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滇雖屬地處極邊,在革命過程當中,可以算是純潔省份。自從革命以來,歷次均未受任何人唆使,事事皆出自動。即如二六政變,接受三民主義,並非受有何方面而強力之壓迫,更不是得到極有財帛之運動,不若他省之必待革命軍至,方始改換旗幟。所以吾輩滇人,實不宜妄自菲薄,務必常常保持自動精神。
──龍雲
近代以來,傳說與外國人打擂而知名天下的,首推天津武術宗師霍元甲。殊不知,「雲南王」龍雲也是靠一場擂臺賽,被雲南督軍唐繼堯看中,從此在雲南軍界和政界青雲直上。
沒想到,真實的歷史居然與所有武打電影的常規故事情節雷同──昆明來了一名法國拳手,宣稱「天下無敵手」,要求在講武堂設擂三天。第一天,觀戰民眾人山人海。但上場較量的華人們,無論是講武堂中練過武的教官,還是江湖上賣藝的好漢,都被這名「老番」(雲南話「洋人」)打翻在地。第二天便沒人敢上台比試了。
第三天,法國人以為勝券在握,就在這時,來了一個身穿軍裝的小個子青年男子。他脫下軍裝,只穿襯衣及長褲、腳登草鞋,跳上擂台,比出架勢。
法國大力士看到來者身材瘦小,露出輕蔑的神情。格鬥一開始,這個這小個子用快速的躲閃,避開人高手長的法國拳師的拳擊,但因人小手短,無法擊中對方要害,遂當機立斷,用掌猛切對方手臂。一掌下去,「老番」猶如中了大刀一砍,臂部生痛,近於癱瘓。
法國大力士提出抗議,說是以暗器傷人。小個子脫下襯衫及軍人長褲,身上祇有一條汗褲及一雙草鞋,表明並無暗器。兩人繼續再戰。幾個回合下來,小個子以一招「和尚撞鐘」將大力士打倒在地。
小個子青年名叫龍雲,1914 年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現為昭通獨立團的一名排長。
龍雲的武術,是在少年時代跑到四川討生活時學會的。四川敘府(宜賓)有個拳師,渾名「馬湯圓」,龍雲就是跟他學功失。傳說馬拳師功夫好得很,有人用一根繩子,一人拉一頭絞住他,他還可以穩如泰山地吃湯圓。[1]
打敗「老番」,對龍雲個人的事業是一個轉折點。唐繼堯將龍雲召到身邊做隨從副官,後升任護衛親軍──佽飛軍──大隊長。佽飛軍裝備精良,士兵身穿西洋禮服,足蹬長筒皮靴,背挎長槍,手執方天畫戟,威風凜凜。[2]
這段力戰洋人的光輝歷史,龍雲自己也很是驕傲。直到 1954 年,四川涼山彞族參觀團到北京龍雲家中拜訪,他還「邊講邊比劃給大家看,個子雖不甚高,壯健勝過常人,七十高齡仍縱跳如猿,令觀者歎服不已」。[3]
黑彞的後裔,寡母的獨子
龍雲是在中華民國政府擔任最高職位的彝族人。彞族為中國第六大非漢民族,民國中期人口有數百萬,主要生活在滇、川、貴三省,「彞」字的意思是盛酒的器皿。
彞族社會的階級劃分非常明顯,一種是平民階級,即「白彞」;一種是官家(貴族),即「黑彞」。不同階級不能通婚,黑彞如果跟百姓通婚,就會失去他的社會地位。社會學家費孝通到雲南彞族地區考察,認為幾千年來黑彞的血統一直非常純正,白彞則和其他種族通婚。黑彞是不勞動的,其責任是排難解紛,戰時作戰,平時打獵、玩耍,坐收五穀雜糧。[4]
傳統彝族社會以「家支」為基本社會組織形式。「家支」結構是地方性的,彝族沒有發展出全民族統一的政治形態,也沒有普遍的民族認同意識,當遭遇外來政治衝擊時,缺乏自我保護的規模力量,在經歷危機和破壞以後的社會復甦和重建過程就更為艱辛。[5]
龍雲的父親龍清泉(彞族名納吉瓦蒂)是涼山人,為沒落黑彛。昭通炎山區的黑彞海家(漢姓也姓龍),因械鬥到涼山招兵買馬,龍清泉應徵到炎山,因功娶梅家之女為妻,生下龍雲兄妹。龍雲四嵗時,父親去世,全靠母親養育成人。[6]
1884 年,龍雲生於雲南昭通炎山區松樂村,彞族名字是「吉納烏梯」。「納吉」之姓從可記憶的「古侯」開始,子孫繁衍,已六、七十代。龍雲出生的村莊位於金沙江邊,金沙江支流普渡河及龍川江,早在先秦、兩漢及唐代,就已分別引導中原文化,逆流而上,遠達昭通、昆明及洱海三個文化區。[7]
