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與其筆下的東亞近代史

$
0
0

作者:陳思宇(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內容力營運企劃長)

今天要談的是陳舜臣的歷史小說,不過因為歷史小說的範圍很大,我有稍微限縮一下範圍,就只談他的近現代史歷史小說。在討論小說前,我先簡單介紹陳舜臣這個人,還有他過去的寫作生涯,因為這跟他的寫作有關係,甚至影響到他作品的發展。另外一部份,我則會談到如何定位陳舜臣,這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作為文學家,他其實有許多不同的寫作層面與範圍。

一般認為陳舜臣是個大眾文學作家,他也很明確地說過,自己就是要成為一個大眾文學作家,他對純文學是不滿的。

在大眾文學的領域中,公認他成就最高的是歷史小說跟推理小說。

這兩個領域可以切割開來看,有些人喜歡他的歷史小說,有些人喜歡他的推理小說。

不過,在日本的文學界中,他的推理小說已經漸漸被遺忘、淡化,最後被定位成歷史小說的大師。我們必須將陳舜臣放在日本歷史小說整體的脈絡來看,他創造了什麼?達到了什麼成就?為什麼會被日本的大眾文學界、歷史小說界放在這樣的位置上討論。

陳舜臣的生涯與寫作

陳舜臣是日治時期出生在日本神戶的臺灣人,現在我對於「臺灣人」這樣的詞彙都很小心,用那個時候的術語來說他是「外地人」。他出身屬於殖民地,但是在日本內地出生成長,所以在當時的身份識別上,在臺灣他是「本島人」,在日本他是「外地人」。當時「外地」的範圍很廣,包括朝鮮半島、滿洲、臺灣……等,對日本人而言都是外地。

(Source: sh.xinhuanet.com)

(Source: sh.xinhuanet.com)

陳舜臣出生於 1924 年,而他家族是 1910 年從臺灣移民到日本,也就是內地。我最近注意到 1910 年這個時間點,也就是他父親那一代移民到日本的時候,當時日本統治臺灣已 15 年,日俄戰爭結束 5 年,這年日本正式合併韓國,日韓統合,日本成為真正的帝國。

雖然明治維新以後,明治憲法制訂,憲法上就稱大日本帝國,但其實不是嚴格定義下帝國主義的帝國,而是所謂「早熟的帝國」。現代嚴格定義下的帝國,要有殖民地,從事帝國主義的統治行為。但對那時的日本而言,成為帝國的時間是有點晚的,從明治維新、殖民臺灣,一直到日俄戰爭,這是日本整個帝國形成的過程。

到 1910 年這個時間點,日本整個國家制度大致上已完備,包括身份制度、殖民地人在內地的位階,都已大致確立。但是對一個從臺灣到日本去的人而言,當時生活的狀況是相當複雜的,任何一個移民,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就算是日本內地,都必須找到一些可依循的社會網絡,來建立新的生活形態。

但對陳舜臣家而言,要注意到一點,他們是臺灣人?或者是殖民地底下的外地人?就他們家裡的認同而言,可能還有華人的部分,或者說他們可能生活上跟華僑非常接近。

所以陳舜臣在日本時,生活上接觸最多的,就是日本各地的華人、華僑,他後來寫作討論的範圍,其實跟華僑的生活型態有很大關連。他父親到日本之後,他們家常接觸從福建、廣東來到日本的華人,這些都會反映在他的作品裡面。不論是歷史小說、推理小說,華僑在裡面都佔有一定的分量。

陳舜臣在日本成長,逐漸進入日本社會體系,接著就讀大阪外國語學校。中間有一些細節,例如說他往來臺灣與日本,曾有文化衝擊的經歷,我們會在紀錄片處理這些問題。我們之後將出版陳舜臣的自傳《半生記》,裡面就有討論這部分。這些文化衝擊對他而言是巨大的,影響了日後他的寫作及生涯發展。

