「特許公司」,又加上是由當時的財務大臣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一手推動,對於當時手中擁有許多資金的英國富人來說,可說是錢滾錢的投資最佳機會。南海公司事先也用大筆金錢賄賂了官員疏通政府的管道,使得英國政府販賣大量的國債給南海公司,基本上也非常依賴南海公司作為融資的角色,以紓解軍費帶來的壓力。

試著想想「奴隸貿易」、「政府特許」、「財務大臣推動」,集這三個名詞於一身的這間南海公司,完全就是穩賺不賠的金字招牌,根本可以說是獲利保證,堅若磐石呀!!在這樣的名聲下,南海公司的股票突然間洛陽紙貴,人人喊買!股價也就這樣硬生生的飆~高~了!

可是就像剛剛前面提到的,這間公司成立以後,其實沒有太多投資的實務經驗,完全就只是:

根本沒投資營利的公司賣股票民眾掏錢出來買股票

公司用民眾的投資錢買國債政府賣國債獲得現金

對於現代有點常識的讀者一看,馬上就會發現這完全只是虛假的投資,最終股民拿到的股票根本就是被炒作出的一張廢紙。但因為十八世紀初期是資本主義逐漸萌芽的時期,大多數的民眾甚至連王公貴族都不太清楚到底最後會怎麼樣,就連我們熟知的科學家牛頓 (Issac Newton) 也花了大筆的金錢購買南海公司的股票。

又因為南海公司這樣穩賺不賠的經營手法爆紅,一時之間,倫敦街頭出現各種南海公司的複製公司,也打著「潛力無窮」、「不賺砍頭」的名號在市面上吸引有錢的市民買購買股票。政府被這些新興公司所逼不得不在 1720 年通過了《Royal Exchange and London Assurance Corporation Act 1719》(1719 年皇家交易所及倫敦保險公司法令),規定所有公司都必須獲得政府的特許狀才能經營。在法令頒布後,立刻導致了許多公司被檢舉非法最終倒閉。

此時,早已陷入瘋狂投入大筆金錢購買股票的股民們,才突然發現這場投資遊戲並不是「獲利保證,堅若磐石」,而是「虧本保證,以卵擊石」,紛紛拋售手中擁有的股票以換回現金。而原本英國政府想保護的南海公司也受到影響。在 1720 年時股票最高點時將近每股一千英鎊(怎麼很像當年某3C股王),在股民失去信任以後股價也重挫到 1721 年的每股剩下一百英鎊,活生生跌了九百磅之多。

這個驚人的股價瞬間蒸發的事件,對當時的英國人來說太過震撼,他們便將這個事件稱作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連帶著前面原本為了保護南海公司而制定的法案,也被稱作 The Bubble Act。自此,泡沫一詞便被用來形容類似的經濟事件囉。

以上就是今天的冷知識週刊!我們下週見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