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換位思考,我們如何做決定的歷程——讀《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
0
0
作者:Vanessa(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生)

許多人都會說同理心很重要,但為什麼要真正做到很困難?

想想看,在一場會議中,坐在你斜前方的朋友頻頻向你眨眼,以你過去對他的認識,他是在向你傳遞什麼訊息?

人類學家紀爾茲(Clifford Geertz)認為,如果不深刻地描述眨眼對於眨眼的人,是在什麼情境之下,就無法分辨究竟是出於無意識的眨眼、生理上的不舒服,還是有意義地要表達某種暗號或模仿。因此,要考量語境、環境、行動等環節,做出較完整的詮釋,才能理解眨眼動作隱含的文化性與社會性意義。而這套描繪、詮釋文化的方法被稱為「厚描法」(thick description),顧名思義,至少要做到對於現象背後文化厚度的理解。

635996756338552500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不過掌握「厚度」很重要嗎?《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你挖掘「厚數據」,以人類學之眼洞悉人性,引領社會創新!》舉出十三個來自不同領域的應用案例,說明人類學的「厚描法」訓練,如何轉化成挖掘生活中「厚數據」,有效洞察文化需求,並打造服務或產品的創新。書名使人聯想到《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解決最棘手的商業問題》一書,也是在討論人類學思考的訓練,如何破除以數字為中心的迷思,轉而積極捕捉產品與顧客真實產生連結的意義。

當我們有著「急於求得結論」的心態,以為數個小時、數天的腦力激盪,或是時下流行的多人參與便利貼的過程,就能拼湊出創新方案的樣貌,卻忽略了關鍵其實在於,我們仍然沒有主動去認識「研究對象本身到底怎麼了」的問題,而這正就是社會學與人類學時常掛在嘴邊的「脈絡」,即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文化條件,或在特定時空、什麼樣的情境下發生這件事,以及接踵而來各式各樣的細節。

這個解釋看起來很抽象,《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作者宋世祥有更貼近大眾的解釋,他認為「脈絡」簡單來說就是「做決定的歷程」。當人們「做決定」,就需要考慮前因後果、利弊、效益,而種種來自不同人,或應用在不同地方的決定之間的關係,將左右著事情如何發展下去,又影響了人們對於事情的觀感。

因此同理心的困難,或許就顯現在一個失敗或不受大眾喜愛的產品,由於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太遙遠,總是在市場隨波逐流,無法確切掌握社會互動、生活場景與產品的使用脈絡,也難以得知人與市場的隱藏需求是什麼。

講究實證、理性的管理學,與重視文化感受力的人類學,在出發點上可能就有衝突,但兩者確實都要回答以人為本的問題──哪種類型的廣告能夠召喚消費者的情感?為什麼顧客覺得產品不實用?如何創造更好的旅遊體驗?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積極地開發出管理學與人類學能夠產生交集,並進行跨界溝通的語言。十三篇訪談人物中,涵蓋商業創新、社會設計、在地生活、飲食風情與民族誌創作,有些人未必受過人類學的學術訓練,但工作有結合人類學的思維或方法,也是「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一份子。

對於人類學科系的學生來說,拿到這本書大概內心會有點小激動吧(原來人類學視野的深度能夠運用在職場上,不是假的!)內容的架構安排也親切地像人類學導論教科書一樣,在每個章節開始之前,有兩頁篇幅的「鍛鍊你的人類學之眼」專欄,介紹兩個人類學的重要概念,簡單、快速回顧名詞來自的民族誌脈絡,並透過思考練習題,引領讀者試著將概念放到日常生活裡討論。

但《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帶給更多非人類學科系背景的讀者,並不只是學術普及(比如從學術共筆部落格出書的《芭樂人類學》)。事實上,早在《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在出書前,就已經在臉書粉絲頁上逐漸形成一個社群,透過持續分享文章、在臺北與高雄舉辦活動,以各式各樣的主題拉近大眾與人類學的距離。

Cover

芭樂人類學

我想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除了回答人類學是什麼、人類學家的思考如何建立,還能在書裡看到有關人類學的思維可以「怎麼用」、「用在哪裡」,以及這些案例如何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許多人或許會反問,同理心不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嗎?但這麼解讀同理心,可惜的是只觀察到個人的立場轉換。而保有文化敏銳度的人類學家,會把同理心放進社會關係,放進一段過程來思考,從「做決定的歷程」釐清主軸──因此,「同理心」透過厚數據的解讀是落實在對社會的關注,而不只是一套制式化的工具。

舉例來說,全聯為中元節推出的影音廣告,讓人驚呼,又符合廣告主題,不僅成功打進網友的共鳴,也推翻廣告既有的「助推式情感說服」模式。與其單方面的去說服自家產品或服務為什麼值得消費者買帳,不如深入挖掘消費者的動機,將「存好心,備好料,為好兄弟做好事」的價值,深植於廣告意象之中。

我們是否能夠認識並承認,如今消費者所身處的環境,已經是隨時隨地都能夠獲取到評價資訊,經常會接收到大量情感刺激,且訊息的呈現方式更複雜、多元,也比過去更強調知識的轉譯。在此趨勢轉變下,體察消費者的真實需要,並重新精鍊與消費者溝通的語言,就是必要的任務,那麼對於想磨練觀察能力的讀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應該是值得持續翻閱,從案例中練習解讀並反思的一本書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