就讀大阪外國語學校時,他其實一直想當學者,專攻印度語,對印度的歷史、文化都很有興趣,當時他認識了一個學弟,後來也是很有名的歷史小說家,就是司馬遼太郎,司馬遼太郎的專攻則是蒙古語。他們兩個日後在日本分別成為專門寫日本歷史題材、中國歷史題材的歷史小說大家。

雖然陳舜臣早先的志願是成為學者,但因為日本戰敗,他失去日本國籍的身份,沒辦法進行研究,只好離開學校,回到臺灣,在新莊中學當英文老師,歷經三年的教學生涯。

後來因為二二八,臺灣社會陷入動亂,他決定回到日本。回到日本後,他協助家中經商十多年。在這十多年期間,他其實相當不願放棄自己的研究生涯,不希望一生就在打算盤、算帳中度過,但其實他也不太會打算盤,主要是寫商業文書,例如信用狀一類。

這十多年從商的經歷,對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影響。陳舜臣後來也承認,他許多小說的題材、素材、人物的構建,都是在這十多年經商歷程中所累積。他將聽到的八卦、碰到的人、華僑社會裡面發生的事情,轉化成小說的題材,這段期間算是作家的醞釀期。

後來他碰上一個契機,因為女兒生病,他在照顧女兒時,感覺無聊,開始閱讀推理小說,讀了後覺得這種程度的小說自己應該也可以寫,就決定開始寫小說。

寫完後投江戶川亂步賞,結果一投就中了,就是《枯草之根》。

s3700313

第一部小說成名之後,他的寫作生涯算是相當順遂,沒有經歷什麼挫折。今天我們雖然要談他的歷史小說,但他其實一開始是以推理小說起家的。陳舜臣自己回顧,最初寫推理小說是有思考過的,考量要以何種文類進入文學界與市場。所以他並不是天真爛漫的文青,寫了東西就投稿試試看而已,而是有策略考量的。

他最初寫推理小說,是想寫歷史推理,之所以寫歷史推理,是因為他曾經讀過一本很有名的歷史推理小說,就是約瑟芬.鐵伊《時間的女兒》。這是歷史推理小說的經典之作,裡面的主角就是傳統的安樂椅偵探,生病的時候很無聊,讀了很多歷史書籍,發現這些歷史敘事有問題,將資料交互比對後,就偵破了一個歷史懸案。

陳舜臣最初想寫類似題材的作品,但在執筆時,掌握度還不成熟,所以後來改寫別的故事,但仍具有歷史意味,也就是推理小說《枯草之根》。

對陳舜臣而言,剛出道時,歷史跟推理這兩條路線的選擇,其實是並存的,他一直想寫能夠結合這兩個題材的作品。

所以他後來說,自己不認為歷史小說跟推理小說是切割的:推理小說中,那些偵探搜索、重建犯罪的過程,某個程度很像歷史學家在重建過去的歷史,工作歷程是很類似的。

一般在歷史寫作、歷史研究過程中,會有很多史料的空缺,歷史小說很大的作用,是要補足那些史料的空隙。如何做合理的推論,其實就是推理的一部份。所以對陳舜臣,歷史與推理這兩部分是結合在一起的。

《枯草之根》1961 得獎後,陳舜臣的寫作生涯逐漸順風順水,他在 1967年寫了第一本歷史小說《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在日本大眾文學裡面是很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在歷史小說的文類中,他創造一個新的類型,可能是第一本以中國近代史為題目的歷史小說,因為過去在日本,中國歷史小說是不處理近現代史的。

957118032

《鴉片戰爭》

歷史小說與時代小說

我們如果到日本,或者臺北的紀伊國屋,會發現大眾文學中,推理小說、歷史時代小說,所佔的比例是最高的。這是從日本大眾文學成熟以來,最重要的兩種類型文學。

而在最初的時候,歷史時代小說,甚至比推理小說更受歡迎,當時最暢銷的作家就是寫歷史小說的。例如吉川英治,是大眾文學市場形成以來的第一個商業暢銷作家,有「國民文學作家」之稱,他最暢銷的作品就是《三國志》。

但在歷史小說跟時代小說裡面,要如何區隔兩者?什麼是歷史小說?什麼是時代小說?

