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被制約的時間:臺灣的校園鐘聲是怎麼來的?

作者:盧德昀

「噹噹噹檔~檔噹噹噹~」

這是學生每天都會聽上十幾遍的上、下課鐘聲。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這首歌曲的旋律是源自於英國倫敦西敏寺每一刻鐘(15 分鐘)的報時鐘響。不過,是什麼機緣讓這段鐘聲飄洋過海,成為我們學生時代又愛又恨的鐘聲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臺大傅鐘前的留影(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0.030.0065)

有別於警報的報時裝置

在廣播設備普及以前,許多學校的鐘聲使用的是真正的「鐘」或「鈴」。人們透過搖動這種敲擊樂器、發出清脆的聲響,來告訴學生和教職人員正確的作息時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日本,由於學校鐘聲和「空襲警鈴」同樣都是使用簡單的搖鈴,因此每當鈴聲響起,總會搞得人心惶惶。於是,當時一位住在廣島的業餘發明家,決定製作一個新的報時裝置,來代替當時的學校鐘聲。

1954 年,這座擁有 4 根金屬棒、能敲擊出 4 種不同音高的時鐘完成了。由於當時收音機裡播放的 BBC 廣播電臺,都是使用西敏寺的鐘聲作為整點報時,這位發明家聽了之後覺得很喜歡,也把西敏寺鐘聲的旋律套用在他的新發明中。沒想到,這個原本帶著個人偏好的設定,後來也影響到臺灣和南韓,成為學生們再熟悉不過的聲響。有趣的是,離開東亞之外,似乎沒有其他地方使用西敏寺的鐘聲,作為校園鐘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校鐘(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0.031.0382)

上課鐘聲的音樂史

其實,我們所熟悉的這段旋律,是在十九世紀才開始悠揚於西敏寺大笨鐘的。在這之前,這段旋律可以追溯到劍橋大學的聖瑪麗大教堂,從 1739 年換上新的鐘之後的旋律。

雖然今天仍然無從查證這段旋律的作者是誰;不過,目前認為這幾個簡單的音符,其實來自巴洛克時期作曲家韓德爾(Georg Friedrich Händel, 1685~1759)著名的神劇《彌賽亞》,當中的詠歎調〈我知道救贖者的存在 〉( 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第 5 小節 中、4 個音的變奏。

如果有人相當熟悉這首曲子(真的有嗎?),心理可能會想:「這 4 個音明明就 G#、F#、E、B,和我熟悉的鐘聲完全不同啊!」

別急。其實在本文開頭就曾提過,西敏寺鐘聲每 15 分鐘響一次。而事實上,每次鐘聲的旋律也並不相同。在 1 個小時中的 4 次敲響中,其實運用了 5 種不同的旋律循環。很複雜嗎?下面就來做簡單的介紹!

上課鐘聲的樂理課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G#, F#, E, B,也就是升 Sol、升 Fa、Mi、Si。如果再換成大家比較熟悉的數字簡譜模式,那麼韓德爾的這段旋律就會變成 3, 2, 1, 5。我們姑且將這段旋律命名為 A 旋律。

要知道,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最喜歡做的就是對位與變奏。所以替西敏寺設計鐘聲的音樂家,可以把 A 裡面的音符進行各種排列組合,轉換為另外四段旋律:

1, 3, 2, 5 為 B 旋律;

1, 2, 3, 1 為 C 旋律;

3, 1, 2, 5 為 D 旋律;

5, 2, 3, 1 為 E 旋律。

接下來的遊戲規則是:在ABCDE的順序不能更動之下,每次敲鐘必須多增加一段旋律。也就是說,大笨鐘在每個小時 15 分的時候,敲響了 A 旋律;下一刻鐘 30 分的時候,則敲響兩個小節BC兩段旋律;再下一刻鐘 45 分,敲響 DEA 三段旋律;到了第 60 分,也正好是整點,則敲響 BCDE 四段旋律。再轉換為五線譜,就會變成這樣: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你發現了嗎?我們所熟悉的上、下課鐘聲,不正好就是最後整點報時的 BCDE 四段旋律嗎!

老師,音樂請下!

西敏寺鐘聲這種特殊的報時方式,讓老一輩的英國人,有辦法一聽到鐘聲就知道確切的時間。不過回到校園中,似乎並沒有每 15 分鐘就報時一次的需要。

在今天,校園鐘聲的作用比較像是提示音,讓學生和教職人員知道正確的作息時間。也就是說,不論鐘聲的旋律是什麼,只要有特定的「聲音」出現,告訴大家現在該做什麼事情就足夠了。

或許是為了不那麼「軍隊化」,這十幾年來有許多學校也開始對鐘聲進行改革。他們換掉聽起來比較單調的西敏寺鐘聲,改成旋律更加豐富的曲目。例如捷克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的第 9 號交響曲《新世界》第 2 樂章〈念故鄉〉,或是法國作曲家吉斯(Henry Ghys)的《孤挺花》。有部分的學校,甚至考慮迎合學生的喜好,播放時下流行歌曲來取代原本的鐘聲。

那麼,可以下課了嗎?

有趣的是,位於蘇格蘭斯冬希文鎮的馬基學院 (Mackie Academy),在 2010 年決定關掉所有的上、下課鐘聲。學校的負責人認為,不論是上課或是下課,每當鐘聲響起,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他們決定給學生們自主管理的機會。事實證明,馬基學院的缺課率和遲到率並沒有因為少了鐘聲而增加,當地的學生和教職人員也獲得了更寧靜、舒適的教學環境。而這樣的創舉,也讓英國部分地區的學校開始效法。

沒了鐘聲,或許學生們能夠聽見的東西變多了,但他們在畢業後能夠回憶的東西,卻也少了一件。上、下課鐘聲代表的是時間上的提醒?還是心情上的制約?你是否也會偶爾懷念那段熟悉的旋律呢?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校鐘後來演變成附上時鐘的校鐘塔,成為校園中的「地標」。(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0.006.0043)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本文收錄於《觀‧臺灣》39 期「不想上學:校園青春物語」,除了在臺史博商店販售外,全臺各地均有實體書店購買點,並可至以下網路書店購買。 📍三民☞ https://goo.gl/HKGaoX (79折95元) 📍臺灣吧☞ https://goo.gl/Zos5dH(折扣價100元) 📍國家書店☞ https://goo.gl/YCyJsa(85折102元)  📍博客來☞ https://goo.gl/dSrYqA(85折102元) 📍誠品☞ https://goo.gl/oEg2Hp (9折108元) 📍讀冊☞ https://goo.gl/xUDS24(95折114元) 📍五南☞ https://goo.gl/7D2jhA (沒折120元)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更多好故事請加入故事訂閱☞☞https://pressplay.cc/gushi.t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