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批判臺灣的三重書寫──讀《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

$
0
0
作者:羅翊宬(東吳大學歷史系,專攻韓國歷史)
臺灣文化多元?現今有哪個國家不是多元化呢?
臺灣人善良?那麼有哪個國家的人民不善良呢?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全書收錄陳慶德對於21世紀臺灣文化的深沈思索

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這本書分成三部分,各部分有十幾則文章,是闡述、批判臺灣文化與社會氛圍的書。第一部分敘述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接著將臺灣與中國、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進行比較,最後再以前面敘述的內容為基礎,透過「動詞」來勾勒出臺灣主體性,帶出作者所要說明的重點,即關於臺灣人「借」的意識。

635792851274413750

此書是市面上少數反省臺灣文化的書,透過此書,作者不僅完整呈現臺灣的文化、歷史特色,更能夠透過臺灣的歷史、文化背景點出臺灣目前面臨的問題。而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陳慶德以長年留學韓國的經歷,帶入被臺灣人長年誤解的韓國的歷史文化、社會氛圍,當作一面鏡子,每每敘述臺灣人「借」的意識時,就會與之相比,但卻不下價值判斷,任由讀者想像。作者也並非無憑無據,在書中引用的部分,資料龐大,但令人欣賞的是,作者對其文化見解的補充與其思考之細膩獨到,是一本讓讀者對我們的家鄉──臺灣具有深刻省思能力的書。

當拿到這本書時,我愣了一下,如果不仔細看,會被「無鏡の国度」標題吸引,以為這是本小說,但當翻開第一頁,為作者「刻意」把之前發表的演講稿,當作專文「代書序」(〈描述臺灣的三種寫作策略〉)收錄,來解說用形容詞描繪臺灣文化時的「相對主義」時,卻突然讓筆者倍感興趣。在平時的新聞、報章雜誌,經常可以聽到關於臺灣的評論,或外國人評論臺灣的言論,大部分都是描寫臺灣美好的一面,諸如臺灣充滿人情味、美食王國、四季如春…等,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那時筆者很好奇作者究竟會寫出那些關於臺灣的評論。

C1414486749668

圖片來源:http://bit.ly/1pbbXTX

當我開始閱讀時,不禁為作者的文筆所著迷,作者描寫臺灣社會、文化現象時,雖然書中文筆較為白話,使用的字詞是淺顯易懂、甚至一針見血。作者書寫的語調獨到,具個人特色,將臺灣社會「無鏡の国度」的歷史、文化、政治、娛樂、語言等面向完整的呈現給讀者,帶給讀者無限的震撼與對這片土地的省思。

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到,在韓國的街道上很常見到鏡子,那是因為韓國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與他人的目光;但反觀臺灣卻沒有那麼多鏡子。為了讓讀者更了解那種「無鏡」的意識,作者帶入了孫觀漢、柏楊先生對於臺灣人性格論述的文章,裡面提到臺灣人患了一種「屬於別人不屬於我的病」,過分自私、有我無人、不守法等。

此外,作者直接指出臺灣人不懂得照鏡子、不懂得對自己進行深刻的反省。如同裡面引用到的柏楊先生言論:「我們先承認自己的缺點是很重要的,應該先照照鏡子,應該先照照鏡子確定自己是紅光滿面,或憔悴不堪,可是現在很多人的反應卻是『摔鏡子』。」此時,我腦中浮現蔣渭水先生為臺灣開的藥方。非常遺憾的是,裡面有些症狀,與作者、孫觀漢先生的見解不謀而合。

時過境遷,現今臺灣人的習性也未曾見改變,對此感到難過,也非常感謝作者在本書中提出的諸多觀點,讓我們重新省思,到底甚麼是臺灣的主體價值、臺灣為何無法擁有獨立的文化價值。

柏杨

柏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本書與其他評論臺灣的書籍之最大的差別是,本書懂得運用周邊國家的「資源」,即藉由描述中、日、韓的文化與社會氛圍的同時,來觀察出臺灣與周邊國家的不同,凸顯臺灣「無鏡」的缺點。

作者以其親身經驗,告訴讀者們,臺灣和韓國面對棒球等運動賽事時截然不同的態度,並觀察出有趣的民族性。作者發覺韓國人在國際賽時會竭盡全力替自己國家球員加油;反觀臺灣人則是不斷的以非理性、情緒性的方式挑釁對手,臺灣文化的醜陋與缺點,在此表露無遺。

此書中所要敘述的第二個重點,即為臺灣人「借的意識」。有趣的是,這裡指的不是臺灣人借錢,或是沒有金錢觀念,而是指文化的抄襲與複製。作者舉出,中、日、韓三國都各有自己的歷史主體價值觀、建國神話等,但唯獨號稱「多元文化」的臺灣卻是舉不出實例,甚至在國外,是否可能看到「臺灣文化」的出現嗎?

進而言之,臺灣國民對外國的理解遠勝於自己對臺灣歷史、土地精神的理解,其實這些都是一種文化上的警訊。作者在此警示我們,臺灣雖有多元文化,但卻是承襲自過去殖民觀念的「文化殖民」,誰有錢、誰有勢、誰能引領國際,就引入誰的文化,但是真正轉身思索自己的主體文化時,卻發現自己並沒有完整、明確的關於臺灣自身的價值。

但我覺得關於此點,還有個爭議的地方,那就是臺灣是漢人居多的移民社會。因為臺灣是個漢人移民社會,所以文化發展自然與韓國、日本截然不同。尤其韓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又有數千年歷史,自然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發展成一套屬於自己的文化觀、價值觀;反觀臺灣,如果以原住民(原住民又分16族)神話為臺灣代表神話、原住民服飾為傳統服飾代表的話,國民黨來臺後以中華文化繼承人自居的臺灣,又有哪幾個漢人會同意這樣的表徵呢?

FBu6AY4

在既有的殖民地歷史下,又是漢人移民社會、四面環海的臺灣,自然較難發展自己的文化主體,以及對擁有自己文化主體的渴望。歷經多個政權殖民統治,臺灣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不斷祈求在這個外來政權下,能夠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安穩,不要再受外來者侵略。

臺灣人只是被迫接受外來者的文化,而好不容易自己有思考的空間時,又馬上受到打壓,在反覆的過程中,臺灣人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過去的傷害,使臺灣人只靠二分法、靠感性做事,不懂得何謂提出問題、反省、實踐。這不僅能體現臺灣人在歷史、文化面的不足,也是其沉痛的過去、沉痛的歷史遺留下來的永遠彌補不了的傷痛。但若是臺灣人無法獨自覺醒,走出這循環的悲劇的話,情況只會更加惡化,無法以自身的主體價值,與其他強勢文化抗衡,最後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本書藉由一篇篇小短文,拼湊出臺灣既有趣、又無奈的社會、文化、政治現象。不同於其他反省臺灣文化書籍,集中在政治,或者是有個特定的批評對象著眼,且透過作者的留學生活,使讀者能夠從他國的語言、文化中,體察出臺灣的不足。面臨多變的地球村時代,除了能夠以開闊的眼光了解世界各地,更能夠從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國家的缺失,這也算是一種「觀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概念,而這種概念,我想就是作者想要向讀者傳遞的概念與方法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