這個問題很困難,相關定義我也花很多時間思考,翻閱很多文獻,勉強可以這麼說,如果要區隔開來的話,時代小說大概是在一個不同於當代的歷史背景底下──以日本而言,傳統上時代小說通常是指明治以前的時代,而到現在,可能連明治初期也可以算是時代小說的範疇──然後置入人物。

人物的行動是在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但是驅動故事發展的,實際上並不是特定的歷史事件,事件只是背景。

舉例來說,如果以臺灣為對象寫時代小說,時間可能置於 1946 年或 1947 年,當時臺灣發生了二二八,但二二八在小說中只會是個背景,驅動故事發展的其實是小說中的人物,他們有他們的故事,有他們的愛情與生活,跟二二八並沒有直接相關。儘管只是背景,但是這個大的歷史事件仍舊有它的意義,要把故事置入時代脈絡之下,要構建個人物、行動、對白……等,就不能脫離這個脈絡。

例如李安的電影《臥虎藏龍》,這當然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但我在看的時侯,某些時候一直無法融入其中,因為片中人物的對白、口條,非常不像那個時代。

比方說張震在講話的時候,就讓人覺得他是在西門町,不是在大漠;或者電影最後面,李慕白要過世了,俞秀蓮叫他不要講話,嚥著這股真氣,就可以到另外一個境界去,但是李慕白隱藏了一輩子的感情,一定要在這時候表達出來,但是他講「我愛你」的時候,會讓觀眾完全脫離時代感──在電影設定的背景脈絡下,他就算對她有感情、愛意,但也一定不會用這種方式表達。

所以那句台詞一出來,就知道這不是時代小說,也不是時代電影,完全脫離歷史脈絡。

《臥虎藏龍》電影中

《臥虎藏龍》電影中的李慕白過世的片段

這是時代小說寫作最困難的地方,要進入時空脈絡去構建一個故事,讓讀者覺得人物的行動、言談是合理的,創作者必須對那個時代的氣氛把握得很好。

這基本上就是我對時代小說的定義。

而歷史小說則有別於時代小說,基本上故事的情節發展,是扣緊真實的歷史事件,即便人物要發展出他個人的故事或是其他的情節發展,最後都會扣連到大的歷史敘事裡面,我覺得這是歷史小說的特色。

由這兩者的區分來看,陳舜臣的小說,基本上以歷史小說為主,但也有一些我把它稱之為時代小說,例如他寫過有關現代史的小說──所謂的現代史,如果以中國而言,我會把它定位在 1911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小說《山河在り》的故事發生在日中戰爭期間,但寫作上我覺得比較像是把歷史時代當作背景,並不是所有故事情節都在處理中日戰爭這樣巨大的歷史問題。

歷史小說的三種類型

關於陳舜臣的歷史小說寫作,我將其區分為三種類型,以此來討論他的作品,使讀者較為容易理解。

第一種是最常見的,如果常看日本的大河劇,就是把日本的歷史人物,像寫傳記一樣,重新再把它小說化。這其實就是小說跟傳記的融合,通常以人物的生涯發展來重新書寫人物。

第二種是後來陳舜臣作品所常見的,類似通俗的歷史普及讀物,虛構的成分不多。他沒有費心建立一些新的、虛構的人物;或者在描寫歷史人物的時候,並沒有很費心幫他做新的造型,讓我們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歷史人物;也沒有在歷史情節上插入很多作者自己的想像。

這種作品類似通俗的歷史寫作,有些像我們過去所說的「演義」,就像說書一樣,對白都是安插的一部份。在這種類型的小說中,對白不多,敘述為主,對於場景的描寫也不多,主要作用是推動故事;或者是作者描寫歷史事件,用比較淺白的手法把史料融合,讓我們比較容易閱讀。我覺得司馬遼太郎、松本清張也有寫過幾本時代小說,屬於這個類型。陳舜臣後期的作品,以此種類型居多。

就個人而言,我一開始比較喜歡這種類型,因為我剛開始學歷史的時候,非常討厭歷史小說。我覺得自己都已經來學歷史了,看什麼歷史小說呢?

