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若彤
司馬遼太郎的台灣行
1988年1月,李登輝總統誕生。台灣人們臉上的表情,一舉變得平和。之後,過了近五年。
陳舜臣某天晚上打電話來
「『街道をゆく』,台灣還沒做吧」
還是老樣子說話簡潔,我也沒有反問。總之就決定了今年年假去台北。
如果感覺不錯,那麼就不日再訪,踏遍全島。之後,一切就如此預定進行。
(「崎嶇不平之路」)
這是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中一段關於台灣行發端的節錄。因著大學同窗暨多年文壇知己──流著台灣血液的陳舜臣的提議,司馬遼太郎敲定台灣成為其旅行紀實文學系列──『街道をゆく』(直譯:『行走街道』。按:「街道」一詞在日語中是指連接日本各地的連絡道路,故此書名有著走訪各地之意)中探訪的一站。
司馬遼太郎於1993年1月與4月訪台取材,1994年3月為了與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先生會晤對談再次抵台。期間行程的規劃與台灣當地的相關聯絡事宜,多由同行的陳舜臣與產經新聞台北支部的吉田信行負責協調。
1月台灣行行程:
台北(龍山寺,中正紀念堂,故宮博物院)~新竹~日月潭~嘉義~烏山頭水庫(珊瑚潭)~台南(赤崁樓,熱蘭遮城)~高雄~台北
4月台灣行行程:
高雄~新營~高雄~知本溫泉~台東(舊台東神社,卑南鄉)~花蓮(東淨寺,舊花蓮港神社,太魯閣)~基隆~台北
4月的台灣行受李登輝前總統之邀,參與總統一家在花東的家族旅行,拜會陳建年議員與體驗原住民文化。吉田信行負責雙方行程的確認,並傳達司馬遼太郎不習慣早起,以及不食蟹(聯絡信中筆誤寫成章魚)與雞肉的飲食習慣。
司馬遼太郎在台灣的所見所聞,以及與李前總統的對話「場所的悲哀」在週刊朝日連載後集結成『台灣紀行』,1997年由朝日文藝文庫出版發行,成為『街道をゆく』系列的第40卷。2009年由朝日文庫新裝發行時封面由原先的龍山寺改成士林夜市攤商林立的一隅。而負責此次台灣企劃插畫的安野光雅,則將連載的台灣諸像出版成素描集『台灣小景』,為司馬遼太郎眼中筆下的台灣,提供了最直接的具象化佐證。
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
記錄一地歷史與風土民情的「地誌」此一文學類型自古便存在於日本文學的傳統中,稱做「風土記」;日本的「風土記」現今多已佚散,僅存『出雲國風土記』(今島根縣一帶),『常陸國風土記』(今茨城縣一帶)等抄本。
『街道をゆく』系列也不脫這項文學傳統的基本形式。司馬遼太郎在其視為終生志業的此系列中,透過文字陸續捕捉了日本各地與海外數國的風貌,爬梳當地歷史風土,以及刻畫民情風俗。『台灣紀行』中亦不乏這些組成元素,又罕見地多了一項其他冊所沒有的政治探討。
『台灣紀行』共35章,第一章的首句就由「何謂國家」此一思索破題導入。
開始在週刊朝日連載之前司馬遼太郎就曾知會編輯部,表示內容將可能成為一種特殊的國家論,可以窺知『台灣紀行』的定位。第一章起便引用許多文獻爬梳了台灣四百餘年的歷史,盡可能地建構出台灣島發展的特殊性格。而實地走訪台灣期間,在吉田信行與司馬戲稱為「老台北」的蔡焜燦的導覽下,司馬遼太郎觀察出台灣島內多民族的組成,以及如「結拜」等風俗,媽祖與萬善堂等民間信仰,甚至是大陸新娘的流行現象。
與李登輝前總統,楊克智,何既明等經歷過日本時代與走過戰後社會動盪的長者會面,勾勒出日本語世代們多舛的歷史記憶,同時從這些台灣耆老的身上窺見日本過去所崇尚的風骨精神。與諳日語的年輕一代接觸,驚艷於年輕一輩的熱忱與潛力。另一方面,與脫離「日本」這個曾經原鄉的台灣人故事相對照,在台灣拼博的日人如八田與一,以及隨著日本戰敗引渡回日本的灣生們的故事也躍然紙上。
司馬遼太郎交錯記述這些橫跨台日的人事物,時而透過文化比較的手法加深不同文化間的認識(如章節「鬼」)之外,行文間處處可見司馬文學的特色──「司馬方便」(靜岡文藝大學磯田說),即深入淺出地提及包含參考書籍資訊等相關週邊知識,逐步與讀者共享其深厚的文史造詣。而『台灣紀行』中所呈現的台灣像,司法遼太郎則發揮處理文史材料所慣用的手法之一──從脈絡中進行因果論證來構築。
綜觀而言,側重透過實地的社會觀察,日本語世代的口述歷史與塵封的政治受難者的記憶,以及當時新出爐的台灣史研究企圖拼湊出較為完整宏觀的台灣理解,並在此脈絡中推導出台灣當做為一個以「台灣」為正式名稱的獨立體的結論。「在嘉義所思所想」,以及終章「太魯閣的雨(原文使用「台」字)」中即出現許多關於台灣政治現狀與未來的思索。附錄與李登輝前總統的對談──「場所的悲哀」,感嘆「生為台灣人的悲哀」。
引用聖經中的「出埃及記」為喻,討論台灣島上的人們經歷過無數苦難風雨,在首次總統民選之後力圖改革陳年積習以及轉型正義的刻不容緩;推行台灣本土認同,實踐「台灣人當家做主」此一道路即便前途長路漫漫,仍是台灣發展的必定方向。司馬遼太郎對此直截地表達出希望中國方面能夠理解這項想望,並舉出坂本龍馬與和河井繼之助等改革者的例子表示強烈的認同與期許。
