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米尼・齊格勒(Dominic Ziegler)著,譚天譯,《黑龍江》,臺北:聯經出版,2018。
作者:藍美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這是本在臺灣不易看到的書,對研究蒙古與中俄蒙關係的我而言,是相當值得讀的一本書,因為寫的是關於中俄界河黑龍江的故事。黑龍江對臺灣人來說,應該是和中國大陸有關的河,是中國東北的一條大河。可是這書的內容卻和我們期待的有所不同,因為它寫的不單是中國,更重要的是俄羅斯方面的故事。
它從鄂嫩河與幾個沿著黑龍江的城市(伊爾庫茨克、赤塔、尼布楚、阿爾巴濟諾、海蘭泡、伯力、尼柯萊夫斯克)出發,穿插描寫當地的自然、人文、歷史、文化,將其融合一體,形成一種有趣的書寫方式,讀起來也和一般文史專書感覺不同。
作者杜米尼・齊格勒(Dominic Ziegler)是《經濟學人》雜誌的亞洲編輯,曾擔任東京分局的主任與大中華地區的通訊員,也是該雜誌每週亞洲事務專欄「榕樹」(Banyan)的創始者。他從一九八六年就開始加入《經濟學人》,是一個有著豐富中國與亞洲經驗的資深新聞從業者。他的資歷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加期待。
這本書在正式進入黑龍江之前,先講了很多蒙古的事,原因是作者想要追尋黑龍江的源頭。他發現距黑龍江出海口最遠的支流鄂嫩河,既不在中國也不在俄國,它的源頭來自蒙古北部一處蠻荒中的一座山。所以,作者就先去了蒙古。
在本書第一部〈鄂嫩河〉中,作者談到了鐵木真如何成為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如何搗毀歐俄並對之後的俄國造成巨大影響,描寫了鄂嫩河流域豐富的動植物與蒙古人的生活,也談到對成吉思汗陵墓的尋找。他寫道:「探討成吉思汗陵墓面對的最大障礙是迷信。許多蒙古人相信,無論成吉思汗長眠何處都不願受人打擾,打擾他會為蒙古惹來大禍。」我覺得這不是迷信,這是蒙古人對成吉思汗的信心與尊崇。
這部分還提到了布里雅特人與西伯利亞,還有俄羅斯人東進的歷史。個人覺得很有啟發的一個故事是,原本衝突敵視的俄蒙與中國,因鶴而和睦相處;三國科學家為了研究和保護鶴,開始跨邊界交流,分享彼此境內鶴類活動的相關資訊,往訪彼此的鶴類保護區,並討論要建立官方、跨界的保護區。國與國有國界,但動物是不知道國界這回事的。
第二部〈伊爾庫茨克〉中,談到中俄關係的起源與貿易經驗、富有的伊爾庫茨克如何成為俄羅斯現代化的基地。在第三部〈赤塔〉,作者更深入描寫布里雅特人的宗教與歷史文化、佛教在俄羅斯的傳播、香巴拉神話,以及日本主導下的泛亞洲與泛蒙古運動。日本想利用二十世紀初期的混亂局勢建立一個接受日本保護的「大蒙古」,北起貝加爾湖,南到西藏,西起新疆,東到黃海;將俄國勢力趕出太平洋,讓整個俄屬遠東落在日本掌控中。
身為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智囊的布里雅特僧人德爾智(Agvan Lobsan Dorzhiev),希望在俄國沙皇的保護下,所有篤信佛教的民族,包括西藏人、蒙古人、布里雅人、卡梅克人組成由達賴喇嘛領導的邦聯。他後來也說服布爾什維克,佛教並不主張一位普世性的上帝,是一種「無神論的宗教」,讓他們相信西伯利亞土著是原始共產黨人,值得保護;甚至還附和著說列寧是佛祖轉世。德爾智真是令人讚嘆。
這部分還描寫了俄羅斯十二月黨人反抗政府與被流放西伯利亞的經過,以及他們的妻子在當地的貢獻。因為流亡,十二月黨人習慣了農村生活,妻子們說起長久不用的俄語,全家人成了不折不扣的俄國人。他們「沒有喪失理念,他們的理念、他們許多年前力倡的農民價值,已經因為他們的流亡生涯而成為一種榜樣。」