龍雲的岳父在清末考上武舉,人們稱之為「龍大新爺」,就是剛有功名、尚未當官的人。龍雲也走「武」這一條路。他受過私塾教育,有國學功底,書法也不錯,「石林」之題字就是他寫的,文革時被鏟除,文革後又恢復。龍雲不喜歡讀書,常在家裡騎馬射箭、練功夫。滿清廢科舉,他無法通過科舉求功名,遂加入哥老會。那時,昭通匪亂猖獗,縣長委派龍雲當聯防頭目,維持地方治安,武器自備。因漢人較不善戰,也沒槍枝,龍雲在彝區選 20- 30 名勇士,準備剿匪。過渡口時,水很急,船翻了,死了 20 幾人。出師未捷,這件事對龍雲打擊很大。[8]
無奈,龍雲與表妹夫盧漢 [9] 轉而做木材生意,積攢旅費去四川闖天下。四川正興起保路運動,龍雲在敘府認識了保路運動領導人之一張瀾 [10]。這一淵源,使抗戰期間他跟「民盟」知識分子來往密切。
辛亥革命期間,龍雲與盧漢投身滇軍,進入雲南講武堂。那是講武堂的盛世,「他們出頭是因為時機,因為他們的職業配合了時代的需求,所以他們能飛黃騰達」。[11]
跟其他少數民族地方領導人不一樣,龍雲在爭奪雲南控制權的征戰以及主政雲南期間,從未強調其彞族身份,反倒刻意回避。雲南有 24 個少數民族,彼此間沒有太大衝突,龍雲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和對漢人的政策是一樣的。
龍雲的死敵胡若愚便犯了「種族相輕」的錯誤,喊出一個極端幼稚的口號:「吃雞不吃蛋,殺夷不殺漢。」這就好像杜文秀反抗滿清政權,錯誤地將漢人視作敵人,喊的口號叫做「殺漢不殺夷」──杜文秀是回教徒,以漢人為敵。而胡若愚是漢人,龍雲是彛人,所以要「殺夷不殺漢」。[12]結果,胡氏人心盡失,龍雲則得到漢族、彞族和其他各少數民族的擁戴。
繼續閱讀:中國西南邊的霸主,號稱「雲南王」的龍雲(中)
[1] 龍繩武:《「雲南王」龍雲之子口述歷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頁64-65。
[2] 后希鎧:《龍雲的傳奇》,台北:《雲南文獻》,第 19 期,1989 年版。
[3] 趙樂群、傅開林:《龍雲及其家族和涼山的關係》,《文史資料選輯》,第 2 輯,頁6。
[4] 龍繩武:《「雲南王」龍雲之子口述歷史》,頁 5。
[5] 這種以父系為中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共同體具有全方位的功能,既要求其成員維護家支的利益,規範全體成員的道德與行為,也保護其成員的個人利益不受侵犯;當成員遇到危機時,「家支」提供救助,如撫養孤兒,照顧孤老等。見李江琳《凉山彝族:不为人知的痛》,香港《動向》雜誌。
[6] 后希鎧:《龍雲的傳奇》。
[7] 昭通自然資源丰富,木材、羊毛、藥材等以水陸交通運往四川敘府,加工後又沿長江運往全國,故有「搬不完的昭通,塞不滿的敘府」之説。參閱謝本書:《龍雲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頁12。
[8] 龍繩武:《「雲南王」龍雲之子口述歷史》,頁64。
[9] 盧漢(1896-1974),雲南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龍雲的表妹夫。早年追隨龍雲從軍,1927 年支持龍雲統一雲南。第六十軍軍長、第一集團軍司令,參與台兒莊戰役和長沙會戰。抗戰勝利後,代表中國軍隊入越南受降,軍紀敗壞,為越南官方和民間不滿,甚至被形容為「掠奪越南北部的陳儀」。國共內戰後期倒向中共,中共建政後,任全國政協常委。
[10] 張瀾(1872-1955),四川人,早年參與立憲運動和保路運動,策划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辛亥革命後,為第一屆國會議員。1917 年,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省長,後任成都大學(四川大學前身)校長。1941 年,任民盟主席。中共建政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大會副委員長及政協副主席。
[11] 龍繩武:《「雲南王」龍雲之子口述歷史》,頁66。
[12] 后希鎧:《龍雲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