「台灣」一詞最早得見於江戶時期的漢詩文,如漢詩人賴山陽的作品。
明治時代日本領有台灣之後,日人訪台的遊記逐漸出現於日本文學的舞台,寫作者探索異國情調的「南方熱帶形象」,或是戰爭時期配合國家政策的角度出發,都是這些日人遊記中較常觀察到的台灣形象。而司馬遼太郎的台灣認識,由彼此視為伯牙子期的台灣裔知己──陳舜臣之邀起始,自始至終台日友好的心情是難以完全排除;實地為台灣行準備爬梳大量台灣史的史料,隨之對台灣的認同與同情逐漸加深,甚至心境上出現已成為半個台灣人的認知。
像會老友一般聆聽與自身有過類似背景(如與李前總統同經歷過「學徒出陣」)的日本語世代們的心聲,試圖與台灣島民同理為其發聲的態度,從紀行的字裡行間可以窺伺。司馬遼太郎晚年關懷的面向主要在思索日本的國家未來,從歷史發展,人文地理,到現今社會諸相,視角橫亙古今探討日本這片土地──『この国のかたち』(直譯:『這片土地的形態』。按:司馬遼太郎對於「國」這個字的定義更傾向於泛指土地關懷)。
在其逝世前兩年完成的『台灣紀行』與遺作『この国のかたち』的創作時間相重疊,兩者手法也有雷同之處;而『台灣紀行』一度是『街道をゆく』系列的封筆之作,與司馬遼太郎最後窮盡心思撰寫『この国のかたち』時的狀況相仿,不難想像在書寫台灣時多少抱持著的「認識過去,理解現在,想像未來」的類似心境。
當時擔任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代理理事的司馬遼太郎,不避諱地討論台灣問題並表達立場之後,在輿論餘波之下辭去此一職務。已屆人生歷練豐富的晚年,在發表言論之前其中的利害當是心中有數的。
然而司馬遼太郎仍決定此策之因,無論是否自人情而來,對台灣這片土地的關懷應是有的。除此之外,景仰司馬遷的司馬遼太郎力主透過自身史觀──重視因果思索未來後所建構的台灣認識,可能也不失是一種太史公治史精神與敢言氣節的實踐。
『台灣紀行』的遺產──之於台灣讀者
2016年是司馬遼太郎逝世二十年週年紀念。司馬遼太郎當初投入大量心力描繪的台灣,從當時歷經首次總統民選,民眾重獲言論自由的積極向上氛圍已歷經幾度春秋。當初在台北的總統官邸談論台灣未來的三人已有兩位登入仙界,日本語世代也逐漸凋零。今時今日該如何看待記錄彼時台灣社會的『台灣紀行』呢?
在論歷史功過部分,關於舊殖民地傷痕的部分著墨較少難免有些侷限性,不過提及許多當時方興未艾的台灣史最新研究,如伊藤潔的『台灣』,或許能視為一種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台灣文史讀物。
又或者『台灣紀行』本屬於旅遊性質的『街道をゆく』,該系列又獲選為2016年文藝春秋『司馬遼太郎』紀念特輯中最值得一讀的首選,或許能以更輕鬆的態度跟隨作者的行文所到之處,彷彿鏡像般地觀察對照司馬遼太郎的筆力如何描繪故里,如某些辭彙刻意用片假名標上中文的發音,以及了解日人如何理解台灣文化。
抑或者是效法司馬遼太郎紀念館,試圖透過讓訪客置身在萬冊的瑯嬛福地中,領略作者創作心境的做法,就像司馬遼太郎曾經努力想貼近台灣人心底一般;與作者的思維同步,思索這二十多年來台灣的變化,台灣島上的人們是否如同這位文學巨擘,曾經期許地邁向了理想之路,而那夢想園地又生著甚麼模樣。
本專輯為「說書 Speaking of Books」和遠流出版社共同合作的專題。
作者簡介:
台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畢業後,2008年春赴日本京都大學攻讀碩博士班,專攻日本近代文學。關心範圍包含比較文學,比較文化,以及舊殖民地文化交涉等議題。在台期間即累積台灣總督府檔案等學術文書日翻中經驗,以及展場口譯,隨行口譯經驗。在日求學課餘時間為了更了解日本傳統文化,修習日本傳統技藝,取得地唄柳川三味線表組資格,裏千家茶道初級資格,裝道振袖著裝外國人組第四名,曾擔任過下鴨神社正月助勤巫女,和歌山縣人會京都獻梅行的壺裝束仕女列。2009年參與改善大阪梅田中文路標的企劃,2010年參與在京都南座的三味線/日本箏慈善義演,受託中翻日香港出版的關西旅遊書提供企業調查用,2011年受日本雜誌『家庭畫報』之邀入鏡和歌世家-冷泉家雛祭的拍攝,擔任國際學術會譯口譯,2014年參與京都府觀光課廣報企劃撰寫日本舞踊西川流的中文報導,2015年為日本出版社「思文閣」中翻日翻譯日本美術評論,澳門版畫中心京都展覽口譯,聯合報日本偏鄉採訪隨行口譯,聽譯MOD頻道日本福島核災紀錄片日語部分,受『聯合文學雜誌』之邀訪問直木獎得主『流』作者東山彰良母親暢談其成長背景以及谷崎潤一郎紀念館,在京都祇園百年旅館改裝之紀念品店「菊梅」示範茶道並用中文解說,2016年擔任『秋刀魚』京都採訪隨行口譯之一,負責維護京都円山公園枝垂櫻的植園公司「モーリス」中翻日業務文件。
class='rpl rpl_slick'>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
class='rpl_item rpl_vi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