中俄的第一個條約是在尼布楚簽訂的,這件事很自然就在第四部〈尼布楚〉中提及。這部分還描述了俄羅斯征服遠東的歷程,其間第一批俄國人進到了黑龍江,遇到了魚皮韃子。哈巴洛夫(Yerofei Khabarov)提出征服黑龍江的計畫,無意間撞進不僅是滿洲人、也是中國新統治者的後門;在西伯利亞民間,有關他的傳說膾炙人口,幾乎與探險家葉爾馬克(Yermak Timofeyevich)齊名。
第五部〈阿爾巴濟諾〉探討了努爾哈赤的興起與大清國早期歷史,康熙時被打敗而不願回尼布楚的俄羅斯人來到北京,被編入皇家衛隊一個隸屬「鑲黃旗」的獨立單位;他們的俄國姓氏如雅克羅維夫(Yaklovev)、杜比寧(Dubinin)與羅曼諾夫(Romanov)也改成中國姓「姚」、「杜」與「羅」。其中沒有妻室的「阿爾巴濟諾人」獲許可以娶遭處決中國罪犯的遺孀。藉由簽訂尼布楚條約,大清國結束了俄人入侵事件,俄國人也受限不能援助與滿洲人敵對的準噶爾人,康熙皇帝放心轉過頭來追了三年,終於解決了心腹大患噶爾丹。
此外,這部分還提及遠東遍地黃金似的肥沃黑土,以及傳奇人物艾格麗萍娜(Agrippina Nikolaevska Doroskova)致力讓古老的阿爾巴濟諾重振風采,建立哥薩克認同意識。近年來,普亭有意推動哥薩克人本質上就是俄國愛國者的概念,哥薩克人又可大展鴻圖,籌組政黨以促進哥薩克權益,包括保衛邊疆權。西伯利亞鐵路的建造與二十世紀初的日俄關係也在這裡討論了。
第六部〈海蘭泡〉寫了一九○○年義和團排外擴散到俄屬遠東的「黑龍江事件」,以及俄國人為了報復而導致的海蘭泡三千華人溺水的大屠殺事件。很多中國人在俄屬遠東工作,但俄國人與中國人的互動始終維持在最低限且不友善。面對俄國國家主義高漲的浪潮,中國工人姿態擺得很低,中國也似乎總是為顧全顏面並維持所謂兄弟之邦友誼的神話而退讓。但在那些俄國偏執狂眼中,中國人的委曲求全正是懦弱的象徵。
第七部〈伯力〉提到當地猶太人的故事;還有二○○五年俄國當局建造的將俄屬遠東與本土連結在一起的「阿穆爾公路」,可惜除了警察外,這條新公路的主要使用者是黑幫。俄屬遠東擁有多元族裔,在二十世紀之交還出現知識分子色彩濃厚的「跨阿穆爾派」,他們對當時俄國當局歧視遠東一切屬於「黃種人」事物的政策非常厭惡;目前「阿穆爾協會」會員要還原這些塵封的歷史真相,證明中國當年對俄屬遠東地區的影響力。
第八部〈尼柯萊夫斯克〉介紹了該城的創建人、俄國海軍軍官兼製圖專家金納迪・尼維斯柯(Gennady Nevelskoi),他測量俄屬遠東海床,建立俄國在這裡的第一個屯墾區;當時只需把土地繪入地圖,就已表示占有。作者在這裡結束了他全程四千英里的旅行。
看完這本書,重新複習了近代中俄日蒙等國複雜的關係,知道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對黑龍江沿岸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動植物也有所認識。此外,透過作者與當地人的互動,也進一步理解了目前的狀況,讀者似乎也跟著走了一趟。雖然黑龍江這個區域不是中俄兩國的繁華地區,但是對兩國在國防、外交、歷史、文化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對蒙古與日本也充滿意義。我們期待這個自然環境、動植物、民族、文化豐富多元的區域可以為世界帶來和平包容的未來,就如同那個三國科學家護鶴的故事一般。
本文收錄於聯經出版《黑龍江》: 黑龍江──中國與俄國的界河,源遠流長,蘊蓄沉重的歷史文化,承載帝國恩怨糾葛。源頭是蒙古,北邊是俄國,南邊是中國,亞洲帝國與民族在這裡交會。人跡最罕至、全世界第九長的神秘大河,是帝國幻夢的起點與終點,也牽動世界命運。 東亞文明的歷史演變,東、西方對抗的起源,黑龍江現代史,是俄國人跨越歐亞大陸向東方伸張勢力,卻未料碰上中國的故事。《經濟學人》雜誌亞洲區編輯齊格勒,將帶領讀者展開奇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