我就要當一個歷史學家嘛!

就是要真真切切地從史料來說明,在真實歷史故事中添入大量虛構成分,其實並不符合我的立場跟那時候的喜好。但是那時候讀歷史小說,覺得陳舜臣用很淺白的語言,讓讀者能夠很快得到一些歷史知識,或是比較快掌握歷史脈絡,這些是我比較喜歡的部分。

至於第三種,我覺得要寫得好,難度其實蠻高的,就是在史實中加入虛構的人物或者虛構的情節,但這些虛構的元素,最後都要融入大的真實歷史事件中。這些元素必須合情合理,而且在故事裡面是有意義的。

作者之所以加入虛構元素,是因為需要有個獨特視角來觀看整個事件的發展,他可能不想落入單一的歷史人物視角;或者在史料的罅隙處,推想這樣的事情對歷史事件可能是有影響性的。但是受限於寫實歷史故事的框架,無法透過真實歷史事件與人物來處理題材。為了故事的效果,只好虛構出一個人物,或者一條故事線,去把這些事物串連起來。我覺得這是很不容易的,但做得好的話,會讓故事相當精采。

例如在陳舜臣在《鴉片戰爭》跟《太平天國》裡面,其實就是採取這種手法,談了一兩個有趣的人物,可以把一些較常被忽略的事情串聯起來,讓原先比較無趣、平板的歷史事件看起來比較立體,增添新的視角。

這是我對陳舜臣歷史小說所區分的三種寫作類型,希望有助於讀者對他作品的理解。

日本的歷史小說傳統

放諸日本小說的發展脈絡,我們要如何為陳舜臣的作品定位?

日本的歷史小說傳統,可以分成兩大類:一種是以日本歷史題材為主,另一種是以中國歷史文獻為素材來創作的歷史小說。

從臺灣人的角度來看,會覺得不太能理解,為什麼日本人要寫外國人的歷史,然後將之創作為小說?

我認為我們應該擺脫國界的限制來看待這個問題,例如英國一直都有作家在寫希臘羅馬的歷史,現在的我們其實是透過英文小說來理解希臘羅馬歷史,而不是拉丁文的作品。英國持續有人創作這類題材時,我們不會去質疑他在寫外國的東西,因為這是他們的文化傳統。

同樣地,中國題材的小說,對日本而言其實已經成為他們文化的一部份。

在某個歷史時期,以漢字為主的文化,或是說「中國」文化,其實是很多社會共享的。從這個角度思考,就不會覺得日本長期處理中國題材小說是很奇怪的事情。

其實在韓國亦是如此,韓國人也一直重寫《三國志》。

我第一次知道韓國人也讀《三國志》時,非常意外,「你們怎麼這麼厲害,都會讀羅貫中?」但他們其實不知道羅貫中是誰,他們是讀韓國作家寫的。韓國有個著名作家李文烈,他寫《三國志》,結果賺了好幾億,而且他在那本《三國志》大賣以後,自己成立一個私塾。他的想法很復古,因為現在的韓國人都不讀經典了,所以他就帶人家讀經典,現在都不用做其他事。

Untitled

李文烈與其作品《三國志》
(Source: chn.list.or.kr)

所以這種重寫中國題材小說的現象,在韓國也有。

回到日本來看,在陳舜臣寫《鴉片戰爭》之前,日本作家以中國歷史為素材的歷史小說,他們最常寫的就是先秦到宋元、蒙元這個時代,基本上就是我們講的近代以前,甚至連明清時期都很少。我到日本發現很特別的一點,就是現在有越寫越早的趨勢,甚至有人寫到商周時期,歷史小說寫到商周,我覺得很厲害,畢竟文獻很少。

日本人很厲害的地方,就是光一本《史記》就可以無限想像,他們每個人都苦讀《史記》。

以前台大有個教授一生就只研究《史記》,我覺得他到日本去的話應該發展不錯,可以當「史記大師」,光開《史記》的課就可以賺一輩子。日本人很早就引進《史記》了,平安時代(792-1194A.D.)就有《史記》的譯本,《史記》也是他們瞭解中國文化、文學、歷史的入門磚,有教養的人都會讀《史記》,現在大概很難想像。

坦白說,我歷史系念完博士班,《史記》也只有念其中幾篇而已,對這本書並不熟悉。

在日本影響最大的,第一個是《史記》,其次就是《三國志》、《三國演義》,這兩本比《史記》更貼近深入一般人的生活,在日本戰國時代以後,它們比《史記》更普及到庶民社會。再加上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很早就被翻譯到日本去,所以日本人要接觸《三國志》的題材是蠻容易的。

然後就是《十八史略》,陳舜臣也曾經寫過他自己的《十八史略》,《十八史略》算是一種簡易版的中國通史,在日本社會裡面,有教養的人要瞭解中國史的話,最常就是讀《十八史略》。

759event

陳舜臣的小說《十八史略》

了解這樣的歷史背景,可知對日本人而言,他們不以近代歷史為題材進行創作,最實際的原因,在於沒有足夠的語言能力,因為他們大部分其實不懂中文。

這點很出人意料,寫中國歷史題材小說的作家,其實大多不懂中文,但仍然可以寫得很精彩。例如司馬遼太郎也寫過項羽跟劉邦,但他也完全不懂中文。因為這些古典題材早已有大量翻譯可以依賴,可是進入近代以後,那就不太可能了,素材太多太廣,日本也不可能全部都翻譯。

另外還有一個很根本的原因,在於近代以降的題材會牽涉到日本本身的問題。因為要處理中國近代史,就勢必要談日本的角色,這個部分就會很尷尬,所以只好迴避處理。

以中國為題材的日本歷史小說家,最有名就是吉川英治,寫《三國志》。

還有田中芳樹,他很特別是最喜歡寫武將,從先秦的武將吳起,一直寫到楊家將,喜歡寫這種軍事的故事,所以他寫許多武將的列傳,或是對中國歷史人物的評傳;與其他作家相較,他懂一點中文,可以閱讀。再後面的如宮城谷倉光,他是寫重耳,即是晉文公。北方謙三是推理小說、冒險小說家,他也曾寫過《三國志》。

這些人就是重寫這些題材,很多小說家都想寫自己立場或自己觀點的《三國志》,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版本的《三國志》。

陳舜臣山脈

接下來我們談到陳舜臣。

在日本的中國歷史小說發展脈絡上,有所謂的「陳舜臣山脈」,他成了一個里程碑。雖然他自己沒有開宗立派,但是有些人覺得自己受到他的啟發,而走上陳舜臣路線。

我們曾經到日本採訪陳舜臣的紀念會,因為陳舜臣在去年(2015)初過世,在紀念會中,日本作家協會的會長淺田次郎也有出席,他說自己其實是受了陳舜臣的影響,才開始寫中國近代史為主的小說,其中有一本《珍妃之井》,寫珍妃的故事;還有《蒼穹之昴》,寫西太后跟光緒的故事,他寫了好幾本。

uid000036_20141105175027521c5ef7

日本作家協會的會長淺田次郎

淺田次郎在日本是非常有名、暢銷的作家,他很厲害的地方就是各式各樣的題材都可以寫,而他最近這幾年就轉進寫中國近代史的小說。

但我覺得不公平的一點,淺田次郎受到陳舜臣的影響而開始寫中國近代史的小說,結果他中國近代史的小說改拍比陳舜臣還多,陳舜臣只有一部而已,而且是寫琉球的,並不是中國近代史的小說。

淺田次郎的作品有好幾部被拍成日劇;或者是在中國拍成連續劇,例如《蒼穹之昴》,但西太后找了日本人去演。這點確實讓我覺得很奇怪。

原著是日本人寫的中國近代史小說,拍戲的製作單位是中國的電視製作公司,可是主角卻找了一個日本人來演中國人,非常多元複雜。缺點就是發音很奇怪,而且演西太后的是田中裕子,我對她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阿信的時代,很難想像她可以演太后了。

陳舜臣寫作生涯後來就以歷史小說為主要創作方向,他也累積了一些成績,在我看來,他的主要成就有三個,第一個就是以中國近代史為主的歷史小說;第二個是他也跟其他歷史小說家一樣,改寫了很多古典的歷史著作;再來就是重寫歷史人物。

在臺灣我覺得只有高陽,可以被視作歷史小說家兼歷史學者,對一些歷史事件有發言權。

但在日本,這樣的人就不少,日本人在看待司馬遼太郎或者陳舜臣時,沒有那麼明確的標準去界定他們到底是歷史小說家還是歷史學家,甚至有些人就直接認為他們是歷史學家。

當然學術界是會有人反彈,比方說學術界就有一大堆人每天在檢討司馬遼太郎的「司馬史觀」,出很多書討論。那就我們歷史學者的角度來看,司馬遼太郎當然很不錯,可以幫我們增加很多業績,就為了批評他的司馬史觀,也可以出很多書。

陳舜臣當然有被批評,雖然我們比較少談這方面,例如他有一本很有名的小說是寫耶律楚材,但日本的學者就會反駁他把耶律楚材理想化。那本書其實有許多部分都是他的自況,我覺得他寫耶律楚材,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耶律楚材經歷過很多朝代的更迭,而他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身份轉換。

但反過來想,能夠動員到學術界有份量的人來反駁他的史觀,那也代表他其實有一定的份量,因為對他提出批評的人,不是一般的學者,而是蠻重量級的學者。

他也寫了很多歷史的評論,最有名的是《日本人與中國人》,討論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

他過去都寫中國題材,後來想要突破這樣的限制,跳脫中國歷史範圍,所以也寫了耶律楚材。陳舜臣能夠閱讀的語種的史料非常多,蒙古語、印度語、西方的語言資料他都可以運用,他最後一本小說《桃花源》,講的是耶律大石在遼亡後,建立西遼帝國,稱霸中亞的故事,這是過去中國歷史小說從未涉足的領域。

陳舜臣在這幾方面建立了自己的流派,成為日本社會裡面很有名的歷史學家,或是說建立了歷史學家的形象,然後針對很多歷史學的問題發言,這是他的成就,也是他造成的一種現象。

日本有很多人是透過陳舜臣的作品,或者是陳舜臣這個人,來瞭解所謂的中國歷史。

書系粉絲專頁:「陳舜臣的文學世界」
書系企劃團隊簡介:「內容力(Power of Content; POC)」。由一群擁有豐富東亞跨國生活經驗的人文社會學者所組成的新興「內容策畫」團隊,相信「內容」能生產出各種形式的溝通力量,並且促進東亞區域內的相互理解與發展。因此,不拘泥於既有產業類別的限制,而致力挖掘能跨越語言、文化、國境限制,並引發人們共鳴的「好內容」,再經由專業團隊在製作、編輯、轉譯、代理授權等方面的努力,跨越「內容流通」的障礙,最終開發出具有文化內涵與市場價值的多元化「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並為台灣與東亞區域內的文化交流與內容產業發展貢獻心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476

Trending Articles